Page 1 of 1

中共的基礎設施建設的危害

Posted: Mon Oct 18, 2021 3:04 am
by 左翼反共人士
作者 王維洛 寫於二零一八年



為什麽三峽大壩非拆不可之壹



前言





筆者出生於1951年,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時為浙江大學附屬中學初二的學生,文化水平初二。1969年到黑龍江北大荒插隊落戶。1978年至1982年上大學。1985年到德國留學,入學時拿不出德方需要的高中畢業文憑。多德蒙特大學外國學生辦公室的辦事人員將南京大學的畢業文憑當作是與高中畢業文憑相同的文件,得以入學,重上德國大學。1993年獲得德國工程博士學位。象我們這壹批沒有知識的知識青年,文化基礎很差,知識缺口很多,因為在該讀書的時候沒有系統地讀書。雖然有頂博士帽,但實際只有初二的文化水平。











壹、習近平考察三峽工程











2018年4月24日下午習近平在李小鵬等的陪同下考察了三峽工程,參觀了通航船閘、升船機和左岸發電廠。這是1997年11月8日時任中共總書記江澤民、國務院總理李鵬帶領壹大群中央地方領導出席三峽工程大江截流儀式以來,中共最高領導人第壹次考察三峽大壩,中間時隔21年,這也是習近平擔任中共領導以來第壹次考察三峽大壩。











筆者以為,習近平此次考察三峽工程有四重任務:





第壹是工程上的;





第二是政策上的;





第三是政治上的;





第四是個人原因。











第壹任務是關於三峽工程是否要建設第二座雙線通航船閘,需要在短時間內做出決策。建造三峽第二船閘的四百多億元人民幣由誰來出?是否還是從過去的三峽基金如今的國家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基金中出?如果考慮得長遠壹些,八年或者十年之後,三峽工程需要建設第三座通航船閘。而目前中國所有重大問題的決策權都在習近平手中,需要習近平定奪,而李小鵬是交通部長,長江航運是交通部的管屬範圍。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則是處於權力邊緣化的尷尬地位。











第二是習近平必須對他在兩年前提出的 “長江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政策做出新的解釋。2016年1月5日,習近平在重慶召開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提出“當前和今後相當長壹個時期,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要讓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永葆生機活力”。按照習近平的講話字面理解,在這之前長江搞的是大開發,是錯誤的。現在要實現政策措施的大轉變,抓大保護。那麽長江大開發具體是指什麽?三峽工程?南水北調工程?沿長江的工業、城鎮布局?什麽又是大保護?兩年前習近平沒有講清楚。現在急需做個澄清。











第三是政治層面上的需要。最近壹段時間讓習近平鬧心的事情比較多,所以需要找壹個地方來調節壹下,來顯示習近平的治國理念,顯示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越性,展示壹下“大國重器必須掌握在自己手裏”的重要性。可供習近平選擇的有中國的高鐵、中國的高速公路、中國的港口、中國的橋梁、中國的水庫大壩、中國的調水工程等。習近平選擇了三峽工程。











第四是個人原因所決定的。不久前,三峽工程反對派的領軍人物李銳在101歲生日之際,對習近平發表了壹番評論,很不給習近平面子,讓習近平很不高興。但畢竟李銳是習仲勛的好朋友,又曾考察、提拔過習近平,習近平無法將敢於如此冒犯的101歲老人再次送人秦城監獄,讓他再坐單號。但是為了讓李銳知道習近平的憤怒,習近平選擇了去視察三峽工程,選擇和李鵬利益集團站隊,讓李銳永遠流淚。











筆者,壹個初二博士生,要對習近平說,妳選錯了地方。三峽工程論證錯誤百出,因此這個大國重器是害國害民,三峽大壩是非拆不可的,只是早拆晚拆的問題,是由妳來拆還是由別人來拆的問題。











二、語焉不詳











根據報道,習近平“在宜昌的第壹個考察點是位於長江岸邊的興發集團新材料產業園,聚焦的是破解“化工圍江”問題。興發集團是全國最大的精細磷化工企業。從2017年開始,企業對園區臨江生產設施拆除或整體搬遷,關閉了排汙口,並對拆除區域進行全面綠化。”











習近平對企業員工說:“我強調長江經濟帶建設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不是說不要大的發展,而是首先立個規矩,把長江生態修復放在首位,保護好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不能搞破壞性開發。通過立規矩,倒逼產業轉型升級,在堅持生態保護的前提下,發展適合的產業,實現科學發展、有序發展、高質量發展。”











2016年1月5日,習近平在重慶召開的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提出“長江擁有獨特的生態系統,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寶庫。當前和今後相當長壹個時期,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要把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作為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項目的優先選項,實施好長江防護林體系建設、水土流失及巖溶地區石漠化治理、退耕還林還草、水土保持、河湖和濕地生態保護修復等工程,增強水源涵養、水土保持等生態功能。要用改革創新的辦法抓長江生態保護。要在生態環境容量上過緊日子的前提下,依托長江水道,統籌岸上水上,正確處理防洪、通航、發電的矛盾,自覺推動綠色循環低碳發展,有條件的地區率先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真正使黃金水道產生黃金效益。”











2016年1月26日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二次會議上,習近平又指出:“長江是中華民族的生命河。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理念要先進,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把生態環境保護擺上優先地位,涉及長江的壹切經濟活動都要以不破壞生態環境為前提,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思路要明確,建立硬約束,長江生態環境只能優化、不能惡化。要促進要素在區域之間流動,增強發展統籌度和整體性、協調性、可持續性,提高要素配置效率。要發揮長江黃金水道作用,產業發展要體現綠色循環低碳發展要求。推進要有力,必須加強領導、統籌規劃、整體推動,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











2016年3月25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審議通過《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習近平再次指出:“長江是中華民族的生命河,也是中華民族發展的重要支撐。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戰略定位必須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要按照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要求,建立生態環境硬約束機制,列出負面清單,設定禁止開發的岸線、河段、區域、產業,強化日常監測和問責。要抓緊研究制定和修訂相關法律,把全面依法治國的要求覆蓋到長江流域。要有明確的激勵機制,激發沿江各省市保護生態環境的內在動力。要貫徹落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決策部署,在改革創新和發展新動能上做‘加法’,在淘汰落後過剩產能上做‘減法’,走出壹條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道路。”











習近平在三個月的時間裏,三次提到長江流域“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可見對這個指示的重視。但是到底什麽是大開發?為什麽不搞了?到底什麽是大保護?為什麽要共抓?誰也不知道。因此下面的官員有了壹個怠工的理由:命令不清。舉個例子,江西省要建的鄱陽湖攔湖大壩,是屬於大開發?還是大保護?湖南省要把洞庭湖和長江隔開來的工程,是屬於大開發?還是大保護?長江中下遊曾規劃的600多個調水計劃是屬於大開發?還是大保護?這些工程讓搞?不讓搞?











這壹次習近平做出了解釋,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不是說不要大的發展,而是不能搞破壞性的開發。如果習近平在2016年1月5日的會議上說:“共抓大保護,不搞破壞性的開發”就比較好懂了。但是這樣說話,似乎不合現在的時髦,前句五個字,後句八個字,體現不出水平。











之後習近平視察了三峽工程,稱之為大國重器。可見在習近平的心中,三峽工程不是破壞性的大開發。如果對生態環境破壞如此嚴重的三峽工程不是破壞性的大開發,難道世上還有其他破壞性的大開發嗎?











所以,習近平的“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就比較好理解了:“既要大保護,也要大開發。寧要大保護,不要大開發,而且大開發就是大保護”。繞了壹圈又回來了。





就和習近平的“金山銀山青山綠水”論壹樣:“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話說和不說都壹樣。











三、“圍江”的化工企業都有環境評估報告,而且都是利大於弊











精細磷化工企業的領導匯報說,企業已經把臨江生產設施拆除,關閉了排汙口,並對拆除區域進行全面綠化。這些措施對於來視察的領導的眼球有作用。只要這個精細磷化工企業還是留在長江流域內,對長江流域的環境的汙染破壞依然存在。無論排汙口設置在什麽地方,最後都流回到長江中來。中國化工企業上馬之前,都做過工程對環境影響的評估報告,結論都是利大於弊。三峽工程對環境影響的評估報告是中國第壹個環評報告,在全國有示範作用。由馬世駿為組長、侯學煜等為顧問的第壹個三峽工程對環境影響評估報告的結論是弊大於利。領導對這個結論不滿意。於是頂層設計,換個方子雲來長江流域做組長,組成生態環境二組,做了第二個環評報告,結論是利大於弊,經過國家環保局的批準。經過批準的三峽工程的環評報告給全國做了壹個很壞的榜樣。既然三峽工程這個對生態環境破壞這麽嚴重的工程,它的環評結論可以是利大於弊,那麽哪壹個化工企業對生態環境的破壞能大過三峽工程?所以建立在長江邊上的化工企業的環評結論都是利大於弊。哪裏還有什麽破壞性的大開發呢?特別是對於廢水排放來說,環評報告中都號稱企業內采用水循環、重復利用,沒有廢水排放。其實是先將嚴重汙染的廢水在廠區存蓄起來,等到下大雨、發洪水時,把廢水壹起清空,排入長江,然後把責任推給“天災”。











前幾年有資料顯示,長江流域年汙水排放總量達到250多億噸,占全國的40%以上,其中80%的汙水未經過有效處理直接排入河流。











其實,就是全部廢水都經過中國汙水處理場處理,出來的水也是劣V類的水(中國地表水分I至V類,I類水質最好,V類最差,劣V類是後增加的,水質比V類還差),也就是說,依然是有毒的汙水。德國汙水處理場出來的水,其水質達到中國地表水III類水的標準,也就是可以作為中國飲用水水源的標準。如果中國汙水處理場也能達到這個標準,哪裏還有“化工圍江”的問題?











四、長江自凈能力的減弱是長江汙染的最主要原因











緊接著習近平驅車來到緊鄰三峽大壩的太平溪鎮許家沖村,了解這個移民村的變遷和發展特色產業等情況。正在村裏洗衣服的幾位村民告訴總書記,過去是在江邊洗衣服,現在村裏建起了便民洗衣池,用上了自來水,汙水集中處理,既尊重了生活習慣又很環保。總書記接過洗衣用的棒槌,俯下身,試著捶打了幾下衣服,說:現在洗衣服也是綠色環保的了。習近平說,看見大家日子過得好,我高興!











從這段報道可以看出三峽工程移民家庭的壹些真實生活情況:





第壹,三峽工程移民安置沒有什麽成績可展示的,展示壹下村姑洗衣服;





第二,移民家裏沒有洗衣機,可能是買不起洗衣機,或者無法支付洗衣機的電費。守著三峽大壩的三峽工程移民付不起洗衣機的電費,可以算是內涵段子。當初建設葛洲壩工程時,宜昌地區的電費為全國水平的四分之壹,移民用電免費;





第三,移民家裏沒有自來水供應,否則不需要建立集中的洗衣池,可以壹邊在家洗衣,壹邊看孩子或者做飯;





第四,過去用江水洗衣服,現在用自來水洗衣服,洗衣後的廢水集中處理,移民不但要付水費,還需支付汙水處理費。











為什麽過去居民可以直接在長江邊用江水洗衣服,而長江水質量還很好?妳住江之頭,我住江之尾,同飲壹江水。在三峽工程建設之前,長江三峽河段是中國水質最好的河段,II級水質,相當於現在中國最好的I類水。











河流有自凈能力,流速越大,河流的自凈能力越大。俗話說:流水不腐。奔流的河水在運動中會增加水中的氧氣。汙水處理廠的曝氣過程,就是模擬自然河流中河水的快速流動。河水與河床的砂、石發生碰撞產生波紋,加上風的作用,河水波紋增加了與空氣的氣體交換,將空氣中的氧氣溶於水中。自然河流河床的砂石和底泥、河流的河漫灘、沙灘,河流中的微生物和動物群落,水生植物都有水凈化功能。











三峽大壩建造之後,長江三峽河段的水流由於大壩的壅堵而大大減小。讀者可以做壹個實驗,裝壹大碗水,放在室外太陽底下,幾天後水就變色、變臭了。根據三峽工程可行性研究生態環境組的報告,三峽大壩的建設,將使三峽河段水流變緩,河流的自凈能力減弱。





流速減小20%,汙染物濃度增加11%;





流速減小40%,汙染物濃度增加28%;





流速減小70%,汙染物濃度增加82%;





流速減小80%,汙染物濃度增加158%





(三峽工程生態環境影響,第31頁)。











根據蔣高明先生提供的資料,河寬50米、沙灘寬1公裏、長約10公裏的健康的天然河流,其具備的水凈化能力相當於投資5000萬元人民幣建造的汙水處理場。建造水庫大壩是犧牲河流的自凈能力去換取電力。這是壹種交換。這種交換往往得不償失。











許多人也許還記得,堅決支持三峽工程上馬的張光鬥在大江截流之後給中央領導寫過壹封信,表示他對未來重慶庫區的水汙染問題十分擔憂。張光鬥建議中央政府投資3000億元人民幣來解決水汙染問題。當時三峽工程的總造價為900億元人民幣,而1992年全國人大批準三峽工程時的總造價才570億元人民幣。三峽工程總造價900億元人民幣,卻要用三倍多的投資去解決由於三峽工程建造而產生的河流自然凈化能力減小的問題。這樣工程能有經濟效益嗎?做出正確的判斷,不需要什麽高深的知識。











三峽工程建造之前,長江三峽河段的水質為II級,相當於現在的I類。目前三峽水庫的水質為III類,部分庫區水質為IV類甚至V類,部分庫區富營養化現象嚴重,出現藍藻、水葫蘆等,並有擴散的趨勢。如果把流經三峽水庫的水全部恢復到三峽大壩建造之前的水平,每立方米的水處理費按象征性的費用0.10元人民幣計算,三峽壩址處每年流量按4500億立方米計算,每年水汙染處理費為450億元人民幣,超過每年250億元人民幣的三峽工程發電毛收入。所以,三峽大壩壹天不拆,中國人就必須為長江自凈能力的下降支付成百上千億元人民幣的代價。











其實,讓中國厲害的許多大國重器,如三峽工程,南水北調工程,中國的高鐵、中國的高速公路、中國的港口、中國的橋梁,都是經濟效益很差的工程。習近平依靠這樣大國重器,怎能把中國建成強國。











五、中國如何才能無敵天下?











聽說習近平特別愛好國學。中國政法大學郭繼承教授說:“如果習近平思想是壹座山,那麽這座山的根脈部分就是國學。國學是習近平思想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對其他思想起到支撐和滋養的部分。”











國學中對於如何治國理政都有很多教誨。老子道德經第六十七章:“我有三寶,持而保之,壹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











老子把慈作為第壹寶。做皇帝的,對子民、對下屬要慈悲,對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要慈悲,這樣才能有可持續的發展。





老子把儉作為第二寶。無論齊家還是治國,都要勤儉。所擁有的資源總是有限,如果做皇帝的貪得無厭,到處撒幣,再多的資源也會枯竭。











最為重要的是不敢為天下先。夫唯不爭,故無尤。不爭天下第壹,就不會感到有人會掐妳的脖子,也不需要把大國重器掌握在自己手裏。沒有對手,就無敵天下。











正如老子所說:“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不知道道家思想是否是習近平思想的根脈?



為什麽三峽大壩非拆不可之二 寫於2018年



三峽工程可行性論證中生態與環境專家組負責工程對生態環境影響的評估,結論是“弊大於利”。後因該評估報告大綱沒有經過環保部門的審批,被宣布作廢。為此成立了生態與環境II組,得出了讓政治家十分滿意的“利大於弊”結論。緊接著國務院、中共中央和全國人大在此基礎上做出了興建三峽工程的決定。可以肯定地說,三峽工程的主要決策者,沒有壹個人詳細地閱讀過報告,因為生態與環境II組所作的是不是三峽工程對生態環境影響的評價,而是文不對題的三峽工程對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影響的綜合評價,對自然環境的影響為負,對社會環境影響為正,而且大大超過對自然環境的負面影響,這才有“利大於弊”的結論。如果單把其中的三峽工程對自然環境(生態環境)的影響分割出來,結論十分明顯,依然還是“弊大於利”。生態與環境II組的專家為什麽要這麽做?是中國知識分子的狡猾?還是墮落?無論是中國知識分子的狡猾還是墮落,都導致了三峽工程的錯誤決策。中國的史書將會記錄這個錯誤決策的過程,壹個讓決策者十分丟人的過程。要恢復長江生態環境,唯有拆除三峽大壩。











壹、前言











據報道,此次習近平考察長江的目的是為了保護壹江清水浩蕩東流。筆者在《為什麽三峽大壩非拆不可之壹》中已經解釋了,三峽工程的建設,使得長江自凈能力大為減低,是長江水質變壞的主要原因。習近平提出“治好長江之病還是用老中醫的辦法,追根溯源、分類施策。開展生態大普查,系統梳理隱患和風險,對母親河做壹個大體檢。祛風驅寒、舒筋活血、通絡經脈,既治已病,也治未病,讓母親河永葆生機活力。”用老中醫的辦法來治理長江,唯有拆除三峽大壩,才能舒筋活血、通絡經脈。





建造三峽工程來卡住長江洪水,這絕對不是傳統中醫的辦法,而是來自西方的辦法,而且還是來自蘇聯的的辦法。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成立時,中華大地上壹共只有二十三座大中型水庫大壩,而且絕大部分都是日本人在侵華戰爭期間建立的,如松花江上的豐滿水庫大壩、鴨綠江上的水豐水庫大壩、鏡泊湖上的鏡泊湖大壩、遼河支流柳河上的鬧得海水庫大壩等。建國不久,中國水利代表團到蘇聯取經,說是取回真經,就是建造水庫大壩,不但能夠抗旱還能防洪。這個真經來自斯大林的《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





“這是不是說,例如,自然規律發生作用的結果、即自然力發生作用的結果是根本無法避免的,自然力的破壞作用在任何地方和任何時候都是以不受人們影響的、不可抗拒的力量而出現的呢?不,不是這個意思。在天文、地質及其他某些類似的過程中,人們即使認識了它們的發展規律,也確實無力影響它們。把這些過程除外,在其他許多場合,人們決不是無能為力的,就是說,人們是能夠影響自然界過程的。在壹切這樣的場合,人們如果認識了自然規律,考慮到它們,依靠它們,善於應用和利用它們,便能限制它們發生作用的範圍,把自然界的破壞力引導到另壹方向,使自然界的破壞力轉而有利於社會。





我們且從許許多多的例子中舉出壹個來看。在上古時代,江河泛濫、洪水橫流以及由此引起的房屋和莊稼的毀滅,曾認為是人們無法避免的災害。可是,後來隨著人類知識的發展,當人們學會了修築堤壩和水電站的時候,就能使社會防止在從前看來是無法防止的水災。不但如此,人們還學會了制止自然的破壞力,可以說是學會了駕馭它們,使水力轉而為社會造福,利用水來灌溉田地,取得動力。”





毛澤東、周恩來請蘇聯專家來中國,幫助規劃水庫大壩,如黃河三門峽大壩工程、長江三峽工程等。黃河三門峽大壩工程失敗了,中國人把責任推給蘇聯專家,說蘇聯專家設計錯誤,但是又不敢向蘇聯提出經濟索賠。從中醫學上來說,建造大型或巨大型水庫大壩來治理河流,用的虎狼藥,結果是把河流(生態系統)治死。





習近平在視察長江過程中反復強調生態環境保護,他說“首先立個規矩,把長江生態修復放在首位,保護好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不能搞破壞性開發。” 就生態環境而言,三峽工程就是典型的破壞性大開發工程。





有人會說,三峽工程對環境影響評估報告的結論是利大於弊,三峽工程不可能是破壞性的大開發。





本文就是要告訴大家:三峽工程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如何從弊大於利變為利大於弊的。











二、簡單的歷史回顧





順應世界潮流,也根據1979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試行)》第6條規定:新建、改建和擴建工程,必須提出對環境影響的報告書,經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審查批。





1986年開始三峽工程的可行性論證,分14個獨立的專業課題組進行,其中壹個專業組就是“生態與環境組”。組長馬世駿,顧問侯學煜、黃秉維,三人都是科學院院士,是中國生態環境領域的領軍人物。這是中國歷史上第壹次進行工程對生態環境影響的評價。關於三峽工程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生態與環境組的結論是“弊大於利”。為了緩和與三峽工程論證領導小組的矛盾,馬世駿在“弊大於利”後面加上壹句,“許多不利影響是可以通過人為措施加以限制的”。侯學煜堅決不同意加上去的後面半句,認為在目前的知識狀態下,關於三峽工程對生態環境的許多影響還認識不清,根本就提不出什麽具體措施,更不知道這些措施的效果如何。因此,侯學煜和北京大學教授陳昌篤沒有在生態與環境組的報告上簽字。報告就這麽交上去了。本文的附錄中有生態與環境組顧問專家簽字的記錄。





1990年7月6日,三峽工程論證小組副組長、技術總負責人潘家錚在國務院召開的三峽工程論證匯報會上說:“三峽工程對生態環境影響,不致成為工程決策的制約因素。”





1990年12月國務院三峽工程審查委員會開始審查三峽工程可行性論證,生態與環境組報告審查負責人為中國科學院院長周光召、國家環保局局長曲格平和林業部部長高德占。周光召是物理學家,並不懂生態環境,可他是馬世駿和侯學煜和諸多來自科學院系統專家的頂頭上司,能壓得住場面。不久馬世駿到河北省出差,死於壹起至今還沒有調查清楚也無人追查的車禍;身為人大常委的侯學煜死於301醫院……





1991年8月3日,國務院三峽工程審查委員會召開了第3次會議,審查並通過了三峽工程論證報告。雖然當時生態環境組的結論仍然是是弊大於利,但是三峽工程論證總報告中關於三峽工程對環境影響的結論卻已經被改成了利大於弊。





1991年8月31日下午國務委員宋健召開會議,宣布成立生態和環境II組,重新編寫三峽工程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報告,理由是原報告的大綱沒有通過環保部門的審查,是壹個程序錯誤,法律上無效。原生態與環境組的專家方子雲出任生態和環境II組組長。





1991年9月生態和環境II組編制上報了《長江三峽水利樞紐環境影響評價工作大綱》。1991年10月國家環境保護局組織專家評審委員會對工作大綱進行了評審,並正式提出了“原則同意專家審查委員會的評審意見,大綱進行必要修改補充後,可以作為編寫環境影響報告書的依據”的審批意見。





1991年12月生態和環境II組將第二份三峽工程對環境影響評價報告上交,結論是三峽工程對環境的影響是“利大於弊”。





1992年1月17日由李鵬主持國務院第97次常務會議審議並批準了三峽工程。





1992年1月21日至24日,水利部在北京召開了(第二個)“長江三峽水利樞紐環境影響報告書”預審會議,預審專家委員會由55位專家組成,張光鬥任主任。1992年2月1日,水利部將第二個環境影響報告書送交國務院環境保護局審批。2月17日,國務院環保局批準了三峽工程環境影響報告書。





1992年2月20日至21日,江澤民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審議並批準了三峽工程。





1992年4月3日至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以1767票贊成、177票反對、644票棄權和25票未按表決器通過興建長江三峽工程。至此完成了整個決策程序。





筆者在《當代中國研究》2002年第四期上發表了《三峽工程環境影響評估:科學如何淪為政治的婢女》壹文,當時有壹個問題當時沒有搞清楚,就是生態和環境II組的組長方子雲,他身為生態和環境專家組的專家,在可行性論證的匯報大會上,是他代表環境和生態組去做的報告,在“弊大於利”的報告也是簽了字。盡管這個報告因“程序錯誤”而被宣布作廢的,他怎麽能在短短四個月的時間內,在沒要重新收集新數據的基礎上,就得出了和原來完全相反的結論,把“弊大於利”變為了“利大於弊”?這個問題困擾筆者十五年,本文也是對這個問題的回答,也是《三峽工程環境影響評估:科學如何淪為政治的婢女》壹文的後續。











三、從“弊大於利”變成“利大於弊”





從1991年8月31日決定成立生態和環境II組,重新編寫三峽工程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報告,到1992年2月17日國務院環保局批準了三峽工程環境影響報告書,直至1992年4月3日至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投票,政治家們都確信,中國的知識分子會給他們壹個合格的三峽工程環境影響報告書,內含壹個他們壹直希望得到的結論。





從1991年10月國家環保局批準環境影響報告大綱到1991年12月生態和環境II組將第二份三峽工程對環境影響報告上交,壹共只有兩個月的時間。就是從1991年8月31日宋健開會否定第壹個環境影響報告,到1991年12月,壹共也只有四個月的時間,生態和環境II組沒有時間重新收集資料,只能是在原有資料基礎上做評價。就是說,無論是得到“弊大於利”的第壹份環境影響報告和得到“利大於弊”的第二份環境影響報告的基礎資料是同樣的。按照常識,兩份報告是不能夠得到截然相反的結論。“利大於弊”是壹個比較的表述,是壹個數量的表述。





三峽工程對環境的影響是多方面的,比如對水生動植物的影響,又比如對長江河口泥沙沖淤的影響,兩者是不可直接比較的,就和蘋果與梨子是不可直接比較的壹樣。這就需要通過壹些方法,將不可直接比較的東西進行無量綱的數量化,變為可比較的。最後有壹個數量化的比較結果,從這個結果中可以引出“利大於弊”的結論。





中國官方只公開發表了《長江三峽水利樞紐環境影響報告書》簡寫本,而且還是節選,簡寫本中只是提到:“根據三峽工程對環境影響的特點以及預測和評價工作的需要,評價系統分為:(1)環境總體;(2)環境子系統;(3)環境組成;(4)環境因子。並沒有介紹具體內容、具體的評價方法和評價結果。





當時就十分納悶,為什麽不敢發表關於“利大於弊”結論的相關方法和評價結果。十分偶然,在李桂中主編的《電力建設和環境保護》壹書中發現十多年要尋找的資料:第三篇:水利水電與環境,第11章:國內外水利水電工程對環境影響的若幹問題,2.11.8:三峽工程對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的綜合評價。整整20頁的文章和表格來做敘述和介紹。





當筆者仔細閱讀和分析《三峽工程對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的綜合評價》後,可以確定:三峽工程的主要決策者,沒有壹個人詳細閱讀過環境和生態II組的報告包括這個綜合評價,因為環境和生態II組所作的是不是三峽工程對生態環境影響的評價,而是文不對題,做的是《三峽工程對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的綜合評價》,才有“利大於弊”的結論。對三峽工程的綜合評價,特別是對社會環境影響的評價,不是方子雲環境和生態II組的任務,是三峽工程論證領導小組的任務。方子雲作為水生動物的專家也不具備對社會環境評價的專業知識。





同時也可以確定,以張光鬥為主任的“長江三峽水利樞紐環境影響報告書”預審專家委員會的55位專家也沒有壹個人詳細閱讀過環境和生態II組的報告,沒有認真地完成預審的任務,因為他們要審查的是“長江三峽水利樞紐環境影響報告書”,而不是審查“三峽工程對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影響報告書”。並且環境和生態II組的《三峽工程對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影響的綜合評價》做得出奇地差,有壹些初學者才可能犯的錯誤,還有超出定義範圍的錯誤。環境和生態II組在綜合評價中明顯地暗示,如果將本來就不屬於評價範圍的三峽工程對社會環境影響分割出去,三峽工程對生態環境影響的結論依然是“弊大於利”,而且是絕對的“弊大於利”。如果預審專家委員會的55位專家認真讀過報告,這壹點是不難發現的。











四、偷換概念











以馬世駿為組長、侯學煜為顧問的生態和環境組關於三峽工程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研究和評價集中在下面幾個方面:





——三峽工程對長江沿岸地區陸生生態的影響;





——三峽工程對長江沿岸地區水生生態的影響;





——三峽工程對長江中下遊湖泊環境和洪澇地區的影響;





——三峽工程對長江河口生態環境的影響;





——三峽工程對庫區環境汙染及人群健康的影響;





——三峽庫區水土流失現狀、趨勢和對生態環境的危害;





——三峽庫區移民環境容量。





以方子雲為組長的生態和環境II組做的不是三峽工程對環境影響評價,而是三峽工程對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影響的綜合評價,這裏除了上述的幾個方面外,還包括了工業發展、農業發展、航運發展、旅遊業發展等等,使用的方法是矩陣法和主觀概率累和法。











下面對矩陣法略作介紹。











矩陣法的最大優點是把本來不可以直接比較的因子,通過數量化而變成可以比較。其最大缺點是,這是壹種主觀評價方法,比較的結果受參與評價的個人主觀認識的影響。雖然可以通過另外壹些方法將主觀意見客觀化,但不能避免根本的缺陷。矩陣法在國外的工程環境影響評價中也有應用,只是名稱和做法上略有不同而已。





生態和環境II組的矩陣法中分四個層次:最高壹級為影響評價的環境總體。環境總體下分兩個環境子系統:自然環境的影響和社會環境的影響。自然環境的影響下分:水的影響、生物的影響和地球物理的影響。社會環境的影響下分:社會經濟影響和社會生活影響。





矩陣法中最下面壹個層次是受影響的因子,壹共32個,分別是水質、濕度、底質、營養物質(屬於水的影響);森林植被、柑橘和經濟林、珍稀植物、魚類、珍稀水生動物、野生動物、珍稀陸生動物(屬於生物的影響);侵蝕、河床沖刷、泥沙淤積、河岸穩定、誘發地震、土壤鹽堿化、土壤沼澤化、局地氣候、大氣質量(屬於地球物理的影響);工業、農業、交通、耕地、旅遊(屬於社會經濟影響);就業、文物古跡、景觀、娛樂、移民、自然災害保護和人體健康(屬於社會生活影響)。





這和公開發表的《長江三峽水利樞紐環境影響報告書》簡寫本中提到:“根據三峽工程對環境影響的特點以及預測和評價工作的需要,評價系統分為:(1)環境總體;(2)環境子系統;(3)環境組成;(4)環境因子完全壹致。唯壹的區別是,官方發表的《長江三峽水利樞紐環境影響報告書》簡寫本中把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影響抽象成環境影響。





評價是針對最下層的32個因子而言,為工程涉及的作用特征,包括工程功能、作用因素、涉及區域和改善措施等,用三個數值來評價每壹種影響。第壹個數值表示影響的性質,“+1”表示有利影響,“-1”表示不利影響;第二個數值表示影響程度,壹共六級,由0至5表示,0表示無影響或影響可以忽略不計,5表示影響最強;第三個數值表示對因子發生影響的可能性,分為1,0.75,0.5,0.25和0,其中1為肯定,0.75為很可能,0.5為可能,0.25為可能性很小,0為不可能。三個數值的乘積,就是該因子對環境的影響值,最大為5,最小為-5。在三種情況下三個數值的乘積為0,壹是工程對因子沒有影響,二是對因子影響不可能發生,三是既沒有影響,影響也不可能發生。如果某個因子三個數值的乘積為0,就說明這個因子不受工程的任何影響,對評價沒有任何作用。環境中存在許許多多因子,個數肯定遠在32個之上。在采用矩陣法時必須預先對因子采取刪選,把不受影響和影響根本不可能發生的排除在外,只把受影響的和影響可能發生的因子選進來。





接著確定每壹個因子在評價中的權重——即重要程度。據說這個工作是由9個專家投票完成的。這32個因子的權重分別為水質(4.4)、濕度(3.2)、底質(2.2)、營養物質(2.6)、森林植被(2.3)、柑橘和經濟林(4.4)、珍稀植物(1.8)、魚類(4.2)、珍稀水生動物(2.2)、野生動物(1.4)、珍稀陸生動物(1.7)、侵蝕(1.8)、河床沖刷(2.2)、泥沙淤積(3.4)、河岸穩定(2.2)、誘發地震(2.6)、土壤鹽堿化(0.6)、土壤沼澤化(1.4)、局地氣候(1.7)、大氣質量(1.1)、工業(7.7)、農業(4.4)、交通(6.1)、耕地(4)、旅遊(2.9)、就業(3.2)、文物古跡(2.1)、景觀(1.9)、娛樂(1.7)、移民(6.6)、自然災害保護(9.4)和人體健康(2.8)。





四、三峽工程對生態環境影響還是“弊大於利”





每個因子的環境影響值乘以權重得到經過權重後的影響值。所有因子經過權重後的影響值之和,就是工程對環境的影響結果。在上述的設置下,評價結果的最大可能為500,最小可能為-500。





生態和環境II組的評價結果是,在無改善措施的條件下,正值代表有利的影響,總和為159.55,負值表有代表不利的影響,總和為-99.11,正值和負值的代數和為60.44,表明三峽工程對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影響的綜合評價中有利的影響大於不利的影響。於是就有了長江三峽水利樞紐環境影響利大於弊的結論。



正規的計算方法是,按照矩陣法中的四個層次結構,每個因子的經過權重後的影響值依次累加,可以看到工程對每個環境組成,每個子系統乃至總系統有個清楚的認識。











環境組成





水的影響:正值0.65,負值-7.8,代數和-7.15;





生物的影響:負值-21.13;





地球物理的影響:正值1.3,負值-19.18,代數和-17.88;





社會經濟影響:正值101,負值-17,代數和84;





社會生活影響:正值56.6,負值34,代數和22.6。











子系統





自然環境:正值1.95,負值-48.11,代數和-46.16;





社會環境:正值157.6,負值-51,代數和106.6。











總系統:正值159.55,負值-99.11,代數和60.44。











有了這樣的分層次的結果,就可以看到三峽工程對自然環境影響的代數和為-46.16,而三峽工程對社會環境影響的代數和106.6,綜合三峽工程對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影響,結果為60.44。在生態和環境II組進行的三峽工程對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影響的綜合評價中,社會環境因子,特別是社會經濟環境因子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如果單看自然環境這個子系統,也就是真正意義上的三峽工程對生態環境影響的評價,正值只有1.95,負值為-48.11,代數和-46.16,結論是“弊大於利”,而且是鐵案,任何人也更改不了的。負值-48.11的絕對值與正值1.95相比,是正值的24.67倍。這是正確的結論,和以馬世駿為組長和以侯學煜為顧問的生態和環境組的結論壹致。





以馬世駿為組長、侯學煜為顧問的生態和環境組關於三峽工程對生態環境影響的評價可以總結為:三峽工程對生態與環境的影響,按區域分可概括為庫區、中遊湖區、河口及鄰近海域區。庫區是影響的集中區。庫區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嚴重,人地矛盾突出,生態環境脆弱,移民容量不足。對中遊湖區,主要影響水生物物種資源和魚類資源、中遊農業生態,以及壩下沖刷、洞庭湖沖淤、鄱陽湖環境和越冬珍禽生態等方面。河口及鄰近海域區,主要影響是鹽水入侵、岸灘侵蝕、近海漁業資源等方面。影響有個隨時間積累的過程,但影響的空間分布,從長江河口向近海逐漸縮小。由於三峽工程對中遊湖區和河口及鄰近海域區的影響具有長期性和深遠性,因此對其長遠的潛在的影響和後果不可低估(摘自:長江三峽工程重大科學技術研究課題研究報告集)。





他們還特別指出:在對生態環境問題都不投資治理的情況下,建壩使環境總質量惡化的速度加快,即在工程建設期內,生態環境質量會從目前的中偏差迅速降至差偏劣。並且建壩會造成某些不可逆轉的變化。在對生態環境問題同時投資治理的情況下,不建壩較之建壩環境總質量恢復得快,達到質量較高,在20至30年能轉入良性循環,這是建壩投資整治所達不到的(摘自:長江三峽工程重大科學技術研究課題研究報告集)。





生態與環境II組的報告很明顯是使用了偷換概念的手法。三峽工程的決策者把這個《長江三峽水利樞紐環境影響報告書》作為三峽工程上馬決策的依據,想讓歷史對此做什麽評價呢?聰明?愚蠢?博學?無知?





下面對生態和環境II組的矩陣法做些具體分析。











五、權重的影響











在矩陣法中因子的權重起很大的作用,改變權重,可以改變整個評價結果。從表面上看,32個因子中,自然環境因子20個,是評價的主要內容,社會環境因子12個,處於次要地位。但生態和環境II組給予自然環境因子的總權重壹共是47.2,給予社會因子的總權重是52.8,在所謂三峽工程對生態與環境影響的評價中,將社會因子拉人評價已經是錯,而且社會因子的總權重超過自然環境因子的總權重,這是錯上加錯。





再看壹下單個因子的權重,按權重大小排列如下:





自然災害保護(9.4);工業(7.7);移民(6.6);交通(6.1);柑橘和經濟林(4.4);農業(4.4);水質(4.4);魚類(4.2);耕地(4);泥沙淤積(3.4);濕度(3.2);就業(3.2);旅遊(2.9);人體健康(2.8);營養物質(2.6);誘發地震(2.6);森林植被(2.3);底質(2.2);珍稀水生動物(2.2);河床沖刷(2.2);河岸穩定(2.2);文物古跡(2.1);景觀(1.9);珍稀植物(1.8);侵蝕(1.8);珍稀陸生動物(1.7);局地氣候(1.7);娛樂(1.7);野生動物(1.4);土壤沼澤化(1.4);大氣質量(1.1)和土壤鹽堿化(0.6)。





從單個因子的權重中可以看到,單個社會因子的權重大,名列第壹至第四位的全是社會因子:自然災害保護、工業、移民和交通;名列倒數第壹至倒數第四位的全是自然環境因子:土壤鹽堿化、大氣質量、土壤沼澤化和野生動物。僅僅自然災害保護壹個因子的權重就超過土壤鹽堿化、大氣質量、土壤沼澤化、野生動物、局地氣候和珍稀陸生動物六個自然環境因子權重之和。





如果每個因子的權重都壹樣,即使考慮社會因子,三峽工程對環境和社會的綜合影響也只是利弊相當,而沒有利大於弊的結論。





六、單個因子的評價





對單個因子的評價,帶有評判者的主觀任意性,有的是明顯錯誤的。





下面把每個因子的影響值,按絕對值大小排列如下:





移民(-6)(移民數值-6為錯,最小只能為-5,根據定義,負面影響為-1,最強影響為5,肯定為1);自然災害保護(5);工業(5);農業(5);旅遊(4.5);就業(4):耕地(-3);泥沙淤積(-3);柑橘和經濟林(-3);娛樂(2.75);交通(2.25);河床沖刷(-2);人體健康(1.75);濕度(-1.75);景觀(-1.5);





森林植被(-1.25);河岸穩定(-1.5);文物古跡(-1);底質(-1);大氣質量(-0.75);野生動物(-0.75);珍稀水生動物(-0.75);局地氣候(0.75);珍稀植物(-0.5);營養物質(0.25);珍稀陸生動物(-0.25);誘發地震(-0.25);魚類(-0.25);水質(0.0);侵蝕(0.0);土壤沼澤化(0.0);土壤鹽堿化(0.0)。





三峽工程對社會因子的影響很強,排在前面五位的都是社會因子,而對自然因子的影響很小。這就體現了,生態與環境II組故意扭曲評價,這不是三峽工程對環境影響的評價,而是三峽工程對經濟和社會影響的評價。同時也可以看出,對自然環境因子影響的評價,與對社會因子影響的評價,用的是兩個尺度。關於珍稀植物,庫區特有的植物種類共計種,它們在世界上僅在三峽庫區生長;列入《紅皮書》第壹冊的48種(其中1種既為三峽庫區特有,也列入《紅皮書》第壹冊)。因此三峽庫區的珍稀植物77種。德國規劃過壹座大壩工程,後因涉及1種列入《紅皮書》的珍稀植物而放棄。涉及77種珍稀植物,影響值怎麽只有-0.5?關於珍稀水生動物,中國的珍稀水生動物,大部分種類生於長江。在長江300余種魚類中,有三分之壹的物種為特有種,也就是說,100余種魚類是特有種,如白鰭豚、白鱘、胭脂魚、中華鱘、圓口銅魚、長鰭吻鮔、圓筒吻鮔、異鰾、鰍鮀、巖原鯉、細鱗裂腹魚、長簿鰍、紅唇簿鰍、雙斑副沙鰍、短身間吸鰍、中華間吸鰍等等,三峽工程上馬之後,它們的生存環境將發生極大變化,白鰭豚已經結構性滅絕,影響值怎麽只有-0.75?方子雲身為水生物學家,如此低估三峽工程對珍稀水生動物的影響,只能說明他是壹個不合格的水生物學家,連自己從事研究的專業也這麽漠視。





水質、侵蝕、土壤沼澤化和土壤鹽堿化這四個因子雖然都參加了評價,但它們的影響值為零,有它們和無它們都不影響評價的結果。由於這四個因子的影響值為零,所以分配各這四個因子的權重沒有實際評價意義。本來給予自然環境因子的總權重壹共是47.2,減去這四個因子的權重8.2,只剩39。在生態與環境II組的三峽工程對環境影響的評價中,起作用的自然環境因子的總權重只有39(只占42.48%),而起作用的社會因子的總權重是52.8(占57.52%)。這根本就不是三峽工程對環境影響的評價,而是三峽工程的綜合評價。





難道水質、侵蝕、土壤沼澤化和土壤鹽堿化這四個因子真的沒有影響值嗎?以水質為例,三峽工程對環境影響評價報告中有專門壹章節談《水庫水質影響研究》,指出:目前庫區江段總體水質良好,水庫蓄水後,流速減低,擴散能力減弱,汙染濃度增量變大。當流速減小70%,汙染濃度為天然情況下的1.82倍;當流速減小85%,汙染濃度為天然情況下的2.58倍。三峽大水庫形成,流速肯定減小,所以水質因子的影響值為零是壹個明顯的錯誤。張光鬥在給中央領導的信中指出,他對未來三峽重慶庫區的水質很擔憂。建議中央投資3000億元治理這個問題。這個投資數額超過三峽工程的總投資額。再說侵蝕,三峽水庫淹沒河谷肥沃的土地後,移民後靠,開墾山坡,必然增加水土流失,負面影響很大。





把這四個影響值為零的因子選人評價中,是初學者容易犯的錯誤,不應該出現在國家級專家的評價中。





同樣,移民的影響值為-6,也是壹個大錯,超過定義範圍。象這樣級別的工程對生態環境影響評價,檢查應該是很嚴格的。審查不出這樣的錯誤是很難想象。





出現這樣的錯誤,是因為時間緊迫,還是因為事後做某些更改,忘了對有關部分做相應更改,還是故意留下破綻,無法確定。











七、單個因子加權重後的影響值





因子的影響值乘以權重後得加權重後的值。





在權重分配中,社會因子權重大,在因子影響值的評價中,又是社會因子影響值大,特別是正影響值大,那麽也不難理解,加權重後的影響值,還是社會因子作用大。下面把每個因子加權重後的影響值,按大小排列如下:





自然災害保護(47);工業(39);農業(22);交通(14);旅遊(13);就業(13);人體健康(4.9);娛樂(4.7);局地氣候(1.3);營養物質(0.65);水質(0.0);侵蝕(0.0);土壤沼澤化(0.0);土壤鹽堿化(0.0);珍稀陸生動物(-0.43);誘發地震(-0.65);大氣質量(-0.83);珍稀植物(-0.9);野生動物(-1.1);魚類(-1.1);珍稀水生動物(-1.7);文物古跡(-2.1);





底質(-2.2);景觀(-2.9);森林植被(-2.9);河岸穩定(-3.3);





河床沖刷(-4.4);濕度(-5.6);泥沙淤積(-10.2);耕地(-12);





柑橘和經濟林(-13,2)和移民(-34)(移民值-34為錯,最小影響值為-5,





權重為6.6,乘積為-33,表中給出影響值為-6,-6與6.6的乘積為-39.6)。





自然災害保護這壹個因子的加權重後的值是47。這裏所說的自然災害保護因子就是三峽工程的防洪效益,為有利影響(+1),影響程度最強(5),肯定發生影響(1),三個數值的乘積為+5。自然災害保護的權重為9.4。+5乘以9.4等於47。而20個自然因子的總值為-46.16(正值總和為1.95,負值總和為-48.11),就自然災害保護壹個因子的影響就抵消了20個自然因子的影響。這樣的評價是不是太簡單、太沒有水平了嗎?這和領導拍腦袋決策有什麽兩樣?





拿河岸穩定和河床沖刷作為例子。





至於河岸穩定,加權重後的值是-3.3,負面影響很小。三峽工程上馬之前,不穩定河岸403處。三峽水庫形成後增長到三千多處,三峽水庫蓄水至海拔175米,僅三峽重慶庫區的河岸不穩定處超過壹萬處。有人提出三峽庫區已經不適合人類居住,建議再移民四百萬。巴東縣城數次搬遷,巫山、秭歸縣城也面臨新的再搬遷。三峽工程造成的河岸不穩定已經導致三峽庫區生態危機。





說到河床沖刷,加權重後的值是-4.4,負面影響也不大。從目前的發展情形來看,導致鄱陽湖枯水期延長,枯水期水位下降,湖底朝天的主要原因是三峽水庫的清水下泄造成的河床沖刷。鄱陽湖要求建攔湖大壩。同樣,三峽水庫的清水下泄造成的河床沖刷,也導致洞庭湖幹涸的加快,洞庭湖也要求建攔湖大壩。當鄱陽湖和洞庭湖與長江被割斷,長江的洪水災害將比沒有三峽工程時更加頻繁,更加嚴重。











八、采取措施後的評價





生態與環境II組對三峽工程對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影響的綜合評價在采取措施後也做了壹個評價。這個評價比無措施情況下的評價更加離譜。比如移民,采取措施後影響值從-6變成了+2,加權後的影響值從-34變成了13,壹下子增加了47,再次超過工程對自然環境的全部影響。說到三峽移民,經費從原來的400億元增加到800多億元,各地個部門無償支援三峽庫區的資金接近壹千億元,還有三峽後續工作的投資,該采取措施的措施無壹漏下,現在三峽移民的狀況是無工做、無地種、無出路,這加權後的影響值能是+13嗎?





采取措施後,綜合評價的正值為213.06,負值為-33.56,代數和為179.50,成為利遠大於弊了。就是對自然環境的影響也發生本質改變,正值為23.36,負值為-18.66,代數和為+4.7。這和馬世駿在“弊大於利”後面加上的壹句,“許多不利影響是可以通過人為措施加以限制的”,互相呼應。因為方子雲在前面壹個報告上簽過字。但是代數和為+4.7也不能說明三峽工程對生態環境影響是利大於弊了,因為+4.7在主觀評價的誤差之中。





采取措施後,這個三峽工程對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影響的綜合評價就徹頭徹尾變成了三峽工程對社會環境影響的評價,因為在綜合評價的代數和179.50中,只有4.7來自對自然環境的影響。有對生態環境影響的評價,還是沒有對生態環境影響的評價,這都不重要,三峽工程對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影響的綜合評價都是利大於弊。這不就又回到了起點,當生態與環境組的結論是“弊大於弊”,總報告中三峽工程對生態環境影響已經是“利大於弊”。而壹些政治家心中,不管生態與環境組的結論如何,三峽工程對生態環境影響永遠是“利大於弊”。











九、是中國知識分子的狡猾還是墮落?





至此,展示和分析了三峽工程對生態環境評估報告的結論從“弊大於利”到“利大於弊”的過程,總結如下:





第壹,從1981年8月31日開始到1981年12月上交的生態和環境II組的《長江三峽水利樞紐環境影響報告書》不是國際通行的工程對生態環境影響報告書,也不是中國環境保護法要求的工程對生態環境影響報告書。“利大於弊”的結論來自於三峽工程對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影響的綜合評價,所謂的利來自對社會環境影響的評價。





第二,去除三峽工程對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影響的綜合評價中的社會因素,三峽工程對自然環境影響是“弊大於利”,而且是絕對的“弊大於利”。這和馬世駿為組長,侯學煜為顧問的生態和環境組的結論壹致。





第三,三峽工程對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影響的綜合評價中,存在許多錯誤,有初學者易犯的錯誤,有沒有發現和更正的計算錯誤和超出定義的錯誤。無法確定出現錯誤是有意還是無意。





第四,“長江三峽水利樞紐環境影響報告書”55位預審專家委員會委員未發現偷換概念和其他錯誤,通過預審,將報告書上報國家環保局,是失職。





第五,國家環保局批準通過這樣“長江三峽水利樞紐環境影響報告書”,為決策者提供錯誤信息,是瀆職。





十分明顯,三峽工程的決策者希望參加三峽工程論證的專家們提供壹個三峽工程對生態環境影響是“利大於弊”的結論,所以以程序錯誤槍斃了馬世駿為組長,侯學煜為顧問的生態和環境組的第壹個報告,讓以方子雲為組長的生態和環境II組來完成這個任務。





面對馬世駿死於車禍,侯學煜死於301醫院,方子雲想到什麽?也許方子雲想到錢理群“說話的三個底線”:壹、做人應說真話;二、想說真話而不能時應該保持沈默;三、如果外在環境之暴虐使沈默也難以做到時,我們不得不被迫說假話,至少應該不加害於人。





第壹,方子雲沒有說真話。第二,方子雲也沒有保持沈默。第三,方子雲說了假話,不知道是否是不得不說假話。方子雲說的假話,也許沒有直接加害於具體的某個人,但是導致了錯誤的決策,加害於祖國的山河,加害於中華民族的後代,後患無窮。方子雲在說假話的同時,又把偷換概念的手法,相當公開地展示出來,並把部分真話隱藏在假話之中。無法判斷他是有意把三峽工程對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影響的綜合評價搞得如此沒有水準,許多低級錯誤都存在,還是方子雲的水平就是如此。不知道這是中國知識分子的狡猾,是求生的手段,還是道德上的徹底墮落?當制度不能保證科學的自由,當制度不能保證科學的獨立性,即使中國知識分子再狡猾,也是墮落。“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不要以為政治家請知識分子去做智庫就是到了兼達濟天下的境界,此時可能失去的就是科學自由和科學獨立性,作為知識分子個體更需要的是獨善其身的心態。





但是有壹點是肯定的,表面上看,三峽工程對生態環境評估報告的結論從“弊大於利”變為“利大於弊”,但歸根到底還是“弊大於利”。村騙鄉,鄉騙縣,壹級壹級往上騙,壹直騙到國務院。方子雲騙張光鬥,張光鬥騙曲格平,曲格平騙李鵬、江澤民和全國人大。政治家在錯誤的三峽工程對生態環境影響報告上做出了錯誤的決策,中國的史書將會記錄這個錯誤決策的過程。





在《為什麽三峽大壩非拆不可之壹》中已經提到,三峽工程對環境影響的評估報告是中國第壹個環評報告,在全國有示範作用。三峽工程這個對生態環境破壞這麽嚴重的工程,它的環評結論可以是利大於弊,那麽長江沿線的化工廠的環評結論也都是利大於弊。這就是中國生態環境瀕臨奔潰的壹個主要原因。



為什麽三峽大壩非拆不可之三 寫於2018年



據說長江三峽工程的防洪功能是把荊江河段的防洪能力從十年壹遇提高到百年壹遇。



長江防洪靠長江堤防和分蓄洪區還是靠三峽工程,這是三峽工程反對派和主建派爭論的壹個重點。認為長江防洪靠長江堤防和分蓄洪區的代表人物是黃萬裏和陸欽侃。三峽工程可行性論證報告認為:要達到能抵禦1954年大洪水的水平,荊江大堤必須普遍加高2至3.5米,在技術上難以實現。因此只有建設三峽工程,才能將荊江大堤的防洪能力從十年壹遇提高到百年壹遇。1992年全國人大批準興建三峽工程.



1998年長江洪水之後,朱镕基接受了陸欽侃等的建議。從1999年起,中國政府持續投資,加固加高長江堤防。到2016年上半年,荊州堤防堤防普遍加高了1.5至2米,加寬了3至5米,荊江防洪能力提高到百年壹遇。



現在,三峽工程的防洪效益是將荊江河道的防洪能力從百年壹遇提高到百年壹遇。所以,拆除三峽大壩之後,荊江河道的防洪能力仍然能夠抵禦百年壹遇的洪水。



…………………………………………………………………………………………





壹、鄒家華副總理:三峽工程的防洪作用顯著,可以將荊江河段的防洪標準由十年壹遇提高到壹百年壹遇



建設三峽工程的目標是防洪、發電、航運、南水北調、區域發展,防洪是第壹位的,也是建設三峽工程的主要出發點。



鄒家華於1992年3月21日在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做《關於提請興建三峽工程的議案的說明》,鄒家華指出:“三峽工程的防洪作用顯著,可以將荊江河段的防洪標準由十年壹遇提高到壹百年壹遇;配合分蓄洪工程,可以防止荊江河段發生毀滅性災害;可以減少流入洞庭湖的水、沙,減輕洞庭湖的淤積和防洪負擔,延長洞庭湖的壽命;可以較大幅度地減少中遊的分蓄洪損失;可以減輕洪水對武漢地區的威脅,對下遊地區也有壹定防洪作用。為了保障長江中下遊地區特別是荊江河段南北兩岸壹千五百萬人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使社會長治久安和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協調發展,及早興建三峽工程是十分必要的。這也是興建三峽工程的主要出發點。”



十多天之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了興建三峽工程的議案。



二、張光鬥說:長江荊江段防洪保證率為二十年壹遇



其實在三峽工程決策之前,以顧問身份參與三峽工程可行性論證、並擔任三峽工程初步設計總負責人的清華大學教授張光鬥於1991年12月21日在人民日報上發表了《三峽工程亦早日興建》壹文指出:“目前長江荊江段防洪保證率只有二十年壹遇,經荊江分洪後也只四十年壹遇。”



三個月後,鄒家華副總理向全國人大匯報說,荊江河段的防洪標準只有十年壹遇。鄒家華的這個說法來自三峽工程可行性論證報告。張光鬥明知荊江段防洪標準不是十年壹遇,而是二十年壹遇,經荊江分洪後為四十年壹遇。為什麽他不指出三峽工程可行性論證報告中的錯誤?為什麽要在錯誤的三峽工程可行性論證報告上簽字?用張光鬥自己的話說,盡量少說假話。言外之意,到該說的時候,張光鬥還會毫不猶豫地說假話。這樣的專家、院士於國於民有何益處?



三、泥沙組:長江中下遊河段防洪能力強



三峽工程可行性論證分十四個專業組獨立進行,互相之間缺乏協調,可以說是各唱各的調。最後論證結束總結匯報時,每個專業組必須在報告的最後回答壹個“最關鍵”問題:XX是否是構成阻礙三峽工程上馬的要素?十四個專業組的報告都否定了這個問題。這樣三峽工程可行性論證領導小組認為,三峽工程的可行性得到了論證。



有許多人問筆者,參加三峽工程可行性論證的專家有四百多位,都是全國最著名的專家,沒有簽字的只有極少數專家,妳說三峽工程可行性論證的很多結論是錯誤的,妳有什麽依據?妳不怕這些專家的反擊?更多的人根本不相信,三峽工程可行性論證報告會有錯。



筆者的回答很簡單:三峽工程可行性論證十四個專業組的報告是互相矛盾的。把兩個專業組報告中互相矛盾的地方找出來,放在壹起對比壹下,結果只有三個:壹是A專業組報告中的結論是對的,B專業組報告中的結論是錯的;二是B專業組報告中的結論是對的,A專業組報告中的結論是錯的;三是AB兩個專業組報告中結論都是錯的。無論是哪壹個結果,三峽工程可行性論證都是錯。



回到三峽工程建設之前的長江荊江段防洪能力。防洪組說荊江河段的防洪標準為十年壹遇,防洪能力很小,因為自然形成的河堤也有防五年壹遇洪水的能力。對防洪組來說,三峽工程上馬前荊江河段的防洪標準越低,三峽工程的防洪效益就越大;但是泥沙組卻說,三峽工程上馬前長江中下遊河段的防洪能力強。泥沙組的任務是解決三峽工程的泥沙淤積問題。為此泥沙組提出三峽工程實行“蓄清排渾”的方案,認為可以解決水庫泥沙問題。什麽是“蓄清排渾”?就是在汛期、在洪水期,把三峽壩前水位控制在低水位,在海拔145米處,利用水力坡度、利用洪水的力量,把洪水中攜帶的泥沙乃至已經淤積在水庫中的泥沙沖出水庫。為什麽可以這樣做呢?長江中下遊河段防洪能力強,洪水攜帶泥沙對中下遊堤防不構成威脅。就泥沙組而言,三峽工程在洪水期是泄沙孔大開,利用洪水“排渾”,而不是把閘門放下來,攔蓄洪水,因為這樣做,泥沙就會留在三峽水庫中。泥沙組提出,只有在遭遇二十年壹遇以上的洪水時,才能動用三峽工程的防洪庫容。在遭遇二十年壹遇以下的洪水時,不能動用三峽工程的防洪庫容,否則經常動用三峽工程的防洪庫容會增加三峽水庫的泥沙淤積問題。



防洪組說荊江河段的防洪能力弱,泥沙組說荊江河段的防洪能力強,兩個專業組報告內容互相矛盾,無論是防洪組錯還是泥沙組錯,三峽工程可行性論證結論肯定是錯。



四、三峽大壩防洪能力誤導事件



2010年7月19日,長江水利委員會主任蔡其華和長江防總辦公室主任魏山忠等接受中央電視臺《新聞1+1》主持人李小萌的采訪,做點評的是白巖松。2010年7月中下旬,長江上遊發生洪水,最大洪水流量每秒69000立方米,還不到二十年壹遇洪水的水平。重慶朝天門最高水位達到海拔188米,重慶處多城區被淹,其中以磁器口最為嚴重。這時全國人民都希望三峽工程發揮其防洪效益。長江水利委員會主任蔡其華則表示:不能把希望都寄托在三峽大壩上。白巖松在節目結束時也再次重復蔡其華的話:不能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到三峽大壩上。第二天,2010年7月20日官方媒體發表報道:《長江水利委:不能把希望都寄托在三峽大壩上》。



自從1991年江澤民下達要對三峽工程進行正面宣傳開始到2010年,老百姓聽到的都是三峽工程防洪效益如何厲害的報道,猛然看到《長江水利委:不能把希望都寄托在三峽大壩上》這樣的報道,就很納悶。



有網友評論說:“多難穿幫:三峽的作用10000->1000->100->0”,“大壩這個東西居然也是按照固定資產五年折舊,而且性能下降是指數級別的….今年折完就不能指望了……”



現在維基百科中有“三峽大壩防洪能力誤讀事件”這壹詞條,內容為“三峽大壩防洪能力誤讀事件是指在2003年至2010年間,中國大陸媒體報導再三降低三峽大壩的防洪能力,遭民眾前後對比後,產生強烈社會反響的事件。”



最後,許多專家出來解釋,如三峽水利樞紐梯級調度通信中心副總工程師趙雲發說:萬年壹遇、千年壹遇、百年壹遇分別是三峽大壩校核、自身設計以及防洪三個標準,是針對不同的情況而發布的。官方媒體稱這是民眾誤讀。所以這個事件稱為“三峽大壩防洪能力誤讀事件”。



筆者以為,這不是民眾的誤讀,而是媒體的誤導,是有意的誤導。



比如2003年6月1日的《三峽大壩固若金湯,可以抵擋萬年壹遇洪水》壹文來自新華社記者施勇峰。他是新華社駐三峽大壩工地記者組的組長。三峽大壩工地是實行封閉管理的,所有官方的關於三峽工程的稿件均出自新華社駐三峽大壩工地記者組之手。施勇峰是以《三峽大壩固若金湯,可以抵擋萬年壹遇洪水》為題,但在文章中也沒有對三峽大壩抵擋萬年壹遇洪水做出任何解釋,也沒有指出,三峽大壩可以抵擋萬年壹遇洪水,這是三峽大壩設計中的校核標準,是在千年壹遇的洪水流量上加上百分之十,當作是萬年壹遇的洪水流量,即每秒12.23萬立方米的流量,三峽大壩壩前水位上升到海拔183米(!),三峽大壩的其他設施可能受到破壞,但主體工程安全不受影響。施勇峰只在題目中稱三峽大壩可以抵擋萬年壹遇洪水,但不敢指出,在三峽大壩抵擋萬年壹遇洪水時,三峽大壩前的水位為海拔183米,三峽庫區又有多少房屋要被淹沒。按照中國水庫大壩設計規範,大型和巨大型水庫大壩的安全設計標準是千年壹遇洪水,校核標準是萬年壹遇洪水。這和三峽工程的防洪效益沒有任何關系。但是官方媒體故意用《三峽大壩固若金湯,可以抵擋萬年壹遇洪水》或者《三峽大壩 今年起可防千年壹遇洪水》這樣的報道來吹噓三峽工程的防洪效益,誤導讀者。



這次三峽大壩防洪能力誤導事件對三峽工程的聲譽產生重大沖擊。官方機構反復強調,三峽工程的防洪效益是針對下遊的荊江河道和洞庭湖等保護區域而言,是將荊江大堤的防洪標準從十年壹遇提高到百年壹遇。



這裏要指出壹點,李鵬認為三峽工程的防洪效益更大,它不僅是針對下遊的荊江河道和洞庭湖區而言,而且也包括武漢地區。



五、三峽工程反對派:長江防洪主要依靠長江堤防和分蓄洪區



長江防洪靠長江堤防和分蓄洪區還是靠三峽工程,這是三峽工程反對派和主建派爭論的壹個重點。認為長江防洪靠長江堤防和分蓄洪區的代表人物是黃萬裏和陸欽侃。



黃萬裏先生生前堅決反對建造三峽大壩工程,曾多次給中央領導寫信,陳述三峽大壩工程永不可建的理由。黃萬裏先生的壹次次上書都是泥牛入海無消息,他感到十分無奈。想到1957年在關於黃河三門峽工程的爭論上,黃萬裏先生舌戰群儒,和對手也有個妳來我往的公開交鋒。在長江三峽大壩工程,黃萬裏發表意見,無人做出回應,既不提出反對意見,也不表示願意提供機會讓黃萬裏陳述觀點。在離世之前,黃萬裏先生將遺屬交給他的學生沈英夫婦:“敏兒、沈英,父愛妻姝,治河原是國家大事,“蓄”“攔”“疏”及“挖”四策中,各段仍應以堤防“攔”為主,漢口段力求堤固,堤臨水面宜打鋼板椿,背水面宜砌石,以策萬全,盼註意,萬裏遺囑,2001年8月8日”。黃萬裏先生在遺囑的最下面又補充了壹行小字:“可少死幾萬人”。



中國真正的長江王不是長江水利委員會主任林壹山,而是全國政協委員、原水利部長遠規劃處副處長、副總工程師陸欽侃先生。陸欽侃先生1936年畢業於浙江大學土木系,供職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曾赴印度考察水電工程。1944年陪同美國專家薩凡奇考察三峽地區,1946年受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派遣到美國墾務局實習並參加美國墾務局所作的三峽工程規劃研究,同時也在科羅拉多大學攻讀碩士學位,1947年獲得碩士學位後回國,依然在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工作。1949年後壹直在水電總局或水利部從事水利水電長遠規劃工作,並擔任長江水利委員會副總工程師兼水位水利計算室主任,專門從事長江暴雨、洪水和防洪研究。



1986年陸欽侃先生參加三峽工程可行性論證報告,擔任防洪組顧問,最後拒絕在三峽工程可行性論證報告上簽字。1998年長江洪水後,陸欽侃先生接受媒體采訪指出:國外如美國的密西西比河,歐洲的多瑙河,築堤防洪的歷史都很長;遇到大洪水時,也都是依靠堤防作為防洪的根本措施。在1980年,水利部曾根據國務院的要求,召開了長江中下遊五省壹市防洪座談會,經討論研究後,向國務院上報壹份《關於長江中下遊近十年防洪部署的報告》。 這份報告提出“從實際情況出發,長江中下遊的防洪任務是,遇1954年同樣嚴重的洪水,確保重點堤防安全,努力減少淹沒損失”。



在這份報告中提出的主要措施有:



1. 培修鞏固堤防,盡快做到長江幹流防禦水位比1954年實際最高水位略有提高,以擴大洪水泄量。沙市由44.67米提高到45.0米;城陵磯由33.95米提高到34.4米;漢口維持29.73米;湖口由21.68米提高到22.5米;南京為10.58米;上海定為5.1米。對其他堤防,由各省分別制定標準。



2. 落實分蓄洪措施,安排超額洪水。要求荊江分洪區、洞庭湖區、洪湖區、武漢附近區和湖口附近區,共分洪500億立方米。



3. 停止圍墾湖泊。



4. 整治河道擴大滯洪能力。



5. 加強防汛。



按照以上措施,在十年內安排長江中下遊防洪工程34項,需投資48億元。由水利部掌握安排10億元。



但是從1980年到1998年18年時間過去了,這五項措施壹拖再拖《長江中下遊平原防洪規劃》所安排的荊江大堤、武漢市堤、無為大堤、同馬大堤、江西沿江大堤,以及其他堤防的加固加高,護岸培修,洪道整治工程,至今尚未切實完成。結果在1998年洪水過程中堤防大量出現險情,甚至決口,主要是對堤防沒有認真及時加固。



針對三峽工程可行性論證防洪組顧問陸欽侃先生的意見,三峽工程主上派提出:要達到能抵禦1954年大洪水的水平,荊江大堤必須普遍加高2至3.5米,技術上難以實現。





六、荊州堤防堤防普遍加高了1.5至2米,加寬了3至5米,荊江防洪能力提高到100年壹遇



1998年長江洪水之後,朱镕基接納了陸欽侃先生的建議,從國債中拿出大量資金,投入加高加固長江堤防,部分堤防段采用了黃萬裏先生的意見,堤臨水面宜打鋼板椿,背水面宜砌石。



由於2003年6月三峽水庫正式開始蓄水後,絕大部分泥沙淤積在水庫中或被上遊水庫攔截,三峽水庫清水下泄,對中下遊的堤防、包括部分已經加高加固的長江堤防造成巨大破壞和威脅,崩岸時有發生。河勢改變,過去沖刷的地段現在發生淤積,過去淤積的地段現在發生沖刷,長江堤防必須修改原有設計,與新的河勢相適應。因此,加高加固長江荊江堤防從1998年下半年起到2016年初才完成。



2016年3月24日《長江商報》記者劉亞丹發表《荊州堤防加固土方可繞地球4圈 防洪能力升至百年壹遇》的報道,內容是關於1998年長江大水後,黨中央、國務院及時加大了對荊州堤防加固工程的投入。記者采訪了荊州市長江河道管理局宣傳科長蔣彩虹。記者了解到,至2008年,長江抗擊1998年洪水勝利十周年紀念之時,荊州前後已對荊江大堤、荊南長江大堤、洪湖監利長江大堤、南線大堤、松滋江堤和荊南四河堤防等六大堤防展開了大規模的建設。國家對荊州堤防加固工程累計投資達51.81億元,累計完成土方1.8億立方米,新建和改建涵閘58座,堤身護坡180公裏,修築堤頂混凝土路面601公裏,堤防普遍加高了1.5至2米,加寬了3至5米。蔣彩虹驕傲地說:“僅僅是土方壹項,就相當於前50年的3倍,若築成1米見方的土墻,可繞地球4圈。”“荊江防洪能力由10年壹遇提高到100年壹遇。”



地球半徑為6378.1公裏,繞地球4圈為25512.4公裏,荊州堤防加固土方量為2551.24萬立方米。據說三峽工程壹共用了1600多萬立方米的水泥砂石料,若按1米見方的體積排列,可繞地球赤道兩圈半。看來荊州堤防加固的土方量超過了三峽工程的水泥砂石料量。



對於筆者來說,此篇報道提供的最重要信息是:荊州堤防堤防普遍加高了1.5至2米,加寬了3至5米,荊江防洪能力由10年壹遇提高到100年壹遇。



2016年5月23日中國氣象報刊登記者劉慶忠的報道《重訪98抗洪壹線:未曾忘卻的45.22米》,其中有相同的內容。劉慶忠采訪了湖北省荊州市長江河道管理局防汛科科長張根喜,張根喜說:“98年洪水之後,國家加大力度對長江幹堤及姊妹堤進行加固,加固的土方工程量,如果折算成壹米寬壹米高的土墻,可圍繞地球赤道四圈半。截至目前,荊州堤防建設投入資金近百億元,長江幹流堤防普遍加高1-2米,普遍加寬3-5米,荊江大堤築防滲墻57公裏,荊南四河防滲墻136公裏,總之,凡沙基堤段都構築了防滲墻,其堤防能力由過去的20年壹遇提高到百年壹遇。”



兩篇報道有三個信息有差別的地方:第壹是投入資金數額,劉亞丹的報道為51.81億元,劉慶忠的報道為近百億元;第二是工程土方量,劉亞丹的報道折算成壹米寬壹米高的土墻,可圍繞地球赤道四圈,劉慶忠的報道為四圈半;第三是荊江堤防原有的防洪能力,劉亞丹的報道為10年壹遇,劉慶忠的報道為二十年壹遇。



完全壹致的是:長江幹流堤防普遍加高1-2米,普遍加寬3-5米,現在荊江堤防的防洪能力為百年壹遇。無論是由10年壹遇提高到100年壹遇或者從20年壹遇提高到百年壹遇。



如今,荊江堤防的防洪能力為百年壹遇,拆除三峽大壩後,荊江堤防的防洪能力依然為百年壹遇。



為什麽三峽大壩非拆不可之四 寫於2018年



在《為什麽三峽大壩非拆不可之三》壹文中談到2010年7月19日長江水利委員會主任蔡其華在接受中央電視臺節目主持人發問時表態:不能把希望都寄托在三峽大壩上。這和之前官方媒體宣傳三峽工程防洪能力巨大,形成巨大反差。為什麽蔡其華要在這個時候做這樣的表態呢?











壹、若有三峽工程在,何愁洪水呈兇狂?











1998年長江發生洪水,三峽工程可行性論證領導小組副組長、三峽公司總經理陸佑楣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若有三峽工程在,何愁洪水呈兇狂?可惜,當時三峽大壩尚在建設之中,無法用實踐證明三峽工程的防洪效益。2006年5月20日三峽大壩主體部分完工。2009年8月29日,國務院長江三峽三期工程驗收組同意正常蓄水位(海拔175米)驗收通過,官方媒體報道,三峽工程完工。











2010年6月開始,中國南方多個省區迎來壹輪又壹輪的強降雨天氣。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辦公室防汛壹處副處長楊昆認為,從目前的情況看,長江的水位甚至超過了98年,因此今年防汛的壓力並不亞於98年。與1998年長江大洪水相比,長江幹流的水位是偏高的,洞庭湖、鄱陽湖兩湖的水位也偏高。











6月17日,廣西梧州市部分城區被洪水淹沒。6月19日至20日,溫家寶趕到梧州市指揮救災。6月21日,江西省撫州市唱凱堤兩次決口,決口處長達500多米。唱凱堤決口嚴重威脅下遊5個鄉鎮14.5萬人口、京福高速公路、316國道以及12萬畝耕地的安全。6月24日溫家寶又趕到撫州指導抗災。











7月16日至7月17日,暴雨區轉移到安徽、湖北上空。湖北的隨州、荊門、天門等市和孝感、黃岡兩市北部出現暴雨、局部大暴雨或特大暴雨,以隨州廣水262.3毫米最大,孝昌1小時雨量達85.7毫米,為今年以來同比最強。隨州市下轄的廣水市多個鄉鎮區、隨縣的殷店、高城等鄉鎮區普遍進水,局部地方淹水3米,部分民房倒塌,交通中斷,群眾被洪水圍困。長江宜昌以下水位上漲,與江西交界處的九江小池口站水位超警戒0.09米。長江中下遊高水位拉響警報。





俗話說:是騾子是馬拉出來溜溜。此時此刻正是三峽工程展現三峽工程防洪效益的最好時候。











但是2010年7月19日,長江水利委員會主任蔡其華在接受中央電視臺采訪時表示:不能把希望都寄托在三峽大壩上。這才有網友把這些年的壹些關於三峽工程防洪效益的報道用截圖的方式排列在壹起,產生強烈社會反響。











二、發揮三峽工程的所謂防洪效益就會加大重慶市區的洪水淹沒範圍











為什麽長江水利委員會主任蔡其華在2010年7月19日表態:不能把希望都寄托在三峽大壩上?





如果三峽工程發揮其防洪效益,就應該利用其221.5億立方米的防洪庫容,攔截或者削減下泄流量,減低長江宜昌以下的水位,將水位降到警戒水位之下。











但是,三峽工程采取的措施正好相反。





7月15日,長江防汛抗旱總指揮部發出2010年夏第12 道調度令,要求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從當日13時起至19時止,將三峽水庫下泄流量由25000立方米/秒,逐步加大至32000立方米/秒,騰出防洪庫容,迎接洪水的到來。





7月17日16 時三峽大壩共開啟4個泄洪深孔和1個排漂孔,將出庫流量由32000立方米/秒增大到34000立方米/秒以下泄洪水。





此時,長江中下遊多處水位告急,增加下泄流量的結果是擡高長江宜昌以下的水位,對長江中下遊的防洪不利,湖北、湖南、安徽、江西等地都遭遇暴雨襲擊,長江中下遊幹流各站水位繼續上漲。短短幾天時間內,宜昌、沙市、城陵磯、漢口、湖口、大通等水文站的水位均上漲了幾十厘米。





三峽工程在此期間采取泄洪措施,被認為是加重中下遊洪水危害的“逆調節”。無論是專業人士還是壹些民間人士都對三峽工程的防洪功能提出質疑。











那麽三峽工程采取所謂的正確措施,三峽工程減少出庫流量,攔蓄部分洪水,是否可行呢?





如果此時三峽工程減少出庫流量,三峽水庫中的蓄水增加,三峽大壩處的水位擡高,庫區各地、特別是庫尾重慶的水位也會擡高。但是三峽工程為什麽不能這樣做?因為此時,重慶部分市區已經被洪水淹沒。



2010年7月19日,三峽水庫入庫流量達每秒69000立方米,尚沒有達到二十年壹遇洪水的水平,重慶寸灘的水位達到海拔185.4米,重慶朝天門的水位達到海拔188米,其中重慶市老城區磁器口淹沒最為嚴重。磁器口原名白崖場,始於宋真宗鹹平年間(公元998-1003年),在明朝成為繁華的商業碼頭,“白日裏千人拱磁器口古鎮手,入夜來萬盞明燈”是其繁榮寫照。清朝初年,因生產青花瓷,得名磁器口。傳說明朝建文帝在靖難之役後逃到重慶磁器口隱居起來,於是有了龍隱門。而當時三峽大壩處的水位只有海拔146米。











如果三峽工程采取攔截洪水或者削減洪峰的措施,動用200多億立方米的防洪庫容,將壩址處的水位擡高到海拔175米,重慶市區的淹沒情況就會更加嚴重。





如果三峽工程采取加大下泄流量的措施,降低壩址處的水位,減輕重慶市區的淹沒,





但是對三峽大壩下遊的長江中下遊地區十分不利。











2010年7月23日,溫家寶匆匆敢赴抗洪的第壹線湖北省,到武漢防洪的心腹之地——漢口龍王廟險段實地查看汛情。此時,防洪墻外的觀江平臺已被江水淹沒。溫家寶趟著壹尺深的江水,考察了災區。2010年7月28日武漢關水位達到海拔27.6米,超過警戒水位(海拔27.3米)。湖北仙桃和武漢市蔡甸區接到湖北省防汛抗旱指揮部的命令,連夜轉移部分民眾約三萬人。而在1998年洪水期間武漢居民都沒有轉移。如果三峽工程加大下泄流量,武漢的災情會更加嚴重。











再說,三峽工程采取加大下泄流量的措施,也沒有多少余地。當時的水位是海拔146米,下降到海拔145米就是極限,水位再下降到海拔145米以下,三峽船閘就不能通航,長江航運就會中斷。而且,水位下降到海拔145米以下,三峽工程水輪發電機的發電效率就會大量下降,這是三峽集團不願意見到的,因為直接損害了三峽集團的經濟利益。











在這個情況下,三峽工程基本上沒有什麽大的作為,只能對三峽大壩壩前水位做小幅度的調整,時而多放壹些水,安撫壹下重慶,時而多蓄壹些水,安撫壹下武漢,三峽大壩壩前水位在海拔145米和海拔148米之間變動,根本沒有什麽防洪效益可言。











所以,面對中央電視臺節目主持人的發問,長江水利委員會主任蔡其華只能表態:不能把希望都寄托在三峽大壩上。











三、三峽工程的防洪效益是民眾不用再上堤巡查











通過三峽大壩防洪能力誤導事件,更多的中國老百姓看清了真正的三峽工程防洪能力。這時中國官方媒體又拋出了壹個新的理論:三峽工程的防洪效益是民眾不用再上堤巡查。











如陸欽侃先生所指出的,國外如美國的密西西比河,歐洲的多瑙河,築堤防洪的歷史都很長,中國長江也不例外。利用河堤防洪,平時需要定期檢查河堤的安全,特別是在洪水期,這是必不可少的工作。壹旦發現險情,如冒沙、管湧等,可以及時搶救。這是壹個延續了幾百年的慣例。











1998年長江發生洪水。江澤民利用這個機會,調動幾十萬軍隊到長江沿線“抗洪”,確立了對軍隊的領導權。據說1998年長江抗洪期間,最高峰時有48萬人在長江堤防上。中央的、省裏的、地縣的、鄉鎮的各單位都派人到河堤上,沿岸的幹部和百姓更是日夜巡守在江堤上,壹幹就是壹兩個月,吃不好睡不好,有家不能回。據說有了三峽工程以後,人們對長江洪水的感覺完全不同了。人們再也不需要不分晝夜地上堤巡查,而是可以在家睡安穩覺了。所以三峽工程的防洪效益可以稱得上是“巨大”。











可是這個三峽工程所謂的防洪效益,在2016年長江洪水過程中又被戳穿。2016年入汛以來,長江流域湖北、安徽、湖南、江西、重慶、四川、貴州、江蘇、雲南、陜西等10個省(市)的625個縣(市、區)遭受洪澇災害,截至7月10日,受災人口約4919萬,222人因災死亡失蹤,倒塌房屋11萬間,農作物受災面積4167多千公頃。水利設施損毀嚴重,大中型水庫受損4座,小型水庫受損403座,小(2)型水庫垮壩2座。











縱有三峽工程在,洪水依然呈兇狂。











7月5日至6日,李克強急赴抗洪壹線督戰防汛。在前後30小時的時間裏,李克強先後到安徽阜陽、湖南嶽陽和湖北武漢三地視察汛情並親自在壹線指揮抗洪搶險。到了抗洪壹線,李克強發現河流堤防上缺少巡查人員,特別是負責的幹部。李克強強調確保幹堤安全的重要性:“千裏之堤毀於蟻穴,雖然妳只巡壹公裏,有10米出問題,後面上萬人甚至幾十萬人都要遭殃。”為此,湖北省、湖南省與安徽省紀委立即發文查處沒有到幹堤上巡查的幹部,有的是立即免職,起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長江流域的幹部群眾又匆匆上堤守護。長江幹堤旁再次立起“人在堤在,誓與大堤共存亡”的防汛生死牌。據報道,2016年長江中下遊五省共有400萬人堅守在長江幹堤壹線,其中普通群眾370萬人,機關幹部20萬人,部隊官兵約10萬人,其規模僅次於1998年。











可憐那些被莫名其妙免職的幹部,他們相信了三峽工程的神話,相信有了三峽工程後,上堤巡查就是多余的,以至於斷送了大好前程。



為什麽三峽大壩非拆不可之五 寫於2018年



在《為什麽三峽大壩非拆不可之四》壹文中談到2010年7月19日三峽水庫入庫流量達每秒69000立方米,尚沒有達到二十年壹遇洪水的水平,重慶寸灘的水位達到海拔185.4米,重慶朝天門的水位達到海拔188米,而當時三峽大壩處的水位只有海拔146米。三峽大壩處的水位與重慶朝天門的水位相差42米,兩地的距離為六百多公裏,平均水力坡度為萬分之零點七。這個平均水力坡度萬分之零點七,正好就是三峽工程泥沙組提出的在遭遇二十年壹遇洪水時的三峽水庫的平均水力坡度。





按照“高峽出平湖”的理論,三峽大壩處的蓄水位為海拔146米,三峽水庫庫尾處的水位也應該是海拔146米或者說只比海拔146米略微高出0.4米。為什麽此時三峽水庫不是壹個水力坡度為零的平湖泥?











今天是2018年6月26日,三峽大壩處的蓄水位為海拔145.75米,重慶寸灘的水位為海拔168.53米,三峽水庫入庫流量為每秒19700立方米,三峽大壩處的水位與重慶寸灘的水位相差22.78米,三峽水庫也不是壹個平湖。











有人會說,“高峽出平湖”是毛澤東的壹句詩句,是浪漫描述的手法,不必追究高峽平湖是否是工程科學上的水力坡度是否等於零。此話不錯。可惜,就是毛澤東的這句詩句,成為了建設三峽工程的科學依據,成為了確定三峽水庫淹沒範圍的科學依據。











壹、毛澤東“高峽出平湖”的詩句成為建設三峽工程的科學依據











1956年5月,毛澤東在視察故鄉湖南省後,於6月1日來到了湖北省省會武漢,緊接著在長江中三次遊泳。6月1日第壹次遊泳後,毛澤東寫下《水調歌頭 遊泳》,詩詞中提及已經建成的武漢長江大橋與正在規劃之中的三峽大壩工程:





才飲長沙水, 又食武昌魚。 萬裏長江橫渡, 極目楚天舒。





不管風吹雨打, 勝似閑庭信步, 今日得寬余。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乎!





風檣動,龜蛇靜,起宏圖。





壹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雲雨,高峽出平湖。





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











毛澤東的《水調歌頭 遊泳》中的有關三峽大壩工程幾句,竟然成為建設三峽工程的科學依據。由長江水利委員會編寫、1958年經國務院批準的《長江流域綜合利用規劃要點報告》,在《以三峽水利樞紐為主體的長江流域》壹章中的第二節(2)“為什麽必須以三峽為主體進行流域規劃呢?”中開門見山地寫道:“我國人民偉大領袖毛澤東同誌對未來三峽水利樞紐的歌頌:“……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雲雨,高峽出平湖,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這幾句概括地說明了這壹偉大河流上主體工程的前景。這是因為三峽樞紐在防洪、發電、灌溉與航運等主要綜合利用方面是指標優越和對全江有顯著影響的工程。”





“高峽出平湖”的字面意思是指在三峽建造大壩後,大壩後面出現壹個面積很大的水庫,湖面平平,水力坡度為零。





“高峽出平湖”這壹詩句為很多人引用,如1994年12月李鵬在乘船去三峽工程開工典禮的途中寫的《大江曲》中有“截斷波濤高峽平湖”壹句。











三峽水庫,與世界上的絕大多數水庫不同,不是湖面很寬、長度不大的湖泊型的水庫,而是湖面很窄、長度很大的的河道型水庫,水庫平均寬度只有1.1公裏,水庫長度超過600多公裏。如果讀者用鉛筆在白紙上畫壹條30厘米長的細線,這大概是三峽水庫1:2百萬的縮影。面對這條細線,是不會再有“高峽出平湖”的感覺。











二、周恩來從重慶朝天門碼頭最後壹個臺階水位海拔200米出發,確定三峽工程蓄水位海拔200米





當毛澤東在1956年6月寫下“高峽出平湖”這壹詩句時,三峽工程的蓄水位應該多高,尚未確定。毛澤東與周恩來請來的蘇聯專家建議,三峽工程的蓄水位為海拔265米;林壹山任主任水位長江水利委員會提出的方案,三峽工程的蓄水位為海拔235米。無論是蓄水位海拔265米還是蓄水位海拔235米,都比現在三峽工程蓄水位175米高出許多。為什麽當時兩個方案的蓄水位都比現在高出許多?這是因為,毛澤東要利用三峽工程把長江洪水在三峽卡住,這就需要三峽水庫有壹個很大的庫容,可以把長江洪水攔蓄起來。











下面是長江宜昌站的洪水流量:









洪水頻率







日平均最大流量

每秒立方米







三天洪水量





億立方米







七天洪水量





億立方米







十五天洪水量





億立方米







三十天洪水量





億立方米







萬年壹遇







113000







282.1







547.3







1022.0







1767.0







五千年壹遇







111000







278.2







540.5







1009.6







1747.4







千年壹遇







98800







247.0







486.8







911.8







1590.0







五百年壹遇







94600







236.6







467.5







880.3







1524.1







二百年壹遇







88400







221.0







442.8







833.2







1449.3







百年壹遇







83700







209.3







420.8







796.5







1393.0







五十年壹遇







79000







197.6







401.5







759.8







1327.7







二十年壹遇







72300







180.7







368.5







702.2







1234.0







十年壹遇







66600







166.5







344.6







656.2







1158.1







五年壹遇







60500







151.2







316.4







603.8







1070.4















長江洪水的特點是流量大,持續時間長。1954年宜昌站全年流量超過每秒40000立方米的時間達45天。1954年按計劃扒口分洪和自然潰口總量達1023億立方米。所以要求三峽水庫要把這壹千多億立方米的水裝起來,這就有了蓄水位海拔235米的方案。水庫的庫容和蓄水位有直接關系,蓄水位越高則水庫庫容越大。蓄水位海拔235米,三峽水庫的防洪庫容達1100億立方米。按照高峽出平湖的原理,三峽工程壩址處的蓄水位為海拔235米,水庫尾部重慶市的水位也是海拔235米。這樣,重慶市大部分市區都被三峽水庫淹沒,只剩下市中心很小壹個範圍逃出了壹劫。











如果要達到毛澤東在三峽把長江洪水卡住的目的,那麽林壹山的235米方案有1100億立方米的防洪庫容,應該最低的限度。但是這個方案的淹沒損失很大,遭到許多中央和地方官員的質疑。











因此,林壹山先把三峽工程的蓄水位高度降到海拔220米,然後又降到海拔210米,最後降到海拔200米。這根本不是科學工作者提出的可選方案的比較評價,倒像拿到考題的壹個小學生,對解題壹無所知,看著老師的眼睛在猜答案:“235米!?”“220米!?” “210米!?” “200米!?”











降低三峽工程的蓄水位高度,從海拔235米到海拔200米,最直接的後果就是三峽水庫的總庫容變小,防洪庫容也跟著變小。235米方案有防洪庫容達1100億立方米,據說可以容納1954年長江洪水期間的大約壹千億立方米無法消納的洪水量,200米方案的防洪庫容就已經無法完成毛澤東提出的防洪要求。











1958年在中共中央成都會議上,周恩來放棄了蘇聯專家的265米方案和林壹山的235米方案等多個方案。周恩來說:“三峽大壩正常高水位的高程,應當控制在200米,不能再高於這個高程。”其實,周恩來確定200米這個高程也沒有什麽科學依據,海拔200米是重慶朝天門碼頭最後壹個臺階的高程。周恩來以為,三峽水庫在大壩處的蓄水位為海拔200米,600多公裏之外的重慶,在重慶朝天門碼頭的水位也是海拔200米,能保住重慶市區的大部分。高峽出平湖嘛!











為此國務院同時做出規定,今後在三峽地區和重慶市,在海拔200米以下地區不準搞基本建設項目,因為三峽水庫的蓄水位為海拔200米,未來海拔200米以下的地區都是三峽水庫的淹沒區。如果在這個地區投資搞基本建設項目,就是向水裏扔錢。這個政策從1958年壹直持續到1970年。











在周恩來確定了三峽工程的蓄水位高度海拔200米後,林壹山的長江水利委員會編制了三峽工程三個方案的比較。參與方案比較的是:蓄水位海拔200米方案;蓄水位海拔195米方案;蓄水位海拔190米方案。方案比較的結果是,200米方案最優,195米方案其次,190米方案最次。通過三個方案比較,林壹山要向中央傳達壹個信息,低於蓄水位海拔200米的任何方案,都是沒有意義的。林壹山從海拔235米開始退,退到了海拔200米,這是他的最後底線。











三、李鵬:三峽工程蓄水位海拔180米,重慶水位也是海拔180米











毛澤東和周恩來都沒有受過高等教育,認為“高峽出平湖”,是由他們的知識缺陷所決定的。但是李鵬不同,畢業於蘇聯莫斯科動力學院水力發電系,是從蘇聯留學回來的海歸,是高級工程師,而且學的專業就是水力發電,從1955年到1960年任豐滿水電站任副廠長兼總工程師。文化大革命期間李鵬任北京供電局革命委員會主任。文化大革命後鄧小平和陳雲達成共識“看來還是我們的孩子可靠,不會掘自己的祖墳”,並制定中央領導人壹個家庭至少出壹個後代參政,“江山是我們打下來的,因此繼承這個江山也應該是我們的後代” 。李鵬是這個政策的最大受益者。1979年李鵬得以三級跳,出任電力部副部長,1981年任電力部部長。水利部和電力部合並為水利電力部後,李鵬擔任部長級的水利電力部副部長、排在錢正英之後。1983年李鵬出任國務院副總理,1984年出任國務院三峽工程籌備組組長。











1984年,國務院組織專家對三峽工程的審查,原則批準三峽工程上馬。這個三峽工程的方案不是周恩來1958年確定的蓄水位海拔200米,而是1980年鄧小平確定的正常蓄水位海拔150米方案。











1970年12月26日毛澤東在其生日那壹天批準了在長江幹流上建設第壹座水庫大壩工程,叫330工程。中共中央在批復同意武漢軍區、湖北省革命委員會“關於興建宜昌長江330工程的報告”中指出:興建330工程是實現毛澤東的“高峽出平湖”宏偉目標。330工程這個名稱來自毛澤東於1958年3月30日乘“江峽”輪路過長江壹個叫葛洲壩的江心島。330工程就是毛澤東夢中的“高峽平湖”,330工程的正常蓄水位為海拔66米,壩頂高程海拔70米。











在毛澤東批準330工程後,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撤銷了在1958年制定的三峽地區在海拔200米以下地區不準搞基本建設項目的規定。重慶市的基本建設項目馬上在海拔180米以上的地區展開。三峽地區的基本建設項目已經在當地的五十年壹遇的洪水線以上的地區展開。











在330工程決策過程中,已經靠邊站的長江水利委員會主任林壹山表示堅決反對,因為這已經突破了林壹山的三峽工程正常蓄水位海拔200米的最低底線。葛洲壩所在的湖北省宜昌市的老百姓都知道這件事:林壹山反對毛澤東。











330工程的建設進展得並不順利,開工不到兩年,1972年11月9日周恩來宣布暫停330工程的建設。周恩來不得不請出林壹山來收拾殘局。林壹山復出之後,把1974年10月復工的葛洲壩水庫大壩工程作為建設三峽工程的準備。林壹山從全國各地調來了二十多萬水電建設工人,在長江邊的宜昌市安置下來。後來這二十多萬水電建設工人的就業問題,就成為林壹山手中最大的王牌。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華國鋒上臺。華國鋒有個宏大的經濟發展計劃,十個鞍鋼,十個大慶等等。水利部長錢正英等看到是個機會,向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建議建設三峽工程,解決經濟發展中的用電需求。但是由於重慶市和三峽地區的許多基本建設項目已經在海拔200米以下的地區展開,所以錢正英等提出的三峽工程的正常蓄水位為海拔150米。錢正英等還有壹個後備方案,正常蓄水位為海拔128米。











1980年7月鄧小平從重慶到武漢,坐船視察了三峽地區。鄧小平聽取了林壹山的原秘書、時任長江水利委員會主任魏廷錚關於三峽工程150米方案的匯報。到達武漢後,鄧小平就召見胡耀邦、趙紫陽、宋平、姚依林等中央和國務院的負責人,談了他視察三峽後的意見。鄧小平表態說:“三峽搞起來以後,對防洪作用很大。”“發電2000多萬千瓦,效益很大。1100億度,合全國上半年的全年發電量”等等。從鄧小平表態中可以看到鄧小平上當受騙的事實。現在實現的三峽工程的正常蓄水位海拔175米,2014年發電量達到最高,為988億千瓦時。鄧小平說,三峽工程150米方案的年發電量為1100億,比正常蓄水位海拔175米的方案更高。這怎麽可能做到?三峽工程150米方案的防洪庫容只有100億立方米,而林壹山最早提出的235米方案的防洪庫容有1100億立方米。100億立方米防洪庫容的防洪效益能夠取代1100億立方米防洪庫容的能力?防洪作用怎麽可能很大?











由於鄧小平表了態,1984年4月國務院原則批準了三峽工程150米方案,為此國務院於4月28日成立了三峽工程籌備組,由李鵬出任籌備組組長。1984年11月8日到14日李鵬以國務院三峽工程籌備組組長的身份,率領李伯寧、陸佑楣、宋健等考察重慶和三峽地區。1984年11月20日李鵬向黨中央遞交了壹份考察報告提出:把三峽工程的蓄水位從海拔150米提高到180米,增加30米。三峽工程蓄水位海拔180米,重慶水位也是海拔180米。李鵬在報告中指出:“重慶汛期水位經常到180米,1981年最高到達193米。自1958年以來,重慶的主要建設項目都安排在180米以上。”











1986年開始的三峽工程論證壹共有六個可選方案:蓄水位150米;蓄水位160米;蓄水位170米;蓄水位180米;壹次建成;分次建成(無論哪個方案勝出,都是建設三峽工程)。1992年全國人大審查批準了三峽工程,正常蓄水位175米。



四、從黃河三門峽水庫大壩工程的失敗看高峽是否出平湖











中國三個主要領導人,毛澤東、周恩來和李鵬都認為高峽出平湖,三峽水庫壩址處的水位多高,三峽水庫庫尾處的水位也是壹樣高。換句話說,三峽水庫的水力坡度為零。為什麽毛澤東、周恩來和李鵬的這個觀點是錯的呢?











中國人喜歡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壹標準。那麽先來看看黃河三門峽水庫大壩工程是否是個水力坡度為零的平湖。黃河三門峽水庫大壩工程與西安的關系和長江三峽水庫大壩工程與重慶的關系十分相似。











黃河三門峽水庫大壩工程於1957年4月正式動工,之前走過和長江三峽水庫大壩工程壹樣的決策過程,是中國唯壹的兩個經過全國人民代表投票表決通過的工程。三門峽水庫大壩工程的正常蓄水位為海拔360米,海拔360米正好是三門峽水庫上遊西安市的洪水位(西安市東北端渭河床最低處海拔345米。西安城區是建立在渭河平原的二級階地上)。三門峽大壩處的蓄水位海拔360米,水庫庫尾西安市的水位也是海拔360米,三門峽水庫的水力坡度為零,三門峽水庫就是壹個平湖。當三門峽水庫蓄水位為海拔360米時,相應的水庫為647億立方米。根據20世紀60年代的數據,黃河在壩址處的平均年徑流量為575億立方米(現在僅為424億立方米),三門峽水庫可以容納黃河壹年多的水量,水庫調節河流流量的能力很大,防洪能力也很大。當然付出的代價也很大,整個關中平原基本全部被淹沒,淹沒二百萬畝良田,移民90萬。而當年秦始皇統壹中國,依賴的就是關中平原的經濟。











當年水庫主要淹沒區的陜西省堅決反對三門峽工程,認為三門峽水庫蓄水至海拔360米時,將威脅古都西安市的防洪安全。習仲勛也支持陜西省的要求。1958年,在工程開工壹年後,周恩來被迫召開會議重新討論工程問題,最後達成妥協,“確保西安,確保下遊”。在周恩來主持下更改了三門峽水庫大壩工程的設計,將設計的蓄水位從海拔360米下降到海拔335米。當三門峽工程水庫的蓄水位在海拔335米時,相應的水庫只有95億立方米。











1960年9月三門峽水庫開始蓄水,壹年半後泥沙淤積即達17.5億立方米;從1962至1966年,又淤積了37.2億立方米。五年半時間壹共淤積了54.7億立方米。所以人們說,三門峽水庫的泥沙淤積占了水庫庫容的壹半以上,這是指95億立方米水庫庫容的壹半以上。但是對原來的設計的647億立方米水庫庫容而言,這54.7億立方米淤積量只占了8.45%,而且還都是在設計的死庫容內。











三門峽水庫蓄水不久,1961年10月,水庫蓄水尚未達到正常水位海拔335米(水庫最高蓄水曾達到過海拔332.5米),水庫後部地區的水位就溢出淹沒紅線(海拔335米),渭河兩岸及黃河朝邑灘區5000人受洪水包圍,淹沒耕地25萬畝。三門峽水庫蓄水威脅到中國古都西安市的防洪安全。毛澤東聽到這個消息後過:實在不行,就把它炸掉。











1962年4月在全國人大二屆三次會議上,陜西省人大代表提交議案,要求國務院從速制訂黃河三門峽水庫近期運用原則和管理的具體方案,以減少庫區淤積,並保護335米移民線以上居民的生產、生活、生命安全。











在各方的壓力下,周恩來不得不下令對黃河三門峽水庫大壩工程進行改建,限制最高蓄水位不許超過海拔315米,蓄水位又下降了20米。1969年四省會議上又將限制最高蓄水位降至海拔310米。











如果三門峽水庫是個平湖,如果三門峽水庫的水力坡度為零,三門峽大壩處的蓄水位為海拔335米,幾百公裏之外的西安的水位也是海拔335米,三門峽水庫蓄水怎麽會威脅到中國古都西安市的防洪安全?三門峽水庫蓄水怎麽會威脅到在海拔335米移民線以上居民的生產、生活、生命安全?周恩來為什麽壹次又壹次地降低限制最高蓄水位,最低至海拔310米,比最初通過的海拔360米方案整整低了50米?











五、結束語





1958年經國務院批準的《長江流域綜合利用規劃要點報告》,在《以三峽水利樞紐為主體的長江流域》壹章中的第二節(2)“為什麽必須以三峽為主體進行流域規劃呢?”中開門見山地寫道:“我國人民偉大領袖毛澤東同誌對未來三峽水利樞紐的歌頌:“……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雲雨,高峽出平湖,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這幾句概括地說明了這壹偉大河流上主體工程的前景。這是因為三峽樞紐在防洪、發電、灌溉與航運等主要綜合利用方面是指標優越和對全江有顯著影響的工程。”





當毛澤東“高峽出平湖”的詩句成為建設長江三峽水庫大壩工程的依據時,壹場人禍就開始了。



為什麽三峽大壩非拆不可之六 寫於2018年



1992年4月3日全國人大通過三峽工程蓄水位海拔175米的方案,大壩壩頂高程海拔185米,三峽水庫總庫容393億立方米,防洪庫容221.5億立方米。這個防洪庫容是按照“高峽出平湖”的詩句計算的。2000年張光鬥給中央領導寫信,告知三峽工程的防洪庫容計算出錯,但建議不能在社會上把這件事公開。按照此法計算的正確結果應該是180億立方米,誤差高達百分之二十。防洪庫容作為三峽工程最重要的工程數據,該數據出錯,必然導致三峽工程可行性論證中其他的結論出錯,必然導致三峽工程決策的錯誤。現在改用“高峽出斜湖”即三峽水庫有水力坡度的事實來重新計算防洪庫容,挽救決策者的面子。雖然新的計算證實防洪庫容221.5億立方米的存在。但是此221.5億立方米防洪庫容已經非彼221.5億立方米防洪庫容,通過考慮水力坡度而增加的40多億立方米的庫容所增加的水庫淹沒範圍和淹沒範圍內的居民,還是壹件不能在社會上公開的事情,因為要增加三峽工程移民人數和巨量後續投資。





三峽工程防洪庫容計算都出錯了,難道還要保留三峽大壩的必要嗎?











壹、防洪效益是興建三峽工程的主要出發點











在《為什麽三峽大壩非拆不可之五》壹文中談到1953年毛澤東提出要在三峽把長江洪水卡住,林壹山提出三峽工程蓄水位海拔235米方案,相應的防洪庫容有1100億立方米。1980年鄧小平表態支持三峽工程蓄水位海拔150米的方案,並說三峽工程對防洪作用很大。1992年4月3日全國人大通過三峽工程蓄水位海拔175米的方案,壩頂高程海拔185米,三峽水庫總庫容393億立方米,防洪庫容221.5億立方米。











鄒家華在代表國務院向全國人大代表做三峽工程議案說明時特別強調,三峽工程的防洪效益是興建三峽工程的主要出發點。鄒家華說:





“ 三峽工程地理位置優越,能控制荊江河段洪水來量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控制武漢以上洪水來量的三分之二左右,特別是能夠有效地控制上遊各支流水庫以下至壩址約三十萬平方公裏暴雨區所產生的洪水。這是其他防洪措施所難以替代的。三峽工程是提高荊江河段防洪標準,保障兩岸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壹項關鍵性工程措施。





三峽工程的防洪作用顯著,可以將荊江河段的防洪標準由十年壹遇提高到壹百年壹遇;配合分蓄洪工程,可以防止荊江河段發生毀滅性災害;可以減少流入洞庭湖的水、沙,減輕洞庭湖的淤積和防洪負擔,延長洞庭湖的壽命;可以較大幅度地減少中遊的分蓄洪損失;可以減輕洪水對武漢地區的威脅,對下遊地區也有壹定防洪作用。為了保障長江中下遊地區特別是荊江河段南北兩岸壹千五百萬人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使社會長治久安和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協調發展,及早興建三峽工程是十分必要的。這也是興建三峽工程的主要出發點。”











林壹山聽到全國人大通過三峽工程議案後表示,三峽工程175米方案是用西裝的料做了壹件馬甲。他相信蕭規曹隨,三峽工程的蓄水位最後還是會再提高。林壹山認為自己是蕭何,三峽工程200米方案是蕭何定的規矩。後人是曹參,必然會回到200米方案上來。











二、水庫工程中的最重要技術數據:水庫庫容與年平均徑流量之比











林壹山之所以認為三峽工程的蓄水位最後還會再提高,就是因為三峽工程正常蓄水位海拔175米,三峽水庫總庫容393億立方米,防洪庫容221.5億立方米,這樣的規模是無法實現毛澤東的中國夢:把長江洪水在三峽卡住。林壹山生前曾主持蓄水位海拔200米、195米和190米三個方案對比,結果是200米方案效果最好,190米方案效果最差。筆者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曾閱讀過三個方案的比較。說老實話,這個方案比較比1986年開始撰寫的三峽工程可行性論證報告要好許多。











來自長江上遊和三峽地區的洪水有洪水量大,持續時間長的特點。若是遇到百年壹遇洪水,三天的洪水總量達209.3億立方米,七天的洪水總量達420.8億立方米,十五天796.6億立方米,三十天1393億立方米,三峽工程以221.5億立方米的防洪庫容如何來擔負如此重任?











三峽工程防洪能力的大小,不取決於鄒家華的書面描述,而是由技術數據所決定的。水庫調節河流流量能力的大小,取決於水庫(活動)庫容與壩址處年平均徑流量之比;水庫防洪能力的大小,取決於水庫防洪庫容與年平均徑流量之比。這個比例數值越大,說明水庫調節河流流量的能力越大或者防洪能力越大。由於世界上幾乎沒有壹座超大型的水庫大壩工程的第壹工程目標是防洪,所以著重點在水庫庫容與年平均徑流量之比,而沒有做水庫防洪庫容與年平均徑流量之比這個數據的。











埃及阿斯旺水庫的總庫容為1689億立方米,其中死庫容300億立方米,活動庫容1389億立方米。尼羅河到埃及後多年平均徑流量為909億立方米。阿斯旺水庫的總庫容大於尼羅河在壩址處的年徑流量,水庫的活動庫容也大於年徑流量。











1937年開始建設的豐滿水庫大壩工程,總庫容達107.8億立方米,壩址處年徑流量136億立方米,水庫的總庫容與河流的平均年徑流量的比例為0.79。











1937年開始建設的鴨綠江上水豐水庫大壩工程總庫容146.41億立方米,壩址處年徑流量256億立方米,水庫的總庫容與河流的平均年徑流量的比例為0.57。











1951年開始建設的北京官廳水庫大壩工程總庫容21.9億立方米,壩址處年徑流量14億立方米(按多年平均流量每秒44.6立方米計算),水庫的總庫容與河流的平均年徑流量的比例為1.56。後經擴建,官廳水庫的總庫容增至41.6億立方米,兩者比例為2.97。











1957年開始建設的黃河三門峽水庫大壩工程總庫容647億立方米,壩址處的平均年徑流量為575億立方米,水庫的總庫容與河流的平均年徑流量的比例為1.125。











大壩加高後的丹江口水庫總庫容290.5億立方米,多年平均入庫水量為394.8億立方米,兩者之比為0.74。











三峽水庫總庫容393億立方米,壩址處年徑流量4510億立方米,水庫的總庫容與河流的平均年徑流量的比例僅為0.087。所以三峽水庫調節水流能力很小,其防洪能力也不可能大到哪裏去。











三、水庫總庫容、死庫容、活動庫容、興利庫容和防洪庫容











水庫的總庫容由死庫容和活動庫容組成,而活動庫容又由興利庫容和防洪庫容組成。



阿斯旺水庫總庫容1689億立方米(相應水位183米);其中死庫容310億立方米(相應水位147米),活動庫容1379億立方米(相應水位147米至183米)。在活動庫容1389億立方米中,興利庫容900億立方米(相應水位147米至175米),防洪庫容479億立方米(相應水位175米至183米)。阿斯旺水庫的興利庫容是用於發電、灌溉和供水目的。











死庫容310億立方米,加上興利庫容900億立方米,再加上防洪庫容479億立方米,等於總庫容1689億立方米。



三峽水庫總庫容393億立方米(相應水位175米);其中死庫容171.5億立方米(相應水位145米),活動庫容221.5億立方米(相應水位145米至175米)。在活動庫容221.5億立方米中,興利庫容165億立方米(相應水位155米至175米),防洪庫容221.5億立方米(相應水位145米至175米)。



在三峽水庫中死庫容171.5億立方米,加上興利庫容165億立方米,再加上防洪庫容221.5億立方米,等於558億立方米,遠遠大於總庫容393億立方米。在三峽工程中,興利庫容和防洪庫容的165億立方米(相應水位155米至175米)是重復計算的。真如中國科學網上趙建民的《三峽是壹個奇怪的水庫》壹文指出:“三峽是壹個奇怪的水庫,沒有獨立的防洪庫容與興利庫容,防洪庫容等於興利庫容等於結合庫容,都在145米與175米之間,因此,三峽本身蓄水、防洪、發電的矛盾壹直存在。”











三峽工程的防洪和發電是兩個互相矛盾的工程目標。為了防洪目標,三峽水庫的蓄水位必須保持在低水位,保持在工程可行性論證制定的汛時限制低水位海拔145米,保證洪水到來時有221.5億立方米的庫容可以用於攔截洪水或削減洪峰。但是為了發電目標,三峽水庫的蓄水位最好保持在高水位,越高越好,最好保持在海拔175米,此時沒有任何防洪庫容。三峽水庫防洪庫容和興利庫容的重復計算,就加劇了防洪和發電這個矛盾。雖然說,長江洪水在時間上有壹定的規律,汛期壹般在6月份到8月份。但是還是有例外。











2014年8月底,長江水電股份有限公司認為本年度的洪水期已經過去,開始提高三峽水庫壩址處的蓄水位,有利於多發電,提高公司的經濟效益,至8月30日水位提高至海拔157米,比原定的海拔145米高出12米。人算不如天算,不料進入9月份三峽地區各地相續降大到暴雨,致使三峽庫區的長江幹流和支流水位迅速上漲,淹沒移民城鎮,引發滑坡泥石流,中斷交通並造成人員傷亡,其中受災最嚴重的為巫溪縣、雲陽縣和奉節縣,至9月5日,已導致20個縣(區)2百余萬人受災,42人死亡,19人失蹤,9萬2千人緊急疏散;3萬余房屋倒塌或嚴重損壞,4萬余房屋受損;直接經濟損失26億。重慶朝天門最高水位達海拔185.77米,朝天門廣場被淹,水上派出所被淹……三峽地區經歷了三峽工程蓄水以來最大的災禍,共計死亡、失蹤人數七十余人。這七十多條人命就是為興利庫容和防洪庫容重復計算付出的代價。











其實在歷史上長江上遊在枯水期也發生過大洪水。1860年夏長江發生大洪水,宜昌段洪峰流量達每秒92500立方米,這被認定是歷史上的第二大洪水。但是誰也沒有料到,在1860年11月還出現了壹次壹般年份罕見的後期洪水。根據四川《綏江縣誌》:(洪水)“淹至城中禹王廟後殿。……漲勢迅速,遷避不暇,時值冬令,居民皆料不及,損失更大。”











如果再現1860年11月的洪水,三峽水庫又應該如何應對?按照三峽水庫的運行計劃,在每年11月份,三峽水庫在壩址處的水位應該為海拔175米,221.5億立方米的防洪庫容全部被占用,有利於發電。為了應付即將到來的大洪水,必須迅速將防洪庫容全部倒空。假設應該在三天時間內將壩址處的水位降至海拔145米,當時壩址處的自然流量為每秒4000立方米,三峽工程必須以每秒89455立方米的流量向長江中下遊泄水,才能完成這個目標。可是每秒89455立方米的下泄流量要比長江宜昌站的二百年壹遇洪水流量的每秒88400立方米還要大。在洪水到來之前,三峽工程就已經制造了壹次人為大洪水。











這就是三峽工程興利庫容與防洪庫容重復計算所隱藏的大風險。











四、三峽工程正常蓄水位海拔175米時防洪庫容221.5億立方米是個錯誤計算的結果











鄒家華在做三峽工程議案說明時還說:三峽工程的前期工作規模之大,時間之長,研究和論證程度之深,在國內外是少見的。它是成千上萬的專家和工程技術人員長期不辭辛苦、埋頭實幹的結晶,也是發揚民主,聽取不同意見,反復論證的結果。











筆者想告訴讀者的是,鄒家華是王婆賣瓜,自賣自誇。三峽工程論證和設計是錯誤頗多,就連三峽工程最重要的技術數據——防洪庫容221.5億立方米也是錯誤計算的結果。











三峽水庫防洪庫容221.5億立方米是按照高峽平湖的理論計算(靜態水庫庫容),壩址處蓄水位海拔175米,水庫庫尾的水位也是海拔175米。











下面從五個方面來證明三峽水庫防洪庫容221.5億立方米是錯誤計算的結果。











A.李鵬1984年11月向黨中央遞交的考察報告





在當上國務院三峽工程籌備組組長之後,李鵬率領李伯寧、陸佑楣、宋健等考察重慶和三峽地區。1984年11月20日李鵬向黨中央遞交了壹份考察報告。報告中提出:三峽工程蓄水位海拔180米,有防洪庫容220億立方米(參見李鵬:三峽日記)。













李鵬考察報告







蓄水位海拔180米







防洪庫容220億立方米







批準建設的三峽工程







蓄水位海拔175米







防洪庫容221.5億立方米













全國人大批準建設的三峽工程,正常蓄水位海拔175米,比李鵬考察報告提議的蓄水位海拔180米要低5米,而防洪庫容221.5億立方米卻比李鵬的防洪庫容220億立方米大1.5億立方米。這是壹個十分明顯的錯誤,三峽工程的防洪庫容221.5億立方米是被誇大了。











那麽,三峽工程的防洪庫容起碼被誇大了多少呢?











李鵬在考察報告中提到,三峽工程蓄水位海拔150米,有防洪庫容100億立方米。由於三峽水庫是個河道型的水庫,可以把它簡化成壹個垂直陡立的河岸。在150米方案和180米方案之間,水位差是30米,相應的防洪庫容差是120億立方米(220億立方米減去100億立方米)。相應於平均每米的水位差而產生的防洪庫容差是4億立方米。三峽工程蓄水位海拔175米,相比180米方案,水位差是5米,防洪庫容差起碼為20億立方米。











按照李鵬1984年的考察報告,三峽工程蓄水位海拔175米,防洪庫容最多為200億立方。











B.最簡單的框算











三峽水庫長度按600公裏、平均寬度按1.1公裏,蓄水深度30米(蓄水位145米和175米之間)計算,三峽水庫的防洪庫容絕對不可能大於198億立方米:











600公裏× 1.1公裏×30米=198億立方米











實際上,壩址處的蓄水深可以達到30米,庫尾的蓄水深會小於30米,防洪庫容可能比198億立方米更小。這種框算的辦法多用在審查工程可行性論證時,用於發現錯誤。壹旦發現錯誤,需要對方提供更多信息,以便做更深入的檢查。











C.根據谷歌地球的分段計算











黃萬裏教授去世之後,其後人努力地盡自己的能力去完成前輩未竟的事業,其中最大的成果之壹就是指出三峽水庫防洪庫容計算中的重大錯誤。利用谷歌地球的功能,將三峽水庫長江幹道分切成220個斷面,在每個斷面上他們測量出水庫的截面,然後再測量兩截面間的長度,最後計算水庫防洪庫容量。得到的結果是三峽水庫長江幹道的防洪庫容為152億立方米,比官方公布的小許多。











在這個計算中,未對長江支流所形成的防洪庫容進行測量計算。如果考慮支流所形成的庫容,三峽水庫防洪庫容應該在170億立方米至180億立方米。











D.張光鬥給郭樹言的信











2000年4月1日參加三峽工程論證,負責三峽工程初步設計的清華大學水利系張光鬥教授給國務院寫信,談到三峽工程的防洪庫容計算出錯的問題。5月17日國務院三峽建委副主任郭樹言與張光鬥做了長時間交談。張光鬥在信中寫道:“三峽的防洪庫容問題可能妳們知道了,沒有那麽大。這個研究是清華作的,錢副主席(指錢正英)知道後,把長江水利委員會找來問,他們也承認了。這也可以解決,無非把水位降到135米,影響幾天航運。但這件事在社會上公開是不行的。”











國務院三峽建委副主任郭樹言把張光鬥的信上報給當時的國務院總理朱镕基,朱镕基閱後轉批給當時的人大委員長李鵬。











在工程規劃中是允許有壹定的計算誤差,壹般允許的誤差為百分之五,在特殊情況下,允許的誤差可以為百分之十。誤差超過百分之十則被認為是計算錯誤。此次張光鬥給國務院寫信談三峽工程的防洪庫容計算出錯,可見問題壹定很嚴重,誤差肯定超過百分之十,甚至更高。張光鬥在信中提出了的解決辦法,將三峽水庫的汛期限制水位從海拔145米降低到海拔135米來彌補防洪庫容的不足。那麽通過降低汛期限制水位10米,能夠增加的庫容量約為40億立方米。而三峽工程防洪庫容的差錯應該在40億立方米左右。











但是張光鬥在信中說得很清楚,這件事在社會上公開是不行的。因為三峽工程最重要的技術數據——防洪庫容出錯,對張光鬥、錢正英來說是不光彩的,對黨中央、國務院來說也是不光彩的,對於三峽工程本身更是災難性的。但是,錯誤就是錯誤,重要技術數據的出錯必然導致決策錯誤。這種錯誤,今天不在社會上公開,明天人們也會知道。











E.周鐵軍教授證實三峽工程防洪庫容計算出錯











2016年6月14日清華大學水利系周鐵軍教授接受澎湃新聞的專訪,證實了三峽工程防洪庫容計算出錯。原設計按照靜態庫容(即三峽水庫沒有水力坡度、高峽平湖)來計算的,三峽工程防洪庫容應該為180億立方米。如果按照動態庫容(即三峽水庫有水力坡度、高峽出斜湖),三峽工程的防洪庫容依然有221.5億立方米。











按照動態庫容,三峽水庫的淹沒線就不是壹條水平線,而是壹條向上翹的曲線。在海拔175米水平線和這條曲線之間形成的庫容有40多億立方米,彌補了靜態庫容計算的錯誤,但是在海拔175米水平線和這條曲線之間生活的居民,他們也是三峽工程移民,今後還是需要搬遷。中國政府敢把這件事情向社會公開嗎?











五、防洪專業組要求三峽工程的防洪庫容應該在250億立方米到300億立方米之間











擔任三峽工程論證防洪組顧問並拒絕簽字的陸欽侃先生早就指出,對長江洪水進行分類,才能確定三峽工程的防洪效益。











陸欽侃先生將長江洪水大致分為三類:第壹類是全流域性的大洪水;第二類是上遊很大而中下遊不大的洪水;第三類是上遊不大而中下遊較大的洪水。











第壹類是全流域性的大洪水,如1954年的洪水,是近百年實測水文記錄中最大的,主訊期七、八兩個月長江幹支流洪水總量為4587億立方米,超過堤防泄量的超額洪水量為1032億立方米,當時實際受災人口1888萬人,受災農田4755萬畝,損失是很嚴重的。但經過30多年來長江堤防多次的加固加高和按1980年確定的長江中下遊平原防洪規劃方案實現後,長江泄量擴大,再遇1954年那樣的洪水時,超額洪水量可減至壹半。興建三峽工程,僅能控制上遊川江的洪水,對中下遊的湘資沅澧和漢江贛江等眾多支流不能控制。按“防洪”報告上所說的,它對1954年大洪水500億立米所需分蓄洪量,僅能替代城陵磯以上的壹部分,長江中下遊仍需分蓄洪300~400億立方米;僅能減少分蓄洪區淹沒的農田177~327萬畝,中下遊還要受淹670~820萬畝。而且對“頭上頂著壹盆水”的武漢市,既不能降低洪水位,也不能減少其附近的蓄洪量,對下遊江西、安徽更是無能為力了。











第二類1981年長江上遊發生的嚴重水災,在重慶寸灘實測洪峰流量達85700立方米/秒,至宜昌因江槽儲蓄而降為70800立方米/秒,中下遊沒有洪災,因此對這種類型洪水沒有必要興建三峽工程攔洪。相反,工程建起後蓄洪攔沙,回水曲線將壅高重慶本已很高的洪水位,會加劇四川的洪災。











第三類是上遊不大而中下遊較大的洪水。如2016年6月底7月初的洪水。三峽工程對這類洪水沒有任何防洪效益。











作者認為,在第壹類是大洪水中,應該再增加壹個分類,就是單獨列出長江支流洪水,如清江、漢江、湘江、資水、沅水、澧水、贛江、撫河、信江等等,三峽工程對長江支流洪水沒有任何作用。如1935年洪水,死了14萬人,其中8萬人死於漢江洪水和漢江大堤潰決;6萬人死於澧水洪水和澧水大堤潰決。縱然有了三峽工程,也於減災救災沒有任何效益。











三峽工程論證防洪組提出的三峽工程的防洪庫容的要求,不是221.5億立方米,而是250億立方米到300億立方米。防洪組提出的論證報告都是按照防洪庫容250億立方米到300億立方米來進行的。防洪組的專家是在防洪庫容要求為250億立方米到300億立方米的防洪組論證報告上簽的字。將來問責起來,棍子是打不到簽字專家的屁股上,因為三峽工程的防洪庫容為221.5億立方米,尚未滿足防洪組的最低要求。











五、三峽河槽自然蓄洪能力











在自然狀態下,河流的河槽都有蓄洪能力。三峽地區長江河段在洪水期間,水位可上升三十──四十米,由於河段有六百多公裏長,所以河槽自然蓄洪能力大,沿江城鎮受洪水威脅小。











下面壹張照片是1917年三峽奉節依鬥門的彩色照片。這是美國社會學家西德尼·戴維·甘博拍攝的。1984年在他逝世之後,人們在壹個鞋盒裏發現的彩色照片中的壹張。



許多讀者都知道江姐,據說江姐丈夫的頭顱就是被掛在依鬥門上的。照片中記錄的是長江枯水位時的情景。如果洪水來時,洪水水位可以上升到依鬥門下的臺階。這就是河槽自然蓄洪能力。從枯水位到依鬥門下的水位,就形成了河流河槽的自然蓄洪能力。











陸欽侃先生談到1981年長江上遊發生的嚴重水災時指出,在重慶寸灘實測洪峰流量達85700立方米/秒,但是到了宜昌,洪峰流量下降為70800立方米/秒,就是通過三峽河段河槽的調蓄,達到減小洪水災害的效果,證明了三峽河槽自然蓄洪能力大。











長江水利委員會編寫的《三峽工程水文研究》壹書指出:根據水文計算,長江幹流(重慶)寸灘至宜昌區間河槽蓄量大。如1981年洪水最大槽蓄量達102.1億立方米;1982年和1954年分別為58.5億立方米和51.5億立方米。當三峽水庫建成後,在庫區回水範圍內,天然河道被淹沒,原有的河槽調蓄作用消失。











三峽水庫所凈增加的防洪能力,本應該是三峽水的防洪庫容減去損失的河槽自然蓄洪能力。但是三峽工程只計算了增加的防洪庫容,而沒有計算減少的河槽自然蓄洪能力。在三峽建造水庫,是鳩占鵲巢,用人工水庫來取代河槽自然蓄洪能力。正所謂,殺敵九百,自傷五百。











六、為什麽三峽水庫正常蓄水位海拔175米而三峽大壩壩頂高程卻為海拔185米?











2000年4月1日張光鬥寫信,談到三峽工程的防洪庫容計算出錯。郭樹言把信上報給朱镕基,朱镕基轉批給李鵬,便沒有了下文。李鵬沒有把它當回事。因為李鵬在三峽工程設計中留下了通過增高水庫蓄水位或者增高大壩高程而加大防洪庫容的伏筆。林壹山說的蕭規曹隨,今後蓄水位還會提高,就是這個意思。











不知道讀者是否註意到,三峽水庫正常蓄水位海拔175米,而三峽大壩壩頂高程卻是海拔185米,比正常蓄水位高出整整10米。在壹般情況下,大壩壩頂高程比水庫最高蓄水位高出2米到3米,主要是考慮風浪的高,在特殊情況下,大壩壩頂高程比水庫最高蓄水位高出5米。











三峽工程公布了正常蓄水位海拔175米,但是沒有公布最高蓄水位。為什麽三峽工程不公布最高蓄水位呢?這是因為確定水庫移民的出發點應該是水庫的最高蓄水位,而不是水庫的正常蓄水位。隱藏最高蓄水位,三峽工程移民的出發點只能是已經公布的正常蓄水位。這樣可以大大地減少三峽工程移民人數,減少三峽工程上馬時的反對意見。至於三峽工程建成之後在將最高蓄水位透露出來,固然會增加移民人數,但也認為是在政府的維穩控制之內。











三峽工程的最高蓄水位為海拔180.4米,據說相應的水庫總庫容為450.44億立方米。在不加高大壩高度的情況下,三峽水庫的蓄水分分鐘可以上升到海拔180.4米。只是在海拔175米到海拔180.4米之間的居民(庫區各地還需增加水力坡度影響),必須再次搬遷。











再說,三峽大壩為混凝土重力壩,這種大壩的加高,是不難實現的事。1958年丹江口水庫大壩開工,到1974年建成,大壩壩頂高程海拔162米(正常蓄水位海拔157米)。2005年丹江口大壩開始加高至海拔176.6米(正常蓄水位海拔170米),大壩加高14.6米,2010年完工。可見混凝土重力壩的加高並非壹件難事。











三峽工程增高大壩高程和增高水庫蓄水位,這是在李鵬、林壹山的計劃之內。











第壹,三峽工程的目標之壹是南水北調,實現從三峽水庫向丹江口水庫調水。而要實現南水北調的目標,必須增高大壩高程和增高水庫蓄水位;







第二,三峽工程的發電裝機容量已經從規劃的26臺70萬千瓦水輪發電機增加到32臺70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發電裝機容量增加了23%。如果說26臺70萬千瓦水輪發電機是蓄水位海拔175米時最佳配置,那麽蓄水位海拔175米就使得32臺水輪發電機的





利用率很低。只有通過增高大壩高程和增高水庫蓄水位才能改善三峽工程發動機的利用率,提高長江電力股份公司的經濟利益;







第三,三峽工程的防洪庫容不足,無法實現在三峽卡住長江洪水的目標,需要通過增高大壩高程和增高水庫蓄水位來擴大防洪庫容。











增高大壩高程和增高水庫蓄水位的直接後果就是增加三峽水庫的淹沒面積,增加移民人數。這個巨額投資又需要中國百姓來承擔。所以,拆除三峽大壩是對中國百姓最好的解決辦法。











目標之壹是南水北調,實現從三峽水庫向丹江口水庫調水。而要實現南水北調的目標,必須增高大壩高程和增高水庫蓄水位。



為什麽三峽大壩非拆不可之七 寫於2018年



壹、從2018年6月底到7月中旬三峽水庫的水位變化看“高峽出平湖”的錯誤











在《為什麽三峽大壩非拆不可之五——“高峽出平湖”和三峽水庫的水力坡度》壹文中談到,毛澤東於1956年6月在長江中遊泳後寫下“高峽出平湖”的詩句,就成為建設三峽工程的依據。很多人把毛澤東的詩句奉為真理,以為水庫的表面是平的,是沒有水力坡度的。李鵬在當上三峽工程籌備小組組長以後,於1984年11月20日向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撰寫了壹份報告,提議將已經批準的蓄水位為海拔150米的三峽工程方案改為蓄水位為海拔180米。李鵬寫道:三峽180米,重慶180米。可惜李鵬這位留蘇的工程師忘記了老祖宗的“水從高處向低處流”這個最最簡單的道理。真不知道該如何評價李鵬這位在蘇聯留學多年的工程師的知識水平。











建設三峽工程的最主要目標是防洪,那麽在汛期三峽水庫是否是是平的,就是人們關心的主要問題。如果在汛期三峽水庫有水力坡度,那麽這個水力坡度有多大,水力坡度與什麽因素有關系,就是有趣的問題。











下面是長江水文局最新發布的三峽水庫壩址處(三鬥坪)與重慶寸灘水文站(金沙江與嘉陵江匯合處)2018年6月24日至2018年07月20日的水位,也就是最新的資料:















日期







三鬥坪水位







重慶寸灘水位







兩地水位差







入庫流量







2018.07.20







海拔156.52米







海拔173.71米







17.19米







每秒29200立方米







2018.07.19







海拔155.75米







海拔175.50米







19.75米







每秒34300立方米







2018.07.18







海拔154.31米







海拔179.22米







24.91米







每秒42700立方米







2018.07.17







海拔153.56米







海拔180.08米







26.52米







每秒47700立方米







2018.07.16







海拔153.43米







海拔178.22米







24.79米







每秒42600立方米







2018.07.15







海拔152.59米







海拔177.59米







25.00米







每秒36600立方米







2018.07.14







海拔149.19米







海拔183.58米







34.39米







每秒56400立方米







2018.07.13







海拔147.64米







海拔183.89米







36.25米







每秒58900立方米







2018.07.12







海拔146.44米







海拔180.08米







33.64米







每秒48900立方米







2018.07.11







海拔146.60米







海拔177.89米







31.29米







每秒43600立方米







2018.07.10







海拔147.22米







海拔174.50米







27.28米







每秒33800立方米







2018.07.09







海拔147.39米







海拔174.45米







27.06米







每秒33100立方米







2018.07.08







海拔148.65米







海拔173.11米







24,46米







每秒28800立方米







2018.07.07







海拔149.01米







海拔172.92米







23.91米







每秒27500立方米







2018.07.06







海拔147.60米







海拔175.61米







28.01米







每秒34600立方米







2018.07.05







海拔146.45米







海拔177.48米







31.03米







每秒40000立方米







2018.07.04







海拔145.23米







海拔179.34米







34.11米







每秒46800立方米







2018.07.03







海拔145.23米







海拔174.38米







29.15米







每秒34700立方米







2018.07.02







海拔146.17米







海拔171.69米







25.52米







每秒26200立方米







2018.07.01







海拔145.76米







海拔171.42米







25.66米







每秒25500立方米







2018.06.30







海拔145.90米







海拔170.51米







24.61米







每秒23400立方米







2018.06.29







海拔145.51米







海拔170.56米







25.05米







每秒23500立方米







2018.06.28







海拔145.55米







海拔170.42米







24.87米







每秒23200立方米







2018.06.27







海拔145.72米







海拔169.93米







24.21米







每秒22300立方米







2018.06.26







海拔145.75米







海拔168.53米







22.78米







每秒19700立方米







2018.06.25







海拔145.27米







海拔166.15米







20.88米







每秒14300立方米







2018.06.24







海拔145.71米







海拔165.78米







20.07米







每秒13600立方米















根據任盈盈博客《頗受爭議的中國工程 開閘泄洪場面震撼》,三峽水庫入庫流量從2018年7月3日8時的每秒2.75萬立方米快速上漲至5日8時的每秒5.1萬立方米,比上表中列出的每秒4.68萬立方米還要高出許多。另外根據《重慶晨報》報道,2018年7月4日晚寸灘的水位為180.50米。











從上面的表中可以看出以下這麽幾點:











第壹:在這個時間段內(三峽河段處於汛期),三峽水庫不是壹個平湖,而是壹個斜湖,三峽壩址處和三峽水庫庫尾重慶存在水位差。最大的水位差為36.25米,最小的水位差為17.19米;











第二:入庫流量對於三峽水庫壩址處與重慶寸灘兩地的水位差的影響很明顯。入庫流量大,兩地的水位差大,三峽水庫的水力坡度也大;入庫流量小,兩地的水位差小,三峽水庫的水力坡度也小。2018年7月13日三峽水庫入庫流量每秒58900立方米,兩地水位差36.25米,三峽水庫的水力坡度約為萬分之零點六,比三峽工程可行性論證泥沙組提出的在遭遇二十年壹遇的洪水流量時,三峽水庫的平均水力坡度萬分之零點七,略微小壹點。二十年壹遇的洪水流量為每秒72300立方米,而2018年7月14日的入庫流量僅為每秒58900立方米,與二十年壹遇洪水流量相差不少。可以預測,當入庫流量達到二十年壹遇洪水流量時,三峽水庫壩址處與寸灘的水位差會更大;











第三:三峽水庫壩址處的水位對重慶寸灘的水位也有影響。由於技術條件決定,三峽水庫壩址處最低水位為海拔145米,低於這個水位,三峽船閘不得不停止運營,長江航運將中斷。2018年7月14日寸灘的水位高達海拔183.58米,此時三峽水庫壩址處的水位為海拔149.19米。如果三峽水庫壩址處的水位保留在防洪限制最低水位海拔145米,那麽寸灘的水位也會有所降低。7月4日寸灘水位高達海拔179.34米,入庫流量每秒46800立方米,當時壩址處的水位僅為海拔145.23米,比最低水位為海拔145米之高出0.23米;











第三:在這期間,重慶寸灘的水位出現兩個峰值,壹次是2018年7月4日,另壹次是2018年7月13日。2018年7月13日重慶寸灘的水位高達海拔183.89米。重慶寸灘的洪水警戒水位為180.5米,洪水保證水位為183.50米。7月13日的寸灘水位超過洪水保證水位,造成洪水災害。2018年7月14日重慶市緊急遷移受災居民10萬人。7月13日這壹天重慶寸灘水位海拔183.89米,而三峽水庫壩址處水位僅海拔147.64米,並未出現李鵬所說的,三峽180米,重慶180米這麽壹種高峽平湖的狀態。如果真的是高峽平湖,重慶市就沒有必要在7月14日緊急遷移受災居民10萬人。2018年長江上遊出現的兩次洪水都屬於常年洪水流量範圍。如果入庫流量加大,重慶市需要緊急遷移受災居民就更多。











正因為高峽不出平湖,正因為三峽水庫不是李鵬所說的“三峽180米,重慶180米”,這對所謂的三峽工程所謂的防洪效益的打擊將是致命的。











二、在遭遇二十年壹遇的洪水時三峽工程如何發揮防洪效益











三峽工程發揮防洪效益,就要攔蓄或者削減來自三峽大壩上遊的洪水,主要是經過重慶寸灘的洪水。按照“高峽出平湖”的理論,三峽工程利用水庫的防洪庫容攔蓄或者削減洪水,三峽壩址處的水位就會升高,可以從海拔145米擡升到海拔175米。在這樣的情況下,三峽水庫庫尾重慶的水位應該依然是海拔175米。











但是,三峽水庫並非壹個平湖,特別是在洪水期水流量大的時候,水流量越大,三峽水庫的水力坡度越大。2018年三峽壩址處的水位還遠遠沒有到計劃的海拔175米時,僅僅只是海拔149.19米,重慶寸灘的水位就超過了寸灘防洪保證水位海拔183.50米時,重慶開始緊急遷移受災居民10萬人。如果三峽工程繼續提高三峽壩址處的水位,那麽重慶寸灘的水位就會繼續擡高,重慶的受災居民就會大幅度提高。重慶居民受災的忍耐度,就決定了三峽壩址處水位可能提高程度。緊急遷移受災居民20萬人?緊急遷移受災居民50萬人?緊急遷移受災居民100萬人?重慶居民受災的忍耐度到底在哪裏?











自從三峽水庫2003年正式蓄水以來,三峽庫區,特別是水庫尾部、老重慶城區等地,多次遭受洪水淹沒。每次政府采取緊急措施遷移受災居民。壹部分居民在災害不得不離開自己的家園。這些地區之所以遭受洪水淹沒,是因為三峽工程的建設,擡高了重慶的洪水位。三峽水庫不是壹個平湖,而是斜湖,特別在洪水流量大的時候。三峽水庫不僅僅只是淹沒移民紅線海拔175米以下的地區,而且還淹沒海拔175米以上的地區,特別在遠離壩址的三峽水庫庫尾地區。但是中國政府不願意承認錯誤,也不願意把這些後來被迫搬遷的居民也計算入三峽工程移民的範疇之內,於是就采取溫水煮青蛙的辦法,在壹個較長的時間內,每年讓壹部分居民離開三峽水庫的淹沒區。當然這筆錢是由水電建設基金(原來的三峽基金)支付,它來自電費附加,來自每壹個中國老百姓。











中國新華社經常報道,三峽工程發揮防洪效益:泄洪。這其實是壹個黑色的幽默。來多少洪水,三峽工程泄多少洪水,防洪效益為零。這樣的道理是再簡單不過了。



從2018年6月24日到2018年7月4日,三峽壩址處的水位總體呈現下降趨勢,壹直到海拔145.23米,距離防洪限制最低水位還有23厘米。從2018年7月4日起開始蓄水,到2018年7月14日,三峽壩址處的水位上升到海拔海拔149.19米。7月14日後,三峽壩址處的水位繼續擡升,到7月20日擡升到海拔156.52米。長江水電股份公司之所以能把三峽壩址處的水位擡升到海拔156.52米,是因為入庫流量下降到只有每秒29200立方米,寸灘的水位下降到只有海拔173.71米。三峽壩址處的水位高,對長江水電股份公司的發電有利。壹旦後續三峽水庫的入庫流量加大,三峽工程又需要用“泄洪”來降低三峽壩址處的水位,發揮防洪效益,以免重慶寸灘水位超過海拔183.50米,以免水淹山城重慶。











如果後續遭遇二十年壹遇的洪水,三峽壩址處的水位依然保留在海拔156.52米,那麽重慶朝天門碼頭的的水位將接近海拔200米,大大超過重慶朝天門碼頭的最高歷史洪水位海拔193米,那麽重慶的許多街區就會被洪水淹沒。如果把三峽壩址處的水位擡升到海拔175米,僅僅只加上表中的兩地最小水位差17.19米,重慶寸灘的水位就是海拔192.19米,那時重慶朝天門碼頭的水位也超過了最高歷史洪水位。所以,三峽水庫的防洪效益就只有那麽壹點點大。李鵬所說的“三峽180米,重慶180米”的狀態在三峽水庫入庫水流大於每秒10000立方米的情況下是不可能出現的。這也是三峽工程沒有什麽防洪效益以及三峽工程決策錯誤的技術原因之所在。











三、黃萬裏先生對H-Q關系的研究指出三門峽工程的錯誤











H-Q關系曲線就是河流某點水位高(H)與流量(Q)的關系線。下圖中的壹條曲線是1957年陜縣的H-Q關系線,虛線是1919年的H-Q關系線。在1957年決定修三門峽工程大壩前,黃萬裏先生發表反對意見,舌戰群儒七天。黃萬裏先生指出,建造三門峽大壩工程,將造成三門峽水庫沿程各地H-Q關系曲線的擡升,必將延伸至西安,威脅西安的防洪安全。當年溫善章工程師建議改修低壩,使庫水只平潼關。但是溫善章的建議並沒有被接受。1960年三門峽工程建成並開始蓄水。1964年陜縣的H-Q關系線就與大壩建設之前的1919年、1957年的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圖中X軸的左邊(流量小的時候),水位高程幾乎沒有發生變化;但是在圖中X軸的右邊(流量大時),水位高程明顯增加。就是說,在相同的大流量的狀態下,建造三門峽工程的後果就是大大地擡高了陜縣的水位。建造了三門峽大壩後的1964年水位比建壩前1957年的水位上升了許多。這就造成了關中平原大量農田被淹沒,洪水威脅陜西省會西安的危機狀態。











因此,中國政府不得不對三門峽工程進行改進,在大壩中打洞降低大壩壩址處的蓄水位高程。1968年的H-Q關系線開始下降。1972年的H-Q關系線再次下降。但是與沒有大壩時的1919年、1957年的H-Q關系線相比,還是水位偏高。因為泄流總是不如在自然狀態下那麽通暢,淤積依然在進行,只是速度少許慢些。



黃萬裏先生直截了當地指出,三門峽工程在大壩中再開多少洞也不能根本解決問題,除非炸毀大壩,排水壹如以前那樣通暢,否則淤積上延總是不可避免,結果是河床擡高,也擡高了兩岸地下水位,使鹽堿化加重,農業產量逐年減少,農人則不自知也。黃萬裏先生把三門峽工程的建設比喻成讓人得了急性肝炎,後來三門峽工程的改造則是把急性肝炎弄成了慢性肝炎,其病理更加難以掌握。











與黃河三門峽工程壹樣,三峽工程的建造改變了三峽水庫沿程壹直到庫尾重慶的H-Q關系線,擡高了水庫沿程各地的的(洪)水位,特別是重慶的(洪)水位。三峽工程的建設是直接讓人得了慢性肝炎,接下去就變成肝癌。











四、葛洲壩水庫不是高峽平湖,三峽水庫能是高峽平湖?











都說三峽工程是毛澤東的夢想。其實,毛澤東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夢想在三峽建高壩,卡住長江洪水。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擔心高壩在戰爭中的安危,轉而支持在葛洲壩建低壩。葛洲壩位於三峽的出口處南津關,在地裏位置上依然屬於三峽。1970年生日那壹天毛澤東親自批準了330工程建設,葛洲壩大壩工程原來稱330工程,這就是毛澤東夢想的三峽工程。毛澤東1976年去世,生前曾對人說,三峽工程建成時不要忘記告訴他壹聲。許多黨史專家無法解釋這件事,因為到毛澤東去世,三鬥坪的三峽工程還未列入議事日程,毛澤東如何說三峽工程建成時不要忘記告訴他壹聲,難道毛澤東能未蔔先知不成。其實毛澤東說的三峽工程就是330工程,就是葛洲壩大壩工程,這是毛澤東心中的三峽大壩工程,1976年尚在建設之中,希望此壩建成後在祭拜時告訴他壹聲。











葛洲壩工程於1989年完工。葛洲壩大壩位於三峽大壩下遊30多公裏。中國工程院院士唐日長對葛洲壩水庫的水力坡度和流量之間的關系進行過詳細研究。唐日長的結論是:





第壹:葛洲壩水庫有水力坡度;





第二:離大壩距離近處水力坡度小,隨著距離的增加,水力坡度增加;





第三:入庫流量小時水庫的水力坡度小,隨著入庫流量的增加,水庫的水力坡度增加。











下面的表所展示的是葛洲壩水庫沿程各地在流量5千立方米/秒、流量1萬立方米/秒、流量2萬立方米/秒和流量4萬立方米/秒時的水力坡度(單位1/10000,即每100公裏上升10米)。





站名







距壩裏程







流量5千立方米/秒







流量1萬立方米/秒







流量2萬立方米/秒







流量4萬立方米/秒







(公裏)







水庫運用前







1983年







水庫運用前







1983年







水庫運用前







1983年







水庫運用前







1983年







南津關







2.4







0.14







0.00







0.27







0.01







0.68







0.16







2.09







0.95







平善壩







9.8







0.64







0.02







1.51







0.13







2.52







0.57







3.68







1.80







茅坪







39.3







4.55







0.23







4.55







0.45







5.68







1.14







6.14







2.50







太平溪







43.7







1.40







0.15







1.55







0.45







2.20







1.29







3.48







3.27







香溪







70.1







2,50







0.15







2.79







0.59







2.35







0,88







1.91







1.32







秭歸







76.9







3.11







0.32







2.86







1.02







2.90







2,01







3.32







2.97







巴東







105.2







1.38







0.55







1.56







1.01







1.74







1.47







2.11







1.93







關渡口







116.1







1.16







0.50







1.44







1.00







1.91







1.69







3.19







3.04







青石洞







148.0







1.93







1.40







2.33







1.87







2.87







2.67







3.20







3.20







巫山







163.0







3.36







2.45







2.73







2.31







1.96







1.18







1.05







1.05







寶子灘







177.3







2.16







1.35







1.49







1.35







1.22







1.08







1.62







1.62







油炸磧







184.7







4.12







3.52







4.41







3.82







4.12







4.12







2.94







2.94







黛溪







188.0







1.89







1.89









孔明燈







199.5















摘自∶唐日長∶泥沙研究,水利電力出版社,北京,1990,第100頁











葛洲壩工程壩址處的水位為海拔63.5米,當流量為40000立方米/秒時,壩址上遊 2.4公裏處的南津關的的水位也約為海拔63.5米;距壩址9.8公裏處的平善壩的水位為64.2米,比壩址高出0.70米;距壩址39.3公裏處的茅坪的水位為69.51米;距壩址43.7公裏處的太平溪的水位為70.61米;距壩址70.10公裏處的香溪的水位為79.24米。從葛洲壩工程壩址到香溪壹共70.10公裏,水位從海拔63.50米上升到79.24米,壹共上升了15.74米,平均水力坡降為萬分之二點二。如果按照水庫的水面是個絕對平面的理論,葛洲壩工程壩址處的水位為海拔63.5米,香溪處的水位也應該是海拔63.5米米,而決不可能高達到海拔79.24米的。











建成於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葛洲壩水庫不是高峽平湖,2003年出現的三峽水庫也絕不可能是高峽平湖。











五、結束語











中國人喜歡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壹標準。那麽從2003年三峽水庫開始蓄水以來,15年過去了,當三峽水庫入庫庫流量超過每秒10000立方米,三峽水庫就是壹個斜庫,存在水力坡度。而且入庫庫流量越大,水力坡度越大。最新的數據,從2018年6月底到7月中旬三峽水庫的水位變化,都證明“高峽出平湖”是錯誤的,證明“三峽180米,重慶180米”是錯誤的。











正是由於三峽水庫水力坡度的存在,而且在洪水期水力坡度大,這就造成三峽工程無法發揮所謂的防洪效益。當三峽壩址處的水位還遠遠沒有到計劃的海拔175米時,重慶寸灘的水位就超過了海拔183.50米。重慶必須緊急遷移數萬受災居民。在洪水期,三峽工程在三峽壩址處的水位能提高到什麽水平,取決於三峽水庫沿線市鎮與重慶居民受災的忍耐度。過去荊江地區的長江洪水災害風險,通過三峽工程的建設,轉移到了三峽水庫沿線市鎮與重慶。這就是李銳先生在三峽工程上馬後給中共中央寫信,要求為重慶準備後事的原因。











黃萬裏先生把三門峽工程的建設比喻成讓人得了急性肝炎,後來三門峽工程的改造則是把急性肝炎弄成了慢性肝炎,其病理更加難以掌握。那麽三峽工程的建造直接讓人得了慢性肝炎,然後再變成肝癌。唯壹解決的辦法只有炸毀大壩。



為什麽三峽大壩非拆不可之八 寫於2018年



高峽出平湖?高峽出斜湖?無論哪壹個說法勝出,三峽工程都是輸。





三峽工程可行性論證泥沙組認為高峽出斜湖,因為沒有水力坡度,泥沙組根本無法解決三峽水庫泥沙淤積問題;三峽工程可行性論證移民組卻認為高峽出平湖,如果三峽水庫有水力坡度,移民組無法得出三峽工程移民可以就地安置的結論。三峽工程可行性論證報告自相矛盾,可行性論證報告的這個錯誤無法糾正,唯壹拆除三峽大壩才能保子孫後代安全。











壹、北京大學武際可教授的《從流體力學看三門峽和三峽大壩》與此文給他帶來的煩惱











武際可教授195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數學力學系,後為北京大學力學與工程科學系(現為北京大學工學院力學與空天技術系) 的教授、博士生導師,現已退休。











2010年武際可教授撰寫了《從流體力學看三門峽和三峽大壩》壹文,觸發撰寫這篇文章的動機是“三峽大壩自2003年攔洪以來,多次聽到重慶鬧水災的報道”。武際可教授便問了壹位生長在重慶的80高齡的老同學,重慶以前是否總鬧水災。這位老同學只是笑笑,說沒有見過。筆者在這裏要告訴大家的是,在三峽工程建設之前,重慶是中國所有大城市中防洪標準最高的,而三峽工程建設後,重慶是中國所有大城市中防洪標準最低的,部分城區幾乎是年年被洪水淹沒。武際可教授擔憂,長江三峽工程又在重復黃河三門峽工程的錯誤。











武際可教授認為:“從根本上說,在主幹河道上修建水庫,就會把上遊地區的泄水速度減小。從而如黃萬裏先生所說,是“把大壩下遊的洪水災害移到大壩上遊去。”這壹點,從簡單的托裏拆利定律的分析便可以弄清楚。”











托裏拆利定律是著名力學家伽利略的學生托裏拆利提出的。在壹個容器底部開孔時,流出射流的速度為v=√2gh





式中v是開孔口的流速,g是重力加速度,h是液面距開孔口的高度。











托裏拆利用實驗驗證了公式的正確性。











水利工程中經常使用的伯努利定律就是從托裏拆利定律引申和發展而來。其中最核心的就是水流速度大致上與落差h的平方根成正比。











在文章中武際可教授先介紹了黃河三門峽工程所造成的渭河洪水危害。三門峽水庫1961年2月9日壩址處蓄至最高水位332.58米,而關中平原的海拔高度是325—800米,就是說三門峽的蓄水水位和關中平原的徑流的水位大致是在同壹高程。渭河平原的積水,只能往三門峽水庫排放,但是水在同壹個高程上,排放速度只能是零。這就難怪在1961年渭河平原出現水患。而2003年8月24日,壹場特大洪災突然降臨陜西渭河流域,洪災持續到10月5日。在洪水肆虐之下,數十人死亡,20萬人被迫撤離家園,大量農田、村莊被淹,直接經濟損失超過10億元。這場洪水後,錢正英、張光鬥都表態說,他們兩人當初都是反對建設黃河三門峽工程的。至今為止,中國還沒有壹個官員或者壹個科學家出來為黃河三門峽工程的錯誤承擔責任。











然後武際可教授將話題轉到了長江三峽工程。據2009年8月6日的數據,三峽大壩壩前水位為145米,而重慶朝天門的水位是183米。也就是說,這時重慶的積水外泄的落差大致是40米。而在沒有建造三峽大壩時,三鬥坪的的水位為66米。將朝天門的水位,減去66米,得117米。大致說來,建造三峽大壩之後,使重慶地方的洪水外泄的落差從120米,減少為40米。按照托裏拆利定律,建造三峽大壩後的流速減小為原來流速的0.6倍。流速的減少,意味著重慶方面積水增加。這就難怪重慶的水災要增加了。











武際可教授最後指出:“也許會提出疑問:妳說的這些都是婦孺皆知的常識,凡是文化程度上過中學的都知道。難道大壩論證會上那些專家,有教授、有院士,哪個在水利上都比妳牛,妳說的這些,沒準他們都已經考慮過了。哪裏有妳插嘴的余地。





別忙,位卑未敢忘憂國嘛。智者千慮,必有壹失。水庫蓄水後,按照常識,是來流方向的水面要高。可是那些專家們都說是“高峽出平湖”,水庫裏的水從三鬥坪到朝天門是壹路平過去的。既然專家們會鬧這樣的笑話出來,我說的以上的計算,雖然簡單,牛人們興許也會失誤的。”











武際可教授這篇文章出來之後,遭到了“內行們”和外行們的大量責難,討伐揭發,稱武際可為假教授,欲置其與死地,迫使武際可教授消聲。後來武際可回憶道:“聰明的內行們以為把武際可駁倒了,到處發帖子嘲笑這位假教授,並且還及時把壹位同意他們責難的人任命為教授。因為我已經回過好幾次帖子說明,內行們就是從他們的角度壹而再地責難。所以也就懶得再回了。現在他們大約認為武際可已經被駁倒了,而已經到處發帖申明揭穿了壹個假教授。在他們不再嚷的時候,我來回復認真討論問題的朋友,冷靜下來討論問題,是合適的。”武際可教授領悟到:“我們的個別內行們是不是已經卷入到壹個特別的利益集團中了”。之前武際可教授壹直不能理解,為什麽有那麽多專家學者內行人反對三門峽工程和三峽大壩工程,而這些工程卻能夠順利通過而無阻。通過這篇文章的發表和後續的事情,武際可教授懂了,這是特別利益集團的決策以及支撐決策的所謂專家論證。











筆者要告訴武際可教授讀者的是,無論是高峽出平湖還是高峽出斜湖勝出,三峽工程都是輸。三峽工程可行性論證泥沙組認為高峽出斜湖,因為沒有水庫的水力坡度,泥沙組無法解決三峽水庫泥沙淤積問題;三峽工程可行性論證移民組認為高峽出平湖,如果三峽水庫有水力坡度,移民組無法得出三峽工程移民可以就地安置的結論。三峽大壩非拆不可的理由之壹就是三峽工程可行性論證報告自相矛盾,問題根本無法解決。











二、三峽工程可行性論證











1980年7月鄧小平從重慶到武漢,坐船視察了三峽地區。到達武漢後,鄧小平就召見胡耀邦、趙紫陽、宋平、姚依林等中央和國務院的負責人,表態支持三峽工程150米方案。1984年4月國務院原則批準了三峽工程150米方案。國務院於4月28日成立了三峽工程籌備組,李鵬出任籌備組組長。1984年1984年11月20日李鵬向黨中央遞交了壹份考察報告提出,建議把三峽工程的蓄水位從海拔150米提高到180米。作為支持三峽工程上馬的行政措施,三峽省籌備組於1985年2月8日成立,原水利部副部長李伯寧出任籌備組組長,並計劃在1986年2月正式成立三峽省。











由於國內和國際上的強烈反對,特別是全國政協的竭力反對,中共中央和國務院不得不於1986年4月宣布解散三峽省籌備組。1986年6月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決定組織三峽工程可行性論證,並成立以李鵬為首的三峽工程可行性論證審查委員會。三峽工程可行性論證領導小組組長是錢正英。後錢正英升任政協副主席,由楊振環接任組長。論證領導小組邀請了412位專家參加三峽工程可行性論證。錢正英沒有邀請李銳參加三峽工程可行性論證,是因為林壹山也沒有參加可行性論證(林壹山當時已經雙目失明),要壹碗水端平。但是錢正英沒有讓黃萬裏參加三峽工程可行性論證,卻邀請了張光鬥參加三峽工程可行性論證,擔任顧問,顯然還是壹碗水沒有端平。











三峽工程可行性論證共分14個專業組,如防洪、泥沙、移民、生態和環境等。每個專業組分別遞交專業論證報告,專家們在專業論證報告上簽字。專業論證報告的最主要的任務就是回答壹個問題:專業組所研究的問題,是否構成阻礙三峽工程上馬的因素。14個專業組的代表在三峽工程可行性論證匯報會議上都在各自匯報的最後說,本專業組所研究的問題不構成阻礙三峽工程上馬的因素。這樣,三峽工程的可行性就被“科學地、民主地”論證了。











平心而論,如果孤立地閱讀每壹個專業組的專業論證報告,報告寫得還不錯。但是“橫著讀”,那麽各個專業組論證報告之間是互相矛盾,漏洞百出。與中國之前的領導靠拍腦袋做決策相比較,錯誤的工程可行性論證報告比拍腦袋更糟糕。因為拍腦袋做決策,有做出錯誤決策的可能,也有做出正確決策的可能,全部靠運氣;而錯誤的工程可行性論證報告必然導致錯誤的決策,無壹例外。這是三峽大壩為什麽非拆不可的壹個重要理由。











三、移民組的“高峽出平湖”和泥沙組的“高峽出斜湖”











3.1、移民組認為:高峽出平湖











移民問題是三峽工程可行性論證中的壹個重要問題,首先要回答的是三峽工程的移民人數是多少?而移民人數的多少取決於三峽水庫的淹沒範圍,而三峽水庫淹沒範圍的大小取決於三峽水庫的水力坡度的大小。











根據原全國政協委員、三峽工程可行性論證防洪組顧問陸欽侃先生提供的資料,三峽工程論證移民組認為,當長江流量在二十年壹遇的洪水流量時、當三峽水庫蓄水在正常蓄水位海拔175時,大壩上遊三峽水庫各地的水位為:











三鬥坪三峽大壩壩址:海拔175米;





秭歸老縣城:海拔175米(距三峽大壩壩址37.6公裏);





巴東縣城:海拔175米;(距三峽大壩壩址72.5公裏);





巫山縣城:海拔175.1米(距三峽大壩壩址124.3公裏);





奉節縣城:海拔175.1米(距三峽大壩壩址162.2公裏);





雲陽老縣城:海拔175.1米(距三峽大壩壩址223.7公裏);





萬州:海拔175.1米;(距三峽大壩壩址281.3公裏),





忠縣:海拔175.1米(距三峽大壩壩址370.3公裏),





豐都縣城:海拔175.2米(距三峽大壩壩址429公裏),





涪陵:海拔175.3米(距三峽大壩壩址483公裏),





涪陵李渡鎮:海拔175.4米(距三峽大壩壩址493.9公裏)











三鬥坪三峽大壩壩址的三峽水庫蓄水位為海拔175米,距離三鬥坪三峽大壩壩址493.9公裏的涪陵李渡鎮的水位是175.4米,兩地的水位差為0.4米,水力坡度為萬分之0.0081,即每壹百公裏水位差為8.1厘米。這萬分之0.0081的水力坡度在493.9公裏的三峽水庫範圍是可以忽略不計的,因為三峽工程論證移民組提出的移民新鎮建築紅線為海拔177米(海拔175米加上2米的風浪高)。











三峽工程論證移民組認為高峽出平湖。由此移民組得出三峽工程移民113萬的結論。在全國人大批準三峽工程之後,三峽庫區各地在海拔175米都用紅漆標出,意指三峽水庫淹沒至此為止。在紅漆標出的175米線以下的居民全部為三峽工程移民,175米線以上的居民均不用搬遷。中國官方媒體把這根三峽工程移民紅線稱為是決策民主、決策透明的標誌,意義十分重大。











3.2、泥沙組認為:高峽出斜湖











三峽工程可行性論證中的另壹個重要問題就是水庫泥沙淤積問題。三峽工程泥沙組的主要任務就是解決三峽水庫的泥沙淤積問題。











如果三峽水庫是高峽出平湖,那麽三峽壩址處的水位是海拔175米,三峽水庫庫尾的水位也是海拔175米,兩地的水位差為零,三峽水庫的水流速度為零,水流的攜沙能力也為零。那麽進入三峽水庫的每壹粒泥沙都將沈積在三峽水庫中。泥沙組的專家縱然有三頭六臂,也是沒有辦法解決三峽水庫的泥沙淤積問題。所以,對於三峽工程泥沙組來說,三峽水庫絕對不能是平湖,而是斜湖,有水力坡度,而且這個湖斜得越厲害,水力坡度越大,對於泥沙組解決三峽水庫的泥沙淤積問題越是有利。











三峽工程論證泥沙組組長林秉南認為,長江宜昌至重慶河段(也稱川江)是山區河流,坡陡流急,平均坡降約為萬分之二,是下遊平原河道上荊江坡降的3倍.河床或為裸露的巖石或為卵石覆蓋.在三峽建庫前,川江輸沙處於次飽和狀態,大部分懸移質屬於所謂的沖泄質.三峽建庫後,部分懸移質將在庫區淤積,最終在水庫的汛期水位下形成新的河床,雖然新河床表層主要是懸移質中較粗的部分,但是仍比原河床的覆蓋物要小許多,因而,它的平均坡降也要比原來小許多,估計新河床的坡降應和上荊江接近.如按萬分之零點七計,也只有原坡降的三分之壹。











三峽工程論證泥沙組認為三峽水庫水面存在水力坡度,平均水力坡降為萬分之零點七,與上荊江接近。











3.3、如果移民組采用泥沙組的“高峽出斜湖”或者泥沙組采用移民組的“高峽出平湖”,結果會怎麽樣?











如果移民組采用泥沙組的“高峽出斜湖”,三峽水庫的水力坡度按萬分之零點七計算(每100公裏長度7米高差),那麽當三峽水庫蓄水在正常蓄水位海拔175時,大壩上遊三峽水庫各地的水位為都會大大超過海拔175時。三峽水庫庫尾重慶處的水位為





175米+7米/100公裏X600公裏=217米。











如果移民組采用泥沙組的“高峽出斜湖”,那麽三峽工程的移民紅線就不是壹根位於海拔175米的水平線,而是從三峽壩址處的海拔175米,連結到重慶海拔217米的壹根曲線。那麽三峽工程移民人數就不是113萬而是250萬。











反過來,泥沙組采用移民組的“高峽出平湖”,三峽水庫沒有水力坡度,泥沙組提出的“排渾蓄清”水庫運行方式如何得到實現?排渾靠什麽力量來排渾?











不管是移民組對還是泥沙組錯,也不管是泥沙組對還是移民組錯,三峽工程可行性論證都是錯!











四、移民組的三峽水庫只有493.9公裏長而航運組的三峽水庫長度超過600多公裏











1980年7月鄧小平從重慶到武漢,坐船視察了三峽地區。在輪船上鄧小平聽取了長江水利委員會主任魏廷錚關於三峽工程150米方案的匯報,其中最打動鄧小平的就是建造三峽工程可以使萬噸輪船從上海直達重慶。1920年9月鄧小平從重慶乘船去上海,壹路艱辛。船未出三峽就不能前行,鄧小平不得不中途棄船走陸路趕到上海,然後坐海輪去歐洲。從重慶到武漢的旅途未完,鄧小平就迫不及待地將中央其他領導召到武漢等待他的招見。鄧小平對中央領導大談三峽工程能使萬噸輪船從上海直達重慶的好處。鄧小平去世後,王震聽說“萬噸輪船從上海直達重慶”也是激動不已,親自在廣州召開專家會議,力促中央作出上馬三峽工程的決策。





三峽工程可行性論證中有壹個專業組為航運組。航運組專家的任務就是論證“萬噸船隊從宜昌直達重慶”的經濟、技術的可行性。對於航運組的專家來說,萬噸輪船是不可能從上海直達重慶的,起碼三峽船閘滿足不了這個條件,下遊的葛洲壩船閘也滿足不了這個條件。他們把萬噸輪船悄悄地改成了萬噸船隊,不仔細的人,特別是不註重細節的政治家們是不會關註萬噸輪船和萬噸船隊的區別的。把幾條船舶捆綁在壹起,幾條船舶的載重量之總和超過萬噸,這就是萬噸船隊,比如四條2500噸的船舶或者十條1000噸的船舶捆綁在壹起,都是萬噸船隊。





航運組專家論證了萬噸船隊從宜昌直達重慶的可行性,最主要的就是萬噸船隊從三峽壩址三鬥坪通過三峽水庫到達水庫庫尾重慶(九龍坡港口)的可行性,這段水路有600多公裏長。對於三峽工程可行性論證航運組來說,三峽水庫的長度起碼有600多公裏長,庫尾為重慶(九龍坡港口),通過三峽工程的建設,這600多公裏長的航道得到改造。





而對於三峽工程可行性論證中的移民組而言,三峽水庫的長度只有493.9公裏長,三峽水庫的終端在涪陵李渡鎮,而不是重慶(九龍坡港口)。





那麽到底誰對呢?無論誰對,三峽工程可行性論證都是錯。





把航運組的結論用於移民組,三峽水庫的末端是重慶(九龍坡港口),不是涪陵李渡鎮。從涪陵李渡鎮到重慶(九龍坡港口)這個範圍內的淹沒區中的居民沒有被計算在三峽工程移民之內,三峽工程可行性論證故意壓低移民人數。





把移民組的結論用於航運組,三峽水庫的末端是涪陵李渡鎮,萬噸輪船,不,是萬噸船隊最多只能到涪陵李渡鎮,而不是重慶(九龍坡港口)。如果鄧小平想坐萬噸輪船從重慶直達上海,先要坐船到涪陵李渡鎮。











五、結束語





三峽工程可行性論證泥沙組認為高峽出斜湖,而三峽工程可行性論證移民組認為高峽出平湖,三峽工程可行性論證專業組報告之間互相矛盾,這樣的例子還能指出許多。





無論是高峽出平湖還是高峽出斜湖勝出,三峽工程可行性論證都是錯,三峽工程的結局都是輸。如何改正三峽工程可行性論證中自相矛盾的錯誤?沒有別的辦法,唯有拆除三峽三峽大壩,讓大壩壩址處到重慶的水流速度恢復到自然狀態,讓兩地的水位差恢復到沒有建三峽大壩之前的狀態。這才是中華民族保全自己的正確之道。



壽光洪災原因探討(壹) 寫於2018年



壽光洪災剛爆發時,網路上壹片質疑之聲,焦點針對政府的防災救災措施是否合理與得力,公眾質疑是人禍因素。轉之而來的是七分天災三分人禍的判斷,再過幾天,這些質疑都被否定,開始全面宣傳政府的堅強領導,抗洪搶險救災工作的偉大成績,宣傳救災殉職的英雄。關於壽光洪災輿論的轉變,主要來自兩件事:壹是央視記者撰寫的壹篇文章,對壽光洪災質疑的全面否定;壹是警方抓捕了兩位在微信群中“提醒親朋好友少吃豬肉、多用點消毒液”的年青壽光女子。





那麽,壽光嚴重洪災的原因到底是什麽?民眾在第壹時間發出的人禍質疑有道理嗎?央視記者對這些質疑的否定合理嗎?





有人勸說,不要進入壽光洪災原因的細節討論,那樣很容易掉進坑裏。道理很簡單,因為許多技術數據沒有公開,基本上是黑箱作業,就是公開了的數據也互相矛盾,甚至無法查證真偽。但是不進行細節的研究,就無法找到壽光洪災的真正原因。縱然有坑,也要敢於探索。本文通過研究輸入和輸出的數據,來分析黑箱內部可能的結構與其內部的運作。



壹、關於壽光洪災最為權威的報道





關於壽光洪災的報道,最為權威的莫過於央視財經記者胡楊的報道。2018年8月28日人民網以《央視實地調查解開壽光“洪水裏的問號”》為題,予以報道。壹篇《央視記者實地調查 回應壽光洪災四大質疑》的文章,更是在網上廣為傳播,應該就是來自央視財經記者胡楊。文章開門見山寫道:“7天之內,山東省壽光市先後經歷2次臺風,遭遇1959年有記錄以來最大降雨。漫堤決口,導致群眾被迫轉移、村莊農田被淹、蔬菜大棚坍塌、養殖場沖毀。與此同時,社會上、網絡上對於當地政府采取的救援措施,產生了許多質疑的聲音。”胡楊將網絡上的許多質疑歸納成四個問題:





第壹問:泄洪是否通知不及時、不到位?





第二問:泄洪河道被違章建築蠶食導致行洪受阻?





第三問:是否需要三座水庫同時泄洪?





第四問:救災是否遲緩,百姓得不到救助?





為什麽說胡楊的這篇報道是關於壽光洪災的最為權威的報道?





首先,這是記者在壽光災區進行的壹線實地調查,來自壽光災區實地的報道。據說,胡楊於8月19日晚在黑虎山水庫所在地青州市王墳鎮做過水庫泄洪的現場報道;





其次是記者在災區調查所采取的手段,比如記者利用無人機沿著彌河壽光段上遊飛行觀察河道。這種能長距離飛行和被遠距離遙控的無人機,不是壹般記者所能擁有的,其飛行許可也不是那麽容易得到的;





第三是記者采訪的對象人數多,範圍廣,有地方領導幹部,如山東省壽光市人民政府副市長王麗君,壽光市羊口鎮人大主任劉保生,壽光市紀臺鎮東方東村黨支部書記趙玉濱,63歲的南宅科村的黨支部書記王培利,有技術型官員如濰坊市水利局副局長趙清松,壽光市氣象局局長王勇強,壽光市水利局副局長範榮譽,有普通的村民,如壽光市紀臺鎮東方東村村民趙作升夫婦,東方東村村民趙誌霞,紀臺鎮孟家官莊村村民張愛紅,紀臺鎮孟家官莊村村民孟強。另外記者還走訪了壽光市政府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壽光市慈善總會等等;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記者來自中央電視臺CCTV。在中國,新華社和中央電視臺是最高也是最有權威性的新聞報道機構,地方政府的媒體和其他媒體,常常以新華社、中央電視臺的報道稿為準。





可惜,央視財經記者胡楊關於壽光洪災的這篇《央視記者實地調查 回應壽光洪災四大質疑》文章,似是而非,時而自相矛盾,時而文不對題,反映出記者缺乏自然地理的基本常識,甚至小學生的算術計算能力。





二、先入為主地將造成壽光洪災的原因歸於天災





根據《百度百科》關於“2018年壽光洪災”的詞條:“關於壽光水災的成因,究竟是應該將其歸為臺風降雨的天災,還是上遊水庫集中泄洪等造成的人禍,目前各方說法不壹。”





央視記者在文章開始介紹了壽光洪災:“7天之內,山東省壽光市先後經歷2次臺風,遭遇1959年有記錄以來最大降雨。漫堤決口,導致群眾被迫轉移、村莊農田被淹、蔬菜大棚坍塌、養殖場沖毀。”





對這段文字的評價是:





第壹,央視記者準確地指出了造成壽光洪災的直接原因是“漫堤決口”。由於漫堤決口,彌河水淹沒了河堤後面的房屋,群眾被迫轉移,村莊農田被淹、蔬菜大棚坍塌、養殖場沖毀。





第二,央視記者準確地描述了漫堤決口和群眾轉移兩者之間的因果關系,是漫堤決口導致了群眾的被迫轉移。可見,壽光災區群眾的轉移,不是在政府組織下的、在洪水災難到來之前的主動的、有序的轉移,而是在洪水沖潰了彌河河堤之後,在大難臨頭的危急時刻,群眾被迫的轉移,倉促的、毫無組織的逃命。





第三,關於彌河漫堤決口的原因,央視記者只提到降雨,“7天之內,山東省壽光市先後經歷2次臺風,遭遇1959年有記錄以來最大降雨”,而沒有提到上遊水庫集中泄洪壹事,已經先入為主地把“漫堤決口”的原因歸於降雨,將壽光洪災歸為臺風降雨的天災。





第四,央視記者在文章中未提壽光洪災的後果,人員傷亡與經濟損失。壽光洪災事關社會公眾安全問題,而社會公眾安全的核心是社會成員的人身安全。離開了社會公眾安全的核心問題,根本不用去討論壽光洪災或者其他任何壹次災害。不但央視記者缺乏這個認知,就連政府官員也缺乏這個認知。





8月23日下午5點濰坊召開防汛救災新聞發布會,根據濰坊市代市長田慶盈介紹,這次受災,集中安置了17萬人,轉移過程中無壹人死亡,無壹人失蹤。壽光市市長趙緒春也做情況通報:壽光市15個鎮街區均不同程度受災,總受災人口50多萬人,截止22日晚8點,壽光市所有險情全部排除,壽光轉移6萬多群眾,無壹人傷亡。無論是田慶盈代市長還是趙緒春市長都強調無人死亡,可惜這只是在轉移過程中的無人死亡。而不是在壽光洪災過程中無人死亡。





根據《維基百科》關於“2018年壽光洪災”的詞條:根據官方統計,至23日下午5時,災害造成13人死亡、3人失蹤、9999間房屋倒塌,經濟損失約92億人民幣。





壽光洪災造成13人死亡、3人失蹤。這裏還沒有包括因洪災絕望自殺身亡的張金來。





張金來,男,39歲,壽光丁家村居民。洪水毀壞了他借10萬元人民幣貸款建造的蔬菜種植大棚,在絕望中於自家院門口上吊自殺。另外還有壹位壽光老人,獨自躺在馬路中間,希望被急速駛過的車輾壓,因為他已經在洪災中失去所有的壹切,徹底絕望了。





三、關於第壹問:泄洪是否通知不及時、不到位?





這裏先挑選文章中的第壹問:泄洪是否通知不及時、不到位?





先將央視記者文章中的回答摘錄如下:





“連續五次發布泄洪通知 嚴防大壩垮塌





8月18日到19日,壽光市政府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連續五次發布彌河上遊水庫加大流量泄洪,以及相關村莊人員撤離的通知。趙玉濱收到通知後,利用微信群和村裏喇叭,迅速向村民進行強降雨情況的傳達。





顯然網絡上傳言通知不及時、不到位的消息,並不屬實。”





網絡上傳出壽光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的《壽汛旱辦電(2018)28號》傳真電報,全文如下:





壽光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





簽發:黃樹忠 核稿:胡誌敏 擬稿:劉釗春





等級:特急 編號:壽汛旱辦電(2018)28號





關於彌河上遊水庫加大流量泄洪的緊急通知





各有關鎮(街道),壽光水務控股集團:





接濰坊市防汛抗旱指揮部通知,黑虎山水庫自2018年8月19日8時起,加大泄洪流量至100立方米/秒。冶原水庫自2018年8月19日9時起,加大泄洪流量至200立方米/秒。嵩山水庫自2018年8月19日10時起開始泄洪,泄洪流量為20立方米/秒。水庫泄洪流量將達320立方米/秒。再加上區間來水,預計彌河流量將更大。





請水務集團做好所轄攔河閘壩等工程的調度運行,各鎮街區立即落實防汛搶險人員,實行24小時值班制度,及時上傳下達雨情汛情,加強巡查,根據防汛預案要求,制定得力措施,保證度汛安全。





壽光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





2018年8月19日



請註意,這是壽光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發布的緊急通知是第28號,發布時間應該在2018年8月19日上午八點鐘之前,因為黑虎山水庫自2018年8月19日8時起才開始加大泄洪流量至100立方米/秒。





下面是壽光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的《壽汛旱辦電(2018)41號》傳真電報,全文如下:





壽光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





簽發:黃樹忠 核稿:胡誌敏 擬稿:劉釗春





等級:特急 編號:壽汛旱辦電(2018)41號





關於彌河上遊水庫加大流量泄洪的預備通知





各有關鎮(街道)及市防指成員單位:





目前,臺風降雨已致彌河流域上遊冶原水庫、淌水崖水庫、黑虎山水庫接近或超過汛末蓄水位,濰坊市防辦計劃加大三大水庫泄洪流量,合計出庫流量1700立方米/秒。洪峰到達壽光市時間在淩晨1時30分左右。請鎮街區提前做好搶險和人員轉移準備,確保不出現人員傷亡。





壽光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





2018年8月19日



發布《壽汛旱辦電(2018)41號》傳真電報的時間應該在2018年8月19日下午七點鐘之後,或者更晚。也許這就是在彌河“漫堤決口”之前,壽光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在8月19日發布的最後壹份特急傳真電報。





從《壽汛旱辦電(2018)28號》到《壽汛旱辦電(2018)41號》特急傳真電報,壽光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在8月19日這壹天起碼發出了14份特急傳真電報。因此,央視記者寫道:壽光市政府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連續五次發布泄洪通知。這應該屬實,很可能低報了發布泄洪通知的次數。但是上述的兩份傳真電報中都沒有提到,發布泄洪通知的目的是“嚴防大壩垮塌”。兩份傳真電報中沒有大壩垮塌的字樣。





在《壽汛旱辦電(2018)28號》的特急傳真電報中沒有提到通知相關村莊人員的撤離。在《壽汛旱辦電(2018)41號》的特急傳真電報中只是提到“請鎮街區提前做好搶險和人員轉移準備”。急傳真電報中提到只是轉移準備,而不是通知相關村莊人員的撤離,在具體某壹時刻的有組織的撤離。這兩者之間是有本質區別的。





正因為在壽光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的特急傳真電報只是提到“請鎮街區提前做好搶險和人員轉移準備”,而沒有下命令在具體某壹時刻的有組織的撤離,所以彌河“漫堤決口”,導致群眾被迫轉移。這壹點,央視記者在文章開始就已經指出了。所以,央視記者對第壹質疑的否定:“顯然網絡上傳言通知不及時、不到位的消息,並不屬實”,與自己文章壹開始的描寫自相矛盾。既然是彌河“漫堤決口”導致群眾被迫轉移,那麽壽光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的通知又怎麽可能是及時的、是到位的?





顯然,壽光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揮部甚至濰坊市防汛抗旱指揮部,在2018年8月19日上午8時前,當決定三大水庫泄洪流量增至320立方米/秒時,他們不認為下遊彌河的壽光河段會發生“漫堤決口”,因為彌河下遊河道的通過能力,足以應付這樣的流量。在2018年8月19日下午7時後,當三大水庫泄洪流量增至1700立方米/秒時,他們也不認為下遊彌河的壽光河段會發生“漫堤決口”這樣災難性的結果,因為彌河下遊河道還有足夠的通過能力。所以他們沒有下達命令,通知沿河居民在具體某壹時刻有組織地主動撤離。





如果仔細閱讀央視記者對第壹質疑回答的文章,可以看到“趙玉濱收到通知後,利用微信群和村裏喇叭,迅速向村民進行強降雨情況的傳達”。





作為山東省壽光市紀臺鎮東方東村黨支部書記趙玉濱,他利用微信群和村裏喇叭,迅速向村民傳達的是強降雨情況,不是三大水庫泄洪流量,不是大的水庫泄洪流量可能引起下遊彌河的壽光河段發生漫堤決口,彌河河堤很有可能漫堤決口,所以村民需要事前轉移到安全地帶的信息。





在中國這樣的行政管理體制下,從上到下,定於壹尊,即使基層村黨支部書記或者其他領導幹部有這樣的危機意識,也不敢妄議上級的指示,擅自決定村民主動轉移到安全地帶。如果不發生漫堤決口,那麽他們的結果會很悲哀;如果發生漫堤決口,那麽他們的結果會更悲哀。這和央視記者壹樣,她看到了壽光洪災的直接原因是“漫堤決口”,她敢沿著這個思考繼續下去嗎?她不敢,她只能將“漫堤決口”歸於降雨,將壽光洪災歸於天災。這是在這個體制下做央視記者的悲哀。





可見,壽光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揮部通知不及時、不到位,基層村黨支部書記的通知也不及時、不到位,這就是對第壹質疑否定之否定。





下面還將討論問題有如:是三大水庫泄洪還是四大水庫泄洪還是五大水庫泄洪?為什麽認為不會出現問題的1700立方米/秒水庫泄洪流量最終還是導致漫堤決口?



壽光洪災原因探討(二) 寫於2018年



筆者在壽光洪災原因探討之壹中指出,央視記者在《回應壽光洪災四大質疑》的文章中,準確地指出了造成壽光洪災的直接原因是“漫堤決口”。而“漫堤決口”導致了群眾的被迫轉移。但是,央視記者卻錯誤地把“漫堤決口”的原因歸於降雨,將壽光洪災歸為臺風降雨造成的天災。





分析壽光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2018年8月19日發布的《壽汛旱辦電(2018)41號》特急傳真電報中,只是提到“請鎮街區提前做好搶險和人員轉移準備”,而不是通知相關村莊人員的撤離,在具體某壹時刻的有組織的撤離。基層村黨支部書記的通知,也只是向村民傳達的是強降雨情況,而不是上遊水庫加大泄洪流量可能引起下遊彌河的壽光河段發生漫堤決口,村民需要事前轉移到安全地帶的信息。可見,壽光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揮部通知不及時、不到位,基層村黨支部書記的通知也不及時、不到位。這就是對第壹質疑的否定之否定。





國內外各媒體的報道,都說彌河上遊三座水庫泄洪。至於具體到哪三座水庫,有說是黑虎山、冶原和嵩山這三座水庫;有說是冶原、黑虎山和淌水崖這三座水庫。到底是彌河上遊泄洪的是三座水庫?還是四座水庫?還是五座水庫?五座水庫最大的泄洪流量多大?特別是冶原、黑虎山和嵩山三座水庫最大的泄洪流量多大?

















四、關於第三問:是否需要三座水庫同時泄洪?





接下來就談談央視記者文章中的第三問:是否需要三座水庫同時泄洪?





現將央視記者文章中對第三問的回答摘錄如下:





“2018年8月19日,壽光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簽發級別為特急電報明確指出‘上遊冶源水庫、淌水崖水庫、黑虎山水庫接近或超過汛末蓄水位,合計出庫流量可達1700立方米/秒,水庫泄洪持續了兩天兩夜’。三座水庫同時泄洪遭到了網友的質疑,當初為什麽要采取這樣的措施呢?





山東省濰坊市水利局副局長趙清松:三座水庫放水的起始時間差不多,但放水的流量有差別,舉壹個例子說,黑虎山水庫,8月19日晚上的19點10分,洪峰入庫,洪峰的流量是1780立方每秒,水位上得非常快,也上得非常高,曾壹度達到汛末蓄水位以上4.7米,非常危險,必須泄洪,否則將會影響大壩的安全,對下遊的群眾是極不負責任的。”(摘錄完)





前面已經提到壽光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在2018年8月19日發布的《關於彌河上遊水庫加大流量泄洪的預備通知》(壽汛旱辦電(2018)41號):“目前,臺風降雨已致彌河流域上遊冶原水庫、淌水崖水庫、黑虎山水庫接近或超過汛末蓄水位,濰坊市防辦計劃加大三大水庫泄洪流量,合計出庫流量1700立方米/秒。洪峰到達壽光市時間在淩晨1時30分左右。請鎮街區提前做好搶險和人員轉移準備,確保不出現人員傷亡。”





在這個文件中提到,臺風降雨已導致彌河流域上遊冶原水庫、淌水崖水庫與黑虎山水庫接近或超過汛末蓄水位,濰坊市防辦計劃加大三大水庫泄洪流量,合計出庫流量1700立方米/秒。內容與央視記者文章中所引用的前半句相符,但是壽光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的文件中並沒有後半句“水庫泄洪持續了兩天兩夜”的內容。





央視記者所引用的“水庫泄洪持續了兩天兩夜”這壹句,肯定不是來自特急電報的原文,因為這裏有明顯的語法錯誤。8月19日發出的通知最多只可能預計“水庫泄洪將持續兩天兩夜”,而不可能是“水庫泄洪已經持續了兩天兩夜”。在當時的情況下,濰坊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揮部沒有必要,也根本沒有能力預計“水庫泄洪將持續兩天兩夜”。央視記者所引用的壽光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的文件,半是半非。





在《關於彌河上遊水庫加大流量泄洪的預備通知》(壽汛旱辦電(2018)41號)中提到的彌河流域上遊泄洪的三座水庫是

冶原水庫、

淌水崖水庫和

黑虎山水庫。





而在壽光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在2018年8月19日早些時候發布的《關於彌河上遊水庫加大流量泄洪的緊急通知》(壽汛旱辦電(2018)28號)中提到的彌河流域上遊泄洪的三座水庫是

黑虎山水庫、

冶原水庫和

嵩山水庫。





雖然中外各媒體在報道中都說是三座水庫泄洪,但是具體到哪三座水庫泄洪,有說黑虎山、冶原和嵩山這三座水庫的,也有說冶原、淌水崖和黑虎山那三座水庫的。沒有人註意到其中的區別。黑虎山水庫和冶原水庫在兩個文件中均出現,而淌水崖水庫和嵩山水庫分別只在壹個文件中出現。可見,壽光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文件中提到的彌河上遊泄洪的水庫就不是三座,而是四座,即冶原水庫、黑虎山、嵩山和淌水崖共四座水庫。濰坊市防辦計劃加大冶原、淌水崖和黑虎山三座水庫泄洪流量,合計出庫流量1700立方米/秒。這裏就缺少了嵩山水庫的泄洪流量。那麽,增加嵩山水庫的洪流量後,合計泄洪流量又是多大呢?





下面再來看壽光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於2018年8月26日發布的《關於水庫泄洪的緊急通知》(壽汛旱辦電(2018)62號)。全文如下:





壽光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





簽發:黃樹忠 核稿:胡誌敏 擬稿:劉釗春





等級:特急 編號:壽汛旱辦電(2018)62號





關於水庫泄洪的緊急通知





各人民鎮政府、街道辦事處,雙王城生態經濟園區管委會,市防指成員單位:





根據我市氣象部門重要天氣預報:受副熱帶高壓邊緣和低渦共同影響,預計27日至28日我市將有壹次強降雨天氣過程,出現中到大雨局部暴雨或大暴兩天氣。





接濰坊市防汛抗旱指揮部通知,冶源水庫自8月26日23時起泄洪,泄洪流量100立方米/秒,27日6時起加大到200立方米/秒;黑虎山水庫自8月26日23時起洪,泄洪流量150立方米/秒,27日6時起加大到200立方米/秒:嵩山水庫自8月26日23時起泄洪,泄洪流量50立方米/秒;荊山水庫自8月26曰23時起泄洪,泄洪流量30立方米/秒。





水務集團要密切觀察水位水量變化情況,做好閘壩調度運行工作,各鎮街區做好泄洪相關工作,確保安全。





壽光市防汛抗旱指揮部





2018年8月26日



在壽光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2018年8月26日發布的《關於水庫泄洪的緊急通知》(壽汛旱辦電(2018)62號)中提到泄洪的是四座水庫:





冶源水庫、

黑虎山水庫、

嵩山水庫和

荊山水庫。





這樣,壽光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文件中提到過的壽光市上遊需要泄洪的水庫不是三座,而是四座。但這裏所指的四座水庫,與上面提到過的四座水庫又略有差別。8月26日的文件中增加了荊山水庫,卻少了淌水崖水庫。因此,壽光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文件中提到過彌河流域上遊泄洪的水庫不是三座,也不是四座,至少是五座,分別是:





冶源水庫、

黑虎山水庫、

嵩山水庫、

淌水崖水庫和

荊山水庫。





在這五座水庫中,冶源水庫最大,總庫容1.67億立方米;嵩山水庫和黑虎山水庫的總庫容相差不大,黑虎山水庫總庫容5646萬立方米,嵩山水庫總庫容5500萬立方米;荊山水庫的總庫容1210萬立方米;淌水崖水庫總庫容最小,總庫容為600萬立方米。但是淌水崖水庫的最大泄水量可以達到670立方米/秒。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壹共在彌河流域建造壹座大型水庫,兩座中型水庫,116座小型水庫,塘壩408座。按中國水庫分級,冶源水庫為大型水庫,黑虎山與嵩山水庫為中型水庫。冶源水庫作為大型水庫控制彌河幹流上遊,黑虎山與嵩山水庫作為中型水庫控制彌河兩條主要支流石河與五井石河。





2018年8月19日晚,濰坊市防汛抗旱指揮部預計冶原、淌水崖和黑虎山三座水庫合計泄洪流量達1700立方米/秒。那麽加上嵩山和荊山這兩座水庫的泄洪流量,五座水庫真實的泄洪流量又是多大呢?為什麽要隱瞞這兩座水庫的泄洪流量不報?特別是嵩山水庫的泄洪流量是多大?冶原、黑虎山、嵩山和淌水崖四座水庫的合計泄洪流量是多大呢?





也許有人會說,當時嵩山和荊山這兩座水庫是緊閉閘門,沒有泄洪。但事實不是這樣。8月19日晚7點29分,壽光市廣播電視臺官方微博發出了壽光市委、市政府辦公室“關於做好防雨防災緊急工作的通知”,稱上遊冶源水庫、黑虎山水庫、嵩山水庫同時泄洪,加上區間來水,彌河泄洪流量預計超過800立方米/秒。可見嵩山水庫此時還在泄洪之中。而且可以看到,對壽光市有重大影響的是冶源、黑虎山和嵩山這三座水庫的泄洪。淌水崖水庫的泄洪對壽光市的沒有任何直接影響。





未公開報道的嵩山和荊山這兩座水庫的泄洪流量,特別是中型水庫嵩山水庫的泄洪流量,很可能就是壓垮駱駝的最後壹根稻草。在這裏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冶源、黑虎山等水庫的上遊還有諸多的小水庫和塘壩。所以,實際上同時泄洪的是比五座還要多許多的水庫和塘壩,只是這些小水庫和塘壩的泄洪流量先進入大水庫後,再經大水庫泄洪後進入彌河下遊河段。比如淌水崖水庫就是經冶源水庫後進入彌河下遊河段的。





央視記者自稱為了求證事實,利用無人機沿著彌河壽光段上遊進行了飛行觀察。那麽,央視記者應該通過無人機的飛行觀察知道,影響彌河壽光河段上遊的水庫不是冶原、淌水崖和黑虎山這三座水庫,特別是淌水崖水庫泄洪對壽光沒有影響。對壽光有直接影響的主要是冶源、黑虎山和嵩山這三座水庫!央視記者也應該知道,冶源、黑虎山和嵩山這三座水庫泄洪流量,大於冶源、黑虎山和淌水崖的泄洪流量!這壹點,小學生也知道的。嵩山水庫是中型水庫,淌水崖水庫是小型水庫,而且淌水崖水庫又在冶源水庫的上遊,淌水崖水庫的泄洪要先經過冶源水庫然後才能下泄。





根據《農民日報》記者李竟涵撰寫的《壽光大水三問》(2018年8月27日)的文章中指出:“據濰坊市8月23日召開的新聞發布會可知,當晚三座水庫的洪峰泄出量為1780立方米/秒。對水量增加之快,營裏鎮黨委副書記陳建君記憶猶新:‘19日早晨8點預警的洪峰流量還是350立方米/秒,下午5點變成了850立方米/秒,晚上9點就已經漲到了1780立方米/秒。’這也讓撤離的村民根本來不及攜帶太多東西,更來不及搶救莊稼和大棚。”













在《關於彌河上遊水庫加大流量泄洪的預備通知》(壽汛旱辦電(2018)41號)中提到冶原、淌水崖和黑虎山三座水庫合計出庫流量1700立方米/秒。而冶原、淌水崖和黑虎山三座水庫的實際泄洪量為1780立方米/秒。陳建君的回憶也證實了,村民的轉移不是有計劃的、主動的轉移,而是在生命受到威脅情況下的倉促逃命。





目前可以了解到的是:總庫容最大的冶原水庫的最大泄洪流量為700立方米/秒(冶源水庫管理局副局長馬軍波提供的數據),總庫容名列第二的黑虎山水庫的最大泄洪流量為900多立方米/秒(黑虎山水庫管理局局長孫明光)。





但是根據濰坊日報2018年8月22日發表的《驚心動魄兩小時 平安撤離12449人》壹文:“黑虎山水庫,從晚6時開始,以每秒200、300……960、1160立方米的速度不斷加大泄洪量,水勢如墻倒,瞬間沖垮了沿河2000多米大壩,沖進了位於低窪處的工業園。”可見黑虎山水庫的最大泄洪流量不是孫明光局長提供的900多立方米/秒,而是1160立方米/秒。





冶原水庫和黑虎山水庫兩者的最大可能泄洪流量為1860立方米/秒。那麽從數字中可以看出,淌水崖水庫的泄洪流量對壽光的影響為零。





在《關於彌河上遊水庫加大流量泄洪的預備通知》(壽汛旱辦電(2018)41號)中提到冶原、淌水崖和黑虎山三座水庫合計出庫流量1700立方米/秒,實際上是預計了冶原和黑虎山兩座水庫的總泄洪流量,而不是三座水庫的總泄洪流量。





請問,與黑虎山水庫總庫容量相仿的嵩山水庫的最大泄洪流量是多大?冶原、黑虎山和嵩山這三座水庫的最大泄洪流量是多大?這是第三問的核心。





壽光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於2018年8月19日在《關於彌河上遊水庫加大流量泄洪的緊急通知》(壽汛旱辦電(2018)28號)將黑虎山、冶原和嵩山三座水庫的泄洪流量分配得很清楚,黑虎山水庫加大泄洪流量至100立方米/秒,冶原水庫加大泄洪流量至200立方米/秒,嵩山水庫的泄洪流量為20立方米/秒,三座水庫壹共泄洪320立方米/秒。並且有確定的時間,每個水庫增加泄洪量的時間有個時間差,為壹個小時。





同樣,壽光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於2018年8月26日的《關於水庫泄洪的緊急通知》(壽汛旱辦電(2018)62號)中,也將冶源、黑虎山、嵩山和荊山四座水庫的泄洪流量也分配得很清楚。冶源水庫自8月26日23時起泄洪,泄洪流量100立方米/秒,27日6時起加大到200立方米/秒;黑虎山水庫自8月26日23時起洪,泄洪流量150立方米/秒,27日6時起加大到200立方米/秒:嵩山水庫自8月26日23時起泄洪,泄洪流量50立方米/秒;荊山水庫自8月26曰23時起泄洪,泄洪流量30立方米/秒。冶源水庫和黑虎山水庫的泄洪流量還是分步加大的。





唯獨在8月19日的《關於彌河上遊水庫加大流量泄洪的預備通知》(壽汛旱辦電(2018)41號)中,卻沒有給出冶原、淌水崖和黑虎山三座水庫的具體泄洪流量分配,只是給出三座水庫的總泄洪流量1700立方米/秒,也沒有給出時間。壽汛旱辦電文件的格式出現了很大的變化。當文件格式發生變化,就說明特殊的情況發生了。如果變化了的文件格式在事情發生之後又變回原來的樣子,就說明發生了出乎意料的特殊情況。可以推測,濰坊市防辦預計冶原水庫、淌水崖水庫和黑虎山水庫三座水庫的總泄洪流量為1700立方米/秒,已經接近了壹個門檻值,壹個技術上不能超越的值,但當時公布的1700立方米/秒還沒有超過這個門檻值。





這裏提及的冶原、黑虎山和淌水崖三座水庫,壹座是大型水庫,壹座是中型水庫,壹座是小型水庫。而壽光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於2018年8月19日《關於彌河上遊水庫加大流量泄洪的緊急通知》(壽汛旱辦電(2018)28號)提及的是冶原、黑虎山和嵩山三座水庫,壹座是大型水庫,兩座是中型水庫。





8月19日的《關於彌河上遊水庫加大流量泄洪的預備通知》(壽汛旱辦電(2018)41號)是用淌水崖水庫取代了嵩山水庫,用壹座小型水庫取代了中型水庫,而保持了水庫座數為三座而沒有變化。按照壹般的規律,在降雨條件下和水庫蓄泄水相似的條件下,中型水庫的泄洪量大於小型水庫。如果壽汛旱辦電(2018)41號文件中依然保持原先的冶原、黑虎山和嵩山三座水庫,壹座大型水庫和兩座中型水庫,那麽這三座水庫的總泄洪量就極有可能超過上面指出的那個門檻值。如果三座水庫總泄洪量超過了技術上規定的門檻值,那麽本次水庫泄洪所造成的災難性後果,就必須由水庫管理單位甚至是由指揮本次水庫泄洪調度的濰坊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揮部來承擔,民眾可以得到全額補償。





不知道是出於什麽考慮,是地方政府不願意承擔政治責任,還是地方政府財政資金缺乏,還是地方政府負責人或者技術負責人怕丟烏紗帽,所以他們不願意公開發布超過那個門檻值的冶原、黑虎山和嵩山三座水庫總泄洪量。取而代之,是用壹個小型水庫來取代冶原、黑虎山和嵩山三座水庫中的某壹座。冶原水庫是彌河上唯壹的大型水庫,又在幹流上,很難取代。只能在黑虎山和嵩山水庫這兩座中型水庫中取壹座,因為這兩座水庫都在支流上。黑虎山水庫的最大泄洪量高達1160立方米/秒,是大家關註的焦點。所以選用壹座小型水庫取代嵩山水庫。這樣,冶原、黑虎山和淌水崖三座水庫的總泄洪量就不會超過那個門檻值。





淌水崖水庫位於冶原水庫上遊,對冶原水庫的入庫流量有影響,而對冶原水庫下遊的彌河河道沒有直接影響。事後證明,這個措施的效果很好,壽光市受災的大部分百姓,基層領導幹部,中外媒體的記者、編輯,都沒有看到其中細節的不同。因為人們的眼光往往註意在大的方面,而不在細節。





在這種情況下,濰坊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揮部就不能公布三座水庫泄洪流量的具體分配,也不能給出泄洪流量達到1700立方米/秒的具體時間。因為那樣做,很容易讓“貍貓換太子”的把戲穿幫的。所以只簡單地給出了這個三座水庫的總泄洪量1700立方米/秒這壹個數字。





當壽光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發布冶原、淌水崖和黑虎山三座水庫的總泄洪流量為1700立方米/秒這個消息時,上遊冶原、黑虎山和嵩山這三座水庫的總泄洪流量已經遠遠超過了1700立方米/秒。





濰坊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揮部和壽光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揮部在8月19日的通知中,隱瞞了嵩山水庫的泄洪流量。根據壹位名為教育局王敏科長的網民提供的信息,當時彌河上遊的泄洪時流量達到2000立方米/秒以上。根據壹位名為最愛曼聯777的網民提供的信息,泄洪時流量達到2250立方米/秒。





根據農民日報記者李竟涵提供的數據,位於壽光東部的彌河寒橋攔河閘工程的設計流量為2000立方米/秒。根據這個數據可以推測,當彌河下遊的流量超過2000立方米/秒時,彌河下遊的堤壩所面臨的的潰堤風險將大大增加。但是,壽光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提到的冶原、淌水崖和黑虎山三座水庫的最大水庫泄洪流量為1700立方米/秒,其實只是冶原和黑虎山兩座水庫的總泄洪量,起碼還缺少嵩山水庫的泄洪流量。





現在對第壹問“泄洪是否通知不及時、不到位? ”做壹些補充。壽光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2018年8月19日發布的《壽汛旱辦電(2018)41號》特急傳真電報中提到的“臺風降雨已致彌河流域上遊冶原水庫、淌水崖水庫、黑虎山水庫接近或超過汛末蓄水位,濰坊市防辦計劃加大三大水庫泄洪流量,合計出庫流量1700立方米/秒。洪峰到達壽光市時間在淩晨1時30分左右”,用壹個對下遊壽光沒有直接影響的小型水庫——淌水崖水庫,取代了嵩山水庫。合計出庫流量1700立方米/秒只是冶原和黑虎山這兩座水庫的總泄洪流量。這個文件故意向壽光民眾提供了虛假信息,使得基層領導和廣大民眾放松了災難即將到來的意識,導致基層幹部和廣大民眾的決策遲疑和決策錯誤。





這樣就可以理解,為什麽濰坊市防汛抗旱指揮部不是公布彌河上遊冶原、黑虎山和嵩山三座水庫的總泄洪流量,因為這三座水庫的總泄洪流量XXXX立方米/秒已經超出了彌河下遊河道的通過能力。而冶原和黑虎山兩座水庫,加上淌水崖共三座水庫的總泄洪流量為1700立方米/秒,尚小於彌河下遊河道的通過能力。如果真實公布冶原、黑虎山和嵩山三座水庫的總泄洪流量,就會把水庫聯合調度出現錯誤的事實擺在了陽光底下。





小結壹下:壽光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文件中提及影響壽光市彌河上遊有五座水庫同時泄洪,不是三座水庫同時泄洪。冶原、淌水崖和黑虎山三座水庫的實際泄洪流量達1780立方米/秒,大於預計的1700立方米/秒。冶原水庫的實際最大泄洪流量為700立方米/秒,黑虎山水庫的實際最大泄洪流量為1160立方米/秒,冶原和黑虎山水庫兩者的最大可能泄洪流量為1860立方米/秒。淌水崖水庫下泄流量對壽光沒有直接影響。





冶源、黑虎山和嵩山三座水庫的總泄洪流量超過了門檻值。濰坊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揮部和壽光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揮部在8月19日的通知(壽汛旱辦電(2018)41號)中,用淌水崖水庫替代了嵩山水庫,保持了三座水庫的座數不變,隱瞞了中型水庫嵩山水庫的泄洪流量。此三座水庫非彼三座水庫,中外媒體全部上當受騙,包括央視記者。但是這還不是最重要的。濰坊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揮部和壽光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揮部向社會提供了虛假信息,導致“漫堤決口,導致群眾被迫轉移、村莊農田被淹、蔬菜大棚坍塌、養殖場沖毀”。這是造成壽光洪災的關鍵。





這不是人禍,難道是天災嗎?



壽光洪災原因探討(三) 寫於2018年



在壽光洪災原因探討(二)壹文中揭示了,對下遊壽光影響大的是冶源、黑虎山和嵩山三座水庫。壽光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在2018年8月19日晚間發布的通知中只公布了冶原、淌水崖和黑虎山三座水庫的合計泄洪流量達1700立方米/秒。在這裏用對下遊壽光沒有直接影響的小型水庫淌水崖水庫取代了中型水庫嵩山水庫。文件中所提到的三座水庫的合計泄洪流量為1700立方米/秒,實際上只是冶原和黑虎山兩座水庫的合計泄洪量,這裏缺少嵩山水庫的泄洪流量。濰坊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揮部和壽光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揮部向社會提供了虛假信息,致使“漫堤決口,導致群眾被迫轉移、村莊農田被淹、蔬菜大棚坍塌、養殖場沖毀”。這是造成壽光洪災的關鍵。





本文將具體分析冶原和黑虎山兩座水庫的泄洪過程,指出管理者在驚慌失措狀態下做出的錯誤決策。



先對壽光洪災原因探討(二)做壹些補充:





壽光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壽汛旱辦電(2018)41號》《關於彌河上遊水庫加大流量泄洪的預備通知》的傳真電報指出:“目前,臺風降雨已致彌河流域上遊冶原水庫、淌水崖水庫、黑虎山水庫接近或超過汛末蓄水位,濰坊市防辦計劃加大三大水庫泄洪流量,合計出庫流量1700立方米/秒。洪峰到達壽光市時間在淩晨1時30分左右。”



淌水崖水庫的泄洪流量必須經過冶原水庫後才進入彌河下遊河道。因此冶原、淌水崖與黑虎山三座水庫的出庫流量1700立方米/秒。實際上只是冶原與黑虎山兩座水庫的出庫流量1700立方米/秒。這裏沒有包括嵩山水庫的出庫流量。





而中外媒體都以為三座水庫是指冶原、黑虎山與嵩山這三座水庫。



不計算嵩山水庫的出庫流量,只計算冶原與黑虎山兩座水庫的合計出庫流量,無論是預計的1700立方米/秒,還是實際的1780立方米/秒,還是最大可能的1860立方米/秒,都小於技術上規定的門檻值。只要再加上嵩山水庫的出庫流量,三座水庫的合計出庫流量就超過了技術上規定的門檻值。而正是冶原、黑虎山與嵩山三座水庫的出庫流量超過了門檻值,才導致壽光嚴重的洪災。





2018年8月21日,壽光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發布《關於冶原、嵩山、黑虎山水庫停止泄洪的通知》,全文如下:





各鎮(街道),市防指成員單位:





接濰坊市防汛抗旱指揮部通知,冶原、嵩山、黑虎山水庫定於8月21日18點15分,全部關閉溢洪閘,停止泄洪。



2018年8月21日壽光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發布的這個通知,又回到了冶原、嵩山、黑虎山三座水庫。這個文件自己暴露了濰坊市防汛抗旱指揮部和壽光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揮部在2018年8月19日晚間發布的彌河上遊泄洪的三座水庫為冶原、淌水崖與黑虎山這三座水庫是壹個虛假信息,誤導彌河下遊壽光市的民眾。





對壽光洪災原因探討(二)的補充到此結束。





五、關於黑虎山水庫泄洪





央視記者回答第三問時借用了濰坊市水利局趙清松副局長的話:“三座水庫放水的起始時間差不多,但放水的流量有差別,舉壹個例子說,黑虎山水庫,8月19日晚上的19點10分,洪峰入庫,洪峰的流量是1780立方每秒,水位上得非常快,也上得非常高,曾壹度達到汛末蓄水位以上4.7米,非常危險,必須泄洪,否則將會影響大壩的安全,對下遊的群眾是極不負責任的。”





似乎趙清松副局長回答了“是否需要三座水庫同時泄洪”的第三問。但是第三問的關鍵,不是黑虎山水庫必須泄洪,而是三座水庫是否需要同時泄洪,並且以1700立方米/秒的流量或者更大的流量泄洪。下遊彌河河堤是否能夠承受上遊三座水庫這樣大的泄洪量,特別是黑虎山水庫這樣大的泄洪量。





黑虎山水庫是彌河上遊同時泄洪的三座水庫之壹。關於黑虎山水庫的技術數據並不多也十分不全面。





黑虎山水庫位於彌河支流石溝河上,具體位置在山東省青州市王墳鎮東部,距青州城25公裏處。黑虎山水庫控制流域面積190平方公裏,水庫總庫容為5646萬立方米。黑虎山水庫上遊部分地區為風景區或者自然風景區或者國家森林公園,植被保護相對比較好。黑虎山大壩是粘土壩,工程始建於1966年,於1972年建成,就是文化大革命的產物,1973年開始運行。庫底海拔高度為海拔136米,警戒水位海拔168.19米。在1974年蓄水達海拔165.38米,這是2018年8月19日之前的曾到達的歷史最高水位。2018年到達的最高水位為海拔167.84米,。這個水位逼近警戒線,只差35公分。這個應該比汛末蓄水位高出4.7米。





關於此次暴雨過程中,黑虎山水庫控制的上遊流域上空的暴雨量,有不同的說法:





根據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胡巍的《壽光洪災追蹤:19日晚,黑虎山水庫發生了什麽?為何部隊也上了大壩》文章中,黑虎山水庫管理局局長孫明光介紹說:“氣象臺預報是40到70毫米的降水量。就算是80毫米,也完全在我們的承受範圍內,那時沒想到降水會達到300多毫米。18日開始下雨,19日中午、下午雨量達到最大。雨水連成線,根本不是雨滴。青州壹片汪洋,其中水庫附近的王墳鎮雨量最大。”





根據俠客島的小夥伴經濟ke在前方拿到的資料,19日傍晚,這三個水庫上遊降水量分別是115.5、209.5和189.5毫米,遠高於全市平均值。18日三個水庫上遊流域降水量總和為170毫米、20日則僅為0.5毫米。所以,此次暴雨集中在19日。





來自濰坊市水利局的消息則稱,此次“溫比亞”到來後,給濰坊市帶來了超強降水,降水量達到了174.7毫米,是預報降水量的3.2倍。其中,彌河上遊流域降水量達到241.6毫米,是預報降水量的3.9倍。





據濰坊市氣象局局長王令軍介紹,受第18號臺風“溫比亞”影響,8月18日6時至20日10時濰坊過程平均降雨量174.7毫米,加上8月13日的“摩羯”臺風降雨,壹周內兩次降雨疊加,全市平均達到254.7毫米。8月20日壽光、青州、臨朐、昌樂降雨超過200毫米。過程最大降雨量出現在青州王府338.0毫米。





綜上所述,在此次暴雨過程中,黑虎山水庫控制流域上空的暴雨量是最大的,而且集中在8月19日。按照俠客島的資料,黑虎山水庫控制流域上空的暴雨量為約200毫米。190平方公裏流域上的總降水量為3800萬立方米。徑流系數也稱地表徑流系數,是指某壹時段內降水所產生的徑流深度(毫米)與降水深度(毫米)的比例。彌河流域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為706毫米,多年平均年徑流深為156.5毫米,徑流系數為0.22。中國的徑流系數壹般采用0.5。為保險起見,這裏的徑流系數按0.7計算,3800萬立方米的降水量產生徑流總量為2660萬立方米。從最不利的條件出發,這2660萬立方米徑流量全部進入黑虎山水庫,那麽將是什麽樣的情景?





黑虎山水庫總庫容為5646萬立方米。活動庫容多少萬立方米,不知道,起碼為4209萬立方米或者更大(參見:記者王亞賽、張軼君與實習生蘇昕發表的《壹圖看懂壽光洪災,上遊泄洪導致下遊村莊被淹》,《澎湃新聞》,2018年8月23日)。如果臺風暴雨降臨之前,黑虎山水庫的全部活動庫容4209萬立方米均可以供防洪目的使用。那麽4209萬立方米的庫容,可以全部容納2660萬立方米的徑流總量,這是小學生也能計算的。





如果活動庫容的壹半2105萬立方米已經被占用,還有2104萬立方米的庫容尚可以供防洪目的使用。





黑虎山水庫按照濰坊市防汛抗旱指揮部的通知,8月19日上午8時加大泄洪流量至100立方米/秒,那麽壹天的泄洪量就是864萬立方米。暴雨產生的徑流量為2660萬立方米,減去壹天的泄洪量864萬立方米,還剩1796萬立方米。黑虎山水庫尚有的庫容量2104萬立方米,對付這1796萬立方米的徑流量應該沒有什麽大問題。





如果把泄洪流量從100立方米/秒增加到300立方米/秒,那麽壹天的泄洪量就是2592萬立方米。用壹天的時間就可以將暴雨產生的2660萬立方米徑流量全部安全下泄並通過下遊地區。





8月19日下午X時,黑虎山水庫按照濰坊市防汛抗旱指揮部的通知,將泄洪流量從100立方米/秒加大至500立方米/秒。如果泄洪流量保持在500立方米/秒,那麽壹天的泄洪量就是4320萬立方米。用不到15小時的時間就可以將暴雨產生的2660萬立方米徑流量全部安全下泄並通過下遊地區。從8月19日下午3時起到20日上午6時可以將暴雨產生的2660萬立方米徑流量全部安全下泄。





而實際上,8月19日黑虎山水庫的最大泄洪流量高達900多立方米/秒(黑虎山水庫管理局局長孫明光),是濰坊市防汛抗旱指揮部通知規定的100立方米/秒泄洪流量的9倍多。不知道這900多立方米/秒到底是比900立方米/秒多出多少。用900立方米/秒的泄洪流量,在短短8.3小時中可以泄光2660萬立方米的徑流量。從8月19日下午7時起到20日上午3時半之前可以將暴雨產生的2660萬立方米徑流量全部安全下泄。





黑虎山水庫的最大泄洪流量高達1160多立方米/秒(濰坊日報2018年8月22日),用這個泄洪流量,在短短6.4小時中可以泄光2660萬立方米的徑流量。從8月19日下午7時起到20日上午1時半之前可以將暴雨產生的2660萬立方米徑流量全部安全下泄。





根據孫明光的介紹,“19日上午,黑虎山水庫入庫流量從100、110、120立方米/秒壹路上漲,壹時壹個變化。晚上7點左右,入庫流量峰值達到1780立方米/秒,比上午的較大流量還相差上十倍。水位持續上漲,最快的10分鐘漲了32公分,情況十分危急。這次的最高水位逼近警戒線,只差35公分。





關於泄洪,8月19日早上8點左右,壹直到下午3點左右,出庫流量從100立方米/秒逐漸增加到500立方米/秒左右,這是根據濰坊防汛指揮部指令進行調節的。但從當時入庫流量來看,我們已經十分著急了。我們的大壩是粘土壩,壹旦漫壩,必垮無疑。我們的庫容量約3070萬立方米,壹旦垮壩,下遊的鐵路樞紐、建築、高速公路等全部會被淹。泄洪量最大的時候是900多立方米/秒,大概在19日晚上七八點鐘,持續了四五個小時。晚上7點的時候,雨還很大,當時就盼望變天。到晚上8點,雨小了壹點,9點基本就停了。如果當時繼續下雨,即使泄洪量增到最大,我認為大概五六個小時後就會漫壩,也就是說可能垮壩。”





孫明光認為,“在這次水災中,黑虎山水庫還是發揮了重要作用,壹定程度上削弱了洪峰。入庫峰值達到1780立方米/秒時,如果沒有水庫,水就直接下去了。我們水庫上漲的水,就是我們削減的洪峰的量。但水庫確實太小了,只能削減壹定的洪峰。”





但是,孫明光說這話的底氣不是很足,他認為:黑虎山水庫還是發揮了重要作用。這裏的“還是”是什麽意思?就像人們說:當年的慈禧還是做過壹些好事的。這是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進行壹些情感上的緊急補救。





根據《澎湃新聞》記者王亞賽、張軼君與實習生蘇昕2018年8月23日發表的《壹圖看懂壽光洪災,上遊泄洪導致下遊村莊被淹》壹文所提供的黑虎山水庫從8月17日至8月24日蓄水量的變化(山東水文局提供),就可以看到,黑虎山水庫的最大蓄水量為4209萬立方米,時間是8月20日。而在暴雨來臨之前的8月18日到8月19日,黑虎山水庫已經裝有約3200萬立方米的水,可以用於攔蓄洪水的庫容只有約1000萬立方米水。孫明光局長說的:“我們的庫容量約3070萬立方米”,不知道是黑虎山水庫在暴雨來臨之前有約3070萬立方米的水庫庫容可以用於防洪,還是約3070萬立方米已經被占用,不能可以用於防洪。用約1000萬立方米的水庫庫容來應付暴雨所產生的2660萬立方米徑流量,是件不容易的事情,但是還是可以做到的。



因為,黑虎山水庫最大入庫峰流量1780立方米/秒只持續了很短的時間,雖然峰值很高,但是持續時間短,總量不大,根本原因就是黑虎山水庫上遊流域面積確實不大。





預測臺風的主要經過路線和最大暴雨強度是件不容易的事情。最初的氣象臺預報是40到70毫米的降水量,出現了大偏差,這是不爭的事實,但這不是造成此次壽光洪災的主要原因。因為氣象臺對的臺風預報不是只報了壹次,而是在不斷地進行修正的,預報的降水量也在不斷修正的,可能幾個小時修正壹次,可能壹個小時修正壹次,可能半個小時修正壹次。





水庫管理部門和濰坊市防汛抗旱指揮部從8月18日開始已經註意到先前氣象臺預報出現了大的偏差,或者他們已經接到新的氣象臺預報,所以從這個時候起不斷發出通知,不斷地調高水庫下泄流量。





在這種情況下,濰坊市防汛抗旱指揮部可以采取三種措施應對:





第壹,水庫下泄流量大於水庫入庫流量,爭取水庫的水位在臺風到來之前有所下降,並利用現有的水庫庫容和期間增加的庫容,來應付可能出現的特殊情況。這是最穩妥的措施;





第二,根據經驗和主觀判斷,逐步地緩慢地加大水庫下泄流量,但不要求水庫下泄流量必須大於水庫入庫流量,從而增加水庫蓄水量,消耗現有的水庫庫容,水庫的水位在臺風到來之前必然有所上升。在緊急狀態下再加大下泄流量,以保證水庫大壩的安全。這是最冒險的措施,因為沒有考慮如何應付可能出現的特殊情況,沒有留有任何余地;





第三,加大水庫下泄流量,保持水庫下泄流量與水庫入庫流量的壹致,保證水庫的水位在臺風到來前不發生變化。利用現有的水庫庫容,來應付可能出現的特殊情況。這是折中的措施。





從上面的水庫蓄水量變化圖中可以看到,冶源水庫采取了與黑虎山水庫、嵩山水庫完全不同的措施。在8月18日這壹天,冶源水庫的蓄水量持續減少,冶源水庫的蓄水位減低,大約增加了250萬至300萬立方米的庫容量,可供防洪用。冶源水庫采取了第壹種最穩妥的措施。8月19日前,冶源水庫有可供防洪使用的庫容約1900萬立方米。而黑虎山水庫和嵩山水庫在8月18日這壹天,水庫的蓄水量不但沒有減少,而且還增加了,可供防洪使用的庫容減少,水庫的水位得到擡升。在這個過程中,黑虎山水庫蓄水速度超過嵩山水庫,增加的蓄水量也比嵩山水庫多。在8月18日這壹天,黑虎山水庫增加蓄水量200萬至300萬立方米;嵩山水庫增加蓄水量100萬至200萬立方米。黑虎山水庫和嵩山水庫都采取了第二種最冒風險的措施,而且黑虎山水庫比嵩山水庫更願意冒風險。8月19日前,黑虎山水庫有可供防洪使用的庫容約1000萬立方米。後來的資料表明,冶源水庫出現的最大入庫流量為1730立方米/秒,黑虎山水庫的最大入庫峰流量是1780立方米/秒,兩者相差不大。冶源水庫是用1900萬立方米的庫容去對付這次洪水,黑虎山水庫用約1000萬立方米的庫容去對付同樣規模的洪水,這就是采取兩種不同措施的不同結果。如果在8月18日這壹天,黑虎山水庫也是采取與冶源水庫壹樣的措施,不是增加蓄水量200萬至300萬立方米,而是減少蓄水量200萬至300萬立方米,那麽8月19日前,黑虎山水庫有可供防洪使用的庫容約1400至1600萬立方米,可能就避免這場壽光洪災。在臺風到來前,水庫采取什麽樣的措施,這是關鍵。





根據jasonng網友提供的資料,冶源水庫8月18日17時將泄洪流量提升至50立方米/秒,此後至21時迅速提升至150立方米/秒,19日9時提高至200立方米/秒,19日10時30分提高至300立方米/秒。



根據2018年8月24日澎湃新聞發表的對山東省防汛抗旱總指揮部新聞發言人林榮軍的采訪,林榮軍提供了壹張圖。



如果真如黑虎山水庫管理局局長孫明光介紹的那樣,19日上午,黑虎山水庫入庫流量從100、110、120立方米/秒壹路上漲,壹時壹個變化。黑虎山水庫的出庫流量也從100立方米/秒逐漸增加到500立方米/秒左右。如果黑虎山水庫真是按照出庫流量等於入庫流量這樣調節的話,那麽水庫的水位不會上升,被占用的水庫庫容量不會再增加,尚存的約1000萬立方米水庫容量還在。





但是從林榮軍提供的圖中可以看出,從19日6時到19日18時,黑虎山水庫的出庫流量依然小於入庫流量,兩者差別最大在250立方米/秒。按照入庫流量平均大於出庫流量150立方米/秒計算,到19日18時,黑虎山水庫的蓄水量又增加了約650萬立方米,可供防洪使用的庫容只剩350萬立方米。可以說黑虎山水庫管理者是見錢(水可以賣錢)不要命。





相反,看看冶源水庫,從19日6時到19日15時,冶源水庫的出庫流量壹直大於入庫流量。按照出庫流量平均大於入庫流量100立方米/秒計算,到19日15時,冶源水庫又增加可供防洪使用的庫容300多萬立方米。從19日15時到19日19時,冶源水庫壹直保持出庫流量等於入庫流量。這樣冶源水庫可供防洪使用的庫容約2200萬立方米。





冶源水庫入庫洪峰的持續時間不長,但洪峰值很高。筆者以為,這和冶源水庫上遊的諸多水庫和塘堰突然泄洪或者沖溝壩倒塌有關。因為冶源水庫在暴雨到來之前,持續地減持水庫的蓄水量,使得有約2200萬立方米的防洪庫容可以用來對付可能出現的非常情況,水庫調度能夠從容冷靜應對,出庫流量從400立方米/秒增加到550立方米/秒,然後再最大增加到698立方米/秒(壹說700立方米/秒),接著又減少到400立方米/秒。





而黑虎山水庫在入庫洪峰到來時,所剩的可供防洪的庫容已經不多,出庫流量在短時間內從150立方米/秒緊接著最大增加到960立方米/秒(壹說1160立方米/秒),並基本保持這個水平約八個小時。由於黑虎山水庫在暴雨到來之前,持續地增加水庫的蓄水量,使得防洪庫容所剩無幾,當出現了特殊情況,水庫調度顯得驚慌失措,反應過於偏激,黑虎山水庫大泄洪導致了下遊壽光的漫堤決口。





預測臺風的路徑和暴雨的強度是壹件不容易的事,但是預測臺風的離開時間和暴雨停止的時間,這不是壹件難事,因為根據氣象衛星雲圖不難做出準確的判斷。在8月19日下午19時入庫洪峰到來的時候,就可以比較準確地預測到臺風的離開時間和暴雨停止的時間,這是馬上就要發生的事情。正如如孫明光介紹的那樣,“到晚上8點,雨小了壹點,9點基本就停了”。





黑虎山水庫的最大入庫峰流量達1780立方米/秒,但只持續了很短的時間。如果黑虎山采用冶源水庫的調度措施,就能在暴雨到來之前保持尚存約1000萬立方米水庫容量,甚至增加到約1400至1600萬立方米。那樣可以將下泄流量減少到600立方米/秒的水平,可以堅持多個小時,從而避免此次壽光洪災。因為到晚上8點降雨就減小,到晚上9時降雨基本就停了。如果黑虎山水庫尚存約1000萬立方米水庫容量,也還可以讓彌河下遊的居民免遭洪災之苦。





小結壹下:





雖然最初的氣象臺預報出現了偏差,但是濰坊市防汛抗旱指揮部從8月18日開始已經註意到先前氣象臺預報出現了大的偏差,並不斷地調高水庫下泄流量以應對。8月18日之前的氣象臺預報出錯,是壹個可以更正的錯誤。





對比同壹區域內的冶源水庫和黑虎山水庫在8月18日之後的水庫調度措施就可以看到:冶源水庫采取了最穩妥的措施,水庫下泄流量大於水庫入庫流量,爭取水庫的水位在臺風到來之前有所下降,並利用現有的水庫庫容和期間增加的庫容,來應付可能出現的特殊情況。而黑虎山水庫正好相反,采取了最具有風險的措施,水庫下泄流量小於水庫入庫流量,增加了水庫蓄水量,消耗了尚有的水庫庫容,使之所剩無幾。當出現特殊情況的時候(最大入庫峰流量達1780立方米/秒),水庫調度驚慌失措,最大泄洪流量高達960立方米/秒(壹說1160立方米/秒),並基本保持這個水平約八個小時。在水庫調度時忽略了可以預見到的在短時間內的臺風的離去和降雨的中止。在驚慌失措的狀態下,水庫管理者看到的是:“水位上得非常快,也上得非常高,曾壹度達到汛末蓄水位以上4.7米,非常危險,必須泄洪,否則將會影響大壩的安全,對下遊的群眾是極不負責任的。”但是沒有壹個人能夠冷靜應對。





山東省防汛抗旱總指揮部新聞發言人林榮軍拿冶源水庫說事,說冶源水庫發揮了最大的防洪效益,削減洪峰1000多立方米/秒。其實冶源水庫的防洪效益十分有限,它還是把所有的洪水量在短時間內都送到下遊壽光了。但是林榮軍沒有敢拿黑虎山水庫來說事,因為在那裏看到的只是壹個錯誤接壹個錯誤,最後釀成人禍。用黑虎山水庫管理局局長孫明光的話:黑虎山水庫還是發揮了重要作用。



壽光洪災原因探討(四) 寫於2018年



在壽光洪災原因探討(三)壹文中指出:雖然最初的氣象臺預報出現了偏差,但是濰坊市防汛抗旱指揮部從8月18日開始已經註意到這個偏差,並做出調整。可見8月18日之前的氣象臺預報出錯,是壹個可以更正的錯誤。在8月18日之後,冶源和黑虎山兩座水庫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措施,冶源水庫采取了最穩妥的措施,水庫下泄流量大於水庫入庫流量,爭取在臺風到來之前,可供防洪使用的水庫庫容有所增加,來應付可能出現的特殊情況。而黑虎山水庫正好相反,采取了最具有風險的措施,水庫下泄流量小於水庫入庫流量,這個過程壹直延續到洪峰的出現。此時可供防洪使用的水庫庫容所剩無幾。當最大入庫峰流量達1780立方米/秒時,水庫調度驚慌失措,水庫下泄流量最高達960立方米/秒(壹說1160立方米/秒),並持續了很長時間。由於作為中型水庫又位於支流上的黑虎山水庫下泄流量超過位於主流上的大型水庫冶源水庫,兩座水庫的總和下泄流量達1660立方米/秒(或1860立方米/秒),加上沒有公布的嵩山水庫下泄流量,三座水庫的總和下泄流量超過了下遊彌河河道的通過能力,導致漫堤決口,釀成嚴重的壽光洪災。





本文將討論央視記者否定的第二問:泄洪河道被違章建築蠶食導致行洪受阻?

















對壽光洪災原因探討(三)做壹些補充:





據說當黑虎山水庫把下泄流量加大到960立方米/秒(壹說1160立方米/秒)時,央視記者正好在離黑虎山大壩最近的青州市王墳鎮做現場報道。這裏摘錄“最愛曼聯777”這位網友的壹段文字:

央視記者胡楊,妳必須給壽光百萬人民壹個說法!





在人民大眾心目中,記者,是壹個神聖的職業,是壹個十分受人尊崇敬重的職業,也必須是壹個實話實說的職業。央視更應該是壹個說實話講實情的與論平臺。然而,在8月19日至20日山東省濰坊市受強臺風影響,暴雨成災,地處該市上遊的臨朐、青州、昌樂市的三處水庫以2250立方米/秒的流速向地處下遊的壽光市彌河急速大流量泄洪之時,壽光市彌河河水急速上漲,20多處堤壩決口,60多個村莊被洪水淹,上口鎮口子舊村洪水漫過屋頂,新村進屋洪水淹至1.3米,市鎮村三級幹部此時正在連夜現場組織群眾轉移,老百姓攜老帶幼,在深夜的哭叫聲中轉移,壽光大地上壹片危險與狼籍……





然而,身為央視記者的胡楊小姐卻面帶笑容,敝著娘娘腔,手握話筒,在青州市王墳鎮做現場報道,報道中振振有詞的胡說“王墳鎮雖然暴雨成災,下的這麽大,遭這麽大的災,現青州市正在從黑虎山水庫向下遊泄洪,這次泄洪,並沒有給下遊造成什麽大的影響”。





請問胡楊小姐,妳在現場報道的時候,妳在講這些話的時侯,妳知道壽光市的市委市政府、鎮村幹部群眾們在幹什麽嗎?妳看到過電視劇中播放的逃難民眾的景況嗎?他們正在轉移、逃難和哀嚎,而妳卻面帶笑容的在向全國人民報道“下遊沒什麽壓力!沒給下遊造成什麽影響。”





水庫泄洪水猛於虎,這位央視記者是真不知道還是在演戲?





六、為什麽水庫泄洪水流的破壞能力特別大?





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中國的政治家喜歡把“上善若水”的字幅掛在辦公室裏、掛在客廳裏。至於古人為什麽認為“上善若水”,大概沒有幾個人明白的。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是因為水的位置處於眾人之所惡,就是處於卑下的最低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毛澤東向斯大林取經,從蘇聯那裏學來了“既能防洪又能抗旱的”水庫大壩工程。在不到七十年的時間中,中國擁有了世界壹半的水庫大壩。所以水庫大壩工程是從外國引進的意識形態和方法,不是中國傳統水利大國之所長。





水庫蓄水,水不是處於低處,而是處於高處。水處於高處,就失去了“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的所有優點,成為壹個很大的風險因素。水處的位置越高,這個風險就越大。根據孫明光局長的介紹,黑虎山水庫庫底海拔高度為136米,遠遠高於水庫附近的臨朐縣縣城地面,比秦池酒廠煙囪(曾是臨朐縣最高建築物)的頂端還高出33米。2018年8月19日黑虎山水庫的最高蓄水位為海拔167.84米。依據http://www.mapcoordinates.net/提供的資料,黑虎山水庫大壩下面的海拔高度為約126米。最高蓄水位167.84米與壩下高程差為41.84米。





水庫泄洪水流的流速要大於壹般洪水的水流流速,這是因為水庫大壩壅高了水位,水庫泄洪就增加了壹個由於高程差而產生的速度。如果水在大壩處的初始速度為X,

41.84米的高程差,黑虎山水庫下泄水流到底壩下的速度就是X加上28.6米/秒。就算初始速度X等於零,這28.6米/秒的速度超過每小時壹百公裏的速度。這是理論上的最大值。由於黑虎山水庫的下泄洪水是通過溢洪道或者泄洪道排泄的,泄洪道的邊坡和底部都會產生摩擦力,阻礙水流的前進。實際的流速低於理論最大值。所以在實踐中往往在理論最大值的前面再乘以壹個小於壹但大於零的系數予以修正。





水的破壞力在於水的能量。物體由於運動而具有的能量,稱為物體的動能。動能的大小為物體質量與速度平方乘積的二分之壹。水流的破壞能力來自動能,水流動速度越快,動能越大,破壞力也越大。如果速度增加壹倍,動能是原來的四倍。如果水處於眾人之所惡的最低處,水流速度等於零,動能等於零,破壞力也等於零。





顯然,央視記者沒有看到黑虎山水庫下泄洪水的這種破壞性危害,信口開河地說:“這次泄洪,並沒有給下遊造成什麽大的影響”。黑虎山水庫剛剛開始大流量泄洪,洪水還沒有到達下遊,央視記者怎麽能夠先知先覺地確定,這次泄洪沒有給下遊造成什麽大的影響?





最新的科學研究表明,大流量的水庫泄洪可能會形成立波,而立波的傳播的速度更快,破壞力更大。海嘯就是以立波形式推進的。不久前筆者在泰國考拉克參觀了海嘯紀念館。2004年印尼大海嘯重創了泰國南部,壹艘泰國海軍巡邏艇被海嘯沖到岸上兩公裏外的地方,可見海嘯立波力量之大。如今,這艘泰國海軍巡邏艇成為海嘯紀念館的展品。對於水庫泄洪的這個新認識來自科學家對三峽工程下泄洪水的觀察和研究。





長江水利委員會水文局的程海雲、陳力和許銀山在《人民長江》雜誌二○壹六年第十壹期上發表《斷波及其在上荊江河段傳播特性研究》的文章指出:三峽水庫投入運行後,其下遊荊江河段洪水傳播特性發生了壹系列變化,主要表現為洪水傳播時間明顯縮短。大壩下遊上荊江河段(宜昌至石首)洪水總傳播時間由天然洪水的三十小時左右最短縮為六小時。文章指出,三峽工程在防洪和應急調度期間,致使下泄流量在較短時間內發生很大變化。此時,三峽工程下泄水流具有突變特徵,形成不連續波,稱為急變洪水波。水庫潰壩洪水波、潮汐湧波、閘壩啟閉時的泄水波也同屬於急變洪水波。急變洪水波形成過程中,大都可能形成斷波,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立波。





天然洪水是運動波,而三峽工程下泄流量則不同於自然洪水,是斷波,是立波,兩者的區別在於波高和波速。斷波的波高比運動波高出許多,如海嘯形成的立波。斷波的波速更是大於相同流量的運動波的波速,斷波波高越大波速越快。程海雲等以宜昌站為例加以說明:自然流量為每秒二萬立方米時,平均流速為每秒壹點五六米(即每小時五點六公裏),自然流量為每秒四萬五千立方米時,平均流速為每秒二點四二米(即每小時八點七公裏)。而當三峽水庫泄洪,流量由每秒二萬立方米時驟然增加至每秒四萬五千立方米時,形成斷波,速度可高達每秒十八米(即每小時六十四點八公裏)。





當三峽工程下泄洪水總傳播時間由天然洪水的三十小時左右縮短為六小時,速度是天然洪水的五倍,下泄洪水的破壞力就是天然洪水的二十五倍。用土石堆砌起來的長江幹堤,顯然是無法承受下泄洪水如此大的破壞力,致使大壩下遊地區的經常發生崩塌與潰堤,防洪形勢更加險峻。中央政府需要不斷地大量投資修補長江大堤,而這錢從三峽工程開建以來到現在,乃至到未來的幾十年,都要老百姓承擔。





三峽工程大流量泄洪形成立波,而立波的傳播的速度更快,破壞力更大。這個規律也適用於其他水庫的大流量泄洪或者泄洪流量的突變。人們對水庫泄洪的破壞力應該有壹個新的認識,盡快采取壹些措施,而不應該停留在老的、過時的認識上。





下面討論央視記者文章中的第二問:泄洪河道被違章建築蠶食導致行洪受阻?





先將央視記者文章中的回答摘錄如下:





“針對網絡傳言泄洪河道被蔬菜大棚、養殖場等違章建築蠶食,行洪受阻的傳聞是否真實呢?





為了求證事實,央視財經記者利用無人機沿著彌河壽光段上遊飛行觀察,河道內洪水已退去,露出了兩邊的河床,河道內除了挖沙留下的幾處坑之外,並沒有發現阻塞河道的農業設施,整個河道是暢通的。





但是此次壽光依舊出現漫堤決口、農田被淹的險情發生。山東省壽光市水利局副局長範榮譽解釋,由於雨水過大,加上受第壹次臺風的影響,河槽中已經蓄滿水,導致主河槽的滯洪作用消失,隨著降雨量的增加,往下遊的流量逐步加大,才出現的問題。





山東省壽光市氣象局局長王勇強介紹說,19日這壹天占2017年全年降水量的53%。從全世界範圍來看,夏天的局地雷暴雨預報都很困難,國內主要按照等級預報。“摩羯”、“溫比亞”兩個臺風接連而來,降水疊加之下,使得降雨量如此之大,完全超出了預期。王勇說他從上班以來沒有見過這樣的強降雨。”





央視財經記者利用無人機沿著彌河壽光段上遊飛行觀察,這是她得到的第壹手資料。從無人機獲得的影像中可以看到:“河道內洪水已退去,露出了兩邊的河床,河道內除了挖沙留下的幾處坑之外,並沒有發現阻塞河道的農業設施,整個河道是暢通的”。可見網絡傳言泄洪河道被蔬菜大棚、養殖場等違章建築蠶食,行洪受阻等等,都是不真實的。





其實,泄洪河道是否被蔬菜大棚、養殖場等違章建築蠶食,使得行洪受阻,這不是導致壽光洪災的主要原因,最多只是次要原因。彌河上遊冶原和黑虎山兩座水庫的下泄流量高達1860立方米/秒,冶原、黑虎山和嵩山三座水庫的下泄流量超過2000立方米/秒,可能達到2250立方米/秒,流速又是如此之高,又可能形成立波,就是原來的河道中種有植物,或蓋有蔬菜大棚或者養殖場等,在洪水的摧枯拉朽之力的沖擊下,早已不見蹤影了。洪水過後,無人機沒有發現阻塞河道的農業設施,說明整個河道是暢通的。但是這並不能說明,在彌河上遊三座水庫巨大的下泄洪流到來之前,河道裏沒有種有植物,沒有蓋有蔬菜大棚,沒有養殖場等。





筆者在這裏要指出的是,使得行洪受阻的主要人工攔河構築物,是壽光水務控股集團在彌河上的攔河閘壩等工程。央視財經記者利用無人機沿著彌河壽光段飛行時,應該看到這些攔河閘壩。





在壽光洪災原因探討(壹)中提到的2108年8月19日壽光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發布的(壽汛旱辦電(2018)28號)《關於彌河上遊水庫加大流量泄洪的緊急通知》,收件人各有關鎮(街道),壽光水務控股集團。《緊急通知》特別提到“請水務集團做好所轄攔河閘壩等工程的調度運行”。





可見彌河上的攔河閘壩等工程,歸壽光水務控股集團調度運行,是壽光市的最主要的水利設施,對彌河河道的行洪有重大影響。





在2108年8月19日壽光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發布的(壽汛旱辦電(2018)41號)《關於彌河上遊水庫加大流量泄洪的預備通知》中,只提到“冶原水庫、淌水崖水庫、黑虎山水庫接近或超過汛末蓄水位,濰坊市防辦計劃加大三大水庫泄洪流量,合計出庫流量1700立方米/秒”。收件人為各有關鎮(街道)及市防指成員單位,並沒有單列壽光水務控股集團,也沒有要求水務集團做好所轄攔河閘壩等工程的調度運行。可以邏輯推理,在上遊冶原、黑虎山和嵩山三座水庫的下泄流量超過2000立方米/秒、可能達到2250立方米/秒的情況下,壽光水務控股集團對彌河攔河閘壩等工程的調度運行,已經不起作用,可能起到阻礙作用。





而在2108年8月26日壽光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發布的(壽汛旱辦電(2018)62號)《關於水庫泄洪的緊急通知》中又提到“水務集團要密切觀察水位水量變化情況,做好閘壩調度運行工作”(參見壽光洪災原因探討(二))。可見此時壽光水務控股集團對彌河攔河閘壩等工程又起作用了。





彌河上最大的攔河閘壩為彌河寒橋攔河閘工程。





壽光市是中國首批所謂的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彌河風景區是其最主要的組成要素。寒橋攔河閘工程位於彌河風景區的最北端也是最下遊端。利用攔河閘壅高彌河水位,形成壹個南起王口橋的總長7公裏的人工湖區。這個人工湖區兩邊是公園、歐洲村歐式商住樓,建造了許多水景房,建成區面積200余萬平方米,現已經成為壽光城區壹條亮麗的風景線,是濰坊市十大免費景點之壹。





寒橋攔河壩總長228.4米,攔河閘門高度4.5米,擋水高度4.2米,設計流量2000立方米/秒。寒橋攔河閘以上彌河的河寬超過150米,形成壹個人工湖。寒橋攔河閘以下彌河分為兩條河,兩條河道的寬都不超過30米。在平原地區,下遊河道比上遊河道還要狹窄,這符合自然生態規律嗎?



據相關資料記載,彌河上共有10座這樣的攔河閘。據說建造這些攔河閘的目的是為了增強彌河的攔蓄功能,增大回灌補源水量,提升地下水位,進壹步改善了彌河兩岸的生態環境。這些人工攔河閘工程在防洪、排澇、蓄水、灌溉等方面可以發揮重要作用。





利用谷歌地圖和衛星照片就可以看到,彌河河道不再是自然河道,有主河床、河漫灘,而是完全經過人工改造的河道,壹段寬,壹段窄或者壹點窄,在寬河道和窄河道突變的地方,就建有攔河閘工程,為了壅高河流的水位,為了制造水景。從形態上來說,彌河有點象德國的灌香腸,壹段段香腸之間用繩子捆緊。





這樣,彌河上攔河閘工程的設計通過流量就成為彌河最大通過能力頸項。目前已知的是寒橋攔河閘工程的設計通過流量為2000立方米/秒。這裏必須指出的是,寒橋攔河閘工程通過流量為2000立方米/秒的這個設計是存在很大問題的,因為1963年7月20日曾出現過4380立方/秒的洪峰流量。





寒橋攔河閘工程通過流量為2000立方米/秒,這是彌河的最大通過能力。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麽壽光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在8月19日這壹天發布的最後壹份特急傳真電報中只提到“目前,臺風降雨已致彌河流域上遊冶原水庫、淌水崖水庫、黑虎山水庫接近或超過汛末蓄水位,濰坊市防辦計劃加大三大水庫泄洪流量,合計出庫流量1700立方米/秒。”





這個出庫流量1700立方米/秒,實際只是冶原和黑虎山兩座水庫的泄洪流量,加上區間來說,沒有超過攔河閘工程的設計通過流量2000立方米/秒。





如果這個出庫流量1700立方米/秒在加上嵩山水庫的泄洪流量,那麽冶原、黑虎山和嵩山三大水庫的合計泄洪流量就超過了寒橋攔河閘工程設計通過流量2000立方米/秒。





壽光當地的老百姓,特別是基層領導幹部,他們腦袋中應該對彌河攔河閘工程的通過能力有個總體的評判。如果壽光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的特級傳真電報中稱三大水庫的合計泄洪流量為1700立方米/秒時,基層領導幹部會認為,1700立方米/秒泄洪流量可以安全通過彌河河道,通過諸多的彌河攔河閘工程,不會導致潰堤。當然,這些基層領導幹部在這樣的外部條件下,自然不會註意到文件中的冶原、淌水崖和黑虎山這三水庫不是冶原、黑虎山和嵩山那三大水庫,冶原、淌水崖和黑虎山三水庫的合計出庫流量其實只是冶原和黑虎山兩座水庫的合計出庫流量,這裏缺少了嵩山水庫的幾百立方米/秒的泄洪流量。壽光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的特級傳真電報中沒有把嵩山水庫的幾百立方米/秒的泄洪流量計算在內,但是彌河河道中的水流量並不是聽從特級傳真電報的命令,它是不會掩蓋謊言的。





央視記者借山東省壽光市水利局副局長範榮譽的話來否定質疑:“由於雨水過大,加上受第壹次臺風的影響,河槽中已經蓄滿水,導致主河槽的滯洪作用消失,隨著降雨量的增加,往下遊的流量逐步加大,才出現的問題”。範榮譽副局長忘記了彌河上建有十座攔河閘工程。攔河閘工程的任務就是壅高水位,使得河槽中蓄滿水,有壹個悅人的水景。壽光市可以利用水景開發房地產市場,促進經濟發展。彌河自然河流河槽的滯洪作用已經隨著十座攔河閘工程的建造而消失。





不知道讀者是否註意到,在最初媒體關於壽光洪災的報導時都采用了“上遊水庫開閘泄洪,位於下遊壽光境內沿河的村莊被倒灌的河水淹成了壹片澤國”。為什麽沿河村莊被倒灌的河水淹成了壹片澤國?在什麽情況下會發生河水倒灌?河水倒灌與攔河閘工程是什麽關系?





還有,不知道讀者是否註意到,這次壽光水災,受淹的都是村莊、農民的住家、蔬菜種植大棚、畜牧場、農田等等,而沒有看到彌河兩邊的那些水景房,那些歐式別墅等被淹的情景。這又是為什麽?





這些問題留給讀者思考和討論。





現在對央視記者文章中的第二問“泄洪河道被違章建築蠶食導致行洪受阻?”做壹個小結:





央視記者在洪水過後,利用無人機對彌河河道進行拍攝,沒有發現有阻塞河道的農業設施,想以此證明整個河道是暢通的。但是這並不能說明,在彌河上遊三座水庫巨大的下泄洪流到來之前,彌河河道裏沒有種有植物,沒有蓋有蔬菜大棚,沒有養殖場等。因為冶原、黑虎山和嵩山三座水庫的下泄流量如此之大,流速又是如此之高,就是原來的河道中種有植物,或蓋有蔬菜大棚或者養殖場等,在洪水的摧枯拉朽之力的沖擊下,也早已不見蹤影了。其實,泄洪河道是否被蔬菜大棚、養殖場等違章建築蠶食,使得行洪受阻,這不是導致壽光洪災的主要原因,最多只是次要原因。





彌河上建有十座攔河閘工程,彌河河道經過人工強力改造,形成壹段寬,壹段窄或者壹點窄的河態,彌河攔河閘工程的設計通過流量就成為彌河的最大通過能力。目前已知的是寒橋攔河閘工程的設計通過流量為2000立方米/秒。





壽光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在8月19日這壹天發布的最後壹份特急傳真電報中只提到“目前,臺風降雨已致彌河流域上遊冶原水庫、淌水崖水庫、黑虎山水庫接近或超過汛末蓄水位,濰坊市防辦計劃加大三大水庫泄洪流量,合計出庫流量1700立方米/秒。”這份特急傳真電報有意掩蓋了嵩山水庫的泄洪流量,掩蓋冶原、黑虎山和嵩山三大水庫的合計泄洪流量已經超過了寒橋攔河閘工程設計通過流量2000立方米/秒這個事實。水庫泄洪流量超過攔河閘工程設計通過流量,形成河水水位擡升、河水倒灌,導致20多處堤壩決口,60多個村莊被洪水淹。



壽光洪災原因探討(五) 寫於2018年



本文將討論央視記者否定的第四問:救災是否遲緩,百姓得不到救助?





壽光洪災原因探討(壹)到(五)從研討洪災過程中暴露出來的壹些細節,深究導致壽光洪災的真正原因,現將結論整理如下:第壹,最初的氣象預報出現了大偏差,但這不是造成此次壽光洪災的主要原因。因為濰坊市防汛抗旱指揮部從8月18日開始已經註意到這個偏差,並采取了相應的措施。第二,與冶源水庫采取的穩妥措施不同,黑虎山水庫采取了最有風險的措施,導致在入庫洪峰到來之前,水庫庫容所剩無幾,難以對付突發事件。此時黑虎山水庫面調度驚慌失措,最大泄洪流量高達960立方米/秒(壹說1160立方米/秒),占三大水庫泄洪流量的壹半或更多。第三,壽光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在《壽汛旱辦電(2018)41號》《關於彌河上遊水庫加大流量泄洪的預備通知》的傳真電報中,故意用冶原、淌水崖和黑虎山三座水庫的泄洪流量來取代原來的冶原、嵩山與黑虎山三大水庫,實際上隱瞞了嵩山水庫的泄洪流量。預計冶原、淌水崖和黑虎山三座水庫的泄洪流量為1700立方米/秒,而冶原、淌水崖和黑虎山三座水庫的泄洪流量遠遠大於1700立方米/秒。截至8月20日淩晨3時30分,彌河譚坊站流量為2250立方米/秒。由於壽光市人民政府向下屬基層單位提供了虛假信息,導致基層領導的決策錯誤。第四,最後壹次預警較洪峰到達提前不足6小時。在這麽短的預警時間內,不可能組織有效的轉移。第五,彌河上建有10座攔河閘工程,其中寒橋攔河閘工程的通過流量為2000立方米/秒。考慮到1963年7月20日曾出現過4380立方/秒的洪峰流量,歷史上汛期最大洪水流量為4950立方米/秒,這個設計有很大問題。由於上遊三大水庫的泄洪流量遠遠超過預測的1700立方米/秒,也超過了彌河攔河閘工程的通過流量,致使河水被壅高,造成河水倒灌。淹沒村莊。第六,此次壽光洪災,災民基本上靠自救。在壽光洪災的整個過程中,沒有看到在過去許多水災或者地質災害過程中最常見的國家救災隊伍——武警水電縱隊。政府提供的救災措施十分缺乏,救災資金也十分稀少。第七,此次壽光洪災,彌河20多處堤壩決口,60多個村莊被洪水淹。彌河出現這麽多的堤壩決口,是十分不正常的。同樣令人費解還有,這次壽光洪災,淹的都是村莊、農民的住宅、養殖場、大棚和農田,在彌河兩邊的許多歐洲式別墅、水景房卻沒有被淹。因此還有許多細節還需後續繼續研究。





綜上所述,壽光洪災是壹次不折不扣的人禍。如果說壽光洪災是天災,為什麽被淹的只是村莊、農民的住宅、養殖場、大棚和農田?而歐洲式別墅、水景房卻不被淹?難道老天也欺貧愛富、欺弱愛強,做選擇性的淹沒?



七、壽光洪災救災是否遲緩,百姓得不到救助?





對於這個質疑,央視記者的回答很長,這裏只摘錄前面的壹部分如下:





“從現場的調查中可以看出,河道擁堵而導致洪水泛濫的因素並不存在,而當地沒有發布洪水預警的傳言,也是虛假的。整個壽光在泄洪之前,幾乎每個人都接到了泄洪的通知,並開始轉移,人員沒有出現傷亡。但現場看到,在臺風“摩羯”和“溫比亞”的疊加影響下,這個幾十年未見過臺風的北方小城,似乎沒有更多的準備和更充分的防臺風預案。”





在壽光洪災原因探討(壹)至壽光洪災原因探討(四)已經談到,壽光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確實是在泄洪之前發布了許多關於上遊水庫泄洪的特急傳真電報,而且壽光市的基礎領導幹部也是把這些信息繼續通知給了村民。可以說,幾乎每個人都接到了泄洪流量的信息。但是基礎領導幹部並沒有組織村民轉移,因為在壽光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的特急傳真電報中並沒有包含組織村民轉移的命令,最多只是“請鎮街區提前做好搶險和人員轉移準備,確保不出現人員傷亡”。根據《齊魯晚報》2018年8月22日的報道,“8月19日晚,在洪峰到來之前,壽光口子村總支書記,上口鎮副鎮長趙新法通過微信和喇叭喊話,通知村民做好撤離準備:“現在流量已經達到1700,所有村戶不能睡覺,很有可能淹莊,所有村戶隨時準備轉移!””。





隨時做好轉移的準備,與開始執行有組織的轉移,有很大的區別,甚至有本質的區別。基礎領導幹部在接到加急傳真電報後,他們得知三大水庫下泄流量為1700立方米/秒,得到了錯誤信息,他們只是讓村民不要睡覺,隨時做好轉移的準備,而不是要求村民立即拿著隨身可以帶走的東西走人。如果壽光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能夠發布真實的泄洪流量信息,相信每壹個壽光市的基礎領導幹部都能夠做出立即轉移的正確決策,因為他們熟悉那條彌河。





說到“緊急轉移”,筆者回想起49年前的壹件事。那是1969年,筆者在珍寶島的戰爭硝煙中從杭州西子湖邊來到北大荒農村插隊落戶,這裏是中蘇邊境。那壹天半夜,突然村口傳來爆炸聲和急劇的槍聲,還有照明彈,村裏的喇叭突然響起,傳來大隊支書的聲音:“老毛子來了!全體村民馬上到大隊部集合!”東北老鄉把蘇聯紅軍稱作老毛子。霎時間,全村哭聲壹片,雞飛狗跳。老鄉們扶老攜幼,拖帶著大小包裹來到大隊部。只看到大隊支書、民兵營長和婦女主任等村幹部們在那裏哈哈大笑。大隊支書說:“沒事,沒事,只是演習。大家回去睡覺吧。”從喇叭聲起到老鄉們集聚到大隊部,大約持續了兩個小時。





8月29日下午,山東省政府召開新聞發布會,山東副省長、省抗災救災與恢復重建指揮部指揮長於國安說:“對這次災害,山東正在組織專家組進行評估,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辦公室專家組認為,壹周內連續2次超強降雨是造成洪澇災害的主要原因,濰坊市水庫調度做到了提前預警,最後壹次預警較洪峰到達提前6小時,使受威脅群眾能夠及時轉移,水庫調度符合調度方案規定。”





水庫泄洪,提前預警,時間是個最重要的因素。





2017年2月12日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奧羅維爾水庫利用泄洪道泄洪,不料泄洪道出現巨大的塌方。如果水庫水位繼續上升,泄洪道的塌方得不到控制,奧羅維爾大壩就有潰壩的危險。特別是氣象部門預計15日將有大的暴風雨。這是最有可能潰壩的時間,形勢非常危急。加利福尼亞州州長布朗宣布全州進入緊急狀態,所有國民警衛隊進入待命狀態。當局在12日旁晚要求奧羅維爾及附近城鎮近20萬居民緊急疏散,居民要通告鄰居,所有商店關門,警察在居民區鳴笛警告居民必須撤離。撤離命令下達後,當地數以百計民眾立即駕車離開家園,馬路上秩序井然。從發出撤離命令到最有可能潰壩的時間,大約是三天。





1998年長江洪水,湖北省委和省政府在8月6日中午12時向黨中央和國務院上報,準備啟動荊江分蓄洪區應對洪水,預計在8月7日中午12時執行這個措施劃。在同壹時刻,湖北省防汛抗旱指揮部給荊州市和公安縣下達分洪轉移命令,公安縣33萬人需要撤離。6日晚上8時公安縣縣長出現在電視屏幕上,宣布撤離的命令。公安縣的廣播臺、電視臺壹遍又壹遍地播送這個命令。僅僅16小時,在921平方公裏分蓄洪區土地上,33萬人全部安全撤離。從公安縣縣長發出撤離命令到計劃啟動分洪措施的時間是16小時。





如果山東副省長於國安說“最後壹次預警較洪峰到達提前6小時”這個信息是準確的話,那麽彌河岸邊的壽光市中心下遊的老口子村被淹是發生在8月20日臨晨1時左右,發布最後壹次預警的時間應該為19日晚7時或者在這之前。也就是說,壽光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的特急傳真電報《壽汛旱辦電(2018)41號》的發布時間是在19日晚7時或者在這之前。特急傳真電報內容為:“目前,臺風降雨已致彌河流域上遊冶原水庫、淌水崖水庫、黑虎山水庫接近或超過汛末蓄水位,濰坊市防辦計劃加大三大水庫泄洪流量,合計出庫流量1700立方米/秒。洪峰到達壽光市時間在淩晨1時30分左右。請鎮街區提前做好搶險和人員轉移準備,確保不出現人員傷亡。”





可惜,《壽汛旱辦電(2018)41號》的發布時間是不可能在19日晚7時或者在這之前。





第壹個證據:壽光市廣播電視臺官方微博在8月19日晚7點29分發布了壽光市委、市政府辦公室“關於做好防雨防災緊急工作的通知”,稱上遊冶源水庫、黑虎山水庫、嵩山水庫同時泄洪,加上區間來水,彌河泄洪流量預計超過800立方米/秒。如果壽光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在19日晚7時或在這之前已經發布了冶原、淌水崖、黑虎山三大水庫的合計出庫流量將達到1700立方米/秒的信息,那麽壽光市委、市政府辦公室就不可能在7點29分公開發布消息說:“上遊冶源水庫、黑虎山水庫、嵩山水庫同時泄洪,加上區間來水,彌河泄洪流量預計超過800立方米/秒”。因此,壽光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的特急傳真電報《壽汛旱辦電(2018)41號》的發布時間肯定在8月19日晚7點29分之後,最後壹次預警較洪峰到達提前不足6小時。





第二個證據:山東省防汛抗旱總指揮部新聞發言人林榮軍提供的冶源水庫的入庫流量變化以及黑虎山水庫的出庫流量變化圖。冶源水庫的最大洪峰出現時間是8月19日晚10點左右,冶源水庫的最大泄洪流量出現時間是8月20日臨晨2點左右,黑虎山水庫的最大泄洪流量出現時間是8月19日晚9點左右。在19日晚7時,冶源水庫的出庫流量約為500立方米/秒,黑虎山水庫的出庫流量也為500立方米/秒。壽光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在19日晚7時或者在這之前不可能發布《壽汛旱辦電(2018)41號》特急傳真電報, 最後壹次預警與洪峰到達之間的時間肯定不足6小時。





因此,壽光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何時發布特急傳真電報《壽汛旱辦電(2018)41號》就成為追查此次壽光洪災責任的關鍵。但是比發布時間更重要的則是這份特急傳真電報的內容。





壽光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壽汛旱辦電(2018)41號》故意將冶原、淌水崖、黑虎山三大水庫的合計出庫流量1700立方米/秒來取代冶源、黑虎山、嵩山三大水庫的超過2000立方米/秒泄洪流量,提供了錯誤信息,導致受威脅群眾未能及時得到轉移。希望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辦公室專家組的專家予以註意。因為記錄歷史的維基百科、百度百科已經把這個錯誤信息全部記錄在案。





維基百科在“2018年壽光水災”壹條中寫道:





“2018年壽光洪災是指2018年8月19日至21日發生在中國山東省濰坊市壽光市的洪水災害。8月19日至20日,受熱帶風暴溫比亞影響,山東彌河流域經歷特大暴雨,青州、臨朐的冶源水庫、淌水崖水庫、黑虎山水庫雖然對下遊村民有所預警,但其時間僅夠居民疏散,其牲畜財產得不到撤離。此事件令彌河壽光段遭遇自1974年以來最大洪峰,壽光沿岸多個村莊遭遇河水倒灌,大量民居、農田、大棚及養殖場等產物損毀,並可能造成北京市菜源供應不穩;壽光洪災同壹時期,伴隨全國蔬菜價格的連續上漲行情,新華社發文關註。





根據官方統計,至23日下午5時,災害造成13人死亡、3人失蹤、9999間房屋倒塌,經濟損失約92億人民幣。由於倒塌房屋在1萬棟以上,政府就必須啟動國家4級響應,9999間房屋倒塌這個數字也遭質疑過於巧合,有造假可能。鳳凰網發文《壽光水災房屋受損9999間,哪裏來的事實?》,以人民日報客戶端8月23日數據“倒塌房屋10335間,嚴重損壞房屋8240間,壹般損壞房屋53465間”質疑,之後文章遭到刪除。”





百度百科在“2018年壽光洪災”壹條中寫道:





“2018年8月,受臺風“溫比亞”影響,2018年8月18、19日山東壽光多地連降暴雨,造成彌河流域上遊冶源水庫、淌水崖水庫、黑虎山水庫接近或超過汛末蓄水位,入庫流量遠超出庫流量。2018年8月20日上午,隨著泄洪流量的增加,彌河沿岸的村莊開始被河水倒灌,多村相繼被淹。





2018年9月12日,財政部、應急管理部向山東省追加下撥中央財政自然災害生活補助資金1.5億元。”





壽光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的特急傳真電報隱瞞了冶源、黑虎山、嵩山三大水庫的真實泄洪流量,就是這樣的預警較洪峰到達提前6小時,又有什麽作用?因為村民的轉移不是發生在接到《壽汛旱辦電(2018)41號》特級傳真電報之後,不是在19日晚7時30分或者在這之前,村民的被迫倉促轉移是在洪峰到達之時的8月20日臨晨1時左右。哪裏有什麽6小時的預警時間?





據《新京報》8月21日報道,口子村養殖戶李先生回憶道:“直到洪水進村那晚,口子村的村民才真正意識到了情況的嚴重性。部分村民回憶,8月21日淩晨1點左右,口子村北邊村口“水湧進來了”,村幹部大喊“堵不住了,趕緊撤離”。當時,口子村的積水淹到了屋頂,最嚴重處水深3米。天亮後,警察和村幹部開始拉起警戒線,不讓村民靠近位於老村的養殖場,以防意外。口子村村民則被疏散到附近學校避難。”



彌河從南向北流,在口子村這裏形成壹個典型的迂回型河曲。河流在平原上流動,由於平原的組成物質松散,河流可以在寬闊的平原自由擺動。受地球自轉的影響,河流凹岸不斷被侵蝕,河流凸岸不斷堆積,使得河流愈來愈彎曲。長江的下荊江段就是世界上最著名的自由河曲。在自由河曲的發展過程中,上下凹岸間的曲流頸逐漸被河流旁蝕而變窄,曲流頸壹旦被洪水沖決,就產生自然的裁彎取直,被裁去的河灣與河流隔絕,形成牛軛湖。中國有句古話,叫做三十年河東,四十年河西,就是形容河流的這種大幅度的左右擺動。彌河在口子村處的這個河曲也是十分典型的。





左邊的那個孤島,是口子老村,公路右邊為口子新村。高於地面的公路就成為保護口子新村的堤防。從地理條件來看,口子老村是絕對不能作為居民點的,因為這裏是河漫灘,地勢很低,整個平地是被河流掃蕩出來的。據說口子新村是新規劃的,選址也不是太合理,靠堤防太近。當河曲的流頸壹旦被洪水沖決,也會將壹部分口子新村的土地和房屋壹起被沖走。





在前面的文章中已經闡述過,水庫泄洪的破壞力要大於壹般洪水,因為泄洪水流的速度比較快,而水流的動能是和速度的平方成正比。此次壽光上遊三大水庫泄洪也證明了水庫泄洪猛如虎。壽光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預計洪峰到達壽光市(應指壽光市中心)時間為8月20日淩晨1時30分左右,而壽光市下遊的口子老村進水、房屋、養殖場和大棚被淹的時間是8月20日淩晨1時左右,比預計洪峰達到的時間提前了半小時。考慮到口子村在壽光市中心下遊直線距離18公裏,所以實際上比預計洪峰達到的時間提前了近壹個小時。





請註意,口子老村不是被從上遊下來的水庫泄洪流量所直接淹沒的,而是被倒灌的河水所淹沒的。就是說,上遊超過2000立方米/秒的水庫下泄洪水流量,先達到壽光市中心區,然後流到口子村河曲的南口,經過河曲到達河曲的北口,繼續向下遊流,壹直流到彌河公園北面的寒橋攔河閘工程。由於攔河閘工程的通過流量為2000立方米/秒,水庫下泄洪水流量大於寒橋攔河閘工程的通過能力。不能及時下泄的洪水在攔河閘工程後面壅高。本來攔河閘工程後面的人工湖具有壹定的蓄洪能力,如果負責彌河攔河閘壩工程調度的壽光水務控股集團已經事先把人工湖的水位降下去的話。寒橋攔河閘工程後彌河水位的壅高,壹直回水到口子村河曲的北口。由於壅高的水位超過了河曲北口的河堤,洪水漫過河堤,進入地勢最為低窪的口子老村。村民發現洪水進村,才倉忙轉移。所以村民說房屋是被倒灌的河水淹沒的。這樣來看,淩晨淩晨1時左右是彌河水倒灌進老口子村,而洪峰第壹次達到口子村河曲的南口的時間在淩晨1時之前,洪峰到達壽光市市中心河道的時間就更早。發生在8月20日淩晨1時進入口子老村的洪水,是河流倒灌的洪水,是先經過壽光市中心,然後到口子村河曲的南口,再經過口子村河曲的北口,壹直流到寒橋攔河閘,然後再壅高回流到口子村河曲的北口,漫過河堤,進入口子老村。由此可以推論,洪峰到達壽光市比預計的8月20日淩晨1時30分左右起碼提前了近兩個小時。





水庫下泄洪峰比預計提前近兩個小時到達壽光市,這是因為水庫下泄流量速度快,如果形成立浪則速度更快。水庫下泄流量速度快,則破壞力量也大,這在前面已經討論過了。





當壽光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揮部得知上遊三大水庫泄洪總流量大於彌河實際通過能力時(他們知道冶原、黑虎山和嵩山水庫的合計出庫流量將遠遠超過公布的1700立方米/秒),就應該立即在彌河沿岸的堤防上布置人員巡防,同時準備必要的物資和設備,防止潰堤或者洪水漫過河堤的災難出現,特別是在口子村河曲這樣危險的地方。應該說現在保護河堤的技術和物資都比過去有很大發展,效力也提高了許多。可惜,從諸多報道來分析,壽光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揮部並沒有這樣做,而在彌河公園北面的寒橋攔河閘工程附近是安排了消防隊員。





大約在口子老村被淹半天之後,壹直到8月20日中午,洪水才在上口鎮決堤,口子新村才進水被淹。口子新村是壹個完全按照鄉村規劃建設的新村,據說是壽光市北部的明星村,整齊的新房、寬闊的街巷等等。可惜在鄉村規劃中、在村址的選擇上還是犯了錯,使得新村還是遭受劫難,新村進屋洪水淹至1.3米。





有人說,口子新村是在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建設的,都是壹些老房子。似乎有這樣的意思,淹的都是老房子,損失不大,反正都是要重新推倒再建的。看來“房屋建設,質量是百年大計”,這在中國已經是民國政府或者更早時代的事。現在中國居住用房的使用年限,也就只有三、五十年。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建設的房子,都已經是老房子了。筆者在德國居住的房子是1924年建造的。要是在中國這座房子可能已經拆三回重建三回了。從這裏也可以看到,這些年中國GDP增長速度這麽靚麗的原因之壹:在壹百年內,別人造壹次房子,創造壹次房子的GDP;中國造三次房子,創造三次房子的GDP。





根據有關報道,此次壽光洪災,彌河河水急速上漲,20多處堤壩決口,60多個村莊被洪水淹。被淹沒的村莊除口子老村和口子新村外,還有景明村、牟城村、東北河村、廣陵村等等。彌河主河道在壽光市境內長度為70公裏,分流河道長度為29公裏。彌河在這次洪水中出現這麽多的堤壩決口,是十分不正常的。壹般來說,洪水沖潰了壹段河堤,對堤後的居民點等是極大的危害。但是由於壹部分洪水流出了河道,河道中的洪水流量驟然減小,對下遊的洪水壓力也大幅度減小,下遊不應該再發生潰堤了。但是在壽光洪災中,長度不大的彌河卻有20多處堤壩決口,幾乎是每5公裏河道發生壹處堤壩決口,確實令人費解。





壽光日報2018年8月20日報道,截至8月20日淩晨3時30分,彌河譚坊站流量為2250立方米/秒,出壽光市主城區流量為1600立方米/秒。





8月20日淩晨3時30分,位於壽光市主城區的彌河譚坊站流量為2250立方米/秒,這說明上遊冶源、黑虎山和嵩山三大水庫的真實泄洪流量,遠遠超過了冶原、淌水崖、黑虎山三大水庫的合計出庫流量1700立方米/秒,也超過了寒橋攔河閘工程的通過流量為2000立方米/秒。但是為什麽下遊的壽光市主城區的洪水流量卻只有1600立方米/秒,這也令人費解。下遊的口子老村在8月20日淩晨1時左右已經被倒灌洪水淹沒。要解開這個謎,還需要更多的資料。同樣令人費解還有,這次壽光洪災,淹的都是村莊、農民的住宅、養殖場、大棚和農田,在彌河兩邊的許多歐洲式別墅、水景房卻沒有被淹。





如果說壽光洪災是天災,難道老天它也欺貧愛富、欺弱愛強?為什麽村莊、農民的住宅、養殖場、大棚和農田被淹?為什麽歐洲式別墅、水景房不被淹?





可以解釋的理由只有兩個:





第壹,中國的河流堤防建設是有城鄉區別的。城市地區的河流堤防建設標準高,而農村地區的河流堤防建設標準低。就拿彌河來說,河流堤防有石頭砌的的堤防,也有用沙土堆起來的堤防。並且河堤的高度也有差別;





第二,主動在農村地區扒堤,淹沒村莊、農民的住宅、養殖場、大棚和農田,比淹沒城市、歐洲式別墅、水景房的經濟損失小。





這是筆者在中國大學所學到的知識,也是在國內大學繼續傳授的知識。當時也沒有考慮過這樣的政策和措施是否正確。是否公正。





到了德國重上大學,重新學習,也繼續在德國大學傳授知識。在德國,壹條河流的堤防建設標準是壹樣的,不分城市和鄉村。既然洪災是天災,哪個地方潰堤決口,就只能用命中註定的晦氣來解釋,體現的公平原則,是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2002年易北河發生洪水,被淹得最嚴重的是德國東部的歷史文化名城、有“易北河畔的弗羅倫薩”之稱的薩克森州首府德雷斯頓市,而且還是市中心區。印象最深的是德雷斯頓市法院被淹,法院地下室中的德雷斯頓市所有的地籍本/房地產證書被淹(在德國地方法院保存地籍本/房地產證書,所有者只擁有拷貝文件)。1993年聖誕節期間萊茵河發生洪水,科隆受災最重,老城基本全部被淹。





從國土規劃上來說,不但要考慮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的大小,也要考慮受災者的承受能力。城市受淹,經濟損失固然比較大,但是城市的承受能力也大,從災害中恢復也快。





在壽光洪災的整個過程中,看到最多的壹個詞匯,就是自救,災民自救。這壹個詞說明很多問題。在壽光洪災的整個過程中,沒有看到在過去許多水災或者地質災害過程中最常見的國家救災隊伍——武警水電縱隊。關於這個問題請參見筆者的文章《壽光水災中“國家救災隊”的缺失——武警水電部隊在黨政機構改革中被遺忘的功能》。





央視記者在回答第四個質疑時回答說:“人員沒有出現傷亡”。這顯然是謊言。維基百科說:“根據官方統計,至23日下午5時,災害造成13人死亡、3人失蹤”。當然央視記者的回答也不是壹無是處,比如她在文章中揭示:“倒塌房屋10635間”。眾所周知,最初的新聞報道中說“倒塌房屋9999間”,引起許多網民的質疑, “為何數字這麽巧”、“不敢多加壹個數,是怕升級等次嗎?”因為按照中國大陸救災標準,如果某壹省(區、市)行政區域發生重大災害,出現房屋倒塌或損壞房屋1萬間以上,10萬間以下,便啟動四級災害響應。地方官員對災害程度非常敏感,常常會某些時候有意壓低災害損失,減少輿情爭議;某些時候又會有意加大災害損失,以獲取更多財政資助。政府官員在回答對“倒塌房屋9999間”的質疑時,還振振有詞地說,統計上來就是這個數。還好,央視記者沒有相信這個據說是從基層統計上來的數字。





八、結束語





壽光洪災剛爆發時,網路上壹片質疑之聲,焦點針對政府的防災救災措施是否合理與得力,公眾質疑是人禍因素。幾天之後,這些質疑都被否定,開始全面宣傳政府的堅強領導,抗洪搶險救災工作的偉大成績。那麽,壽光嚴重洪災的原因到底是什麽?





有人勸說,不要進入壽光洪災原因的細節討論,那樣很容易掉進坑裏。但是不進行細節的研究,就無法找到壽光洪災的真正原因。縱然有坑,也要敢於探索。





壽光洪災原因探討(壹)到(五)從研討洪災過程中暴露出來的壹些細節,深究導致壽光洪災的真正原因,現在可以總結壹下:





第壹,最初的氣象預報出現了大偏差,預測的降水量為40到70毫米,實際降水量為200到300毫米。但這不是造成此次壽光洪災的主要原因。因為氣象臺對的臺風預報是在不斷修正的。水庫管理部門和濰坊市防汛抗旱指揮部從8月18日開始已經註意到氣象預報出現了大的偏差,所以從這個時候起不斷發出通知,不斷地調高水庫下泄流。





第二,冶源水庫與黑虎山水庫在入庫洪峰到來之前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應對措施,冶源水庫采取了穩妥的措施,保持出庫水流大於入庫水流,使得在入庫洪峰到來之前,水庫有更多的庫容可以應付突發事件。黑虎山水庫采取了最有風險的措施,出庫水流小於於入庫水流,使得在入庫洪峰到來之前,水庫庫容所剩無幾,難以對付突發事件。黑虎山水庫面對最大入庫峰流量1780立方米/秒時,水庫調度驚慌失措,最大泄洪流量高達960立方米/秒(壹說1160立方米/秒),占三大水庫泄洪流量的壹半。





第三,在8月19日這壹天,壽光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發布了十多份特急傳真電報,通報下屬基層單位上遊冶原、嵩山與黑虎山三大水庫不斷增加下泄流量的信息,並組織下屬基層單位采取相應措施。但是在《壽汛旱辦電(2018)41號》《關於彌河上遊水庫加大流量泄洪的預備通知》的傳真電報中,壽光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故意用冶原、淌水崖和黑虎山三座水庫的泄洪流量來取代原來的冶原、嵩山與黑虎山三大水庫,實際上隱瞞了嵩山水庫的泄洪流量。預計冶原、淌水崖和黑虎山三座水庫的泄洪流量為1700立方米/秒,而冶原、淌水崖和黑虎山三座水庫的泄洪流量遠遠大於1700立方米/秒。截至8月20日淩晨3時30分,彌河譚坊站流量為2250立方米/秒。由於壽光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在最重要的壹份特急傳真電報中向下屬基層單位提供了虛假信息,導致基層單位領導的決策錯誤。基層單位領導只是讓村民不要睡覺,隨時做好轉移的準備,而不是立即組織轉移。





第四,最後壹次預警較洪峰到達提前不足6小時。壽光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預計洪峰到達壽光的時間為8月20日淩晨1時30分左右。那麽壽光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發布冶原、淌水崖和黑虎山三座水庫的泄洪流量為1700立方米/秒消息的時間為8月19日19時30分或者在這之前。通過對細節的分析可以證明,最後壹次預警較洪峰到達提前不足6小時。很可能只有4小時,甚至更短。在這麽短的預警時間內,不可能組織有效的、並盡可能保護重要財產的轉移。





第五,彌河上建有10座這樣的攔河閘工程,目前已知的是寒橋攔河閘工程的設計通過流量為2000立方米/秒。這裏必須指出的是,寒橋攔河閘工程通過流量為2000立方米/秒的這個設計是存在很大問題的,因為1963年7月20日曾出現過4380立方/秒的洪峰流量,歷史上汛期最大洪水流量為4950立方米/秒。8月20日淩晨3時30分,位於壽光市主城區的彌河譚坊站流量為2250立方米/秒,這說明上遊冶源、黑虎山和嵩山三大水庫的真實泄洪流量,遠遠超過了冶原、淌水崖、黑虎山三大水庫的合計出庫流量1700立方米/秒,也超過了寒橋攔河閘工程的通過流量為2000立方米/秒。當水庫泄洪流量大於寒橋攔河閘通過能力,河水被壅高,造成河水倒灌。8月20日淩晨1時左右,倒灌的河水漫過河堤,淹沒口子老村。





第六,此次壽光洪災,災民基本上靠自救。在壽光洪災的整個過程中,沒有看到在過去許多水災或者地質災害過程中最常見的國家救災隊伍——武警水電縱隊。政府提供的救災措施十分缺乏,救災資金也十分少。





第七,此次壽光洪災,彌河20多處堤壩決口,60多個村莊被洪水淹。在這次洪水中壹條不長的彌河出現這麽多的堤壩決口,是十分不正常的。同樣令人費解還有,這次壽光洪災,淹的都是村莊、農民的住宅、養殖場、大棚和農田,在彌河兩邊的許多歐洲式別墅、水景房卻沒有被淹。





綜上所述,壽光洪災是壹次不折不扣的人禍,特別是壽光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提供虛假信息和黑虎山水庫采取最有風險的水庫調蓄措施,是造成壽光洪災損失慘重的兩個最主要原因。





筆者感謝所有對壽光洪災發表自己意見的人,感謝妳們提供的許多細節資料。筆者也感謝所有的讀者,耐心地讀完這些十分枯燥的文字。現在又回到了起始點,需要去回答其他壹些問題,比如:為什麽此次壽光洪災,彌河20多處堤壩決口,60多個村莊被洪水淹?為什麽彌河譚坊站流量為2250立方米/秒時,出壽光市主城區流量只有1600立方米/秒?為什麽冶原、黑虎山和嵩山水庫非要等到8月21日下午18時15分才停止泄洪?受災民眾如何向導致人禍災害的負責單位和人員提出賠償訴求?如果不去追究這些問題,人們將不可避免地壹次又壹次地遭受所謂的“天災”或者“三分人禍七分天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