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 of 1

中國學者談人與世界

Posted: Mon Oct 18, 2021 2:56 am
by 左翼反共人士
作者 張輝 寫於 二零零三年



宇宙是時間空間和其中存在的總稱。《淮南子原道訓》註:「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來曰宙,以喻天地。」即宇宙是天地萬物和萬事的總稱。

  

  千百年來,人類壹直在探索宇宙的秘密:太陽的光和熱與晝夜交替,月亮的柔和與相位變化,滿天星鬥的旋轉循回,寒暑變換的周而復始,流星的出沒,日月食的奇跡,彗星的來臨,天有無邊際,天是什麽時候、如何形成的? 直到今天,科學家們才確信,宇宙是由大約150億年前發生的壹次大爆炸形成的。

 

  或許,宇宙大爆炸只是壹個更大的宇宙裏的壹個點的爆炸.只不過科學家還不能確認罷了。也許大爆炸理論所揭示的宇宙在那個更大的宇宙裏是壹顆150億年前爆炸的原子彈.或者這個宇宙是那些巨人中的某壹個人在什麽事情的慶典上燃放的壹枚鞭炮.如果有壹個巨人放了壹個屁就產生了這個宇宙,那麽宇宙大爆炸理論就會被宇宙大噴發理論所取代.

  

  最終有壹天,若人類發現他們研究的這個宇宙是壹顆爆炸著的原子彈,或者壹枚鞭炮,或者壹個屁,不知道那會是個什麽滋味。難堪?驚喜?沮喪?



  不知道我們的原子彈、鞭炮、屁,會不會被比我們更渺小、更短促的智慧生命去研究.這個我們就不得而知,因為我們的認識還是局限在分子、原子、質子、中子、毛粒子上,我們還看不到質子上究竟有沒有生命和智慧,也看不到這些生命在質子上放原子彈、放鞭炮,更看不到他們放屁.

  



  世界,什麽是世界?當妳還是壹個嬰孩的時候,妳的世界就是搖籃;當妳開始笑,開始蹣跚學步的時候,妳的世界就是長辮子的洋娃娃,或者是奇形怪狀的仿真手槍;上了學,妳的世界就是老師、教室、同學、作業;談起戀愛來,妳的世界就是壹陣陣的焦慮和期待;結了婚,妳的世界就是鍋碗瓢勺,磕磕絆絆……。

  

  壹切都像遙遠的傳聞,壹切又都恍惚在妳眼前,看來那麽逼真。壹切的壹切,黑的,白的,還有灰的,妳能看到和看不到的;妳能感悟到和感悟不到的,都和妳壹起構成了妳的世界。世界就是人和人的生活。酸甜苦辣和喜怒哀樂,就是人和人的生活所賴以寄存的環境,星雲星座。高山流水、牛羊馬路、政府監獄、父母情敵,過去的殺戮和今後的消亡.

  

  沒有人和人的生活,宇宙還是宇宙,鬥還在轉,星還在移,世界可就不是世界了.我的世界就是我,我的世界就是我的生活.我今天在這兒逍遙,這兒就是我今天的世界;我明天在哪煎熬,那兒就是我明天的世界.

  

  我謀求的利益在哪裏,我的世界就在哪裏.我實現的價值在哪裏,我的世界就在哪裏.世上這樣,世上那樣,不論怎樣,都是蕓蕓眾生,妳我他的萬般景象.

  

  世界觀是什麽?觀就是看,就是觀點和看法.世界觀就是人對世界,也就是對人和人的生活以及人的生活環境的總觀點和看法.世界觀就是用高瞻遠矚的眼光對人生、社會和自然界的總覽.

  

  我們從出生到上學,壹直到工作、退休、養老、死亡,無時無刻不在學習。所謂「活到老,學到老」,不是指上學才是學習,而是說我們在不知不覺的過程中也在學習。人生就是壹個課堂,社會也是壹個課堂,自然界也是壹個課堂.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去學習如何去做人做事,在做人和做事的過程中,就會產生對人和事物的基本看法,這個看法就是世界觀.

  

  妳說:「哎喲,這個世界全是假的,別相信」,好,這個「假字」就是妳的世界觀,他要是興致勃勃的來反駁妳,說:「假什麽假,真得很」,那麽,這個「真」字就是他的世界觀.

  

  妳有世界觀,我有世界觀,他也有世界觀,人人都有世界觀.有些人把自己的世界觀寫了出來,寫的比較通順和有條理,人們就稱之為哲學,那些扒在那裏寫的人,就叫哲學家.妳看古往今來的哲學家,真是多的很.全列舉出來太麻煩,就列舉我壹個好了.我現在坐電腦前,就自以為是壹個驚天動地的哲學家.

  

  極權統治總能產生這麽壹種“理論權貴”,他們隨便說幾句話,表達壹種看法,就有跟屁蟲去詮釋和貫通,去稱之為“裏程碑”、稱之為“主義”、稱之為“思想”、稱之為“理論”.稱之為“重要思想”。有那麽多政治家都被標榜為理論家,有那麽多理論家都墮落為解釋家.



  現代極權統治所借重的馬列教化,大家活學活用,結果是出了各個國家各個版本各個時期的各個“主義”.這些各種各樣的主義不是在馬列的指導下,而是指導馬列.好久不聽見有人說什麽反對修正主義的話了。沒有修正主義了嗎?當然不是,大家都去修正去了,就沒人反了。



  不知道大秦帝國有沒有跟屁蟲,反正沒有傳下來的秦始皇主義,或者秦家思想.後世的人們只知道儒家思想、法家思想、道家思想、墨家思想,還有「拔壹毛利天下而不為」的揚朱思想.

  

  公元前341年出生的伊壁鳩魯的話說:「如果不關懷人類的痛苦,無論哪壹位哲學家的論點都毫無價值。因為,就像醫學不能祛除身體的疾病就沒有益處壹樣,哲學不祛除精神上的痛苦也毫無用處。」

  

  古代哲學遠比現代哲學更符合多數人對哲學的概念。古代哲學家很單純地認為,哲學就應當在某種方式上幫助人們生活得更好--這個美麗的理想在現代哲學中幾乎找不到.

  

  每當人們提起哲學或者哲學家時,總是覺得很玄、很深奧離、我們很遠,似乎哲學只是壹些天才才能琢磨的東西;更還有很多二道販子,什麽蘇格拉底不離口,什麽範疇、意識、物質、二律背反、權力意誌、本體論、存在,說得神乎其神,把人唬得壹楞壹楞的。結果,聽得越多,看得越多,就越覺得這玩意深不可測。別說那些所謂的哲學家,就連身邊的這些二道販子也開始佩服起來。至於哲學嗎?最後只好放棄了。

  

  為什麽會有「深奧」的哲學?那些哲學並不是有多麽深奧。它再深奧還有最前沿的物理學深奧嗎?還有最前沿的數學深奧嗎?關鍵是「深奧」的哲學把人們的生活描述不清楚,拐彎抹角地造了壹座座哲學迷宮,進去了就模模糊糊,暈頭轉腦.人們看不到這些「深奧」的道理究竟能給生活帶來什麽.不知道它還能輕松的生活,知道了它還要多帶壹道記憶的枷鎖,還要多背壹個沈重的包袱.

  

  不知道誰說的:人人都是哲學家.好,現在我們假定這句話是正確的,那麽剩下的問題就不是哲學是不是真的很難了,而是我們這些沒有向大眾發表自己觀點的哲學家,如何去理解那些寫了幾本書的哲學家,而後者的觀點就寫在那幾本書裏。

  

  且住!既然我已經是個哲學家了,為什麽我要看別人的東西?難道別人的東西才是哲學,而我的就不是?我自己就是個哲學家,我不需要看別人的東西,哲學不就是什麽關於世界觀的學問嗎?這個世界,我有自己的看法,這看法就是我的哲學!

  

  好,這才是聰明人,這才是更智慧的觀點!即便這人還壹無所知,但那些讀了無數書,卻不知道自己身在何處的人還是無法與他相比,他擁有了這些人所沒有的東西:人的靈性!這個世界,就哲學而言,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就已經足夠。不過,妳的看法究竟是什麽?

  

  宗教的產生是因為人在世間活著有太多的不幸,苦苦思索之中,默默禱告之中,循循善誘之中,為了解脫這些苦難,乃有宗教的弘揚.

  

  相對應,哲學是人在生產宗教的過程中那種思考的必然對立面,壹種向著幸福並予以揭示的思想結局.每壹個有思想的人都是哲人.然而,歷史之中,哲學淪為多少人追求可笑、可惡目標的道具。君不見歷來總是打著哲學的旗號解讀統治者的思想和政策。詭辯家們更加將哲學招牌放到無關痛癢的問題的爭論上,將他們沒有思想靈魂的拙劣的邏輯殘渣蒙上自以為神秘的面紗,而背後種種的目的都是卑劣而且昭然若揭的。與之相似,宗教也特別容易淪落為人們爭奪個人私欲的工具。

  

  哲學的興起往往隨之於宗教的衰落,反過來,也是壹樣.宗教解決不了問題,就要破產,隨之就是哲學的興起,哲學要是又解決不了了,也要破產,緊跟著就是新老宗教的來臨.歷來的宗教大多都發跡於社會動蕩或者思想動蕩的陣痛之中.

  

  宗教,在它成熟以後,統治者說它是壹種信仰。而在它從社會的底層開始發芽的時候,其實就是邪教;上層的力量就要拿著刀和筆,呼喝著出來圍剿.世界上那麽多邪教,有人說是信仰危機。可是,信仰人人都有,怎麽會有危機?原來危機的是人,是人的利益!



  哲學也是如此.哲學也要教導人,讓人有所信仰.比如說叫妳信仰唯心主義,又比如說叫妳信仰唯物主義,或者叫妳信仰別的主義.這些主義裏面到底有什麽?為什麽要叫人家去信?這些主義裏面的冠冕堂皇下,有壹些人們孜孜以求的利益.



  世界上有這麽多人,每壹個人各自都有自己的利益,就需要人們各自都有自己的主義,所以,大家不可能不需要“壹個主義”,也就不需要“壹個黨”和“壹個領袖”。“壹個主義”,“壹個黨”,“壹個領袖”,當然是有人喜歡的,那就自己去喜歡,不能強迫別人,不能讓別人做自己的馴服工具。



什麽是哲學的基本問題?書上說,哲學的基本問題是物質與意識的關系.物質決定意識的理論就是唯物主義的理論;意識決定物質的就是唯心主義的理論.

  

  物質決定意識,就是說不論有沒有想法,物質還是物質,而人的意識卻要因為物質的變化而變化.比如說桌子上放著壹個杯子,這個杯子並不是因為我們知道它是杯子才是杯子,而是在我們不知道它是杯子時也是杯子。由此我看,唯物主義是對的。

  

  可是,這麽簡單的道理,做為哲學家的唯心主義者就搞不明白嗎?唯心主義者說,這個杯子雖然在桌子上放著,可是我沒有意識到它的存在,那麽這個杯子對我來說就等於不存在。世間萬物也許都是存在的,可是沒有我的思想,它們即使存在,對我來說也是不存在。



  有壹次我十點起床後在網上遇見網友,我說:「這麽早就來了?」

  她說:「很早嗎?壹天已經過了半天了。」

  我說:「比如說妳10點起床,那麽10:10就是早上。」

  她說:「不管我幾點起床,早上就是早上,晚上就是晚上,不是我想怎麽樣就怎麽樣。」

  我說:「我思故我在,我沒有起床,怎麽就知道不是晚上?」

  她說:「妳不知道是妳懶。」

  我說:「懶也是妳的臆測,我那麽勤快的睡覺,怎麽能說我懶。」

  她說:「那妳何必起來懶呢,繼續勤快去吧.」

  我說:「起床為什麽叫做懶,我看也說不通。」

  說到這,她這個唯物主義者也只好給我發送了壹個憤怒的表情就轉換話題了.

 

  哎!難呀,我看唯心主義也是對的.

  

  其實,在很久以前,也就是哲學最輝煌的年代裏,唯物和唯心這兩個概念並沒有引起什麽大的爭論,聖人們只是用唯物和唯心這兩個方法來說明人與生活.說的多了,後人就總結了前人的兩種世界觀.馬列教化更是把這兩種世界觀搞到刀兵相見,中共發動“文革”的時候,就有很多人因為世界觀的爭論而妳死我活。

  

  於是,壹些學會了哲學的人,看事物就帶上了壹個眼鏡。壹個鏡片是唯物,另壹個鏡片是唯心.左眼睜開要看妳是不是唯物的,右眼睜開在看妳是不是唯心的.



  於是,現在的哲學完全不知道世界就是人與人的生活,整天研究物質和意識以及由此衍生的各種概念,卻忘記了世界的主體--人。於是,自以為是,好大喜功,天天研究什麽物質、什麽精神、最後連人是什麽都不知道了,這就是所謂的哲學。於是,人們對哲學不熟悉了,對這些東西采取壹種比較回避的態度.

  

  哲學如果想叫人們熟悉起來,親近起來,就要克服自身對人的背離,就要先和人親近起來。哲學要想回歸到人,首先要研究這樣兩個基本問題,第壹,應該是「什麽是人」;第二,應該是「人與人的世界的關系」。

  

  有了人,才能確定物質與意識.如果沒有人,那就沒有意識。沒有意識而要談什麽意識的對立面--物質,也就毫無意義了.物質和意識都要以我為先,沒有「我」,就沒有「我」的物質,也不會有「我」的意識。

  

  法律相對於它的經濟基礎是意識的,而對於法學家來說是物質的.不能說這個法學家研究的美國憲法和那個法學家研究的美國憲法就不壹樣,因為美國憲法對那於研究它的法學家來說都是客觀存在,都是物質的.

  

  是唯物還是唯心,要看以誰為前提。在妳看來的唯心主義或者唯心主義,那只是妳的看來,不是我的。所以,物質與意識、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都應該建立在唯人主義的世界觀之上.哲學不應該由唯物主義或者唯心主義去統帥,而應該由唯人主義來統帥.唯物的馬列教化之所以弘揚唯物論,是讓人向物質和物質化的國家機器投降,以往的唯心論則是讓人向皇權的唯心教化投降,兩者殊途同歸。現代哲學必須以人為中心,讓壹切都向人投降,為人服務。



  世界,或者人的世界的主體是什麽?或者說構成哲學首要的或者說全部的主體是什麽?答案很簡單,當然是人!沒有人,當然也就無從談起什麽人的社會或人的歷史或人的世界。所以,馬克思、恩格斯也說:「任何人類歷史的第壹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



  那麽,人是什麽呢?很顯然,作為判定有否人類的根本依據、人的定義問題,就是事關以人類社會和歷史為研究對象的任何歷史觀正確與否的根本問題。如果壹種世界觀連什麽是人的問題都搞不清,或者不想搞清,那麽這種世界觀的科學性和真理性當然也就無從談起了。



  1、普羅塔格拉斯:人是萬物的尺度。

  2、柏拉圖:人是壹種溫順的有教養的動物。

  3、亞裏士多德:人是壹種政治動物,是壹種就其本質而言需要群居的動物。

  4、阿奎那:人是精神和肉體之間的分界線。

  5、帕斯卡:人是壹根會思想的蘆葦。

  6、拜倫:人是壹堆有生命的臭泥巴。

  

  7、馬克思:人是最名副其實的社會動物。

  

  

  綜觀如此繁多的關於人的定義或論述,可以說側重不同,各有所長,都是思想者從自己的視角觀察人這種特殊生命存在形態而得出的結果和結論。不過,有壹點卻是基本相同的,那就是作者基本都承認人仍然屬於動物的範疇,因而仍然是壹種動物,最多不過是壹種具有自身特點和種差的動物罷了。而知道人仍然是動物這壹點,對於我們研究人類與其他動物之間的共性和差異,從而正確認識人的本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世界上的壹切事物,都有眾多的方面,也就是黑格爾所講的眾多的矛盾.從人的每壹個方面,隨便從語言、情感、身體結構,以至於壹根頭發、壹枚牙齒、壹顰壹笑,都可以找到與其他動物和其他事物的區別.



  那麽我們能夠用人與其他動物的牙齒之間的區別來說明人是什麽嗎?也許能,但肯定不是從主要的方面去說明,或者說不是用事物的主要矛盾去說明事物的本質.所以說,以上那麽多名家的結論對我們來說還不要當做結論下的太早.



  由於人仍是由動物進化而來,故這裏首先要從概念上設定人是人,動物是動物.要不,人就永遠從動物界解脫出來,永遠不能從那些遠古的像猴子壹樣的動物進化中解放出來,必須認識到,人已經不是那些進化的猴子類,而是壹群正在主宰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人,是壹群正在發展的人.



  毛澤東說,沒有普遍的人性,只有特殊的人性,此乃胡言亂語。沒有普遍的人性,他怎麽依據自己是人呢?或許他從不把他人當作尊重的對象而盡心耍弄,就是因為他的人性觀,也許在他看來那些被耍弄的只是玩物。毛澤東身後,“中共之筆”胡喬木秉承鄧小平的旨意又對中國大陸曾經熱了幾天的人性研究熱進行了口誅筆伐,中共進而以清除“精神汙染”的雷厲風行使人性研究幾近銷聲匿跡。中共打牙人性研究的目的,無非就是恐懼眾人在研究中找到自己的人性,中共不需要人們有自己的人性,他們需要的只是“螺絲釘”。



  人是有人性的,人性中有最普世的東西,中國人和美國人都有相同的人性要求,中國人之所以沒有美國人幸福只是因為曾經比美國人忽略了更多的人性。那麽,什麽是人的特性呢?人的特性不是妳和動物比較得出的,也不是我和動物比較得出的,而是「妳、我」和動物比較得出的,是人類和動物類比較,看我們和它們有哪些方面的不同,這些不同之處就是人的共性.

  

  創造性.就是人比之於動物的壹個偉大的共性.創造性就是人可以通過自己的活動把現無事物變成現有事物的規定性.說到底,創造性就是說人可以把利益上升為壹個更高的利益.

  

  牛今天吃草,它明天還是吃草.人今天吃面包,明天他就不吃面包了.以前的事物沒有,現在有了,這就是創造.



  思維性.思維性就是人之比於動物的又壹個偉大的共性.思維性就是人的頭腦可以反映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的規定性.說到底,思維性就是人可以以利益認清楚、看透徹.

 

  馬克思曾說:「蜜蜂建築蜂房的本領使許多建築師相形見絀。但是,最蹩腳的建築師從壹開始就比最靈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蜂箱裏建築蜂房以前,已經在自己的頭腦中把它建成了。」

  

  實踐性.實踐性就是人比之於動物的又壹個偉大的共性.實踐性就是人的活動過程稱之為勞動的那種規定性.說到底,實踐性就是說動物的生命過程就是「活」,而人的生命過程就是「幹活」.動物不「幹」也能活,而人只有「幹活」才能活.

  

  同是采集天然的野果、五谷等,自己消費食用或儲存備用,這是動物共有的本能活動。而若是作為財富用於交換或為他人服務,這就是人類有目的的獨有活動了,自然就屬於實踐的範疇了。

  

社會性.社會性就是人比之於動物的又壹個偉大的共性.社會性就是人和他人必然發生聯系的規定性.說到底,社會性就是說人必然要貢獻給別人壹些,也必然要從別人那裏索取壹些.



  整個社會歷史都被壹張網所籠罩。這張網就是社會關系網,每壹個人都是這張網上的壹個扭結.人要生存,就要和他人發生關系:財產關系、師生關系、君臣關系、夫妻關系、鄰裏關系、等等.妳的生活和秦始皇有關系,和秦始皇的父親有關系.中國公民和美國總統有關系,和總統的老婆也有關系.



  回頭看過去,人的共性越來越看不清楚了,我們看見了壹群猴子壹樣的東西在東張西望.轉頭看未來,人的共性也是越來越看不清楚了,它們已經完全超出了我們的想象.我們看前人,覺得他們愚昧無知、不開化,近乎獸類;後人看我們也是壹樣.考古界的北京人頭骨如果突然清醒過來,會以為我們都是「仙人」;如果我們死後壹萬年也清醒過來,也會發現滿世界都是「仙人」。



創造改變著人,思維喚醒著人,實踐造就著人,社會聯系著人.人的壹切都使人成其為人,世界上的壹切都使人成其為人,反之,人也使人的壹切成其為人的壹切,人也使人的世界成其為人的世界.可是,創造為什麽改變著人?思維為什麽喚醒著人?實踐為什麽造就著人?社會為什麽聯系著人?

  

  因為人有需要.人需要創造,所以創造改變著人;人需要思維,所以思維喚醒著人;人需要實踐,所以實踐造就著人;人需要社會,所以社會聯系著人.

  

  人如果沒有成其為人的需要,那麽他肯定不能成其為人.人如果沒有需要,那麽就沒有人.人如果現在突然停止了需要,也就停止了創造、停止了思維、停止了實踐、停止了社會聯系.

  

  創造性、思維性、實踐性、社會性,都是人的需要使然,甚至於我們的頭發之所以成為現在的頭發,我們的皮膚之所以成為現在的皮膚,也是我們的需要使然.當人不需要工具的時候,就是天上掉下滿地的工具也是枉然.人的根本之處,就是人對利益的需要。

  

  宇宙需要爆炸,星雲需要移動,地球需要太陽,魚需要水。人需要什麽?人需要利益.爆炸對宇宙來說是利益嗎?不是。移動對星雲來說是利益嗎?不是。太陽對地球來說是利益嗎?不是。水對魚來說是利益嗎?不是.

  

  利益是壹種周而復始,又不斷上升的東西.利益是壹種在「既得利益」的推動下,孕育出新的「未得利益」,而新的「未得利益」又作為壹種牽引力使更新的「既得利益」破土而出.



  既得利益產生未得利益,未得利益的實現又產生了新的既得利益.這就是利益的辯證法,這就是利益的否定之否定.



  既得利益就是通常人們所說的現實、實際.未得利益就是人們常說的追求、目標.實事求是.壹切從現實出發.壹切從實際出發.這些常見的話語在說什麽?這些常見的話語就是在說,我們力爭達到的利益,我們力爭實現的利益,都要從我們現有的利益來出發.



  埃及法老的利益是高聳的金字塔;秦朝始皇帝的利益是九泉下的神秘地宮.他們不可能需要紀念堂,也不可能需要把骨灰通過飛船撒向蒼茫的太空. 而我們所能達到的利益、所能實現的利益,也只能是我們現有利益的產物.其余,都是空想.

  

  人類的進化,社會的發展,說到底就是人們現有利益和未有利益的碰撞,就是它們在矛盾中發展的過程.壹部人類史就是壹部利益史.妳把史書讀遍,我不相信上面除了人的利益,妳還能找到什麽。歷史首先是人和人性的歷史,這是確定無疑的。

  

  人們依據自己已經擁有的利益,也就是條件,通過自己的實踐活動,創造出了新的利益,也就是新的條件,這種新的利益或條件立刻又轉化成已經擁有的利益或條件,從而使人又開始了新的實踐.這就是人們創造歷史的壹個周期,或者是佛家所稱的輪回.人類的歷史正是由這些周期或者輪回構成.

  

  人們需要利益的共性,也就是人與利益的相關性,這才是人的壹個最主要的共性,是人的本性.利益性就是人的本性.

  

  本性是什麽?本性就是人之所以成為人的決定性的「那個方面」.人有千萬個方面,決定這些方面的只有叫做人的本性的那個方面.由於需要,人們竭盡所能地創造;由於需要,人們殫精竭慮地思考;由於需要,人們含辛茹苦地勞動;由於需要,人們才在社會上勾心鬥角.壹舉兩得就夠讓人羨慕了,還要壹舉三得,還要壹舉多得,這就是所謂的人啊!得!得!得!要得到什麽?兩個字,利益。



  人的壹切共性,就其出處和歸結來說,都是人的本性的壹個方面,所謂人的方方面面,就是人的本性的方方面面.人的壹切無不為利益所支配.利益無所不在、無所不會、無所不精、無所不用其極。

 

  怎樣證明人的本性是人的利益性?如果壹定要用邏輯的、公式的和其他壹些精確的方法來把人的本性予以確立,這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輕易解決的。我想,怎樣能夠證明狗會吃屎,就怎樣能夠證明人的本性是利益性。利益性的精確、廣泛、模糊、等等,都可以通過這樣的比喻來確立——就是狗會吃屎。

  

  主板、硬盤、處理器、內存、顯示器,還有鍵盤和鼠標,這些就是電腦嗎?妳可以說是,但其實不是,如果世界上原本就沒有驅動,它們有的僅僅是不知所謂的物品罷了.



  人們的眼睛、鼻子、頭顱、毛發,還有四肢,這些東西加在壹起就是人嗎?我說,如果沒有人的需要和利益像電腦的驅動壹樣在裏面發生作用並使之產生靈性,那麽,這些無非就是眼睛、鼻子、頭顱、毛發,還有四肢,以至於妳還可以說它們連眼睛、鼻子、頭顱、毛發和四肢也不是,只是蛋白質、鈣和水壹類.這壹類東西若脫離了人的利益需要,其實和畜肉沒有多大分別,要說有,就是下到鍋裏以後的味道有區別而已.



  人們想象出的神仙,誰也沒有見過他們的眼睛、鼻子、頭顱、毛發、還有四肢,但是,人們給了他們利益的屬性,所以他們就像壹面鏡子般,用另壹種方式照映出人和人的世界.世界各國的宗教和神話,以及現代的幻想文藝,生活在這些裏面的人(或者妳把他們稱之為神),不論妳把他們想象的多麽怪異,多麽神聖,也不論他們有多麽高的精神境界,他們都不是沒有利益、沒有靈性的異類.這樣的異類,人們不需要,也就想象不出來.

  

  萬物之中,只有人有靈性,就是因為人有利益需要.天理合符人欲者,天理即為人欲。人欲合乎天理者,人欲即為天理.天理和人欲不相符者,則天理自為天理,人欲自為人欲.「存天理,滅人欲」,怎麽聽來夠感覺是廢話.



  人性之二好者,好壹利,好二利也。非此即彼也.二好俱齊者,謂之二好先生;具其壹好者,則為壹好學生;壹好俱無者,不為凡人也,亦不是神仙也。

  

  佛祖向世人說什麽"四諦",就是四條真理.第壹條真理,他說,人生壹切皆苦,生、老、病、死,沒有壹樣不苦;由此,就出了第二條真理,他說:苦的根源在於有欲望,也就是有利益需要。有欲望,就要有言行,而有了言行也不能滿足無休無止的欲望、不斷的輪回、不斷的經受生老、病、死.於是,又有了第三條真理,他說:要消滅苦,就要消滅造成苦的欲望,消滅了欲望,人就能達到壹種不生不死的最高境界,佛祖把這樣的境界叫做「涅磐」。最後,他還要羅嗦第四條真理,他說:要達到這個境界,就要修行。

  

  好個佛祖呀,他居然也知道人的根本之處在於人的欲望,也就是我稱之為利益性的那個東西.是的,人的喜怒哀樂都從那兒來.妳不想要喜怒哀樂,可以怎麽辦?佛祖叫妳去「涅磐」,就是叫妳去不出生,也不死亡.呵呵,原來「涅磐」的境界就是人退回到塵土的境界.妳的父母要是不小心生了妳,那怎麽辦?哎呀,這對佛祖說來就不好辦了。那麽,只要沒有人來殺妳,妳也不願意自殺,妳就只好活著吧,那妳就只好活在利益的藩籬中了.

  

  什麽是真理,真理無非就是真正的道理.只要合乎我的需要,就是我的真理;只要合乎人類的需要,就是人類的真理.

  

  毛澤東說,馬列主義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他的信徒說,毛澤東思想是全中國人的真理.為什麽會有全局的真理和局部的真理?因為馬列主義為世界革命所需要,毛澤東思想為中國革命所需要.如果我的思想也能適應世界共產主義革命的需要,那麽全世界的共產主義者都會說我的思想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

  

  不能放之四海,也不能放之壹國,就不能叫真理?不是的,它適合放在妳身上就是妳的真理。如妳認為它是狗屁,就把它給我,我看是不是對我適合,如果我拿來壹揣摩,發覺它挺適合我,那麽狗屁也是真理了!中共領袖極端反對普遍的人性,卻又極端鼓吹普遍的真理,請問,如果沒有普遍的人性,誰來承受妳那普遍的馬列真理?

  

  日本的首都在東京,這話就是真理.如果說日本的首都在紐約,這話就不是真理.我壹身勞頓地去了紐約,發現沒有日本的政府,還是要往東京跑才能找到目標--日本政府,可見,前壹句是對的,後壹句是錯的.為什麽前壹句是對的,後壹句是錯的?因為前壹句幫助我找到了目標,而後壹句卻冤枉了我的機票.



  以前,我給別人打工,就抱怨剝削制度不合理,現在別人給我打工,我又為這個剝削制度欣喜若狂.妳說它究竟合理不合理?我說自己打工的時候,它就不合理;到自己坐上了老板的椅子時,它就合理了.打工的可以說他們不分晝夜地幹,就應該是給自己工作。老板也可以反駁說,資金是我投的,技術是我買的,廠子是我辦的,妳們不給我幹,還要我給妳們幹?雙方誰說的對?從各自的立場來說,雙方都對.



  壹個謀殺計劃能讓殺人犯成功實行,這個計劃就是殺人犯的真理;壹個偵破計劃能成功讓警察逮捕犯人,這個偵破計劃就是警察的真理.共產主義理論如果是對的,那也只是共產主義者的真理,我要不相信,就和我無關.對於壹個確定的利益性來說,真理是確定的,反之,則是不確定的.這就是真理的絕對性和相對性.

  

  中共毛派認識論所提倡的是,實踐做為真理的唯壹標準,此理論和馬列教義是有壹貫聯系的,這樣壹個認識論基礎必須推翻。因為鼓吹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所以他們把歷史上對祖國的傷害看成是探索,並以探索的理由繼續狡辯,同樣的原因,使他們在現實中拒絕世界文明的潮流而做“摸石頭過河”的荒唐之舉,也以探索的理由欺騙世人。所以唯人論者必須明確,檢驗真理的唯壹標準是利益性,而實踐則是檢驗真理必不可少的手段.追求真理,堅持真理,為真理而獻身,這些冠冕堂皇的詞匯下是什麽?是利益.壹個政黨的理論與作為不合乎人們的需要,和真理是無緣的。



  毛澤東的原話本身也有邏輯硬傷,他在《實踐論》中先是說理論是不是真理要看實踐的結果,而後緊接著又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壹標準,由此誤導了幾代中國人。實踐和實踐的結果,根本不是壹個東西,實踐是人們的行為過程,也就是檢驗真理的過程,而實踐的結果是利益的獲得或者失去。

  

  真理如此,真善美都無不如此.集權統治者歷來都認為被壓迫的人不說話就是善的,是“良民”,而把提出不同看法的人叫“刁民”,刁民之惡,也是相對於統治者而言;無聊的統治者搞壹個形象工程,認為是美的,但大家看來就可能是醜的。

  

  利益產生了人的生存能力,從而決定了人的社會地位、決定了人在社會上怎樣立身處世、怎樣言談舉止.“斯大林式的教科書”說,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決定上層建築.可是書上把人的中心的地位沒有說透徹,因而,就幹巴巴,味同爵蠟.難道,活生生的人就是生產力、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築的奴隸?難道人只是生產力的壹個要素?難道人只是生產關系的壹個方面?難道人不是上層建築的建設者?難道人不是這座建築裏活靈活現的生命?



  人們有不同的、非常現實的利益狀況,也就有了不同的生存能力.我有壹百萬,我就能開公司;妳沒有這壹百萬,就只好在我的公司裏打工.這就是妳我不同的生存能力.由於這種能力的不同,妳我就形成了老板與員工的關系.恰恰就是這種關系促成了妳我在公司裏不同的工作內容和思路,而不是妳我在公司裏的工作內容和思路決定妳我在公司裏的關系。



  由於妳我獲得壹定的、不同的利益之後,妳我的工作能力就會發展成另外的壹個樣子。這時,妳我的工作能力就會和妳我原有的工作關系發生矛盾.於是,妳我原有的工作關系使妳我現有的工作能力不能充分的發揮,公司發展的形式變成了公司發展的桎梏.那時,妳我之間的沖突和爭論就到來了.隨著妳我工作基礎的變更,原來存在於妳我之間的工作內容和思路也或慢或快地發生變化.而後,妳我的利益又要重新分配了.以上,這就算我模仿馬克思對唯人主義的壹個趣談.後人可以稱之為唯人史觀趣談.



  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對唯物史觀作了經典性闡述:



   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生壹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誌為轉移的關系,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壹定發展階段相適合的生產關系。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築豎立其上並有壹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社會的物質生產力發展到壹定階段,便同它們壹直在其中運動的現存生產關系或財產關系(這只是生產關系的法律用語)發生矛盾。於是這些關系便由生產力的發展形式變成生產力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的時代就到來了。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築也或慢或快地發生變革。



  這就是被後來人稱之為「唯物史觀公式」的壹段話.可是,唯物史觀公式從生產力到上層建築的暢談終究是無始無終的.解釋歷史變革的公式如果起點和終點都沒有歷史的主人,就算正確無比,也不能解釋得更通順、更直接了當.歷史觀造就壹個政黨的品格,共產黨以“唯物史觀”壓制了歷史上人性鮮活多樣的運動方式,拋棄了人,而求之於物,這就是共產黨世界觀壹個嚴重的問題。因為拋棄了人和人性,共產黨造就的世界裏,人是壹顆顆螺絲,是壹個個開關,因為拋棄了人和人性,歷史成了壹些必然的階段,而共產黨也把自己限制在某壹個階段,不得出去,從而影響了人類的健康發展。



  唯人史觀趣談比唯物史觀公式更徹底地、也更深刻妳貼近了妳我每壹個人的生存和生活.「唯物史觀公式」只有套入到唯人史觀中去,才有了切入每壹個人、每壹個人的每壹件事情、每壹個人的每壹個階段的活力。



  無論是乞丐還是富翁,無論是市長還是市民,無論是看守還是犯人,誰都可以用我這個唯人史觀趣談去套解自己人生的每壹個腳步和印跡.



  局長升遷到廳長,廚師開了酒店,司機進了大獄,學生上了大學,夫妻離了婚,這壹切都可以套用唯人史觀趣談來自己詮釋自己的故事.就比如說夫妻鬧離婚吧,它從哪兒開始?就是從雙方原有的需要和利益開始.夫妻雙方原有的利益狀況使他們表現出了各自相應的吸引力。在這種吸引力的基礎上,他們結成了夫妻,開始了和諧生活。並且在這些生活中尋求實現新的利益.可是,新的利益實現到某壹個點上,就和原有的夫妻關系發生了交叉和不適應,這時的夫妻關系就成了雙方或者其中壹方個性張揚的絆腳石.於是,夫妻間的和諧生活就變成了吵吵鬧鬧.最後,或遲或早,就鬧到了法院.離了好啊,離了就可以實現自己新的利益需要.暴發戶為什麽離婚的多?原因就在於此.



  如果用唯人史觀趣談去解釋轟轟烈烈的歷史演變也是綽綽有余的,只不過需要在這個趣談裏把妳換成「這個群體」,把我換成「那個群體」而已.農民起義、宮廷政變、階級鬥爭、大國角力,這壹切都可以從利益的角度、從人的本性的角度,套用唯人史觀趣談來說明和演繹。



人的利益性是撬動歷史的杠桿.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世界潮流就是人類利益的潮流.它勇往直前的那種精神,那種氣概,那種懾人心魄的力量,除了「浩浩蕩蕩」,還真的難以再找到另外壹個更恰當的詞語來描繪.還有比人的需要、利益更了不得的東西嗎?細細想來,娓娓道來,這種東西不知何處才有,反正人間沒有.

  

  人們奮鬥所爭取的壹切無不與他們的利益需要有關.可是,奴隸所爭取的壹切都和奴隸的利益需要有關嗎?比如說奴隸在工場忍著鞭子壹磚壹石地修建金字塔.囚犯所爭取的壹切都和囚犯的利益需要有關嗎?比如說囚犯在礦井受著煎熬壹聲嘆息壹抹汗地采礦.

  

  有關是壹定有關,如果他們不去忍受這些,他們就要忍受更大的懲罰.但是,他們所爭取的壹切肯定不是全部與自己的利益需要相符合,他們的所作所為,大部分是為了滿足別人的利益需要.

  

  其實,在這個世界上,我們每壹個人又何嘗不是別人的奴隸和囚犯! 妳我交上了朋友,妳我也就成為對方的奴隸.所謂朋友,在妳我他中間,把它說白了,就是妳我攜手對付他的時候,形成的那種關系.不管是酒肉朋友,還是清水朋友,或者是生死朋友;不管人們用什麽漂亮的言行來掩飾,沒有利益就沒有朋友.有了利益就要分享,要分享就要按照約定來,不管這種約定來自妳我預先的說明,還是心靈的默契.這時,妳我表面上成了約定和默契的奴隸,實際上卻是成了相互的奴隸.



  妳受雇於我,妳就是我的囚犯;我雇傭妳,我也是妳的囚犯.為什麽說我也是妳的囚犯?因為雇傭了妳,我就要受到妳我之間的某種契約的限制,在這個契約裏,妳必須給我勞心勞力,而我也必須給妳壹定的、哪怕是壹丁點的報酬.



  原來,人不僅與自己的利益有相關性,而且與別人的利益有相關性.人們的壹言壹行必然要為自己索取壹些利益,也必然為別人貢獻壹些利益.人的本性,也就是人與利益的相關性,在其完整之中就包含了這兩個方面.



  人為自己索取壹些利益就是人的本性中為我的壹面,或者叫做「為我性」.這為我的壹面,妳有.我也有.誰要自稱沒有,誰是木頭.中共吹出來壹個“無私”的雷鋒,夠有風格的了吧!雷鋒省吃儉用,到處幫助別人,假如是真的,我可佩服得不得了。可是要說他毫不利己,專門利人,那沒法相信,我聽說他帶了壹塊在當時很貴重的手表呢.主流的媒體上,到處宣揚某某領袖壹心壹意地為群眾服務,從來沒有為自己著想過,這類的話大家也別相信,誰信了就是傻瓜.領袖或許有點偉大,妳能給大家辦大事情,大家也願意跟妳走,妳就是好領袖了,千萬別出來丟人顯眼說自己是毫不利己,專門利人。



  中共說自己的領袖是毫不利己,專門利人,把自己的組織也吹成這樣,真是吹得上嘴唇碰天下嘴唇碰地了。假設每壹個人都被中共“洗腦”成了毫不利己的人,中共自己也毫不利己,那全體中國人都活著圖個累嗎?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只有“神中之神”才具有這樣的品質,而中共“洗腦”的目的就是做個“神中之神”讓人們來永遠朝拜。

  

  人為別人貢獻壹些利益就是人本性中為他的壹面,或者叫做「為他性」.「為他性」和「為我性」壹樣,人人都有。即使妳認為自己是個自私自利的榜樣,堅決不肯給別人壹點東西,別人要是要妳這壹點東西呀!來吧,先拿錢,這錢壹交,買賣就完成了,買賣壹完成了。妳的為他壹面就呼之而出了.

  我是壹個築路工人,我築路的目的就是要領取工資。領了工資,我的為我性就有了.在我領了工資的同時,那些熙熙攘攘的行人就有了路,行人有了路,我的為他性就有了.我是壹個總統,我當總統的目的就是要最終實現我的理想,我實現了理想,我的為我性就有了.在我實現理想的同時,我領導的國家就有人對我歡呼,因為在我利用權力進行努力之後,他們從我的權力中找到了他們的要求,那麽,我這個總統的為他性也就有了.

  

  奴隸曾經是壹個時代的主要創造者,可是有幾個奴隸知道這件事?妳憤世疾俗,只想埋首工作,根本不想為別人付出。可是,別人卻享受到妳的工作成果.這種結果妳就情願?十有八九妳是不情願的,可是,不情願又如何?不論人們是否意識到了,也不論人們內心是否情願,人的本性之中,「為我性」和「為他性」都是人的本性不可或缺的組成.妳懵懵懂懂的勞作,不知道為別人做了什麽,那只是妳不知道.



  主觀為自己,客觀為別人.這個結論是好些人琢磨了好久才得出的.然而,問題的關鍵並不在於主觀或者客觀,而是在於人性的必然.有了人性的必然,才有了所謂的主觀和客觀.



  人們的利益性有為我和為他兩個方面.人們謀取利益的本性,就是利益性.這是壹個完整的人,而這個完整的人又分裂為兩方面,分裂為兩個片面的人.我們每壹個人都是這兩個片面的人的機械組合,或者是這兩個片面的人的有機融合.

  

  這兩個片面的人壹個名叫「為我」,另壹個名叫「為他」.名字叫「為我」的專門負責從別人那裏索取,名字叫「為他」的專門負責給別人做壹些貢獻.每壹個人都在生理上似乎都像壹個整體,但是,在這個整體至深至純之處,有壹道人性的裂痕.這道裂痕沒有撕裂人的外表,卻撕裂了人的靈魂,使人在善惡之間掙紮,使人在天使與魔鬼的雙重身份中交替.

  

  人的心啊,海底針,為什麽人的心這麽難以讀懂啊!就是因為「為我」和「為他」交織在壹起,顛鸞倒鳳,雲裏來,霧裏去,性情中人都摸不著頭腦,那丈二和尚就更摸不著頭腦了.

  

  假定人性是壹塊頑劣的石頭,在太陽的暴曬下,它已經要悄悄裂開了.它裂的位置在哪裏?在中間?還是偏壹點?要是偏壹點,到底是偏多少?這個問題確實是太大了,人心就這麽壹點點,就株連了人的整個世界.如妳能知道妳要在多大的程度上給自己索取,又在多大程度上給別人付出,那妳就知道了妳的靈魂在何處分裂,妳的心偏了多少.



  人與人的交流,是人的生命過程中極為重要的壹環,失去了交流的人是不曾存在過的人。而人如何去與他人進行交流呢?比如說,妳和我是怎樣交流的?這首先要確定妳是誰,我是誰.妳就是在我生命過程中對我產生作用的那個「妳」,我就是在妳生命過程中對妳產生作用的那個「我」.



  我曾經問過網友關於妳是誰、我是誰的問題,有壹位網友「閑水野蛙」說:「找個比妳還狠的人打壹場,立刻就知道了;」另壹位網友「睡懶覺的魚」說:「當著老板的面問壹句:『我是誰,妳是誰』,馬上就清楚了.」

  

  那就比如說,我是妳的老板,妳是我的員工.妳我之間是怎樣交流的呢?我有錢,妳沒有錢.我想讓錢再生壹點錢,妳想讓自己在下次吃飯時有壹點錢.這樣,我們就開始交流了.在這個交流開始的時候,妳用智力和體力向我付出壹些,我用資本和管理向妳付出壹些.在這個交流結束的時候,妳把妳工作的成果化做利潤交給我,我把我工作的成果化做工資交給妳.

  

  再比如說,妳是學生,我是老師;或者妳是局長,我是科長;或者妳是國王,我是臣民;或者妳是父母,我是子女,等等。人和人之間的壹切關系都是通過不同的形式進行交流的關系,不管這種交流表現的怎樣盤根錯節,怎樣的百思不得其解,這種交流到了最後,其實就是交換.我和妳在交換,我和他在交換,我和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在交換,我和我的十八代祖宗也在交換,交換的是什麽?也許說也不清楚,道也道不明白,但終究是交換.原來,交流就是交換.交流是表面的東西,交換才是其核心.

  

  人所擁有的壹切,毫不例外的都是交換得來的.我做的這盤菜我自己吃了,是不是就不存在交換?不是的。這個菜本身就是交換得來的.如果這個菜是我自己種的,是不是就不存在交換?也不是的。妳種菜用的地、鋤頭、肥料,總是交換得來的.就算都是妳自己天生就有的,或者說沒有經過交換就有的,那麽妳天生就會種菜嗎?就算不是父母教妳這些本領,難道就沒有人教妳嗎?如果這些就算都成立,那麽我說,妳不是人類的壹份子,妳是壹種壹種類似中共領袖的“神中之神”.

  

  人所擁有的壹切,毫不例外的都是交換得來的,妳交換給別人多少,別人就能得到多少;別人交換給妳多少,妳也就能得到多少.奴隸能給奴隸主幹多少活,奴隸主就能得到多少活;奴隸主能給奴隸多少所吃所用,奴隸就能得到多少所吃所用.這是最簡單最明了的交換.

  

  而人在生命過程中,處在那麽復雜的社會關系中,交換也就更顯錯綜.父子之間,師生之間,上下級之間,同事之間,人和素不相識的人之間,都是由這些最簡單、最明了的交換,構成了最復雜、最難以壹言以蔽之的交換.看得見的或者看不見的,物質的或者精神的;卑鄙齷齪的或者冠冕堂皇的,只是交換的形式與內容不同而已.

 

  我是老板,妳是員工.妳用智力和體力換取我給妳的工資,我用資本和管理換取妳給我的利潤.工資和利潤的交換實際上就是妳的為他性交換了我的為他性.可見,人和人交換的最終是人的人性.可見,人性的交換就是我拿出我的「為他」,妳拿出妳的「為他」,然後我把妳的「為他」變成我的「為我」,妳把我的「為他」變成妳的「為我」;這樣,交換就完成了.簡單的說,就是妳我把貢獻互相的交換壹下,再變成各自索取的.

  

  人有為我性,可是,如果僅僅只有「我」,為我性就無從實現.為我性必須從別人那裏去實現,所以,人在有了為我性的同時,也就有了為他性.壹個人的為他性和別人的為他性交換以後,為他性就轉化為別人的為我性,反之,別人的為他性也就轉化為這個人的為我性.人的利益性在其內部,就是在為我性和為他性的矛盾中向前運動,並以這種運動推動世界的運動、社會的運動和歷史的運動.人性的力量就是為我性和為他性碰撞的力量.



  在這個世界上,我就這麽渺小卑微,妳就那麽偉大崇高麽?我渺小卑微是因為我周圍的人(包括妳)交換給我的太少,妳偉大崇高是因為妳周圍的人(包括我)交換給妳的太多.人性是從哪兒分裂的?就是從人和人交換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的時候,發現了交換的東西之間的區別,因而產生了分裂.人性的裂痕所在,就外在於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的分割處.



我在政府裏上班,我是為國家服務,我的工資只是國家給我的報酬.我在公司裏打工,我是為老板工作,我的工資只是老板給我的報酬.我在監獄裏勞動,我是為統治者做苦力,我的工資(或者不叫工資)是統治者給我的報酬.



  我為什麽要拿這個數量的報酬?我所付出的和我拿到回報是壹定相等的嗎?或者說,我貢獻的和我索取的是壹定相等嗎?或者說我的那個「為我」和我的那個「為他」是壹定相同的嗎?

  

  不壹定.如果能如此公平,哪裏還會有千百年來的天下大亂?回報只是別人給我們的回報,它和我們得到的相等.也就是說,我們的貢獻只是和別人的索取相等.也就是說,我的為他性等於妳的為我性,我的為我性等於妳的為他性.壹個人關聯著世界上千萬個人,這個人為社會付出了什麽,這世界上的千萬個人就得到了什麽.這個人得到了什麽,就說明千萬個人為他付出了什麽.

  

  就算皇帝是寄生蟲,他們也為自己所在的那些時代和歷史付出了相應的努力,因而那些時代和歷史也相應地有了不同的恥辱和榮耀.這些皇帝有不同的喜怒哀樂和歷史地位,就說明千萬個臣民讓他們做了不同肥瘦的的寄生蟲.

  

  就我和妳來說,我的為他性等於妳的為我性,我的為我性等於妳的為他性.可是,在這個世界上延續生命的人並不止我和妳,這個世界人太多了、太繁雜、太豐富多采了.我不僅要和妳打交道,還要和他打交道,所以,就我所在的環境來說,我的為我性等於其他千萬個人針對於我的為他性相加、相疊、相抵消以後的總和.

  

  我的為他性等於妳的為我性,我的為我性等於妳的為他性.不要這樣的公式,讓我的為我性和我的為他性相等不好嗎?好.這就是千百年來人們夢寐以求的「真正平等」.可是,夢寐以求的畢竟只是夢寐中的事情.人在多大的程度上為我,在多大的程度上為他,這不是由人的主觀意願所決定,而是由人們所掌握的財富的多寡來決定的.



  戒毒我不知道究竟有多難,聽說是難得不能再難了,可是難畢竟是難,還不是不可為,對於我們這些貪婪的人類來說,真正叫做不可為的是「戒財」。海洛因毒性大,也只是讓少數人上癮,也只能耗去少數人的青春和笑容,財富卻不僅耗去了每個人的全部精力和生命,而且整個人類都因此汗流浹背。

  

  財富是什麽?財富就是財產,財產就是財富.財富就是人類世界的各種資源,自然的或者人為的、精神的或者物質的、法律的或者輿論的、看得見的或者看不見的、拿在手裏的或者沒有拿在手裏的.金錢是財富,房屋是財富,榮譽是財富,事業是財富,壹切構成人類運動的前提和條件都是財富,甚至廢話也是財富.財富就是人們已經得到的利益,就是「既得利益」.

  

  人們「正在」追求的是「未得利益」,人們「已經」得到的是「既得利益」.這兩種利益使人確定了不同的品種、品質和品位.既得利益使人產生更高的利益需要,就是未得利益。未得利益實現之後,又轉化成更高的既得利益.如此反復,就構成了人類的進化史.欲窮千裏目,更上壹層樓.人就是這麽壹直往上爬,爬壹層樓,再蓋壹層樓,然後再爬.這個樓越來越高,人也越爬越高,不知道最後的結局是不是樓塌人亡.

  

  未得利益的分配不是依據人們的願望,也不是按照人們的出力的大小而定,而是按照人們對原來既得利益的占有多少來進行.



  妳有,妳就更有;妳多,妳就更多.老百姓講,有錢的人賺錢容易就是這個意思.這個意思是個什麽意思呢?



  這個意思就是說,為我性的實現程度和我原來擁有的財富成正比;為他性的實現程度和他原來擁有的財富成正比.這個意思就是說,為他性完全服從為我性,但不是完全服從人們自己的為我性,而是完全服從別人的為我性,也正因為如此,它才叫做為他性.我的為他性成了別人的為我性的手段,別人的為他性也成了我的為我性的手段.

  

  人要為別人做壹些事情,人必須為別人做壹些事情.人願意嗎?有時候願意,有時候不願意.是人想願意的時候就願意嗎?是人不想願意的時候就不願意嗎?不是.如果是,做壹個高尚的人就太容易了。如果是,共產主義也用不著那些烈士用鮮血去著色了.如果是,靈魂深處鬧革命就夠了,不必去殺人,也不必去剝奪.

  

  可是,什麽時候願意呢?什麽時候不願意呢?如果我為妳做壹件事,這件事本身也是在為我做,那這件事的成果是妳的,也是我的,並且分不出那些是妳的,那些是我的,只能是我們的,那麽,這個時候我就願意為妳做這件事.比如,我和太太非常恩愛,她說家裏冷,叫我把暖氣打開,我就去打開了.我為太太做這件事的時候就是完全願意的.因為我去把暖氣打開,她暖和了,我也暖和了.暖和是她的需要,也是我的需要.在妳和父母之間,在妳和孩子之間,在妳和朋友之間,這種例子不勝枚舉.只要利益相同,我做的事,妳能完全享受,我也能完全享受,我為妳做壹點事情就是完全願意的.反過來說,這裏面的利益如果有壹點點的錯位,我就有壹點點是不願意了.

  

  如果我為妳做壹件事,這件事表面上是在為我做(甚至表面上都不是為我做),但成果是妳的,不是我的;或者是成果的壹部分是我的,另壹部分是妳的,那麽這個時候我就不願意(或不太願意)為妳做這件事。就比如說,現在大部分人每天早上壹起床,就抱怨還要上班.不抱怨的,是因為習慣了,嘴上已經不知道抱怨的滋味了,可下意識裏,還是有抱怨的。為什麽要抱怨呢?因為人們要的只是薪水,並不要那些看起來無關緊要的國家利益、企業利益,還有別的貌似崇高的東西.由於利益不同,我做的事,我享受不到,卻被妳完全享受了。這樣,我為妳做事情就是完全不願意的.反過來說,這裏面的利益如果有壹點點的錯位,我做的事情,有壹部分成果妳和我都能完全享受,那我為妳做的事情就有壹部分是願意的.

  

  人的為他性完全服從別人的為我性,有主動服從和被動服從.主動服從的前提是利益的壹致;被動服從的前提是利益的不壹致.從邏輯上講,人的本性是人與利益的相關性,我與別人的利益的相關等同於我與我的利益的相關,這時,我為他就等同於為我,我就會完全主動的為他.反之,我與別人的利益的相關不等同於我與自己的利益相關時,我為他不等同於為我,我就不會完全主動的為他

  

  我的「為我」等同於我的「為他」,這種情況就來源於我的利益和別人的利益的壹致.既得利益要壹致,未得利益也要壹致.我的「為我」不等同於我的「為他」,這種情況就來源於我的利益和別人的利益的不壹致.既得利益不壹致,未得利益也不壹致.

  

  什麽叫既得利益的壹致?因為既得利益就是財產,所以既得利益的壹致就是財產的公有.什麽叫未得利益的壹致?在財產(也就是既得利益)的基礎上,產生出了新的財產(就是原來叫做未得利益的那個東西),這個財產的壹致就是未得利益的壹致.這兩個壹致就構成了公有制條件.站在這兩個壹致的對面的就是私有制條件.私有制條件和公有制條件最大的不同就是前者區分「妳的」和「我的」,而後者沒有這樣的區分.

  

  我太太想暖和,讓我開暖氣.暖氣就是既得利益,就是財產,它是我的,也是我太太的.這樣,暖氣和暖和就是我和我太太公有的.在這種條件下,我就願意給太太開暖氣,這種條件就是公有制條件。公有制條件下,我的「為他」主動服從了我太太的「為我」.

  

  老板的工廠想賺錢,招我去打工.工廠是老板的財產,力氣是我的財產.過了壹個月,我給了老板利潤,老板給了我工資.壹開始,財產各是各的,到終了,財產依然各是各的.在這種條件下,我就不願意給老板打工,這種條件就是私有制條件,在私有制條件下,我的"「為他」被動服從了老板的「為我」.



  人性中的「為我」是「為他」的前提,「為他」是因「為我」的存在而存在。那麽我的財產對我來說,就是世界上第壹位的,不管我的財產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都是這樣,那麽,保護我的財產就是這個社會公共權力的首要責任。不論什麽樣的社會,要尊重人性就要尊重人性所關聯的財產,要尊重每壹個人的人性就要尊重每壹個人的財產。



  當初共產黨人都是打著“打土豪,分田地”等為工農爭取財產的口號,又打著“從前做牛馬,今後做主人”等為工農爭取人性的口號,騙取大眾的支持,取得了壹些勝利。可是共產極權最終沒有為每工農個人爭取到財產和人性,而是把個人的財產先用暴力脅迫的手段收歸國家機器所有,使人們都失去了自己人性,人性被醜化為附著於國家機器的“國家性”,然後又通過改革使這些財產被官僚權貴占為己有,從而又使人性失去了國家的“神聖光環”,處處散發著腐臭。通過財產的剝奪進而剝奪每壹個人的人性,是共產極權對當今世界最大的傷害。



  大同世界,這個詞好.人在世界上是相同的,世界上的壹切對於人也是相同的.沒有剝削和壓迫,就是好.共產主義,這個詞更好.財產是共有的,說到根上了.可是,如果做為壹種理想,壹種期望的共產世界還有多遠?妳不能預測,我也不能.因為還沒有人見過那樣的世界,誰也不知道財富到底要積累到什麽程度才算共產主義.就算財富積累到大家認為已經極豐富的時候,財富還是要繼續不停的積累.最基本的真實就是:人永遠都沒有個夠.這就是利益的屬性,到財富積累停了下來時,人就不發展了,也就嗚呼哀哉了.



  現代世界標榜開明、自由、民主、平等以及其他概念,究其實質,它還是因為它是私有化社會.公有化的社會沒有這些欲蓋彌彰的概念,就好比我和太太之間不講什麽自由壹樣,因為自由已經蘊藏在我們心中.但是,既然我們生活在私有化社會,就要老實承認,並在此基礎上追求更多的開明、自由、民主和平等,踏實發展。本來沒有的事情,不需要吹噓,壹切自我吹噓的社會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都可以閉嘴了,壹切以此為借口拒絕現代世界文明成果的胡言亂語都可以收起了,壹切被中共斥之為“自由化”的事情都該張揚起來了。

  

  財富積累無窮無盡無止境.這就註定了用純粹私有制和純粹公有制來跳躍式地界定壹些歷史時期是行不通的.由於極豐富的財產說到底還是有壹點不太豐富,因而,公有制社會裏必然要萌生或者殘留私有制的因素,反過來,我們現在所處的私有制社會也是壹樣的,它也會摻雜壹些公有制的因素.

  

  共產主義再好,也有不能遂人心願的時候.比如說,飛機豐富得平均壹人三架,可天空容不下那麽多的飛機呀,讓誰先上天?讓誰後上天?不上天開飛機的就開汽車好了,那麽誰開好車?誰開次車?不會沒有好和次的分別吧?都開沒有分別的車,共產主義就不出新車了嗎?不出新車,就讓人人都痛快了嗎?

  

  什麽時候能實現共產主義者的最高理想?這個最高的理想看高到哪個程度,如果高得不能再高了,再高就碰破了人的頭,那麽這個最高理想,在人類滅亡的時候就會實現了.物極必反,在我們人類剛來到這個世界的壹剎那也有這個最高理想的輝煌.如果這個最高的理想只是比較高,到底什麽時候實現共產主義也不太好說.這要看是誰來確定是不是已經實現了。妳可以說土豆加牛肉就是共產主義,也可以說東西能隨便拿來用時就是共產主義,也可以說別的什麽就是共產主義.如果讓我說,那沒有什麽人,也沒有什麽黨來確定共產主義是不是已經實現了的時候,這個比較高的最高理想也就實現了.



小時候,曾經和母親吵了個天翻地覆.她傷心地綴泣,說我養妳這麽大,含辛茹苦,妳卻是個負心狼.我也傷心的怒吼:誰叫妳生下我,活的煩死了,妳要是不生我根本就沒有這麽多煩.我這怒吼發的對不對?妳說不對.那我問妳,妳為什麽活著?妳給我娓娓道來,好不好?

  

  從我們瓜瓜墜地的那壹刻起,就註定了總有壹些事情等著人去做,似乎都已安排好了,給每個人劃分得細致周到。雖然有的重如泰山,有的輕如鴻毛;有的推進文明,有的毀滅文明;有的被人傳頌,有的遭人唾罵;有的救死扶傷,有的殺人無數;有的被人追念,有的遭人唾棄;有的腰纏萬貫,有的身無分文;有的壹帆風順,有的壹路坎坷.但是,總有壹點是相同的,那就是我們不折不扣的循著屬於我們自己的軌跡,倔強且竭盡全力的走著,直至生命盡頭。

  

  從另壹個方面講,人總是要死的,而死亡是人最大的悲哀.不管妳是誰,都要死.毛澤東曾說,他死了以後讓大家開個慶祝會,慶祝辯證法的勝利.毛澤東這樣的人都要死,我等“草民”能不死?不僅是妳我要死,人類也終究有消亡的壹天.既然要死,為什麽要活?在死的前提下,人活的就更沒有道理了.不過也好,幸好人要死,只有這樣我們思考人生的意義時才多少有了點頭緒,有點開端,否則,人生的意義這個問題可就真的不好說了.人如果不死,誰會去冥思苦想什麽人生意義?

  

  可是,活著的人都想活的更好.活的好相比活的不好怎麽著了?這個問題很容易回答.活得好只能說比活得不好更有意義.人就是為了這個意義活著,這個意義就是人的價值.所以,人的意義、人的價值,不是人壹開始那麽活著的意義和價值,而是人進壹步活著的意義和價值.人活著就是進壹步活著,人活著也必須理解為人的進壹步活著.

  

  以為自己走了許多的路,直的和彎的;做了許多的事,好的和壞的;明了許多的理,是的和非的.結果才知道「我」的誕生是極度偶然中發生的壹個奇跡.只是在這個奇跡發生以後,我才必須走路、做事、明理.這麽復雜而艱難的活著,必須有理由嗎?要是有壹個完滿的理由,告訴人活著的原因,人們活著的原因就是利益性

  

  利益性是人的本性,它對人來說是如此的崇高.問題是,人怎麽就和利益有了相關性了呢?原因是,人想活的更好、更有價值,所以就和利益發生了關系.而利益也就因為人的存在成了周爾復始,不斷上升的東西。結論是,人活著的理由,就是人的價值和更高的價值.

   

  什麽是價值?這頓飯讓我吃的舒服,這頓飯就有價值.這件衣服穿出去丟人的很,這件衣服的價值嘛!不說也罷.我娶了個如花似玉溫柔體貼的太太,婚姻對我的價值就大壹些。妳娶了個不通情理胡攪蠻纏三八婆,婚姻對妳的價值就小壹些.妳和我都餓了,我去吃山珍海味,妳去吃殘飯冷羹,從開始吃到吃完,我就比妳有價值.由此可見:價值就是人被利益滿足的程度和利益對人的的滿足程度.人的價值就是人被利益滿足的程度,物的價值就是物對人的滿足程度.

  

  人是萬物的主人.世界上壹切,它們所具有的價值就是它們能夠使人實現的價值.妳家裏養的狗有什麽價值?我說,狗能給妳帶來什麽價值,狗就有什麽價值.狗要是能跑能跳,能看門,還能在妳高興的時候對妳繞膝而轉,那妳壹定說這條狗有點價值。狗要是腐爛的死狗壹條,我不說,妳也知道該怎麽說.

  

  人是狗的主人,狗的價值就確定了.世間萬物的價值要是也必須要確定的話,參照狗就可以了.人的價值就是人擁有的事物之價值的總和.壹個人擁有的事物加在壹起有多少價值,這個人就有多少價值.人類擁有的事物加在壹起有多少價值,人類就有多少價值.這中間是恒等號.

  

  人幸福了就是有價值。人的價值多壹些,幸福就多壹些;人的價值少壹些,幸福就少壹些.幸福究竟是什麽呢?每個人對於幸福的判斷標準,說穿了也不過是自己肉體或者靈魂是否愉悅而已。

  

  所謂非常幸福的人,就是指能夠得到很多滿足的人。滿足的次數愈多,人的價值就越高,也就產生越多的幸福。好比說,這個禮拜和他有快樂的約會,或買了壹本很有趣的書,或終於得到了那套夢想已久的衣服……像這樣能擁有很多次「滿足」的話,就會覺得,「啊,這個禮拜真是太幸福了」。相反地,如果這星期不僅和他吵架,而且買的書又無聊透頂,那麽就稱不上是幸福的壹周了。如果能好幾個周都得到很多的滿足,那麽就構成了幸福的月,接著再構成幸福的年,最後就構成了幸福的人生。我認為像這樣能夠連續獲得滿足的人,就是擁有幸福人生的人。

  

  《東方紅》裏唱:毛澤東為人們謀幸福,就是說毛澤東在想辦法讓人們活得更有價值。可惜的是,他想的辦法就是剝奪人們的財產和人性,就是是人們相互鬥啊鬥,沒有為人們謀到幸福。



  幸福和幸福肯定也不壹樣.要是有鉆石般的幸福,妳肯定會果斷拋棄胸針般的幸福.所謂幸福無分別的說教,其實是讓下層群眾安貧樂道的鬼話.



  書上說,勞動最光榮,勞動人民最有價值.這裏的勞動人民做為壹個廣大的群體,就其在推動歷史方面的作用來說,壹點都沒有錯.我們抽出勞動人們中的壹員還能這麽說嗎?清潔工就比總統更有價值?妳要說「有」,我看鬼聽了都不相信,我聽了就更加不相信.掏糞工人讓國家主席握壹下手,就高興的不得了,讓我也來和他握壹下手,有那麽高興嗎?

  

  人的本性中有為我的壹面和為他的壹面.人的價值也必然有為我的價值和為他的價值.為我的壹面被滿足的程度就是為我的價值。或叫第壹價值。為他的壹面被滿足的程度就是為他的價值.或叫第二價值.此所謂人的雙重價值.

  

  壹個人能從社會索取多少,那是他的第壹價值,壹個人能為社會奉獻多少,那是他的第二價值.這兩種價值的總和就是壹個人的總價值。



  張三上華山遊覽,上到半山腰,口幹舌燥,碰到挑山夫,張三向他買了壹些水喝,喝了以後,舒服極了.在張三看來,這個挑山夫的價值實在是大大的,可張三問挑山夫這麽生活有沒有意思,挑山夫卻說意思不大.挑山夫的價值就是張三說的「價值」和挑山夫說的「意思」加在壹起的總和.張三說的「價值」和挑山夫說的「意思」都是挑山夫的價值的片面,而兩個片面構成了挑山夫的價值的全部.

  

  千百年來,人們從理論上探討人的價值總是搞不清楚,原因在哪?原因就在於壹些理論家抽象了張三的說法,另壹些理論家抽象了挑山夫的說法.

  

  有些人在評價壹個人活在這個世界上的價值的時候,壹是這麽說:「還不錯,我這壹輩子要吃穿有吃穿,要權勢有權勢,還算不枉此生,有點價值。」或是這麽說:「他這幾十年,追求了那麽多,總想讓自己多得到壹些,可沒有幾件事如願以償,活的好象沒有多大的價值.」可見,人在評價壹個人的時候,首先能夠認識到人的第壹價值,也就是為我的價值.

  

  可是,人畢竟還有自己的第二價值,也就是為他的價值。所以人在評價自己的價值時候,往往還要依據自己給別人創造的幸福.毛澤東評價自己的時候說:「我這壹生給這個世界做了兩件大事:搞了壹個新的國家,還搞了壹場新的革命,搞的這個新國家,大家都沒有什麽說的,可以說百分之百贊成,搞的這個新革命,我看有點異議,好像只有百分之七十贊成。」恩格斯評價馬克思的時候說:「這個人偉大,他對世界最大的貢獻是唯物史觀的發現,還有《資本論》的創作.」可見,人在評價壹個人的時候,也能夠認識到人的第二價值,也就是為他價值.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總是在給歷史上的人物翻案.這些人物本來面目,對我們後人而言,是不可改變的,是物質的東西,而我們的評價是意識的東西.物質的東西是歷史,沒有變,人們的評價怎麽總是變?因為人們的利益、價值觀總在變.價值觀變了,信仰就不再墨守成規了.像馬克思、恩格斯、孔子、希特勒之流,妳信仰他,他就崇高得了不得,妳不信仰他,他無非壹堆狗屎.



  人的信仰怎麽來的?信仰就是從價值觀裏面來的.價值觀就是人生觀的核心和結局.人想對自己有壹個好的評價,或者想讓別人對自己有壹個好的評價,或者兩者兼而有之,然後,人就有了信仰.



  世上的信仰太多,伴隨而來的是,信仰危機也太多.有這樣的利益就有這樣的信仰,有那樣的利益就有那樣的信仰.我這個利益得到了,價值也實現了,我的信仰就還是信仰;妳的利益沒有得到,價值也沒有實現,妳的信仰就危機了,這就是信仰危機的來源.所以,信仰這個玩意,堂皇壹些也好,齷齪壹些也好,只要適合人用都好.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自由、平等、全面發展,這是人對世界泣血的呼叫,這是人性中最響亮的口號.我的最高幸福就是我有我的自由、平等、全面發展.因而,人的價值有壹個最終也是最高的目標,就是人的自由、平等、全面發展.

  

  電視上天天演皇上戲,我看了不少,覺得當皇上真好.人家的第壹價值和那些跪伏在腳下的臣民比,真是比誰都高;人家的第二價值要想提高那麽壹下,也容易啊!說句「準奏」,然後天下臣民就山呼萬歲.

  

  妳想活的價值大壹些,那就去做皇帝好了.妳說妳不想做?我看妳還是誠實壹點,妳就幹脆說妳做不了,或者怕死於非命.以前的那些隱士就最不老實了,說什麽喜歡山水垂釣,但壹有機會,就跳出來往皇帝老子那裏跑,跑的比兔子還快.要是沒有機會跳出來,我看就是天天睡覺後,悄悄地發牢騷.

  

  實在做不了皇帝,也別做庸庸碌碌的蕓蕓眾生,吃了睡,睡了再吃;如此反復,好不容易給別人做了壹點事情,還是被迫的,有了壹丁點第二價值也不自知,還要馬克思信徒們把那麽多的「壹丁點」加在壹起才有了壹個偉大的發現:原來歷史是群眾創造的.看看豬場裏的豬,也是吃了睡,睡了吃,自己註定是人家桌上的菜。開化了的和覺悟了的民族向外擴張的時候,總笑話被淩辱的民族是「豬玀」,妳要認識到自己是人,是壹個完整的人,那妳就不是「豬玀」.



  要是妳覺得皇帝的人生價值也不壹定大,大臣的價值也不壹定大,妳還能做得更大.那就去給天下最廣大的人做意義最大的事情.從人到壹個真正的人,壹定要經過瘋人這壹條路.想做意義最大的事情,到頭來做不了,甚至連所謂意義最大的事情也找不到,才發現自己曾經瘋過壹場.我就瘋過壹場,以為自己是不世的人才,能做總理,能做主席,能做理論家,能做軍事家,還能.......哎!最後如何了,那也不用說了.

  

  去給天下最廣大的人做意義最大的事情,這也不太好辦.要實現更大的人生價值,還能怎麽辦呢?



  那好,我告訴妳,妳也不用想那麽多,妳就盡量讓自己生活的好壹些,也盡量讓別人生活的好壹些.別人是哪些人?就是妳的妻兒老小、同學、同事,就是妳周圍的、和妳壹樣善良的人.妳只要認識到自己的人性,認識到妳的價值有兩個方面,並且把每壹個方面都看作是妳的責任,那妳就是完整的人,就是純粹的人,就是壹個有覺悟的人,就是壹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



不管妳是什麽人,哪怕妳是完整的人、純粹的人、有覺悟的人、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有壹個事實,誰也逃避不了,這個事實就是--人總有壹死.

  

  人們天天說生活這樣,生活那樣,這是說,面對生的問題,人們可以生發出很多美妙的體驗和向往,也可以生發出很多痛苦的感覺和仇視.可是,關於死,怎麽說?我不知道,妳也不知道.說了也白說,我們都沒有死過。我們說死,只不過是看見別人死了才說死.真正的死我們沒有體驗和感覺,所以我們不知道它是什麽,有的只是真正的恐懼.人恐懼的事物實在不少,這些事物和人的死相比,實在不算恐懼.

  

  冥冥中仿佛真的有種神秘力量,在主宰著人類的命運,絕沒有任何壹個人,能逃過「它」的制裁.這種力量雖然是看不見、摸不到,但是每個人都隨時可以感覺到它的存在.「無可奈何」這四字看來雖然平淡,卻是人生中最大的悲哀、最大的痛苦.死亡是公平的。在死亡面前,最偉大的人也會變得很平凡,最平凡的人也和最偉大的人壹樣平凡.

  

  有天早晨出去,天還是朦朧的亮,剛出發沒多久,發現車窗外車輛異常遲緩,而街道兩邊的行人盯著不遠處的壹個方向看,我也把頭探出車窗外望過去,眼前的場景壹片淒涼,壹個約十幾歲的的女孩,血肉模糊,背朝天躺馬路旁邊,壹地的細碎玻璃襯著她破碎的節日新衣,就這麽靜靜的躺著,靜得無法想象生前的活潑和可愛。就那麽壹瞬間,壹個鮮活跳躍的生命就這麽沒有了.大年剛過,慶賀元宵的煙花、爆竹已經結束其短暫的美麗,而這個女孩子的生命就隨著煙花壹同消逝在人世間.

  

  有壹些聰明人或自認為是聰明的人,紛紛設想或編撰壹些關於死的美麗的佳話,告訴人們死了後可以去上天堂,或者說死了後可以去輪回,投胎轉世,幾十年後又是壹條好漢!靈魂的捉摸不定,天堂的虛無飄渺,以及投胎轉世和輪回的遙不可及,這些編造出來的謊言與其說是界定了生與死,不如說是模糊了生與死的界限.

  

  可是,死是實實在在要發生的,不僅妳我要死,全人類也必將要滅亡.死與生本來是息息相關的,死亡伴隨著人的生命的全過程,每壹個人壹生下來就把自己交給了死。對於人,死與生從壹開始就結成了壹體。死是屬於生的,生也是屬於死的.就生死而言,永恒的真實是感覺不到的.

  

  這樣壹說,人的價值到底在那?人的第壹價值隨著自己生命的終結而終結,吃的再好,穿的再好,老婆再多或者老公再多,死了和別人沒有任何分別.人如果只有第壹價值,那麽人的意義再大,最終也不過是時間和空間的占用.人如果只有第壹價值,人活著的最大意義就是準備去死.

  

  還有壹說,說什麽人死的重於泰山輕於鴻毛,說什麽「生的偉大,死的光榮」,說什麽「永垂不朽」.我記得最深刻的是毛澤東死的時候,到處都飄著「永垂不朽」的標語,現在,我隨便參加壹個老太太的葬禮,也能看見類似的挽聯.

  

  永垂不朽就那麽重要嗎?是的,它寄托了人對永生的渴求.肉體不能永生,就讓人之肉體以外的壹切都永生吧!

  

  在這個世界上,我的肉體以外,還有別人的肉體;我的生命以外,還有別人的生命,我的利益以外,還有別人的利益.所謂永生,就是讓死人在活人的利益中永生,以死人曾經有過並且繼續有著的力量施加在活人的生命中,從而凸現出死人的永恒.

  

  死以後的永生是人的另壹種生.人的這種生,是因為有別人存在,並且還為別人的存在做出了壹些事情。人的肉體雖然化做了泥,化做了水,但是這個肉體倒下之前,他所給予人類世界的壹切,就像壹座豐碑,永遠屹立不倒.假如有壹個人,他拋棄了社會,而且壹開始就拋棄了社會,假設他還能活著,就讓他活上五百年,五百年以後他也要死,那麽他的死能換來永生嗎?

  

  對死的認識和思考影響著人們對生的態度。若是既能參透死,又能熱愛生,愛惜生命卻不恐懼死亡,生命的歷程又怎麽能不是真正的怡然自得呢?

  

  有些人,仁人誌士、革命烈士,他們就能置生死與度外.因為他們要用壹時的死來換取與人類世界同在的永生.殺身成仁,舍身取義,這才是人在關鍵時刻所表現出來的壹種最高的境界和風格.

  

  妳看西天取經的唐三藏,他這個人就善得過了頭,能夠在該殺身的時候就殺身,該成仁的時候就成仁.所以他能長生不老,連他的肉,別人吃了也能長生不老,所以他能成了佛,連他那殺氣騰騰的徒弟也能成了佛.佛有多少?加上五百羅漢也沒有壹萬吧!釋迦牟尼要普渡眾生,怎麽不把世間的億萬之眾直接的普渡了也就算了,幹嘛非要叫人先施舍個夠?最好是先施舍得賠了家當,再賠了性命,然後再去做佛。

  

  偉人是什麽?偉人就是塵世的佛.妳給大家付出壹些,必要的時候把自己的犧牲壹些,那大家就說妳是偉人。恐怕連妳自己也要說妳是偉人.佛能夠永生,偉人也能夠永生.佛永生在需要被拯救的信徒的木魚聲中;偉人永生在世人對幸福的體驗和感受中.世人給自己所崇敬的偉人塑造的雕像比有史以來的佛像加起來還要多,因為偉人對世人來說,比佛要有用、得多.佛就是找不見偉人時,世人為了精神的寄托,自己創造的偉人.呵呵.宗教說白了,也是壹種誤導人達到永恒的理論.

  

  所有的人,妳、我,還有他,都沒見過誰就成了佛,可是人們可以真切地感覺到偉人的永恒存在。所以要想永生,就去做偉人吧!

  

  偉人就是以樂觀的心態給別人做了壹些事情的人。他的生命將被別人的生命延續下去.偉人就是有自己的歷史責任,並且能夠負起這種責任的人。他的生命將被其所改寫的歷史延續下去.偉人就是那些把全人類的利益當做自己的利益的人。他的生命將被全人類的生命延續下去.

  

  永生的路怎樣走?別著急,慢慢的走,小心翼翼的走,把握好現在,朝著將來走.開開心心、健健康康,照壹下鏡子,發現自己有了笑容,那是妳邁開了永生的第壹步.瀟灑壹些,舍棄壹些,看壹下周圍,發現別人有了笑容,那是妳邁開了永生的第二步.

  

   永生是用自我人格造福人類,以此得到社會和歷史的恩賜,使永生者因人類的延續而得以永生。共產極權造就了五個新的木乃伊,都放在水晶棺裏,妄圖永生,壹旦罪惡的蓋子揭開,只怕是被人們踩在腳下,永遠不得“超生”。歷史上的帝王和共產極權做為人格化的統治力量,無不幻想著永生,帝王幻想用煉出的丹藥求得永生,共產極權幻想用謊言和暴力的丹藥求得永生,最終往往是極權制度和極權統治者都死於非命。

  

  壹個人,不能了解生命,生命對他來說是壹種懲罰.當他參透了生命,卻不能完善他的生命,這種懲罰就會變本加厲.個人是如此,壹個黨,壹個制度,壹個國家,都是如此。

  

  人啊,妳確實比那撮塵土神奇.可是,仔細壹想,很久很久以前,在人和其他的生靈出現以前,充實於天地間的原本就是塵土壹類呀!到了很久很久以後,塵歸塵,土歸土,只是塵土裏畢竟有了人所化做的塵土.

  

  曾幾何時,人被認為是渺小的,尤其是個人,從而把人的自卑與懦弱坦露無遺,伴之而來的便是神靈的出現。殊不知,神亦是人的再版,他們的外貌,他們的語言都與人無異。從而在某種意義上便證明了,人也是現實中的最強者,沒有任何事物可以取代人的位置。

  

  楊子鼓吹,拔壹根毫毛用來給別人的事情千萬不要做,要是有利於別人就更不要做.他認為人人都這樣,也就人人都相安無事,天下太平.可是,即便完全從生物學的意義上來說,人也不是完全自私自利的.有沒有完全自私自利的狗?有沒有完全自私自利的猴子?有沒有完全自私自利的螞蟻?

  

  墨子鼓吹,別人要什麽我就應該給什麽,要毫不猶豫,義無返顧.他認為人人都這樣,也就人人都愛心拳拳,舉世歡欣.可是,我把壹切都給了別人,那還有我嗎?如果留下壹點才有我,那別人要是連這壹點也要,我怎麽辦?

  

  非墨既楊,「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好壹個人性歡騰的時代.楊朱墨翟之言比現在那些希奇古怪的人性論似乎更接近真實.人就是我們這些平平凡凡的人,為什麽有那麽深、那麽玄,為什麽要那麽多大家聽不懂的詞匯來描述?有些人找人性,不是在人的言談舉止上找,卻去深刻無比的拗口詞匯中找,結果找到的「人」,怎麽看都不太像人.「人」去哪兒了?「人」被浩繁的儒學典籍淹沒了,「人」被統治者取代了.



這幾天很奇怪,天天外出都要碰見吵架的人。也不知道這世界上潑夫潑婦究竟有多少,把我的耳朵都要磨出繭了。耳朵上有了繭,對那些天天縈繞耳邊的話也就充耳不聞了,好象聽到這些話本來就壹點也不應該奇怪似的。

  

  「某某不是個人。」這句話,在罵人的話裏面最平常不過了!可能我們大家都用這句話罵過人。我覺得我就夠「儒」的了,還經常洋洋得意地教育孩子:別罵臟話,修養是人最美的容貌。可是這句話長期以來在我內心算不上罵人的話,如果算成壹句臟話,那麽,我比潑夫潑婦也強不到那兒去。我就經常這樣罵人,我我周圍的朋友似乎都這樣罵過人。

  

  “某某不是個人”。這樣壹句話,仔細想來,和那些最骯臟的話沒有什麽兩樣。我說妳不是人,那和我說妳是畜生有什麽分別?只是我自命清高,不罵得那麽粗俗罷了。“某某不是個人”,這句罵人話,其實就是所有臟話的老祖宗,世上所有臟話都是從這句話中延伸和轉化出來的。我說妳不是人,那妳壹定連壹個壞人都不如,只能算豬狗牛羊,只賠睡在荒天野地,只會亂交構和……。看來這話的潛臺詞太厲害了,貌似最平常的壹句罵人話,包含了壹切罵人的道理,這真是罵人的哲學境界啊。

  

  “某某不是個人”, 我這樣罵人,妳也這樣罵人,大家都在自覺和不自覺間這樣罵人。罵來罵去,最後就是壹個結論了:我們都曾經被別人指責為“不是人”。 原來,妳和我都不是人。

  

  曾經絞盡腦汁,曾經搜腸刮肚,以為琢磨透了「人」之壹物,似乎把「人」搞清楚了。可是,壹句罵街的話就把問題帶出來了。當壹頭豬讓我們厭煩的時候,我們不會罵豬不是豬;當壹條狗讓我們厭煩的時候,我們不會罵狗不是狗。可是,人為什麽會罵別人不是人?

  

  妳站在100米以外讓我分辨,我肯定說妳是壹個人,我站在100米以外讓妳分辨,妳也肯定說我是壹個人。妳和我要是吵起架來,雖然近在咫尺,可是彼此都看不清楚對方是不是壹個人,只是破口在罵對方不是人。

  

  在人和人沖突頻生的世界裏,人就這樣經常不是人。我得罪了妳,妳就會罵我不是人;我得罪了他,他也會罵我不是人。

  

  人不是人,就是因為人和別人的利益有了沖突。當壹個人不能使別人得到的利益、不能使別人體驗幸福、不能使別人實現人的價值時,那麽這個人在人的完整性上說就不是人。原來,人不「為他」,就叫做不是人。

  

  有人說,沒進過監獄就不算是完美的人。由於沒有進過監獄,我總喜歡了解監獄裏的生活。曾經有壹個朋友出了監獄,和我壹見面,寒暄了壹會,好奇心就驅使我向人家探聽監獄裏的故事。

  

  我問他:「妳在裏邊感覺怎麽樣?」他回答:「進了監獄,就不是人了,看我出來以後和進去以前也沒有大的區別,其實,我在裏邊就是鬼,監獄就是地獄,就是社會的最底層,要是叫人天天笑呵呵的,就不叫監獄了。」

  

  他給我講的監獄的故事,我都喜歡聽,聽得津津有味,聽得神魂顛倒,聽得蕩氣回腸,常常縈繞於懷。回想他講的那些有趣故事,品味他那壹段非凡經歷,時間長了,就琢磨出了壹個問題。犯人為什麽說監獄的生活就不是人的生活?

  

  無獨有偶,那天我坐在街邊和熟人閑聊,有壹個殘疾乞丐,伸出手向我們討錢。我的這個熟人就調侃他:「我們最羨慕的就是妳了,自由自在,衣食無憂,伸手既來。」這個乞丐說的也不多,就那麽壹句:「老板,行行好吧,我和妳們比,這還算壹個人嗎?」看看,又來了壹個問題。人們相互指責別人不是人,這乞丐為什麽會說自己不算是人?

  

  人欲橫行,就像我吧,天天低下頭過日子,自以為還過的去,可是要擡起頭來,看看高處的那些人,總也發出感嘆。我什麽時候能過得跟人家壹樣,那才更像是人。到這兒,總算想通了,我有時候都感覺自己艱苦的很,不像壹個人,更何況犯人和乞丐?

  

  當壹個人自己不能得到利益、不能體驗幸福、不能實現價值,那麽這個人在人的完整性上說就不是人,也就是說,人不「為我」也叫做不是人。

  

  人不是人,就是因為人和利益有了沖突。人的本性是利益性,是人與利益的相關性,當利益不想與人相關,而想與人脫離的時候,人就表現為壹種“非人”狀態,自我感覺和他人感覺都不象是人了。

  

  人不「為我」不是人;人不「為他」也不是人。做壹個人真難呀!世人說,做人難,我看也就難在這個地方。人要是不能「為他」,那個「他」就要說人不是人。人要是不能「為我」,那個「我」也要說人不是人。

  

  做人做到後來的結果,往往是「為我」沒有造就完全的我和幸福的我,「為他」也沒有造就完全的他和幸福的他。「為我」成了「為他的累贅」, 「為他」也成了「為我」的累贅,這樣,做人就做的總是不徹底,就幹脆認定做人做的沒有做成人,也就不是人。

  

  從記事起,長輩們就教導我怎麽做人,壹方面是教導我怎樣立身,壹方面是教導我處世,合起來叫做立身處世。立身其實就是「為我」,處世其實就是「為他」。現在,我又要教導我的孩子怎樣立身處世了,這時,我卻突然發現立身處世的學問自己好象也沒有完全明白,怎麽「為我」我明白又糊塗了,怎麽「為他」我更加明白又糊塗了。

  

  現在,可以說是長大了,但是不是「成人」了?不能肯定地回答。以前,我母親總是絮絮刀刀地囑咐我,讓我壹定要「裝人」,我聽了就煩,我是人就是人,不是人就不是人,為什麽要去假裝人?今天看來,俗人俚語中真的有見地呀!人在做不成壹個完整意義的人的時候,還真的會假裝壹個「人」,就像狗帶著帽子假裝壹個人壹樣。我懷疑我和我周圍的人都在「裝人」。「裝人」裝不好,那也有痛快的說法,就是大家常說的「丟人」。

  

  世人都說妳不是人,那比較可怕。妳自己也說妳不是人,那才是最可怕。可是,人經常是既不能痛快淋漓地「為他」,也不能痛快淋漓地「為我」,人經常是戰戰兢兢地在「為我」和「為他」之間顫抖。人又為什麽不能痛快淋漓地做壹個人呢?就是因為人性被活生生分割了。

  

  人性之中有兩個部分,“為我” 和“為他”,「為我」是為自己做壹些事情;「為他」是為別人做壹些事情。因為有「我」的存在,當“為他”的時候也能“為我”,這時候,人性就是完整的,沒有丟失,也沒有被剝奪,當“為他”的時候不能“為我”,,這時候,人性就是不完整的,就丟了壹部分,就被剝奪了壹部分。

  

  很久以前,有壹種人稱號叫奴隸,他們通常是戰俘,做了奴隸以後,奴隸主不把他們當人看,可以當做貨物用來交易,可以是交易中的貨幣,也可以代替野獸相互殘殺供奴隸主取樂。奴隸除了換來的“吃食”是在“為我”,其余的“為他”都和奴隸本人沒關系了,全部奉獻給奴隸主。

  

  很久以後,有壹個地方叫東亞大陸,也有十幾億人叫居民,也是國共戰爭的戰俘,被槍桿子裏的政權所綁架,他們的人權據說比文明世界好五倍,好五倍的原因,據說就是還能“吃食”。極權統治就知道叫居民為國服務,服務到後面是為黨服務,再然後是為領袖服務,或者是為黨內的權貴服務,然後居民沒有發言權,沒有選票,給妳壹碗飯不管妳能不能吃飽,就算給了妳人權。這些居民“為他”的壹切,與“為我”無關,是壹種現代社會的高級奴隸而已。

  

  是人就要有人權,人權就是做人的權利。做人的權利就是“為他”做的壹切要與“為我”有關,我給妳交了稅,就要得到妳的服務,而不是限制,我就要有發言權,就要有選票。有了發言權,能評價統治者的功過是非,有了選票,能換統治者或者自己去做統治者,這才是人權。有了這樣的人權,人們才是壹個人,才是壹個完整意義上的人。



人在世界,世界在人,人是世界之人,世界是人之世界。可是人往往表現為壹種非人的狀態,在這個狀態下,人似乎不象是人了,世界也似乎不象世界了。人是「為我」之人和「為他」之人組成的。當人們“為他”的時候也能“為我”,人性就是完整的,人就是人,反之,人不是人。

  

  我今天在朋友圈裏和大家相互很好,互相滿足,經常交流,明天朋友們都熱心去做另壹個事情,我很討厭這新事情,那我就和朋友圈自然要疏遠了,那圈裏的朋友就不太象是我的朋友了,這個圈也就逐漸不是我的圈了。中共領袖鄧小平也是這樣,他壹生三起三落,進圈出圈,三次是人,三次是非人。

  

  極權統治下,那些不喜歡謊言的人,那些以“異議”抵制的人,那些出了圈的人,被體制打壓成非人,而他們把這個體制也看做是壹種非人的體制,最終,體制內外互為非人,互相敵對。

  

  人“為他”的時候,不能“為我”,這樣,人性內部就產生了沖突,“為他”和“為我”的沖突。人如果不“為他”,就有壹種壓力使人也不能“為我”,可是這時候的“為他”是違背人的意願的,是與“為我”不相符的,這就是人性自身的背叛。人性自身的背叛就是“為他”對“為我”的背叛,這種背叛產生後,人做的事情是不得不做的,是人不喜歡的,是給人帶來苦痛的。

  

  太太經常關心妳的身體,說是讓妳保養得好壹些,多活壹些,別比她死的早,她自己也就能更幸福壹些。妳看,在妳家裏,金錢是我們的,不分彼此,連我的生命也是我和她公有的了。這時候,人性就沒有產生背叛,人做的事情是符合自己意願的,是人所喜歡的,是不會給人帶來苦痛的。過了些年,妳發現太太變了,愛上別人了,不怎麽給妳做飯了,也不給妳洗衣服了,還藏些私房錢以備“不時之需”,這時候,妳也會發現妳們雙方人性已經產生了背叛,同床異夢,在家裏做的事情似乎都不符合自己意願了,甚至給妳帶來了苦痛。

  

  人性中「為我」和「為他」的分裂是永恒都有的,雙方的互相融合也是總能見得到的。人的「為他」在人類出現的時候,就有被動的時候,只要人類存在就永遠都有。人是狼?抑或是羊?我說,人性中的狼多了,人就是狼;人性中的羊多了,人就是羊。反正,狼和羊都在人性之中。

  

  所以,人的「為他」被動了,對於另外的人來說,人就和鐮刀、錘子、轎子、螺絲釘,甚至寵物壹樣。教科書上說,人是生產力中能動的因素。國家的意誌力和社會的意誌力就是這樣看待每壹個個人的。記得有壹本書上介紹蘇聯間諜機關訓練色情間諜時有這樣的情景:當教員第壹次讓女學員脫光衣服,互相觀察時,她們的臉漲紅了,羞得低下頭。這時教員會大聲地咬喝提醒說:「怎麽啦?為裸體害羞嗎?別忘記它是用於革命事業的武器。」人又成了武器。

  

  人對人的背叛,最嚴重地就是公共權力對人的背叛,表現為政府對人的背叛,表現為統治者對人的背叛。當人們“為皇帝”的時候,皇帝不“為我”;當人們為“國家”的時候,國家不“為我”;當人們 “為黨”的時候,黨不“為我”;當人們“為領袖”的時候,領袖不“為我” 。因為公共權力對人的背叛,集中地表現了人們的互相背叛和自我背叛,人們“為他”的時候都不“為我”,熱心地面向世界,世界卻冷冷地給了個背影。

  

  統治者給人們“洗腦”,欺騙人們愛國,其實統治者的“國”就是統治者自己,如果妳膽敢不愛統治者,通常妳會被統治者判定為不愛國。馬克思的主義本意是在解放個人的前提下解放全人類,到了列寧主義就成了無產階級專政,無產階級專政又成了黨和領袖專無產階級的政。愛國主義和馬克思主義會背叛,其他的主義都會。所以,壹切主義都要以唯人主義為基礎,圍繞人轉,圍繞“我轉”,那才是我的主義,否則和壹個響屁沒什麽區別。

  

  人們發明了各種先進的工具,本意是減輕自己的工作負擔,但是社會分工卻使工具成了束縛人的繩索,並在單調中相對加重了人的工作負擔;人們追求社會主義,追求自由、平等和公正,希望用公有制克服剝削和壓迫,但是公有制卻變成了國有制和權貴所有制,最後社會主義往往是給人們帶來了更嚴重的剝削和壓迫;人們繳糧納稅豢養軍隊和警察,本來是要保護自己的生活不被幹擾,結果軍隊和警察經常是人們安寧生活最大的幹擾。

  

  所以,人的「為他」被動了,對於自己來說,人的「為他」成了壹種異己的力量,成了壹種背叛的力量。這就是100年多來思想家們道不清說不明的--人的異化。馬克思發明他的主義起初的目的就是克服人性的異化,後來人也因此爭論了100多年。但是這個問題在中國有特殊的遭遇,毛澤東生前死後都不許講,原因就在於中共不承認有普遍的人性,也不承認人性有異化現象。如果壹個政權不把人當做人,也不想解決人的問題,那滿眼都是壹些螺絲釘和馴服工具,當然沒有所謂的人性異化了。

  

  歷來的「異化說」,每當談到人之異化為物時就嘎然而止,壹番高談闊論引來茫然無措,不知道物對人的異化背後有人性自身的異化。石頭不能讓人異化,烏龜也不能讓人異化,只有「這個人」才能讓「那個人」異化。同樣,人也不會真的異化為壹塊石頭或者是壹只烏龜,人只能忍著痛苦切割自己的人性,把它異化給另外的人,這是人性異化的根本之處。

  

  馬克思為了給人類找到克服人性異化的道路,找到共產主義裏面去了,他看來只有共產主義才能給人帶來個人自由之上的人類自由。人性異化的源頭在於利益的異化,利益異化的源頭在於財產的異化,這是毫不含糊的。如果財產經過所有的生產流程和交換流程都還是自己享用的,人性的異化就不存在,但是,共產主義,我覺得沒必要討論,討論這個和討論修成神仙差不多。

  

  公有制社會從來就不是純粹的,私有制社會也從來不是純粹的。如果是純粹的,就不能想象兩種社會形態突然轉換的壹剎那。原始共產形態就能突然轉換成私有制?不能,現在的私有制也不能突然轉換成未來的共產主義。

  

  所謂共產主義,只是公有制因素占主導地位;所謂私有制社會,也只是私有制因素占主導地位。在人類的發展過程中,隨著公共財產而不是政府財產的積累,人性會漸漸克服壹些異化,但永遠也克服不完。未來的共產主義不是天堂,就算發達到了不可思議的程度,人進化得都像宗教裏的佛祖,全部宇宙都由人來掌握,那麽誰來掌握這壹片?誰去掌握那壹片?這裏面還是有私有制因素的。

  

  人和人的社會歷史是壹個如此復雜的演進過程,是由各種各樣的矛盾交織在壹起來推動的。私有制因素和公有制因素的矛盾,也是其中的壹個。公有制因素和私有制因素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所以,馬克思說,消滅私有制,這樣的理論如果理解為在大體上消滅,那就沒有錯,如果理解為完全消滅,那就是消滅全人類。

  

  也許只是上帝擲錯了股子,列寧主義的出現,是社會進程遭到了極大的擾亂,無產階級專政成了消除異化的手段,而無產階級專政就是黨的專政,通過專政是私有財產公有化,而且公有化給政府。這種極權制度的試驗是人類的壹場浩劫,使人性的異化走到了壹個極端。



人性中的“為他”成了壹種背叛“為我”的力量,就是人性的異化。人異化以後就成了另外的人的工具,成了剝削者的工具,成了統治者的工具,成了帝王、黨和政府的工具。這意味著人被另外的人占有了,還意味著人被另外的人使用了,就像工具壹樣被占有和使用。

  

  人怎樣占有和使用自己手裏的勞動工具,就怎樣占有和使用別人,也怎樣被別人所占有和使用。只是人對人的占有不像人對鐮刀和錘子的占有表現的那麽簡練明了,而是表現為領導與被領導;服務與被服務;統治與被統治;代表與被代表,甚至表現為友誼和同誌以及其他的假象。

  

  人的本性有為我性和為他性。人被拆分為「為我」和「為他」。人的「為他」就成了別人的工具,反過來對抗自己,這時,人就被別人占有了。在帝王獨裁下被帝王占有,連賜死的時候都要喊萬歲;在黨的獨裁下被黨占有,連那些被黨打倒的黨員都在稱頌黨的英明。

  

  誰占有了誰?是上等人占有了下等人。誰是上等人和下等人?誰占有別人占有得多,誰就是上等人,反之,就是下等人。

  

  人對人的占有,表面上是占有了友誼,占有了權力,占有了金錢,占有了其他的財富,其實就是占有了利益。但利益並不是只有某壹個人和它相關,而是人人都和它相關,所以,最終人還是占有了別人的本性。

  

  中國古代孟子曾經有過這樣壹段著名的論述:「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義也」。就是說,有些人是統治別人、奴役別人的人,而另壹些人則是被人統治、被人奴役的人。這種學說為歷代封建統治者歡迎,進壹步大力宣揚。在孔家店和歷代統治者的眼裏,沒有知識、沒有文化的勞苦群眾,天生就是被人驅使的奴隸,是被人踩在腳下、做牛做馬的人。在孟子那裏,勞心者就是上等人,勞力者就是下等人。

  

  孟子說是「天下之通義也」,現在看來還真的是天下通義。要不是,後來的馬克思怎麽也張口「階級」閉口「階級」?而且世界上還有那麽多的形形色色的信仰者?在馬克思描述的資本主義社會裏,資產階級就是上等人,無產階級就是下等人。

  站在熙熙攘攘中,妳會發現,滿世界的人都是上等人和下等人。皇帝和草民,豪富和乞丐,這只是上等人和下等人的兩個極端。在妳看來是上等人的那些人裏面還有更為細化的上下區分。同樣,在妳看來是下等人的那些人裏面也有更為細化的上下區分。所以,孟子把人又分成了三六九等,所以,馬克思把人分成了階級後又在不同的階級裏面分了階層。

  

  左看右看,生活就好比壹個多面的圓拄體,有諸多的方面,其中隨便壹個方面,再將它上下看,就會發現還有諸多的層面。最凸顯出來的方面是政治的方面。在這個方面又有說不盡的層面,從皇帝到宰相,從壹品官到九品官,從九品官到老百姓,從老百姓到階下之囚,看看有多少層面。

  

  就人的政治方面來看,人不論在哪個層面,向上看,他是下等人,向下看,他又是上等人。皇帝本來是上等人裏面最上等人,可是,他還要假想壹個比他要高壹頭的上等人,那就是上帝。囚徒本來是下等人裏面最下等的人了,可是,他還要假想壹個比他要低壹頭的下等人,那就是冤鬼。而中間的那些個官員們,壹會是上等人,壹會是下等人,忙得不亦樂乎,「前倨後恭」這個成語也就成了政治嘴臉的寫照。

  

  生活中的政治層面,馬克思說,雖然是激蕩沖撞,但終究是浮冰。浮冰之下,還有推動浮冰的力量,那就是經濟。經濟主要就是拿金錢說話。假如壹萬是壹個極限,妳擁有壹萬,妳就是上等人。向下看,那些九千,八千,九百,八百,直到分文沒有,都是下等人。這些人向上看,也是越看越眼紅,上面都是上等人。

  

  再從人的其他方面看,到處都有上等人和下等人之分。坐轎子的是上等人,擡轎子的是下等人。擡轎子的要是看著坐轎子的不順眼,就把他擡到壹個僻靜小樹林裏,綁架了他,折磨他,這時,原來擡轎子的那個人就是上等人。如果孝行天下,妳老子永遠是上等人,妳永遠是下等人。如果我要向妳學剃頭,只要有壹天我的技術不能超越妳,在技術上,妳就還是上等人。

  

  只要人還有差別,人就有上下之分。

  帝王老子坐當堂,文臣武將站兩旁,前面下跪是何人,今日新科狀元郎。

  縣官老爺坐當堂,壹群衙役站兩旁。舉起驚木拍個響,嚇妳哭爹又喊娘。

  董事先生坐當堂,腦力苦力站兩旁,活兒幹得怎麽樣?幾枚硬幣嘩嘩響。

  土匪頭子坐當堂,小小嘍羅站兩旁,綁妳的票有感想,數滴清淚悄悄淌。

  

  壹些人統治了另壹些人,孟子比較有見地。他從社會的政治生活中區分人。壹些人剝削了另壹些人,馬克思對此也比較有見地。他從社會的經濟生活中區分人。可是,人並不那麽簡單的是壹個政治人,也不那麽簡單的是壹個經濟人。人是有著復雜的利益需求的人,所以,還必須進壹步把人分成了上等人和下等人。

  

  革命黨之革命,本意是自由、平等和公正,但是,出賣革命的也是革命。共產主義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造就了人類世界更完善也更可怕的等級區別,形成歷史壹大奇觀。同時,革命者不由自主的背叛,使革命者產生了對後來者的恐懼,又繼承皇權遺風把革命的成果移交給自己的血親後人。



 人都是利益的人,都是和利益結合的產物。人都有「為我」的壹面,都要向別人索取壹些;人也都有「為他」的壹面,都要向別人貢獻壹些。

  

  動物園裏有壹群羊,雖然毛色不同,品種不同,可羊還是羊,我左看右看都壹樣,看不出這只羊是上等羊,那只羊是下等羊。也許有壹只羊是頭羊,人們稱之為「羊王」,可我看「羊王」在羊的群體裏,比之於別的羊,畢竟還是壹種必須的分工和協作,就像妳家裏由妳的父親來做「家王」壹樣。

  

  人比人,氣死人。那麽人和人相比,不同之處到底在什麽地方。人和人的區分就是上等人在上,下等人在下。這就是人的等級。

  

  所謂等級,就是我和妳有壹定的關系,這種關系產生於妳我精神和物質財富的多寡,由於這種多寡的不同,我的生活和我的人性被妳占有、被妳剝奪。「活」是生活,我就把工作叫做「幹活」;「命」是生命,我就把勞動叫做「賣命」。

  

  階級,這是等級的部分和方面,卻是等級的最重要的壹個部分和方面。

  

  關於階級,列寧有最經典的定義:所謂階級,就是這樣壹些大的集團,這些集團在歷史上壹定的社會生產體系中所處的地位不同,同生產資料的關系(這種關系大部分是在法律上明文規定了的)不同,在社會勞動組織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取得歸自己支配的那部份社會財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所謂階級,就是這樣壹些集團,由於它們在壹定社會經濟結構中所處的地位不同,其中壹個集團能夠占有另壹個集團的勞動。

  

  人比人為什麽會氣死人?因為妳看人家比妳更像壹個人。人家比妳為什麽就更像壹個人?因為人家的人性比妳更加完整壹些。為什麽人家的人性比妳更加完整壹些?因為人家的人性有利潤,而妳的人性有剩余價值。

  

  人性的利潤是什麽?我做出的貢獻少,收到的回報多,我因此而比妳有更多的利益,比妳有更多的人生價值,多出來的部分就是我人性的利潤。

  

  人性的剩余價值是什麽?妳做出的貢獻多,收到的回報少,妳因此而比我有更少的利益,更少的人生價值,少出來的部分就是妳人生的剩余價值。

  

  人們都知道馬列政治經濟學最重要的概念就是「剩余價值」,工人的勞動無償地為資本家創造了壹筆價值,對資本家來說叫利潤。

  

  壹切剝削者,比如資本家,他們只是剝削了工人的經濟學意義上的剩余價值嗎?也就是說,他們只是剝削了工人的勞動成果、那些產品、那些機器、那些金錢嗎?不是,他們還剝削了工人的人性,使他們比起自己來更加不像人。

  

  書上說的關於奴隸們偉大無比的神話就包含了贊揚他們創造了更多的剩余價值的含義。身處上流社會的人,總是喜歡冠冕堂皇地贊美群眾的力量,似乎他們在下等人面前更加低聲下氣。可是,壹旦禍起蕭墻,風雲突變,下等人就不安分了,上等人也就開始打壓了,上等人只是喜歡下等人的安分守己罷了。

  

  讀愛因斯坦的傳記,卻想到了馬克思的剩余價值理論。這是由愛因斯坦的「討價還價」引起的。

  

  愛因斯坦受聘擔任普林斯頓研究所教授後,研究所的創建者和實際組織者弗萊克斯納問他需要多少薪金,他說:「壹年三千美元大概夠了。」弗萊克斯納驚訝極了。急忙說:「不行,不行,這和教授的身份不相稱。」在弗萊克斯納看來,這樣低的薪金也有損研究所的名聲,他壹定要盡量往上提,而愛因斯坦則不肯多要,以為他的勞作不值那麽高的薪金。雙方反復「討價還價」,最後愛因斯坦才答應接受最多年薪壹萬六千美元。實際上,愛因斯坦創造的價值遠遠高於他的酬勞,兩者太不成比例了。這之間的差距,可否借用馬克思的話,可以稱作「剩余價值」。

  

  在資本主義社會,剩余價值被資本家無償地占有了。在極權統治的“社會主義”的社會裏,這種剩余價值,就直接表現為政府財富的積累和權貴財富的積累。黨教導人們做出貢獻,就是這種「剩余價值」的貢獻。

  

  如果壹個人創造出了十分的價值,卻全拿走了十分,他的貢獻等於零;創造了十分,拿走了九分,他的貢獻是壹分。作為壹個健全的人,壹分也沒創造,卻在不斷地消耗財富,他就是社會的負擔,甚至是不折不扣的寄生蟲。

  

  由於人們不富有,由於人們富有的程度不完全相同,所以,人們的利益有必然的差別。由此也就引發出了人性的差別。人性的利潤和人性的剩余價值是壹個人性臣服於另壹個人性之後的必然結果。人的體力有了剩余價值,人的智力也有了剩余價值。

  

  剩余價值真的是剩余了嗎?馬克思在他的《政治經濟學》裏否認了這壹點。在人性的學說裏也必須否認這壹點。財富沒有剩余的,人性更沒有剩余的。壹切對財富的貪占和強制分配都是不合乎人性的,而對財富的貪占和強制分配恰恰是由於社會總財富的不足。

  

  人類如果不遇到毀滅性的災難,人類的發展是沒有止境的,社會總財富的積累也是沒有止境的,人類就是在財富無止境的積累中不斷發展自己的人性,完善自己的人性。共產主義和天堂壹樣,如果可以作為理想,或許是發展和完善人類人性的最佳途徑,但絕對化的共產主義社會只能是幻想來的天堂,因為人類永遠作為人類在發展,不可能壹夜之間全部變成天堂的神仙。既然進不了天堂,也成不了神仙,那麽人類在自身的發展中就永遠有上等人和下等人的區分。

  

  人類永遠有上等人和下等人的區分,這是人類多樣性存在的必然。自古以來就不乏壹種崇高的理想,企圖消滅這樣的必然。自由、平等和公正永遠是相對的,這並不妨礙人們追求更多的自由、平等和公正,但是謀求用強權和暴力達到絕對的自由、平等和公正只能給人們帶來更多的自由、平等和公正的流失。所以企圖用強權和暴力的方法消滅上等人和下等人的社會區分也是徒勞的,其結果只能使上等人和下等人的分化加劇。

  

  極權統治的特征就是利用強權和暴力掠奪,壹方面是掠奪人們的財富,使人們在經濟方面加劇上等人和下等人的分化,壹方面是掠奪人的權利,使人們在政治方面加劇上等人和下等人的分化,最終是掠奪了人們的人性,使人們失去更多的自由,使人們的人性和自由方面加劇上等人和下等人的分化。

  

  中共的許多先烈抱著自由、平等和公正的絕對花理想,使用革命的手段,先是掠奪了富人的財富,後又掠奪了窮人的財富,使之統統收歸黨和政府,然後為了保證這些財富的黨化和政府化不得不繼續掠奪人們的自然權利和社會其他權利,也使之統統收歸黨和政府,如此掠奪的結果就是廣大中國人失去了更多的人性和自由,也失去了更多的了人權。這就導致中國是壹個缺少人權的過度,所謂缺少,也就是中國人中的廣大下等人缺少了人權,而壹部分上等人的人權卻比美國“好五倍”,以至好百倍 。

  

  中共的先輩以革命的名義掠奪了人們的財富、權利和人性,中共的晚輩以改革的名義瓜分了人們的財富、權利和人性,使中國大陸上等人和下等人的差距在數十年間的發展超越了西方世界數百年的發展,也使腐敗和黑暗超越了過往幾千年的發展,這是中共建政60年的罪惡。

  

  經過革命和不斷革命,經過改革與不斷改革,中國大陸的貧富分化迅速躍居世界前茅,金融界網站2007年11月1日訊 《福布斯》正式發布2007年福布斯中國富豪榜的400位全榜單,中國新老富豪再次集體亮相。富豪們中國前所未有的財富爆炸,導致上榜富豪的財富總和為2,800億美元,比去年增加了1,640億美元;富豪榜上共有66人身價超過10億美元,而去年僅有15人達到這壹水平,這標誌著中國已經成為全球億萬富豪最多的國家之壹。

  

  中國大陸10%的上等人擁有的財富超越了其他90%的下等人,這是不爭的事實。富豪榜上這400人占據2,800億美元財富,平均到每壹個中國人基本就是每人200美元,可是有更多的中國人舉著“盛世”的幌子,掙紮在溫飽線以下,他們連100美元都掏不出來,





  如果有神論者說得對,人都是上帝造就的,那麽人在上帝面前都是壹樣的,是自由平等的人;如果無神論者說得對,人是父母生出來的,那麽人在自然面前都是壹樣的,是自由平等的人,因此,每壹個人都應該擁有壹個完整的人性,每壹個人的人性都不應該預先留出壹部分去做為「人性的剩余價值」,每壹個人都不應該要求別人預先留出壹部分去做「人性的剩余價值」,以作為自己人性的利潤。

  

  人們需要的和人們面臨的並不是同壹回事。人們需要的,第壹,是壹個公平的社會;第二,是壹個擺脫下等人境遇的社會;第三,是壹個能夠自然而然地做壹個上等人的社會。人們面臨的是,由於不足,就要貪占。貪占不成,就要強制分配。強制分配就會在分配的繼續過程中引發鬥爭。這種鬥爭表面上是爭奪財富的鬥爭,歸根結底是爭奪人性的鬥爭。

  

  毛澤東曾經說:“與天鬥其樂無窮,與地鬥其樂無窮,與人鬥其樂無窮”。毛澤東也是與天下人爭奪人性,從而使自己獲得更多的人性。

  

  鬥獸場又名競技場.鬥獸表演分為三種:即獸與獸鬥、獸與人鬥、人與人鬥。角鬥士搏鬥時,場地上鋪滿了沙子。獸與獸、獸與人鬥時,為了使場景美麗以便吸引觀眾,場上布置了壹些灌木叢、樹木和假山。夏季在鬥獸場演出時,為使觀眾免受酪熱,劇場頂端用壹個中間開孔的帆布遮蓋。

  

  角鬥士相鬥時,場面十分殘忍。雙方必須作出生死決鬥,直至壹方取勝為止。敗者的性命操縱在看臺上尋歡作樂的貴族們手中,他們將大拇指向下,敗者遭殺;若大拇指朝上,敗者可免於壹死。壹直到公元405年,這種野蠻的娛樂活動才被西羅馬帝國皇帝霍諾留宣布停止。

  

  鬥獸場裏人和人的角鬥停止了,整個社會依然是壹個巨大的鬥獸場,這個鬥獸場裏的殘酷場景誰又能當頭喝止?佛祖沒有,耶蘇沒有,穆斯林的真主也沒有。最後,馬列主義總結出來壹個結論,叫做「以暴易暴」,也就是人們經常掛在嘴邊的「階級鬥爭」。希望由最後的階級決鬥來壹勞永逸地解決社會差別引發的社會鬥爭。

  

  人們相互占有了對方的人性,相互破壞了對方人性的完整,可結果並不樂觀,人們都不是完整意義上的人了,並且被人為分成了上等人和下等人。上等人的生活和下等人的生活都不符合人性,只不過,上等人的生活壹定是比下等人的生活「更」符合人性。

  

  什麽叫符合人性的生活?符合人性的生活就是人不被別人占有的生活,就是人不被別人異化的生活,就是人不被自己背叛的生活。就是人不需要「裝人」,也不會「丟人」的生活。要想盡量地過壹些符合人性的生活,那就要盡量地少被別人占有,少被別人異化,少被自己背叛。這樣,人才能自由平等和全面地生活。

  

  安源路礦工人大罷工的口號:從前是牛馬,現在要做人。張三見了李四說:妳最近過得如何?李四回答:過的去,還像個人!正是因為人不是完整意義上的人,所以,人就要努力、奮鬥、要做得更像壹個人。可是,生活是勾心鬥角的,利益是矛盾重重的。我要做得更像壹個人,妳也要做的更像壹個人。但人們做人的那個前提條件還是那個條件,我要更像壹個人,妳就不能太像壹個人,所以,妳和我就要爭壹爭,鬥壹鬥。

  

  上等人不想讓下等人把他拉到社會的下層去,就和下等人要鬥壹鬥,下等人要爬到社會的上層去,也要和上等人也要鬥壹鬥。這就是等級鬥爭。等級鬥爭就是下等人為了擺脫上等人的占有和異化、而上等人要維護這種占有和異化所進行的鬥爭。

  

  階級鬥爭,是等級鬥爭的壹個方面和部分,而且是最為重要的方面和部分。階級,階級鬥爭,此類概念經列寧主義者和第三國際的濫用,現在已經臭名昭著了,人們都不願意談它了,似乎壹談它就背離了自由、民主和公正壹類的普世價值和原則。但是,由於財產權利和政治權利的差異,人和人是有區別的,這個必須承認。而壹旦承認了這個,就可以引申出人性的等級,上等人和下等人,還可以接著引申出兩個等級之間的競爭,其實就是等級鬥爭,其中顯著的方面依然是階級鬥爭。

  

  迄今為止的人類歷史,都是壹部激烈競爭的歷史。人類在競爭中得到升華,創造了高度文明。作為「宇宙之精華,萬物之靈長」,人類在與自然界其它物種的競爭中,獲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成為我們這個星球的主宰。其它物種葡匐在人類之下,茍延殘喘,它們的生存或滅絕,完全取決於人類的意誌,人類作為地球的強者,對它們有生殺予奪的權力。而在人類社會內部,伴隨著國家和民族的產生,激烈的競爭,全方位的較量,猶如萬馬奔騰,妳追我趕,此起彼伏,永不停歇。勝利者獲得了生存和發展,而失敗者,要麽從歷史舞臺消失,要麽茍且偷生,屈服於命運,無奈地等待消失時刻的來臨。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從小到大,再到老,少年是十年寒窗還不止十年寒窗;中年是忍辱負重還不止忍辱負重,老年了又怎樣?拘僂著腰,喘著氣,在夕陽的斜照下恐懼地等待人生的終點。苦中苦吃了,成了人上人了嗎?我們絕大部分人都沒有成為人上人。人被別人坑了,要和別人鬥。坑來坑去,鬥來鬥去,大部分的人還是人下人。

  

  「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孟子說是「天下之通義」,這話還有壹些片面,應該說,有錢人和有權人治人,沒錢人和沒權人治於人。

  

  馬克思說,舊哲學的貧困是因為紙上談兵而錯誤。真正的哲學不是理論而是行動,所以,他發起了壹場基於剩余價值和階級鬥爭的無產階級革命,並稱之為歷史的必然。隨後,列寧主義者把暴力捆綁於革命,把無產階級獨裁或者叫黨的獨裁當作必須的手段,也稱之為歷史的必然。

  

  列寧主義的“階級論”不希望人類社會達到人人都“有產”、都成為“有產階級”,而是希望大家都成為“無產者”,或者說只有“公產”而沒有任何“私產”,這顯然完全違背人們起碼的常識和願望,也違背人類的人性,因此這種學說也就必然沒有出路。

  

  人性是有差別的,階級和階級鬥爭都是存在的,這並不能說明,階級鬥爭就是歷史的火車頭,同樣,階級鬥爭雖然伴隨著人類歷史的發展,但也不能說明離開了階級鬥爭歷史就會停滯,列寧的專政論是錯誤的,毛澤東的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是錯上加錯的。階級鬥爭是存在的,這不容置疑,但政權的使命是調和鬥爭,使人類在和平中發展,但列寧和毛澤東的紅色政權都是反其道而行之,蓄意挑動社會矛盾和階級沖突,開人類歷史的倒車。

  

  在統治者倒行逆施、嚴重剝奪人們的財產權利和政治權利並且死不改悔的條件下,進行暴力革命和階級鬥爭才對歷史的進步有正面作用,而在其他條件下則是負面作用更大,甚或完全起負面作用。階級鬥爭並非歷史發展的壹貫動力,在多數情況下不是動力,而是阻力。人類發展的主要動力在人性內部,在於人對物質利益和精神利益的不斷追求。

  

  從肉體上把“階級敵人”完全消滅、要“殘酷鬥爭、無情打擊”,要對 “階級敵人必須毫不留情面”,這是壹種人類內部自相殘殺。階級鬥爭在中國的緣起、發生,它所人為制造出來的種種流血、暴力、殺戮、迫害、陰謀、滅絕人性、破壞社會的進步,它無異於壹場最血腥的“戰爭”甚至超越了中日戰爭。

  

  任何革命,暴力的或者非暴力的,其目標只能是不尊重人權的統治者和獨裁者,只能是流氓政權,而不能加諸任何社會大眾,包括地主和資本家,或者別的。否則,革命也必然是無恥的流氓革命。中國歷史上的階級鬥爭或者革命過壹些年頭就出來壹次,那些以掠奪和瓜分為目的的無不遭到歷史的唾棄,比如黃巢起義,比如張獻忠起義,比如洪秀全起義,都是以掠奪和瓜分始,以可恥的失敗終,這些階級鬥爭或者革命對歷史進程造成了極大的傷害;相反,漢高祖的革命,隋文帝的革命,趙匡胤的革命,都是改換政權的門庭,並不對社會進行掠奪,從而都促進了人類文明的發展。

  

  共產革命,在列寧主義的指導下,是壹場徹頭徹尾的流氓革命,是壹場利用階級鬥爭進行無恥的掠奪與瓜分的革命。在中國大陸的革命中,地主富農和大小資本家經過數代辛勞積累的財富被革命政府吞噬了,經過幾十年的改革和繼續改革,現在被革命者的後代和貪官汙吏所霸占和隱匿。

  

  共產革命以革命的名義先是掠奪了富者的財富,後是掠奪了窮者的財富,使整個社會都成了赤貧,剩下的富者只能通過改革重新造就,最終就是黨內的權貴和黨的領袖。列寧主義者在壹些國度裏發動共產革命,革命的最後結局就是人性的極度侵占,人權的極度缺失,經濟上和政治上都回到原始而野蠻的剝削壓迫之中。



盧梭說「強者也決不會強到可以永遠當主子,除非他使自己的暴力轉化為權利,使屈服轉化為義務。」其實,即使暴力轉化為權利,屈服轉化為義務,強者也決不會強到可以永遠當主子。

  

  孔子說:「唯上智與下愚不移。」不移就是不能改變,上等人對下等人的剝削和壓迫不能改變。孔子又說:「克己復禮。」復的就是這樣的禮。禮是什麽?禮就是禮法,就是人們要求別人同時,也要求自己遵循的規則,現在,人們叫它「行為規則」。

  

  人擺脫不了人上人和人下人的鬥爭,為了使這種鬥爭不至於無限地傷害雙方,就由強者與弱者根據各自的力量進行妥協,然後制定壹些規則,這些規則要求上等人和下等人各安本分。

  

  行為規則就是在利益和利益發生沖突的時候,確定哪些利益要站在第壹的位置,哪些利益要站在第二的位置。什麽情況下「為我」多壹些,什麽情況下「為他」多壹些,都要由社會的行為規則來評判。也就是說,行為規則是為利益、為人的需要、為人的「為我性」和「為他性」、為人的本性的發展和活動提供壹種約束。

  

  行為規則就好比交通規則,它要求妳這樣走,別那樣走,好讓別人也走。行為規則要求妳在壹定的時候放棄自己的壹些需要,去迎合別人的壹些需要。好比現在,每每出臺壹步新的法律,都要聲明壹下比以前有了進步,考慮到各方面的利益,更加人性化了。法律所引申的人性化,無非就是調節大家的鬥爭,以免鬥得出了格,過了頭。

  

  不僅壹切制度、條例、法、條約、等等都是行為規則,而且,所有的風俗、教條,以及其他社會加諸於妳的各種要求都是行為規則。人和人如果沒有沖突、需要和需要如果沒有沖突、人的為我性和為他性如果沒有沖突,行為規則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了。

  

  所以,行為規則的本來面目非它所號稱的公正無私和剛正不阿,說到底,它是侍強淩弱的工具,也是鋤強扶弱的工具。如果弱者不滿意現行的行為規則,就會造反,他們也會倡導壹種新的行為規則,同樣也是號稱公正無私和剛正不阿。

  

  同壹個行為規則不會為兩個不同的利益性提供對等的服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只是壹個執法的的原則,而不是壹個立法的原則。如果立法上可以人人平等,那麽那麽法律就必然成為多余。正因為如此,才可以說,「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就是「在不平等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在中國歷史上,誰第壹個復的「禮」?是秦始皇。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砸碎舊的禮法,殲滅六國,去除周室,好象就他最蔑視禮法。可是天下初定,他又急忙在壹個更高的和全新的基礎上恢復了舊的禮法。虞,夏,商,周,秦,土,木,金,火,水。秦始皇依靠無行相克的學說,把大秦帝國的合理性確定了下來,也就是把大秦帝國的合「禮」性確定了下來。

  

  大禮壹定,小禮其中。把「王」改稱「皇帝」,把「朕」做為皇帝獨有的第壹人稱;把「詔」、「玉璽」作為皇帝的專擅之物。他參照夏商周的禮儀制定了壹套尊君抑臣的朝儀,把以前的分封制升華為郡縣制,全國政權歸於中央——也就是秦始皇自己,並用壹套完備的律法予以鞏固,真正實現了孔子的理想——「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孔子壹心維護「王」的尊嚴和地位,並因此受盡了嘲弄和奚落,如果他活到大秦王朝,看著始皇帝的作為,恐怕不知道該哭還是該笑。

  

  文化制度、經濟制度、政治制度、軍事制度,甚至宮廷禮儀,在秦始皇以後的兩千多年裏基本上沒有大變化,都是秦制的延續和升華。用現在的理論術語說是有繼承的批判。從這個意義上說,秦始皇所夢寐以求的萬世帝國也算是實現了。他是始皇帝,胡亥是二世,子嬰是三世,後面還有,劉邦算是四世,清朝的宣統皇帝如果不算是末世,那毛皇帝就勉強算他個末世。

  

  秦始皇以後的皇帝,不論是纂位上去的,還是起義上去的,都沿著始皇帝的路走。包括劉邦,他是借口反對始皇帝的暴政起義的,可最後呢,還是「漢承秦制」。這個「制」歷經兩千多年的變革,越來越完備,越來越無懈可擊,最終只好借助外力來引發革命予以擊潰。就好象壹個新的始皇帝把延續了兩千多年的始皇帝的統治框架給破壞掉,然後在壹個更高的、全新的基礎上把舊始皇帝的統治框架再重新建造起來。

  

  壹類行為規則被稱做法律,壹類行為規則被稱做道德。依靠強制來造就壹種虛假的守法形象,並對玷汙這種形象的人鏈銬相加,這就是法律。依靠說教來造就壹種虛偽的自律模樣,並對猥褻這種模樣的人唾沫相加,這就是道德。法律是最高的道德,道德是最低的法律。它們都是社會文化的集中體現。

  

  什麽是中華文化?中華文化主要就是孔子留下的壹「套」再加上秦始皇留下的壹「套」。孔子是壹面旗子,秦始皇是壹條鞭子。旗進人進,妳要不進,那好,給妳壹頓鞭子。旗子是帶妳進,鞭子是趕妳進,總之,不能錯了方向。好比現在,又要依法治國,又要以德治國,總之,是壹個「套」,套住妳走,走得慢了「德」要召喚妳,「法」也要催促妳。妳是什麽?妳就是圍在磨盤上轉的驢,就那麽轉好了,「德」和「法」已經給妳劃出了軌跡。

  

  壹個國家,壹個社會,最好是有法可依,同時也有德可守。這樣,這個國家,這個社會,才不至於亂了套,這樣,這個國家和社會的磨盤才不至於被拉在地上摔破。這樣,這個國家和社會的驢才不至於亂跑亂踩,最後被主人打,或者連主人也踩得腿斷腰痛。

  

  毋庸置疑,法律,無論在現代生活中還是在以往的生活中,對於人們都頗為重要。往往是,如果想做壹件事情,那麽,便應知道和這件事情有關的法律、該法律的效力,以及什麽人在什麽情況下會利用這些法律來幹涉我們做的這件事。

  

  馬列主義的《政治經濟學》教科書上說,法是統治階級意誌的體現。從哲學上來講,凡是借助強制的行為規則都叫做法。在這裏,法是上等人意誌的體現,是上等人和下等人生存力量較量的結局,這個結局就是上等人和下等人繼續捆綁在壹定的,好象是商量好了的社會關系上繼續生存。國際法、條約、族法、宗法、家法等等,還有憲法、刑法和民法,都是如此。

  

  法本來就是人和人之間帶有強制色彩、不平衡的契約。首先來自於人不是人,其次來自於人背叛了人,第三來自於人比人,第四來自於人坑人,第五來自於人鬥人,第六來自於人治人,最終消亡於人恢復到人。

  

  法是強迫社會接受不平衡的現實的平衡器。如果這個平衡器遭到破壞,社會的不平衡就會凸現出來,由此而來的社會動蕩也就發作起來了。可是,法做為壹個平衡器,他首先要有表面上虛假的寬厚和仁慈,它應該把社會的不平衡壓縮到壹個最為貌似平衡的限度,讓上等人瀟灑地活著,也讓下等人貌似瀟灑地活著,否則,法本身的危機也就要到來。大秦帝國的法,就被秦始皇和李斯搞得太血腥,最終被稱為暴政,招致當世的起義和後世的非議。

  

  現在這個社會,也就是秦始皇兩千多年之後的社會,憲法和其他壹切成文頒布的法,誰的最好?我看還是上等人和下等人通過議會協商出來的好。因為,這樣的法,上等人和下等人都有了約束,並且承認了這個不平衡的約束。我們謂之的資產階級專政或者無產階級專政如果背離了這種立法的精神,只顧及自己的隨意性,只迎合自己對法的需要,那麽這種法無論它多麽革命、多麽正義、多麽符合理想,最終都要給社會帶來危機和不穩定因素,甚至遭到不可理喻的唾棄。最初的社會主義的法多麽革命、多麽正義、多麽符合理想,可是他是不和另壹部分人協商也不顧及另壹部分人的要求而橫空出世的。雖然,這壹部分人在這壹階段肯定是社會的大多數人,但是大多數人也不能無限地淩駕於「壹小撮人」之上。壹味地鬥爭、壹味地打擊、壹味地鎮壓,絲毫不容許另壹面擡頭,這麽單調冷酷的社會也壹定是不符合人的多方向發展的要求的,因而,也是不符合人性的,因而也必定被大多數裏面滋生出來的新的「壹小撮人」所動搖。斯大林的蘇聯多麽讓人留戀,那曾經是多少人夢寐的故鄉,可故鄉畢竟是故鄉,那麽多人都毫無反顧地走出了故鄉,最後,整個蘇聯都走出了故鄉。

  

  假如我們的法壹定要讓某壹個人死,也要叫他最人道地死,不要叫他死得那麽難堪,哪怕有很多人都對他恨之入骨也不要這樣做,因為這個人雖然違法了,可他畢竟不是壹無是處。假如要制裁某壹種社會勢力,不僅要考慮到怎樣保護這種社會勢力對立面的利益,也要考慮讓這種社會勢力受到最小的傷害,因為這種社會勢力壹定有它存在的理由和物質前提。

  

  德是什麽?或者說道德是什麽?道是人們該走的路,是人世間的遊戲規則。德是人們該上路的方法,該如何掌握遊戲規則。從哲學上來講,凡是借助說教的行為規則都叫做德,或者叫道德。  

  

  道德是壹種社會現象,屬於社會的上層建築。人不能離開群體而孤立地生活。壹個人生活在社會中,其行動必須顧及別人的利益,否則就會引起糾紛或沖突。早在原始社會中,人們為了維護部落成員的共同利益,協調彼此的關系,就產生了壹些約定俗成的、調節各人行為的準則。遵守這些準則,便稱之為善,就會受到輿論的贊許而使個人感到心安理得;否則,便稱之為惡,就會受到眾人的譴責或使個人感到內疚而力求改正。這些由輿論力量與人們的「良心」所支持的行為規範及其施行的總和,就是道德。

  

  西方有壹句諺語:「讓規則看守世界。」世界為什麽要規則來看守?因為世界的不平等,因為妳和我要並存於壹個世界,因為下等人和上等人要並存於壹個世界。他說:「妳不要總糾纏我的老婆」,妳不聽他的,妳還要糾纏,那麽道德就要制裁妳。如果妳糾纏不休,還要霸占,還要強奸,好了,妳等著,法律也要制裁妳。

  

  道德是壹種更為普遍,有影有形地並且無影無形地存在於人的生活的各個角落和廳堂。而法律像壹柄利劍高懸在人們的頭頂,使人不敢仰視。

  

  道德要規範的是人和人之間關乎皮毛的沖突。法律要規範的是人和人之間關乎骨肉的沖突。人家讓妳瘙癢難耐,由道德來規範;人家讓妳痛苦不堪,由法律來規範。比如說,有人把屎拉在妳家門口,誰能把他處罰?只有道德可以出來含沙射影地做個和事佬。要是有人把屎拉在妳嘴裏,那就太惡劣了,道德對他的處罰恐怕不足以使妳在怨恨中解脫,也不足以壓制妳復仇的欲念,為了不使天下大亂,也就是孔子說的「禮崩樂壞」,法律就要扮演壹個力大無比的俠客形象,幫助妳出這壹口惡氣。

  

  寬容的社會讓法律做道德的尾巴,狹隘的社會讓道德做法律的尾巴。道德力所能及事,別讓法律出面去做,否則就會在表面天下大治的假象中培育出天下大亂的種子,就要危及「天下大治」之下的經濟基礎,從而引發社會變革。始皇帝的天下算不算大治?我看算,可是,歷經二世和三世就嗚呼哀哉了。

  

  制定壹條法律,吐口痰就坐五年牢房,也許會把隨地吐痰的習慣徹底治理掉,但是這麽狹隘的法律就是符合人性的嗎?當然不是。而不符合人性的壹切力量必然會被人性的力量所蕩除。剩下的問題就是:如何利用道德的力量來消除人們隨地吐痰的習慣?也就是說,如何不用或者少用法律,而用道德來規範人們的生活?我看也就是大力倡導。也許政府會抱怨說,沒有辦法讓人們不隨地吐痰。那只能說這個政府是無能的政府。為什麽說妳無能?因為妳拿起大棒,看起來有能,但放下大棒,妳終究還是無能。

  

  東漢的班固全面考察了文、景二帝時代的歷史後,在《漢書》中深情地寫到:「周雲成康,漢言文景,美矣。」而距離這個時代並不遙遠,甚至親身經歷了這個時代的司馬遷父子也同樣感嘆文景二帝:「德至盛也。」漢的強盛前,有壹個無為而治;唐的強盛前,也有壹個無為而治,後來,無為而治沒有了,真正的強盛也就沒有了。有的只是「強」或者「盛」,再不就是積貧積弱,任人宰割。

  

  強大的道德力量是社會前進的偉大動力,因為它能降低社會發展的成本。道德的力量如果強大起來,勞動的果實就會早熟;從而使歷史進步成為輕車熟路。道德的力量如果強大起來,臃腫的政府就會成為不必要的寄生蟲,可以從容棄之;道德的力量如果強大起來,互相防範和制裁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節約下來的社會財富將進壹步促進社會的發展。

  

  養活那麽多的警察做什麽?抓壞人。反過來問,壞人少了不是更好嗎?妳說,壞人少不了,要抓才會少,我說,錯,壞人從來都不會越抓越少,只有將壞人轉化成好人,壞人才會越來越少。如果依靠抓,壞人只會越抓越多,從而也只能說明社會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危機。

  

  中國的鋼產量世界第壹,聽了的人都高興,可我就不太高興,每壹個家庭的門窗都是鋼制的防盜門,壹家用半噸鋼,億萬家庭要用多少鋼?路不拾遺,夜不閉戶,這樣的社會會比我們多出多少鋼?制造防護網和防盜門要多少工人和工廠?所以,缺少道德制約力的社會是壹個不和諧和浪費的社會,因而也是壹個帶有病態、步履遲緩的社會,因而也是壹個潛伏著重重危機的社會。

  

  法要寬,德要厚。寬是壹個立法的原則,厚是壹個立德的原則。但是寬不是容許法外開恩,厚也不是德外有情。法網恢恢,必須是疏而不漏。漏下來壹點點,就證明法網壞了。再漏下來壹點點,就證明法網破了。又漏下來壹點點,就證明法網敗了。說是不能闖紅燈,領導的車來了就公然闖,交通警察不去向他罰款,還要敬壹個禮,這交通法規就是給別人來遵守的嗎?列寧沒有了,列寧的衛兵也沒有了,列寧的理想也就要破滅了。

  

  厚德載物,必須能全部載得起來,不要這個人能載起來,那個人就載不起來。我在晚上幽會情人,那可能讓記者登在報紙上。妳包個二奶,還要包個三奶,沒有記者敢去登妳,無非就是妳有錢或者妳有權,可是妳要是跨了臺,「正義的」記者們就露臉了,還有小道記者給妳造謠,說妳老牛亂吃草,連親老子都敢搞。這樣的道德誰還來信?沒有人信。

  

  作為規範社會的行為規則,法和德在制約人的行為時都要表現出它的嚴肅性和公正性。在孕育的時候,法要寬,德要厚。到了成熟落地的時候,要反過來,法要嚴,德要謹。 

  

  行為規則在制定的時候要是不寬厚壹些,社會就沒有實施它們的能力。政府也好,軍隊也好,監獄也好,輿論也好,如果面對它們力圖維護的壹切,顯示出懦弱和失落,它們也就失去了誠信。政府、軍隊、監獄和輿論等等,這些引導社會的力量失去了誠信,整個社會也必然陷入了誠信的危機之中。

  

  比如說收稅,還有亂七八糟的什麽收費,社會的管理部門和強勢力量說收多少就收多少,壹點也不(或者很少)和社會的弱勢力量商量。收的壹方難收上來,就好象黑社會,打砸搶,無所不用其極。被收的壹方,沒有賺到足夠的錢上交,就抵觸、逃避、賄賂。收的人面對這樣的行為規則誠信在哪?被收的人面對這樣的行為規則誠信又在哪?

  

  又比如說,妳要搞義務教育,說是不收學費了,還要靠立法來落實。呵呵!不錯,大家聽了都高興,連妳自己也高興,皆大歡喜。但最終,妳又落實不成樣子。學費不收了,其他的名目卻出來搜刮學生和家長的血汗錢,比義務教育之前多收了好多。本來以前交點學費還能上得起學,現在好了,上不起學了,童工倒成了更加廉價的勞動力。妳的誠信就這樣?這樣的誠信能培養出誠信的學生?這樣的學生能成長為誠信的公民?

  

  倡導誠信,首先要加強政府的誠信,其次要加強強勢力量的誠信,這樣,弱勢力量就自然有了誠信,因為弱勢力量本來就缺少不誠信的本錢。政府總欠人家企業的錢,企業就不容易準時給職工發薪水,職工又只好去靜坐和示威來騷擾政府,造成惡性循環。

  

  寬厚的行為規則壹旦制定出來,就必須用不寬厚的精神來落實。也就是所謂的「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壹旦脫出這個框框,也就脫出了誠信的框框,社會也就有了腐朽的味道,其征象就是上面的貪汙腐化和下面的投機鉆營。這樣,就需要改良或者革命。



壹切行為規則都是社會的上層建築,都要隨著經濟基礎的發展而發生變化。在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之間的交錯運動中,人性起著決定性的和關鍵的作用,因為經濟基礎是人的社會的經濟基礎,而上層建築也是人的社會的上層建築。

  

  經濟基礎發展了,上層建築也要有所發展。好比地基打得比以前好了,錢比以前更多了,樓就要比以前蓋得更高、更漂亮。社會上的錢多了,東西多了,原來的分配辦法就不適合了,就有更多的人站出來叫喊了,要多分壹杯羹,這就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理論。多分了壹杯羹,幹起活來就有了更大的熱情和活力,也更願意大家壹起配合著工作,合夥求財,從而又了更多的錢和東西,這就是上層建築反作用於經濟基礎的理論。

  

  壹切過時的法律和道德,都妨害了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再分配,從而危及到人性的繼續發展和弘揚光大,所以,過去的法律都是嚴酷的,過去的道德都是吃人的。為了不被舊有的法律和道德吞噬,人們就會對抗舊有的法律和舊有的道德,就要發言、就要抗爭,以使其變新。變新的道路有兩條,就是改良與革命。

  

  什麽是改良?改良就是循序漸進地變,以求達到更新社會的目的。什麽是革命?革命就是急風暴雨地變,以求達到更新社會的目的。

  

  我發言,提出要求,妳還願意聽,咱們協商壹下,我進壹步,妳退壹步,或者我進兩步,妳進上壹步,讓我能跟上妳,這就是改良。我發言,提出要求,妳不願意聽,壹點協商的余地也不給我留,我想進壹步,妳不讓我進,或者妳進了壹百步,才允許我小挪壹步,我要是不聽妳的,妳就打我,打得我痛了,我就還手,還糾集同夥壹起打妳,把妳打翻在地,叫妳伏伏帖帖,從此換個位置,這就是革命。

  

  改良就是流著汗,忍著痛生孩子;革命就是生孩子難產時,迫不得已來個刨腹產。為什麽要改良?因為必須生孩子。妳想在孩子的笑聲中獲得幸福,而這個孩子的出生,雖然也讓妳產生壹些痛苦,但是妳還能忍受,還能順產,所以妳選擇了改良。為什麽要革命?革命就是生這個孩子時,妳想順產、想改良,可是盆骨太緊,也太緊,萬般無奈,也只好在肚子上開壹刀,所以,妳並非壹開始就想革命,而是不革命,妳就承受不了難產的痛苦,因而不得不選擇革命。如果順產沒有任何痛苦,刨腹產根本就不會出現。

  

  永遠要記住:富人和窮人的區別。列寧說:「工農群眾進行革命究竟是要得到什麽?他們期待於革命的是什麽?大家知道,他們期待的是自由、和平、面包和土地。」革命是為了財富的重新分配,改良也是壹樣。所以,鄧小平形容他所發起的改革運動是繼毛澤東革命之後的又壹場「革命」。

  

  本來大家壹共有三塊錢,妳拿兩塊,我拿壹塊,也就算了,大家還要相互依存嘛,就這麽過吧。現在,咱們都勞心的勞心,勞力的勞力,辛苦壹場,錢也賺多了,有了八塊錢。八塊錢就比原來多了許多,可是,原來的約定是我只得壹塊就行,不論這個約定是我同意的還是不同意的,總之,我還湊合著可以接受,現在壹塊錢占比例太少,我不想接受了,我就想多要壹些。

  

  想多要壹些嗎?好。首先就必須向原有的約定挑戰,提出改變的要求。原有的約定是什麽?就是舊的法律和道德。舊的法律和道德能同意妳所提出的要求嗎?能向妳的挑戰低頭嗎?不能。因為它們背後有強大的社會勢力,也就是妳的對立面,同時,也是問題的重要之處所在;而它們的前面還有強大的強制機器和說教機器。

  

  強制機器就是國家機器、軍隊、警察、政府、監獄和其他壹切強制人接受社會規則的、帶有暴力色彩的力量。說教機器就是傳統、教科書、電視、廣播和其他壹切說服人接受社會規則的、帶有規勸色彩的力量。

  

  要叫舊的法律和道德能同意妳所提出的要求並且向妳的低頭,就只有面對它,去勇敢地抗爭,別無他途。經過抗爭,道德和法律背後的力量,同意了妳的部分或者全部的要求,修改了道德和法律,重新制定了行為規則,甚至,把維護這些行為規則的強制機器和說教機器也交給妳壹部分,由妳來掌握。這時,改良就見效了,社會又可以進步壹些了。相反,經過妳的抗爭,道德和法律背後的力量絲毫也不妥協,壹點也不放棄,那妳只有繼續抗爭,以致拿起武器,砸碎維護道德和法律的強制機器和說教機器,最終改變法律和道德,或者道德和法律換湯不換藥,但江山易主。妳成了換了新湯以後的法律和道德背後的力量。這時,革命就成功了,起碼是表面上成功了。

  

  改良和革命,就其最直接的起因來說,是有人要打破舊制度,就其最直接的目的來說,是要建立壹種新制度。離開制度的改變,改良和革命就無從談起。改良以後,法律和道德會有漸漸的調整。革命以後,法律和道德會有急劇的轉變。人類的歷史就是由這些漸漸調整的階段和急劇轉變的階段所構成,也就是說,沒有改良和革命就沒有人類的歷史。

  

  人類的整個歷史的就是壹部「修正主義」的歷史。全部的制度,或者叫規則,都是在不斷的修正中過渡自己、成長自己、完善自己,最後終結自己,其中還經常性地自己破壞自己。沒有壹個人能永垂不朽,也沒有壹種制度能永垂不朽。唯壹能夠永垂不朽的就是人對利益的需要。哪壹種制度更符合人對利益的需要,更能夠適合人的全面發展,能夠更多地造就人的價值,能夠使人享受到更高的和更多的幸福,哪壹種制度就能存在得更長久壹些,僅此而已。

  

  什麽叫社會制度的優越性?優越性就是滿足人對利益的需要,適合人的全面發展,造就人的價值,使人享受到更高的和更多的幸福。離開這些來談優越性,純屬自欺欺人。每壹個主義,每壹個思想,每壹個理論,無不例外地都是壹種社會制度的理論基礎。沒有壹種到處都適合的社會制度,所以也就沒有壹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理論。

  

  共產革命的理論開始側重的是階級鬥爭。到了列寧,就側重無產階級專政。到了毛澤東,又側重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所以,巴黎公社、蘇聯、文化大革命時期的中國,都不壹樣。共產主義運動的失敗就在於鬥爭再鬥爭,專政再專政,革命再革命。

  

  改良好?還是革命好?那必須回答,什麽叫做「好」。「好」首先是達到目的,其次是付出最少的代價。改良要觸及傷痛,心靈的和肉體的、精神的和物質的;革命則要殺頭,要屍橫遍野,要血流成河。所以,改良比革命好。

  

  問題是,改良不見得就壹定是順應潮流。順應潮流了也不見得就壹定是壹帆風順。壹帆風順了也不見得就壹定會繞過所有的暗礁。不觸暗礁了也不見得就壹定能避免擱淺灘頭。改良要是讓要求改良的人付出太多的代價,那又何必強求改良,還不如奮起革命。要改良就改良,不改良就革命。能改良就改良,不能改良就革命。

  

  革命靠理想,改良重務實;革命多風險,改良非保守。改良的社會成本,比革命要經濟得多,問題在於能否抓住歷史機遇。若昧於既得利益,致改良太慢或失敗,則革命隨時可能發生。以改良避免革命,最終被革命取代,有大清滅亡的教訓在;革命成果不加以完善,被下壹次革命推倒,有國民黨失敗的事例在。歷史機遇稍縱即逝,「以不變應萬變」的古訓,是壹種政治技巧,但不見得是政治智慧。

  

  《易》曰:「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尚書?泰誓》曰:「民之所欲,天必從之。」不妨將「天」解讀為歷史規律,「人」解讀為人民意誌。無論改良或革命的領導者,都不能違背歷史規律和人民意誌,否則便成為孤家寡人。社會矛盾深重之時,應當及早改良;社會危機到了最後關頭,必然發生革命。殷鑒不遠,識者慎之。

  

  革命不可避免的說法,我壹直都在懷疑。盡管歷史上有那麽多次的革命發生過,並且成功了。革命成功是不是就證明革命就好得不得了?是不是就證明非革命不能救民於水火?不敢茍同,起碼不敢完全茍同。革命,就嶄時來看,都有很多必須革命的理由。另壹方面,革命,就長期來看,尤其是回過頭去看,也有更多的避免革命的方法。所以,革命的合理性是嶄時的,改良的合理性是長期的。

  

  沒有地主的革命,奴隸制度就不會消亡?妳要是壹個奴隸主,妳就壹定要做奴隸主嗎?讓妳做壹個地主妳就堅決不做?不會的。沒有資本家的革命,地主的統治就壹定固若金湯?讓那些大大小小的地主去做大大小小的資本家就不風光了嗎?不是的。

  

  自始至終,人類的每壹個階段,社會上生活的人如果可以更好的合作,在合作中協商,在協商中變新,革命就可以避免。滿清帝國要是早壹點改良,我相信,帝制依然存在,當今的中國依然是大清帝國。

  

  改良也算是漸進的革命,革命本就是被壓制已久的改良遽然而起。沒有改良代替不了的革命,也沒有革命促進不了的改良。該改良時盡量改良,該革命時毅然革命。時代在前進,潮起又潮落。改良和革命都是時代的產物。人和人的鬥爭孕育革命,人和人的合作孕育改良。

  

  孫中山起初是想當醫生,治病救人,後來玩大了,想救中國。當醫生,沒有聽說有人稱頌他為當時的華佗;救中國,到了死的時候還在叫喚:「革命尚未成功,同誌仍須努力。」死了後,天下更是大亂。蔣介石和毛澤東都舉起他的旗子縱橫壹時,其實,對蔣介石和毛澤東來說,孫中山只不過是壹種象征、壹種理想,換壹種說法,是壹種借口。

  

  因為改良和革命必須要有目的。所謂目的,就是借口。所以列寧說:「沒有革命的理論,就不會有革命的行動。」可見,借口的重要。改良和革命的目的就是釋放被壓抑了的人性,就是使異化了的人性回歸。每壹次改良和革命都能釋放壹些被壓抑了的人性,都能使壹些被壓抑了的人性回歸於人。

  

  要說改良和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產力,那是廢話。改良和革命能解決好多的問題,其中就包括解放生產力。但是,這些都不是改良和革命的目的。妳可以說土地問題、婦女問題、其他問題,是革命的目的,妳隨後也必須說這些問題的癥結和答案都是人性,都是人的利益,都是人的價值,都是人的幸福。

  

  《共產黨宣言》所標榜的世界遠景是「在那裏,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壹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因此可以說,按照馬克思主義學說進行的社會革命的目的,其實是個人的真正解放。但令人遺憾的是,在後來國際、國內的政治運動中,目的與手段發生了逆轉,人反倒被當成階級鬥爭的工具甚至禁錮的對象。

  

  社會是豐富多采的,而且不是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至於將來的社會什麽樣,應該讓其自由的發展,而不是人為的規範和控制。妳說壹定要實現共產主義,就非要強加給社會嗎?共產主義或許真的會實現,但不見得必須革命。共產革命是壹定要實現共產主義,但不見得就能實現。

  

  人生要實際壹些,而不是天天幻想,社會歷史的前進也是壹樣。我們都知道大房子住的舒心,但能住上嗎?同樣,我們都知道大同社會好,但能等到嗎?等不到,就培養「新人」改造「舊人」,創造壹個結果,最終又發現這個共產主義結果,還沒有人家原來的資本主義有吸引力。

  

  人需要壹個什麽樣的社會?首先是壹個物質的和精神的財富都更加豐富的社會。在這個社會裏,人是真正平等的,不必要去占有別人,因為不占有已經成了占有的最高境界。在這個社會裏,人能夠自由發展,所有人都能夠自由發展,因為壹個人的自由發展也構成了所有人自由發展的條件。妳不自由,我必然也不是完全自由的。在這個社會裏,人不見得都是全面發展的,但是沒有了壹個人對另外壹個人前面發展的阻礙和剝奪。在這個社會裏,每壹個人,所有的人,都恢復為人。

  

  但是,這個社會是天堂,是人類歷史的終點,而不是過程。如果人類要尋找真正的幸福與價值,就必須註重每壹個過程,努力使自己更加幸福並減少對別人幸福的妨礙,進而提高人生的價值,使自己更多地像壹個人,使自己更多地恢復為壹個人。



什麽是世界?當妳聽到有人贊美說:「這個世界真的很美好」,或者妳聽到有人哭訴說:「這麽悲慘,什麽世界啊!」,那麽世界的概念就出來了。妳所看到的壹切、聽到的壹切、感受到的壹切,還有妳看不到、也聽不到、也感受不到、但是實實在在影響著妳的壹切,再包括妳,那就是妳的世界。







由此而推之,我的世界、這些人的世界、那些人的世界、還有大家的世界,就都豁然開朗了。如果沒有妳和我,沒有所有的人,那麽,曾經的壹切、未來的壹切,都不屬於我們,也就沒有我們的世界。寒武紀、侏羅紀、白堊紀等等,這些東西,當初存在的時候,和人壹點關系也沒有,現在,因為人已經存在了,所以他們也就構成了人的世界的壹個部分、壹個片段。







父母、兄弟,姐妹、家庭、國家、階級、戰爭、統壹和分裂;法律、道德、自由、平等等等,所有的壹切,看似離我們非常近,甚至時刻都在激發著我們的情緒,觸動著我們的喜怒哀樂,似乎是我們的世界中必然都有的,甚至是與生俱來的,但是,如果沒有人,那就根本不存在距離我們遠近的問題,因而也就不屬於我們的世界,也就不是世界的內容。







  人的本性是人的利益性,是人和利益的關系。所謂世界,就是人和利益的總和。壹個活著的人,壹些有需要的人,壹些有利益的人是人的世界的全部內容。就人的本性來說、就人和利益的相關性來說,人在多大的程度上擁有利益,人就擁有多大的世界。帝王和乞丐對利益的關系不壹樣,其擁有的利益也就不壹樣,因而他們生活的世界就完全相異。此所謂,人既世界。



  



在幾千年的文明歷史中,被分裂了的人性的人,生活在被分裂了的世界中。世界對人來說,是不完整的世界,人性也是不完整的人性。人所擁有的世界,因而有了遠近不同的距離,有了層次。人類生活的內容,那些距離人們近壹些,是相對遠離人們的世界層次。基於人與利益的關系,世界可以被分成若幹的層次:個人的肉體和靈魂是第壹層次,家庭是第二層次,國家是第三層次,天下是第四層次。從世界的第壹層次到第四層次,世界逐漸由清晰到模糊,逐漸遠離人們。從世界的第壹層次到第四層次,人對世界的擁有越來越少,以至完全無法主宰。人越到壹個大的層次裏發展,就越沒有自由。







人只有主宰了世界,才有自由的世界。為了主宰世界,為了追求自由,中國的先秦學者提出了壹條從個人到天下的道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這是妳的世界的第壹層次之最高境界,即,要達到個人肉體和靈魂的健康;「齊家」,這是妳的世界的第二層次的最高境界,要達到家庭的幸福和康寧;「治國」,這是這是妳的世界的第三層次的最高境界,要達到國家的富強和安定;「平天下」,這是妳的世界的第四層次的最高境界,是壹種最高的個人理想和社會理想,是要天下壹統並且天下太平。



  



世界的第壹個層次是個人的生命的存在。沒有生命,沒有肉體和靈魂,人不存在,人的世界更不存在。歷史,無非就是人的世界的演變史、無非就是人的生命延續史、無非就是人的肉體延續和靈魂升華的歷史。壹切歷史的存在,首先是人的存在:有意義的和沒有意義的、書裏的和書外的、悲壯的和荒唐的…..,這壹切,要是沒有了人,就都無從演繹。沒有我就沒有我的歷史,沒有妳就沒有妳的歷史,沒有大家就沒有人類的歷史。







人的生命是人的第壹等重要的財富。生命是最寶貴的,對生命的剝奪和損傷是最殘酷的。沒有什麽刑罰比死刑更恐怖,哪怕是號稱最人道的死刑。對革命者來說,身體是革命的本錢,而對所有人來說,身體是生活的基礎。尊重個人的生活,維護個人的生命、靈魂和肉體健康,應該成為壹個文明社會的基本信念。缺少了這個信念,社會就會變得畸形。







曾經有個大學教授有壹段和死刑犯在看守所相處的經歷,他說:有壹個18歲的死囚因與人吵架而動刀殺人。他被關進牢房後,還是成天樂呵呵的,說已經做好了死的準備。直到叫他出監房時,死囚還在跟大家笑嘻嘻地說再見。可是,在推他上囚車的壹剎那,他屎和尿拉了壹褲子,剛穿的新衣服全弄臟了。於是,教授說:「我這才知道,他平常的模樣都是硬撐出來的,他對生命還是非常留戀的。」







死刑來源於原始氏族社會的血親復仇。無數的傳說和研究都證明,地球上的所有人種都在曾在其某壹階段,將以血親復仇制度作為壹個氏族對其他氏族的侵犯行為所采取的報復和自衛方法。而血親復仇制度的終結,則意味著死刑的產生。死刑是壹種古老的刑罰,在歷史上,它被認為理所當然、天經地義的和不證自明的。死刑是各種刑罰中最野蠻、最粗暴、最落後的種類,它是原始社會血腥復仇習俗的沿襲,是人類野蠻性在現代社會的折射。它不是出於人類理性的思考和現代社會文明發展的需要而產生的。如果死刑的必要性真的有天經地義和不證自明的光環,那僅僅是因為它湊效而已。







我們應該徹底停止對生命的剝奪。用他人的鮮血和屍體堆積自己的輝煌,不應該被看作是英雄的行為。戰爭停下來,鎮壓停下來,壹個人對另外壹個人舉起的刀子也應放下來。政府和律法應快點摘下自己「輝煌的桂冠」,溫柔壹點,把死刑徹底廢除。處死殺人犯,以血還血,以牙還牙,或許是正直之心的顯現,但絕不是文明和理性的顯現。珍視生命的理念,要貫穿在整個社會生活中,而不是僅僅寫在文件裏。壹個不珍視生命的政府,很難引導出壹群能夠珍視生命的公民。







世界的第二個層次是家庭,是無數個個人組成的無數個家庭。「家庭」是人類文明史發端的壹個標誌。家庭這個話題太古老、太久遠,也太現代、太時髦。因此,用這個話題來語驚四座,太難。







「家庭」的產生(或出現),不在乎情,不在乎性,因為情和性在家庭產生之前就已經有了,(雖然後來它們也是家庭存在的主要因素)。家庭的產生,是由於人、由於精神利益和物質利益、已發展到了必須要用家庭的方式來維護不可的地步。可以想象,在很久以前,在「家庭」即將出現的那壹剎那,出現了壹對男女。這對男女就是人類歷史上第壹對男女。這男女把大家僅僅剩余的壹點財富,通過壹定的方式據為己有,然後利用這壹點財富,產生了更多的財富。這些財富,因為和他們兩人都有密切的關系(就想壹道枷鎖),於是就把他們綁定在壹起了。這樣,就構成了家庭。然後有了更多的男女,有了更多的家庭。







有了家庭,人與利益所構成的這個「小世界」,就成了社會的細胞。本來「個人」是社會的細胞,現在「家庭」成了社會的細胞。在這個細胞中,男人和女人成為壹些財富的共同體。這些財富有精神的,也有物質的。精神的財富和物質的財富都在這裏匯集、並且散發到社會中去,形成交換。這樣,就有了盧梭所說的「社會契約」,有了秩序、法律和道德,也有了政府、軍隊、警察和監獄。







若國家消亡,「家庭」也必然消亡,人就能過得到絕對的自由。不過,那太遙遠了。這種遙遠的幸福是什麽樣子,我們可以有壹萬個猜想,卻壹個也享受不到。家庭離我們太近,近得似乎沒有距離。對個人而言,由此而始,由此而終,生就生在家庭,活就活在家庭,死也死在家庭。自從人有了家庭,人的幸福和痛苦就註定要和它聯系在壹起了。







當男人和女人建立了壹個穩定和諧的家庭,而這個家庭相臨的另外的家庭也都比較穩定和諧,那麽,這些穩定和諧的家庭關系就形成了穩定和諧的社會關系。壹個穩定和諧的社會必然是最有前途、最具發展力和最有吸引力的。眼睛再返回去看,家庭是距離我們最貼近的壹層保護傘,若家庭破裂了,保護傘下面成員,其利益也會受到傷害(雖然其中有所謂勝利者或失敗者)。家庭的破裂,必然意味者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的分割,必然意味者舊日生活的部分或者全部的否定。妳可以把家庭比作監獄,把它描述成愁苦萬狀,可是,有個家,總比妻離子散要好壹些,除非,妳的心中有另外壹個家在支撐著,而那個家,雖然沒有得到法律和世俗的認可,但對妳而言,已經是壹個家。







所以,「家庭」既然誕生了,維護個人的幸福、生命的存在,維護個人的靈魂和肉體的健康,必須要以維護家庭幸福為衣缽。世界被分割成了壹個壹個的家庭,妳不生活在家庭中,就在相當的程度上等於被世界拋棄了。離開了家庭的幸福,個人的幸福將無從寄托。







世界的第三個層次是國家,是無數個家庭組成的國家。最原始的國家雛形,發端於各個家庭在協作中的沖突。為了維護各個家庭在社會生活中的必要的協作,根據各個家庭的財富多寡和能力大小,必須確定各自在社會生活中的不同地位。這種不同地位的確定,需要壹個超越家庭的力量來主導。這種力量,有壹定的調和作用,還有壹定的強制力。當家庭和家庭之間提出壹種發展的新訴求,就會與這種「代表社會」的力量產生沖突,這種力量就會對新的訴求進行反向的打壓。這種力量就是家庭的集合體,叫做國家。







國家不僅要打壓家庭的新訴求,它還有壹個更重要的社會職能:幫助家庭在符合社會生活需要的前提下,積累更多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國家的這個職能,要是被各種理由予以推脫,那這個國家距離被家庭拋棄的日子也就不遠了。壹個文明理性的國家,就是要叫它的每個家庭都幸福起來,從而使每壹個公民也都幸福起來。







每壹個家庭的存在,都要依存許多的社會關系,而表面上,就是要依靠國家才能存在。「城春草木深,國破山河在」,滿城都長了草,那還有家?國破家亡,傾巢之下豈有完卵?若國家破敗了,家庭仍能興旺,那就只有壹個解釋,就是發國難財、賣國和叛國。壹個破敗的國家,如果真的有很多興旺的家庭,而這些家庭還是權貴家庭,那讓它亡國好了。雖然是亡國奴,但總比在這個國家裏當沒有任何希望的「主人」要強千萬倍。愛國,就要從國家對國民的關愛開始。在這個國裏,首先要有我,沒有我,我愛這個國做什麽?







不管哪朝那代、哪個政府,也不管哪個皇帝、總統,只要能盡到自己的責任,保護國民(或子民),使他們能夠平和向上地生活,幫助他們發展、過日子,那這個朝代和政府就被稱為開明的朝代和政府,皇帝就被稱為明君,總統就被稱為好總統。而他們開創的時代,就被稱為「大治」的時代。文景之治、貞觀之治,就是舊時代「大治」的典範。假如政府和官員不是幫助人民發展、生活,只是壹看見妳有點錢,就想去搜刮妳的脂膏,如此下去,人人都財不外露,人人都岌岌可畏,人人都對官府官員敬而遠之,不敢和官府官員打交道,怕他們搜刮,怕他們拖欠,怕他們無賴,那社會就很容易滑到「大治」的反面,叫做「大亂」。







美國第35任總統肯尼迪曾說:「不要問國家能為妳做些什麽,而要問妳能為國家做些什麽」。這句話廣為流傳,已成為壹句愛國主義的經典名言。肯尼迪生活在壹個崇尚自由的國度,說出的話卻帶有如此濃厚的集體主義和國家主義色彩,無怪乎自由主義經濟學大師、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弗裏德曼給予尖銳的批評了。弗裏德曼認為這句話不對的地方,就是因為它顛倒了國家和公民的關系。







  從來都是統治者教育民眾:「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現在可以說,匹夫和匹婦的興亡,國家更有責任。國家要是盡到了對「匹夫」和「匹婦」興亡的責任,國家就不存在「興亡」的問題。肯尼迪總統的名言這樣改動似乎更為合適:「不要問妳能為妳的國家做些什麽,而要問國家能為妳做什麽」。這或許是對傳統愛國主義的顛覆,使國家的尊嚴蕩然無存,但它卻真正理順了國家和公民的關系,將被顛覆了的常識重新顛覆過來。國家何以神聖?公民才是主人。



  



世界的第四個層次是天下,是若幹個國家組成的天下。中國古代歷來只有天下的觀念和朝代的意識,而沒有國家的意識。所謂天下,是自視中國為海內、為六合,而視中國以外是四夷;四海之外是諸夷,六合之外則聖人存而不論。







現在的天下,不是中國人以往自視的天下,不是《三國演義》開篇所說的那個「天下大勢,久分必合,久合比分」的天下了。現在的天下,的的確確是萬國林立,如同西周、春秋及戰國的時候。惟西周、春秋和戰國都有天子,現在的天下沒有,只有壹個聯合國,它不是天子,只是各國的總外交部和總大使館。現在的天下,就是全球。全球化就是天下化。我們經常談論全球,我們天天都在說全球怎麽樣,但是全球其實並不存在。這「全球」是壹個空的概念,我們並沒有壹個在政治學意義上的全球。全球化,就是對這個概念逐漸灌註實際的內容。現在的天下,正在成為壹個真正的天下,是壹個各方面聯系都已經非常密切的天下。這種密切的聯系,隨著利益和財富的流通,每壹天都在得到加強。







這樣的天下,想要成為壹個真正的天下,必須逐步克服各國之間的隔閡,必須克服各國之間的經濟、政治和文化差異,必須克服多極化和壹極化。真正的天下是無極化。「無」是發端,「有」是過程,歸結到後面,依然是「無」,此所謂否定之否定,乃老子和黑格爾思想的精華。兩極,壹極以及多極,都是霸權,都是無極化道路上的絆腳石。因為有極,地區間和國家間都有深刻的不平等,而全球化和天下化最大的敵人就是這種不平等。這種不平等的狀態,有些國家要刻意地維護,有些國家要刻意地推翻,這就是國家之間的矛盾。而這樣的矛盾因為全球化的加強,就會從國與國之間蔓延開來,壹直到家庭和家庭之間,最終蔓延到妳和我之間,我和他之間,影響到每壹個人的肉體和靈魂的愉悅。不過,這樣的矛盾,由於悖逆了地球人的人性需要,而最終被人性所克服。







  妳看這天下,不是妳的,不是我的,也不是他的,可是它又是妳、我、他的。天下就像壹股我們無能為力、不能左右的巨大的外在力量,它好象有自己的運動軌跡,不以人們的意誌為轉移,卻又要把我們包容在裏面,幹涉所有人的生活過程和幸福,最終還要由我們的本性——利益性、以及利益性之間的矛盾來推動。



  



無論我們是否思考人生,是否論人生,我們都是在人生之中;無論我們是否思考宇宙,是否談論宇宙,我們都是宇宙的壹部分。同樣的,只要我們存在,只要我們做為兒女,做為父母,做為夫妻,我們都在家庭中存在;而壹個家庭,無論它是否承認國家,也無論它是否愛其所在的國家,它都在此國家中存在;而世界上的國家,有些或許是閉關自鎖的,有些或許是文明開放的,都必須寄托在這個天下,被這個天下閉鎖,或者對這個天下開放。







人的世界的第壹個層次,是人本身的存在,人的肉體和靈魂,是人的第壹層次的財富,也是首要的財富。人的本性是人與利益的相關性,是人的利益性。對人而言,人與利益的相關性,首當其沖地就表現為人與自我的肉體和靈魂的相關性,也表現為人與自我肉體和靈魂矛盾。人的出生,是無可奈何和毫不知情,人的離世,也是無可奈何。在這期間,人要艱苦地延續肉體的成長、對抗肉體的病痛和衰老,同時完善並改造自己的靈魂。人從瓜瓜落地,到生老病死,不管是幸福的還是痛苦的,都是人與自我的肉體和靈魂在統壹體中對立的過程,是壹個矛盾的過程。肉體和靈魂經常是利益的監獄,例如,我們都想要壹個健康的身體,但是我們未必有;我們都需要壹個充實的靈魂,但是我們未必有;我們都想長生,卻終無法如願。







人的世界的第二個層次,是家庭的存在。家庭和家庭中所包含的物質和精神財富,是人的第二層次的財富,是主要的財富。人與利益的相關性,在人存在以後,就主要地表現為人與家庭的相關性。我們降生在家庭,不管這個家庭以後是團圓的,或是破碎的,我們都必須面對它。因為家庭是我們肉體和靈魂的最現成、也最必要的寓所。為了所謂的幸福,為了肉體和靈魂的愉悅,我們承繼的、我們創造的都要收攏在家庭裏,然後再服務給我們肉體和靈魂。我們和自己的前輩壹樣,承繼家庭的財富(厚薄多寡都要承接),然後再發揚光大,傳承給下壹代家庭。家庭的延續發展,不單純是幸福體驗的過程,它更多地是壹個痛苦體驗的過程,它往往走到了個人需要的對立面,令寓所往往變成了囚籠。例如,妳所降生的家庭不喜歡妳,或不被妳喜歡;妳和妳不愛的人結婚,然後又離婚;家裏的飯讓妳吃不飽,就算吃飽了也難得壹笑等等,這就是家庭。







人的世界的第三個層次,是面對家庭以後還要面對的國家。壹些人,壹些家庭,他們接受相同的政府的管理,被灌輸的是相同的政策理念,交著同樣的稅,遵守著同樣的法律,被同樣的軍隊保護。這些人、這些家庭,在國家裏,由於有著相對相似和密切的地域環境、經濟環境、文化環境,因而也就有著相對相似和密切的聯系。這樣的國家、和國家中所包含的物質的和精神的財富,就依據人與利益相關的程度構成了人的第三層次的財富,比如,道路、公園等等。這些東西名義上往往不屬於我們,甚至還和我們作對,但是,它們的的確確做為我們的利益,和我們也緊密相關。







人的世界的第四個層次是天下。壹個人、壹個家庭,在他們的社會生活中,其實還聯結著天下所有的人和所有的家庭。雖然受到山川與國界的阻隔,但在同壹片藍天下,心同此心,人同此人,我們都有壹個地球。也許我們仇視美國,把它當做我們的頭號敵人,就與利益的相關性來說,美國不僅是美國人的美國,也是我們的美國。







我的家是家庭,家庭的家是國家,國家的家是天下。我是壹個人,我的利益在哪裏?由近及遠,第壹在我自己身上,第二在我的家裏,第三在我的國家裏,第四在天下,這就是我完整的世界,這就是我,這就是和我全部相關的利益。我與自己肉體、靈魂的矛盾、我與家庭的矛盾、我與國家的矛盾、我與天下的矛盾,都推進了我的世界的發展,確定了我在世界上占有的壹席之地。那千千萬萬個「我」,造就了大千世界、蕓蕓眾生,並寫就了人類悲壯的歷史。







壹層世界,壹層矛盾。矛盾的源頭,就是人的本性、就是人與利益的相關性,也就是利益性。因為我是人,我有需要,我就要與我的肉體和靈魂發生沖突,因為我的肉體和靈魂未必完全符合我的需要;







因為我是人,我有需要,我就要與我的家庭發生沖突,因為我的家庭未必完全符合我的需要;因為我是人,我有需要,我就要與我的國家發生沖突,因為我的國家未必完全符合我的需要;因為我是人,我有需要,我就要與我的天下發生沖突,因為我的天下未必完全符合我的需要。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壹個人的長相可能會和自己對美的要求相差十萬八千裏;肉長在自己身上,健康和壽命卻不是自己說了算,靈魂在自己的肉體裏面,卻有好多是別人灌輸的東西,未必真的對自己有益。起初,妳覺得家庭是快樂之源,後來,妳會棄家而逃。愛國,壹直被鼓吹為高尚的情操,可是,還是有那麽多人爭先恐後地出國,而且再也不想回來。天下之大,可以包羅萬象,但妳還是會有不能容身的地方,還是會有妳走投無路的時候。







層層世界,層層矛盾。矛盾的源頭依然是人的本性。因為人的本性,人和家庭產生矛盾,相容又相克;因為人的本性,人和國家產生矛盾,相容又相克;因為人的本性,人和天下產生矛盾,相容又相克:







人的本性,相容的方面多了,就稱之為和諧;相克的方面多了,就稱之為不和諧。構建和諧社會,就是構建人與利益的和諧、人與世界的和諧。保護人的肉體和靈魂的健康,是讓自我和諧;維持家庭的幸福安寧,是讓家庭和諧;建設繁榮和向上、自由和平等的國家,是讓國家和諧;制止戰爭,促進交流,共同發展,走向大同,讓天下和諧。我們不能把和諧當做空洞的概念,更不能把和諧當做壓制人性發展桎梏。和諧是人實實在在的生活內容。



世界來自人對利益的需要。人對利益的需要,表現為人和利益的交流,而人和利益的交流,是壹種體驗、經歷。不管什麽東西,當妳體驗它的時候,妳是愉悅的,那這個體驗就是幸福的體驗,而妳在這體驗的壹刻,就是幸福的人。反過來,就是痛苦的人。





  幸福是什麽?我們有過幸福的體驗嗎?記得壹位外國哲人說過:「幸福就住在我們每個家庭的庭院裏,而我們卻找不到通向庭院的路。」我想幸福是無處不在的,只是我們壹味看重外表的浮華而忽視了平凡中的幸福。







有天我經過垃圾場,看見壹對正在撿垃圾的老人,那老婦正用壹塊破很毛巾給老伴擦額上的汗水,他們臉上的歡愉,給我從所未有的感動。我想,這就是壹種幸福,是金錢買不到的。轟轟烈烈固然偉大,但是平凡中的相儒以沫,相互扶持,更是值得珍惜的幸福。看到第壹縷陽光時是幸福的,呼吸清新空氣是幸福的,和情人在樹林中漫步時是幸福的,有壹個可以哭、可以笑、可以吵、可以鬧的家是幸福的……閉上眼睛,細細的體驗,如果妳感覺愉悅,妳就是幸福的。否則,什麽陽光啊,空氣啊,情人啊,都和幸福沒有壹絲的關系。





  人的本性是利益性,利益性的歸宿就是人的價值,人的價值的歸宿就是人的幸福,人的幸福的歸宿就是人的體驗。家財萬貫,寶馬香車,美人在懷,若妳體驗不到,和「沒有」也差不多。植物人為什麽叫做植物人?就由於他和植物壹樣,沒有了人的體驗能力,所以植物人與幸福、價值和利益都掛不上鉤。每壹個人都有自己的世界,當我們的視線轉移到別人的世界時,我們往往也成了植物人。因為我們不能隨便去體驗屬於別人的壹切,不能盜取別人的幸福、價值和利益。人在人的世界中有壹重矛盾,人在世界外也有壹重矛盾。

  

  人的利益是什麽?人的價值是什麽?人的幸福是什麽?歸結到最後,都是人的體驗。我現在希望有壹幢寬敞的房子,但妳給我100個美女,我也不幸福,反過來,我現在想要(體驗)美女,但妳給我100座寬敞的房子,我同樣不幸福。每個人能體驗到的東西都不同,於是,就有了千萬種不同的幸福和痛苦,以及千萬種不同的人生。





  民工想的,是在過年之前拿到工錢,然後趕在年三十晚,安安全全地回到家裏,與家人團年。於是,就有了民工的幸福與痛苦,就有了民工的人生。老板想的是少交點稅,把貨都賣出去。於是,就有了老板的幸福與痛苦,就有了公司老板的人生。每壹種人生,都是「經歷」的不斷積累的過程。幸福的人生,永遠都是相對而言的,只要能夠在人生的過程中積累多點愉悅體驗,那麽人生,相對來說就是幸福的,就是有價值的。

  

  人對世界的體驗、人對生活的體驗,最初和最終都是人的肉體和靈魂的對外體驗。愉悅或者不愉悅,不是發生在房子上,不是發生在車子裏,而是發生在肉體和靈魂之間。雖然房子和車子都會給我們帶來愉悅和不愉悅,但那還是帶給我們的肉體和靈魂的。沒有我,沒有我的肉體和靈魂,就什麽都沒有。

  壹個人,只是為金錢、名利及虛幻的東西打工,不註重個人的肉體和靈魂,不註重個人的體驗,那他的人生是失敗的。壹個家庭,若只是努力光大先輩的輝煌、竭力維護家長的權威而不註重家人的肉體和靈魂,不註重家人的體驗,那這個家庭是有裂痕的。壹個國家,若只為龐大的產值、過時的主義,或自己的權威和控制能力,甚至只為管理層的私囊,而不在乎公民的肉體和靈魂,不在乎公民的體驗,不在乎「群眾利益無小事」這句名言,那這個國家也就破產在即了。







天下最終是天下人的天下,而不是這麽多國家和領導人的天下,也不是某個宗教勢力的天下,也不是某個主義的天下。當全體天下人能夠顧及他人的肉體和靈魂的體驗時,那麽天下就會變成「天上」了。天下本無主,德者來居之,最大的德者不是聖人,不是領袖,而是天下人。





  距離人最近的是肉體和靈魂,其次是家庭,其次是國家,再其次是天下。所以,在目前而言,合理的社會,應該是天下為國家服務,國家為家庭服務,家庭為個人服務。有了這樣的合理社會,個人才能有更多地體驗愉悅,家庭才能更和睦,國家才能更繁榮,天下才能更太平。沒有個人對愉悅的體驗,壹切豪言壯語都是謊言。





  馬克思都說過:「任何人,如果不同時為了自己的某種需要和為了這種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麽也不能做。」人因五官而產生的需要是人的第壹需要,只有承認這壹點,才會肯定由此而來的其他出於人的本性的需要和言行。





  可是,這世界謊言還是太多。妳聽主流的聲音,千百年來,只是壹句話:犧牲,犧牲,再犧牲。個人為家庭犧牲,家庭為國家犧牲,國家為天下犧牲。犧牲成了最高貴的「美德」,人沒有犧牲,好象就說不過去了。





  自孔子創立儒學以來,中國古代占主導地位的觀念是重理性、重「天理」,輕感性、輕人欲。先秦儒家主張「節欲」,道家主張「寡欲」,宋明理學家主張「去」、「滅」。由於古人對人的自然欲望采取否定態度,因而對人要生存和追求感官快樂的需要就漠然置之。宋代的思想家,甚至說什麽「餓死事小,失節事大」,要人以餓死為代價換取名節。





  幾百年後,人們將朱熹從墳墓裏挖出來對話,這不僅是因為他的英名,更因為他曾經在中國淵遠流長的愚民歷史長河中掀起過巨浪。直至今日,讓朱熹遺臭萬年的名言是「去人欲,存天理」。這話聽來似乎語重心長,實則仍是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翻版。





  中國文化大革命期間,有人說什麽「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豈不知肉體和靈魂的愉悅體驗是人的第壹需要,人們為了活下來,恰恰是寧要「苗」,不要「草」。



  如果犧牲是最高「美德」,那麽讓它反過來好了,天下來為國家犧牲,國家來為家庭犧牲,家庭來為個人犧牲。



自然界的演化真的是奇妙啊!它同時造就了男人和女人。而男人和女人與磁石的正極和負極壹樣,有著奇妙的吸引力。由於自然界的這種大膽的設計和瑰麗的創造,這對初始的男女,才不會因為他們的死亡而導致人類的消失。他們之間的天然的吸引力,構和出壹代壹代的男女,延續至今。所以,首先確定:沒有愛情就沒有過去和未來,就沒有人類。愛情必須在人類的利益中站到壹個最顯著的位置。







什麽是愛,什麽是愛情?說的人多,可還沒有誰為「愛」、「愛情」下過什麽定義。不同的人對愛情有不同的理解——既有自身的差異,也有社會的、歷史的、甚至地緣的差異。假如每壹段愛情都壹樣的話,男人便會愛所有的女人,女人也會愛所有的男人。雨果說:「人生是花,愛情是蜜。」泰戈爾說:「愛情是理解的別名。」岡察洛夫說:「愛情是壹種責任。」培根說:「愛情實在是愚蠢的兒子。」泰勒斯說:「年紀少時還不應當,年紀大時巳不必要。」我的網友說:「愛情兩個字壓根兒就是瞎掰,我更傾向於用另外兩個詞代替愛情。比如色情,或者性情。」我說:「愛情是人的壹種最自然的、最應該的、最崇高的、最美妙的那種感情,是要把男人和女人融合為壹體的那種對異性的體驗。」







  如果我說得還不好,就讓《金瓶梅》裏的西門慶和潘金蓮來說吧。看人家西門慶,妻妾成群,還把潘金蓮愛的死去活來;再看潘金蓮,不受富貴人家的羞辱,寧願下嫁小個子武二郎,最後找到了心中至愛西門慶,然後為愛而被世俗不容,雙雙斃命。「關關雎鳩,在河之洲」、「蒹霞蒼蒼,白露為霜」——吟了幾千年。「孔雀東南飛,五裏壹徘徊」——歌了幾千年。



  



愛情基於男人和女人的區別,而男人和女人根本的區別就是性別的區別。其他的男女區別,不過是性別區別的衍生物。







吳廣平先生在《堯舜二帝的原型破譯》裏說,堯帝就是窯神,舜帝就是俊鳥,全都是男性生殖神……。「日」字的甲古文是圈中壹點。圈為圓,點為棒;圈為陰,點為陽;圈為女,棒為男。







性,原本是兩性生活的最高的境界,但歷經千萬年的發展後,它卻隨著社會虛偽的進步而逐漸退步。人類原本高尚的激情,在社會生活的打壓下,潛伏到個人生活裏的最底層和最黑暗的角落去了。在法律和道德的驅逐下,性只好去扮演茍且偷生的罪惡角色。







納博科夫壹生都在反對壹個說法:色情。性臆想是成年人正常生活的壹部分。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認為,性欲是人的本性,是難以壓制的。在他的說服下壹批修女離開修道院,過上了凡人生活。北歐某個國家,對性在屢禁不止的情況下,開放了性欲,不久,該國從「性災難」壹下成為歐洲最具「性文明」的國家。美國亦然,四十年代先禁,不行:後又放,直至現在。







「性」是最基本的生活,也是最基本的快樂。因而,愛情只有追隨它才是最天然的愛情。因為身外之物的束縛,人在沒有愛情的男女關系中不能解脫,「性」成了肉體能量的發泄,成了例行公事,這樣的「性」,是人性的悲哀。







就性來說,無拘無束的愛情才是最符合人的本性的愛情。從壹而終、白頭偕老、這只是美德,也僅僅是美德,絕不是天德。天然的愛情,是蜻蜓點水般的。這邊的水甜,就在這邊點壹下,那邊的水甜,就去那邊點壹下。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許。是啊!愛情那麽奇妙,也值得我們去生死相許,而且是許了又許。不過,這裏所謂的許了又許,其實是對這個人「許了」,又再對另壹個人「許了」。愛情或許可以是壹個信徒,但信徒就不能轉變為叛徒?妳曾經山盟海誓,說什麽「山無棱,天地合,才敢與君絕」,其實全是假的,雖然妳壹口咬定它是真的。







  我說過我愛妳,但現在我有了她,很明顯,她比妳更好,我為什麽不愛她?就因為法律對我的壓迫?就因為道德對我的勸說?法律和道德能使我屈服於它的規則去生活,但不能改變內心對情和愛的體驗。



  



與愛人壹起,在人們的笑語和鮮花的簇擁下走進婚姻殿堂。於是,婚姻就成了愛必然歸宿,成了愛的最完美體現。可是,純正的婚姻,首先必須是純正的愛。所以,為了純正的愛,有時不得不放棄婚姻。有些愛情,懼怕婚姻,但又不得不與婚姻同宿。沒有走入婚姻的愛情,不見得就不是純真的愛情;走入婚姻的愛情,也不見得就是具有愉悅體驗的純真愛情。







有些人將愛情與婚姻之間畫上「=」號。有些人在「=」號上斜劃壹杠,但卻仍然住在婚姻的房子裏。有的人什麽也不寫、什麽也不畫,卻私攜情人逃離婚姻,去尋找另外的愛情。愛情與婚姻拳擊,婚姻必敗;婚姻與愛情馬拉松,愛情不是對手。愛情與婚姻強強聯手,是「東方不敗」!







  詩中說,愛情構成婚姻;生活說,利益構成婚姻。婚姻是被財富糖衣了的愛,這種愛的內核,經常是苦的,可它的外表還是甜的。明明兩個人吵的天翻地覆,但門鈴壹響,來了客人,大家就都起來笑臉相迎。



比如說,壹輛汽車,拉了壹車的貨,貨的載體就是汽車。愛情的載體本來就是男人和女人的肉體和靈魂,但現在,由於這男人和女人都各自有了財富,那麽愛情就只好受到財富的綁架。財富綁架愛情的手段就是婚姻,婚姻就是男人和女人交換財富的交易所。婚姻的來歷,就是以財富為基礎的愛情。







  人們把愛情拉上婚車,以為將要去壹個有純真愛情的殿堂(也許真的是有純真愛情的殿堂),但婚車上拉的,絕對不是純真愛情。愛情不需要婚車來拉,只需要人們的肉體和靈魂去體驗。婚車上拉的,說白了是錢財、家具、房子、禁錮愛情的枷鎖和刺傷愛情的刀子。或許這枷鎖最終沒有戴在妳的脖子上,刀子也沒有洞穿心上,但枷鎖和刀子,仍是被婚姻所收藏。



愛情沒有先來後到這回事,先來的叫愛情,後到的也叫愛情。翻遍所有有關愛的定語箴言,就沒有壹句說愛是有先後的。可是婚姻,就是要規定這種先來後到的順序。誰先戀愛結婚,誰就享有婚姻的優先權,也就是「正宗」權、「正宮」權、「原配」權、「白頭」權。婚姻給愛情強加的優先權,具有不可動搖性。在婚姻以外,妳還有愛嗎?那妳是情夫情婦,要麽就是第三者。妳們還有「性」嗎?那妳們是姘夫姘婦,是「破鞋」、「」、「騷棒」了。







愛情是兩個人心靈的碰撞。「如果兩顆心相碰,碰出壹片風景,我們把它叫做愛情!」這就是愛情!是愛情,就要相情、相愛、相構,這似乎與先愛後愛沒有關系。愛情是壹種信念,是壹種想與情人共同生活的信念。愛情是壹份責任,是對愛人的壹種寬容和讓步,壹種超出常人的關愛。愛情是壹種依戀、眷念和渴求。愛情是壹種自信,自信誰也離不開誰,誰也不會拋棄誰。







信念也罷,依戀也罷,組成愛情的要件沒壹樣與愛的「先後」有關。只要是愛情,妳先來了,也得給愛情讓路;只要是愛情,無論妳是後來的第三者,還是先前的同居者,妳仍然享有愛情的權利,包括婚姻。







  忠於愛情的說教和愛情本身完全是南轅北轍的。這裏,除了「先來後到」的問題,還有壹個單向多向的問題。有時候看電視,看見電視上那麽多的美女帥哥,我不禁想,為什麽我只能愛老婆壹個人?那麽多美女我都不喜歡嗎?其實,我喜歡所有的美女,所以總是邊看邊抱怨:「世界上有這麽多美女,為什麽我總是遇不到!簡直不可思議,要是世界上只有壹個美女,那我認命,因為我可能不是世界上最有魅力的男人,可是,世界上有著那麽多美女,卻沒有壹個輪上到我來喜歡並喜歡我的。」



  



《詩經》說:「乃如之人兮,懷昏姻也」,「昏姻之故,言就爾居。」婚姻不就是聯姻過日子嗎?中國古人對婚姻也是看得很透的。在我看來,這並非古人愚蠻無知,而是對婚姻精髓的漸悟。







婚姻是壹種約定,不僅是愛情的約定,還是其他各種屬於婚姻的財富的約定。愛情的約定取消了,但不等於婚姻也隨之解除。解除婚姻,必須取消財富的約定。法院裏的離婚案,從來沒有關於愛情分割的判決,只有財產分割的判決。







原本,妳愛我,我也愛妳,我們把財富都放在壹起;原本,因為愛情,我和妳有了婚姻,有了共同的利益,我們成了不可分割的壹體。隨著日子壹天天地過去,婚姻中共同的財富發生了變化,兩人的生活際遇也發生了變化,全部利益和原來的相比,都有了質的飛躍,這時,愛情就容易站在壹個新的起點上,愛情的變數就容易出現了。







社會前進的腳步不只是踏在愛情的土地上,還是踏在人全部的利益的土地上,而愛情只是利益的壹個部分。當愛情和人們的其他的利益,包括經濟利益、政治利益等相遇時,愛情往往要作出讓步。當社會演化到壹定的階段,愛情盡管依然和個人的體驗脫不了幹系,但卻因應時勢,和金錢、地位以及名譽,進行了必要的捆綁。所謂純正的愛情,是壹個人神聖的權利,但到了這個階段,它也必須走下神壇去迎合世俗的口味,否則,它將會對其他人同樣神聖的權利構成侵犯。比如說,妳是別人的妻子了,但我愛妳,而妳也愛我,那我就對妳丈夫的利益作出了傷害,傷害了他的錢財、地位、名譽,等等。所以,我的愛情必須克制,妳的愛情也必須克制。







婚姻雖然有生物學上的起源,然而,在我們自詡為文明的社會裏,它卻是道德和法律的產物。道德和法律對婚姻做了規定,對愛情的體驗也作了限制。愛情道德,是愛情被道德約束的產物,它是愛情隨著社會發展到壹定階段的必然產物。







愛情本與道德無關,但後來愛情問題多了、復雜了,甚至威脅到種族的繁衍和進化,某些生理方面還出現了嚴重倒退,於是,立規設矩就成為人類自身生產和再生產的當務之急。在所設立的規矩中,由於歷史的演化,某些重要方面,成了必須遵守的愛情法律,而較之愛情法律趨軟的方面,便逐漸演變成愛情風俗,久而久之,愛情道德便在人們對愛情的顧慮中形成。







愛情與婚姻本是兩個不同概念,但自從有了道德和法律後,它們的位置悄悄地發生變化:原本不相交的兩個獨立概念,變成了包容性附屬概念,即大概念包容小概念。婚姻成了大概念,愛情成了小概念;婚姻把愛情整個地包容在它的範圍裏,愛情成了婚姻包容下的壹種附庸。於是,婚姻成了解決愛情問題的唯壹合法途徑。有了婚姻的愛情,才會被稱為永恒的愛情。為什麽會有永恒的愛情?因為社會利益需要這種愛情,就理所當然地制造出了這種自欺欺人的永恒。







人類歷史上,無容置疑的是先有愛情,後有婚煙。婚姻是愛情發展到壹定時期的產物。它是愛情的壹個載體,其職責是為性提供穩固的性對象,用以完成性器官的使命。另壹方面,愛情則成了婚姻的擺設,壹個可有可無的鋪墊。「嫁雞隨雞,嫁狗隨狗」,這古訓,重點壹個「嫁」字。嫁就是婚姻。只要婚嫁了,妳的愛情使命便有了依托,至於愛情本身怎麽樣的,那只是個形式。







有壹女士,嫁了壹個無性功能的丈夫,十分苦惱和痛苦,卻不敢沖破婚姻這個樊籠,因為,為性而放棄婚姻,在現有的道德規範裏,被視為不道德——至少是不貞潔的,特別是作為女性,更是如此。文繡與末代皇帝溥儀,近十年沒有性生活,在達成法庭外的離婚協議中,溥儀同意離婚,但規定文繡從此不準「再結婚」。婚姻多神聖,特別是皇帝的婚姻——那怕這個皇帝是被廢棄的。







有了合法的婚姻外殼,多少不正常、甚至不道德的性行為得到了掩護,變得既「正常」又「道德」。這就是愛情在婚姻裏的地位。妳說婚姻到底是在維護愛情還是在摧殘愛情?







  但是,在壹定的社會條件下,婚姻依然不可或缺。缺少了婚姻,社會財富將會無序地流通,進而是無序地碰撞,進而是無序地浪費,最後的結局,將對人們的生活和生存造成傷害。這種傷害當然也包括對愛情的傷害。婚姻表面上是對愛情的肯定,但骨子裏,是對愛情的否定。



  



不僅愛情選擇了婚姻,金錢、地位、名譽,以及好多物質和精神的財富,都選擇了家庭作為它們的基本載體。因為婚姻的汽車上拉滿了財富,所以,婚姻的實際狀況和質量,就和財富的結構以及多寡變化息息相關。根據婚姻的實際狀況,可以把婚姻分為牢固的婚姻、缺陷的婚姻和破碎的婚姻。







牢固的婚姻,基於包括愛情在內的各種家庭財富的完整性。例如,我的愛情和妳的愛情分不開,我的利益和妳的利益分不開,我的財富和妳的財富分不開,那麽,我們的愛情就是很牢固的。我們的生活,在這個婚姻中,就好象是共產主義的生活;我們的家庭的組合方式,就是公有制的無差別的組合方式。我愛妳,妳愛我,不變;我追求的,是妳追求的,妳追求的,也是我追求的,不變;我的財富屬於妳,妳的財富也屬於我,不變。這壹切是婚姻牢固的必要條件。牢固的婚姻,是壹種近乎完美的婚姻,但大多數人都無緣長期體驗這種婚姻。這樣的婚姻,往往是太短促,甚至比蜜月期還短促。







缺陷的婚姻,基於包括愛情在內的各種家庭財富的缺陷性。例如,我的愛情和妳的愛情有不重疊的地方,我的利益和妳的利益有不重疊的地方,我的財富和妳的財富有不重疊的地方,那麽,我們的愛情就是有缺陷的。我們的生活,在這樣的婚姻中,就好象是資本主義的生活;我們的家庭的組合方式,就是私有制的股份制的組合方式。我愛妳,妳也愛我,但不完全,還附加條件;我追求的,不完全是妳追求的,妳追求的,也不完全是我追求的,但我們還是要把彼此的追求放在壹起,利用婚姻關系,進行合作;我的財富不完全屬於妳,妳的財富也不完全屬於我,但還是要把彼此的財富摻和在壹起,按照股份制的方式共同發展。缺陷的婚姻,不是完美的婚姻,卻是俯拾皆是的婚姻狀態。







破碎的婚姻,基於包括愛情在內的各種家庭財富的缺陷性。例如,我的愛情和妳的愛情格格不入,我的利益和妳的利益針鋒相對,我的財富和妳的財富非此即彼,那麽,我們的愛情就是破碎的。我們的生活,在這段婚姻中,就好象是妳死我活、有妳無我的生活。破碎的婚姻,是壹種雙方急不可耐地要解散的婚姻。這種婚姻,隨著婚姻自由的逐步來臨,將會越來越多。







  牢固的婚姻是壹只完整的雞蛋;缺陷的婚姻,是壹只碰破壹點蛋皮但不影響食用的雞蛋;破碎的婚姻,是壹只摔到地上破掉的雞蛋。天下間,盡是這樣壹筐壹筐的雞蛋。



  



有壹只完整的雞蛋當然好,但是,世間上沒有那麽多完整的雞蛋。大多數的男男女女,其實都是抱著缺陷的雞蛋相攜到老的,只有小量勇敢的性情中人,敢於摔碎雞蛋,重新尋找愛情。人們從小就被生活熏陶,從小就被愛情的故事和傳說感染,有著壹種從愛情此岸到愛情彼岸的渴求。但長大後,又有幾個人敢說自己找到的愛情彼岸,就是渴求的那個?人們找到的愛情彼岸,大多數是屈就於生活實際的彼岸。







自從有了婚姻制度,人們要找到純正的愛情已經是大海撈針了。盡管有時候我們也能撈到,但由於那針不符合我們的婚姻,我們怕它刺傷了自己,因而只好無奈地放棄。



 



  愛情本是男女間對肉體和靈魂的愉悅體驗,由於婚姻,它對錢財有了依戀;由於婚姻,它對地位有了依戀;由於婚姻,它對名譽有了依戀;由於婚姻,它對婚姻裏面包含的各種財富都有了依戀。



愛情本身是上天賜給世人的浪漫禮物,但多了壹層財富的包裝,就多了壹層沈重,叫實際;再多壹層財富的包裝,就又多了壹層沈重,叫迂腐。







人們笑話古人買珠還櫝,其實,我們對待愛情的態度還不是壹樣?本來沒有了愛情,就該叫婚姻結束了,但不行。結束以後,那些錢財怎麽辦?分就少了,不分就沒了,重新來過,又太累了;結束以後,在社會圈裏、親人圈裏和朋友圈裏的地位怎麽辦?換壹個陌生的圈子,恐怕不如現在的習慣和遊刃有余;結束以後,原來還能擺到人前的自豪和尊嚴怎麽辦?確實是顧慮人家的指手畫腳。這些疑惑,又把我們帶回到買珠還櫝故事面前,人去買珠子的時候,也買了壹個漂亮的盒子,珠子已經爛了,還給了自然,可是人們還捧著漂亮的盒子,好象裏面還有珠子似的。







要打破婚姻對愛情的壟斷,就必須打破財富對婚姻的包圍。小時侯,在雜誌上看到西方有人戀愛多年,結婚時,要把財富分清楚。結婚後,繼續增加的共同財富,還是要分清楚。當時就懷疑,那兩個人有愛情嗎?現在我知道了,人家的婚姻,才叫自由自在的婚姻,惟有自由自在的婚姻,才能接近純正的愛情。







生產和消費的社會化,必將帶動生活的社會化。隨著社會的前進、文明的發展,人類迫切需要這麽壹種機制:這種機制,就是社會逐步代替個人和婚姻,占有人們賴以生存和生活的條件,減少個人和婚姻對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依賴,這時,人們的婚姻,就更為能變、多變。人們的愛情,更超純正的愛情。



婚姻制度帶給世界的第壹個產物就是家庭。家庭是什麽?由於家庭是婚姻直接帶來的,所以家庭首先包括丈夫和妻子;由於家庭是從上壹輩子傳承來的,所以家庭還包括老人;由於家庭還要復制下去,所以家庭還包括孩子;由於家庭要堅持下去,所以家庭還包括衣服、糧食、房子、車子;由於家庭還要光耀下去,所以家庭還包括股票、投資、保險、事業。







家庭就是丈夫和妻子的愛情契約,它要求壹切山盟海誓和燈前私語都要用壹個婚禮的儀式和壹張證書來證明,證明妳心不變,證明我心永恒;家庭是壹個年輕的家庭和另外壹個衰老的家庭的契約,它要求年輕的家庭對衰老的家庭做出承諾,養它老,送它終;家庭是父母和兒女的契約,它要求父母對兒女的養育和教育,使他們長大成人後繼承自己的家庭;家庭是所有家人的生活契約,它要求每壹個成員都須遵守權利和義務,同時,家庭還是和鄰舍的契約。社會上還有千千萬萬個家庭相似的家庭,不管它是我們熟悉的還是我們陌生的,我們都必須和它們相處,進行溝通交流。







男女訂立了愛情契約——婚姻,然後就有了兒女。兒女是鮮活的生命,是人,人就有利益性,這種利益性,和父母的利益性之間也訂立了兩份契約:壹份是養育、教育的短期契約,壹份是養老送終的長期契約。愛情契約、養育教育的短期契約和養老送終契約等等,這些人和人之間的契約,帶出了關於財富的生產和消費方面的、人與財富的契約。







  由政府訂立的婚姻法,或者家庭法,就是給家庭的各種契約展示壹個範本。大概不會有人對自己的伴侶、親人、朋友說:「我們來訂個契約吧」這種話,但契約確是實實在在存在的。那些傳統的和宗教的、成文的和不成文的、用道德來體現的和用法律來體現的……都是家庭契約。



  



自從「家庭」誕生以來,人們生活在不同的家庭之中,繁衍後代。人們習慣把家庭的樂趣稱為天倫之樂。天倫,天倫是上天賦予的,是從來就有的,是恒古不變的。但家庭是這樣的嗎?不是。從古到今,家庭的形式和內容壹直就在變化,從女權制到男權制,從多夫多妻制到壹夫壹妻制,從老人的家庭贍養到社會贍養,從孩子的家庭教育到社會教育,其中每走壹步,都要宣稱自己是最天倫的。







天倫的東西首先必須否定對個人權利的剝奪。而家庭,則是對個人權利最初的限制。家庭契約,就是要求家人在這種限制中求得自己的生存與發展。







婚禮,是家庭契約簽訂的第壹種儀式,這種儀式的核心內容是「廣而告之」。男子告訴世人,那女子是我的妻子,妳們不可染指,同時也告訴妻子,妳現在就是我的,不許叫別人染指。這就有了對女子紅杏出墻的限制。婚禮的舉行、家庭的建立、契約的簽定,不僅剝奪的是丈夫和妻子的愛情多向選擇權,有了兒女以後,又剝奪了父母獨享生活的權利,同時又剝奪了兒女按照自我意願成長的權利,最後,還剝奪了其他人對這個家庭的財富進行使用和享用的權利。







對權利的限制和剝奪,是為了家庭內愛情的利益、感情的利益和財富的利益。而這些家庭利益或多或少與每壹個家人的利益產生了沖突,由此,就導出了家庭矛盾:夫妻之間、父子之間、母子之間,甚至朋友鄰裏之間,都有這種沖突的體現。







家庭帶給每壹個家人的,首先是他們在家庭中的權利。丈夫幹涉妻子的生活方式,妻子幹涉丈夫的生活方式,父母幹涉兒女的生活方式,兒女幹涉父母的生活方式。這些幹涉,有的是符合家庭利益,有的是符合家庭部分成員的利益,但有些,確實叫人感到不可理喻。例如:丈夫要過問妻子和那些男人交往,妻子要過問丈夫起居和工作的時間;大人要過問小孩的發型衣著,以及學習的方向和今後的道路。這些過問,要有利於被過問的人也就罷了,要是沒有,才真叫人煩厭。







家庭還給家人帶來義務。壹個人的需要,本來是全面的。他的利益性本來是完整的,他的自由,本來也是不可分割的。但是,在和其他的人的交往中,「我」必須分割出壹部分權利來,叫做義務和責任。每壹個家人,不管妳情不情願,都必須為其他的家人作出貢獻。在經濟上、在感情上或性事上,對其他家人負責,是每壹個家人願意盡到的或者不得不盡到的責任。







  主動放棄地自由,就轉化為「責任」;被動地放棄自由,就轉化為「義務」。為什麽有些人在家庭中,總是感到壓抑而不輕松?因為人的利益性中有「為我性」(為自己某利益)和「為他性」(為他人作貢獻)兩方面。在家庭裏也是壹樣,我的為他性如果是主動的,那責任對我來說就是輕松的,就是心甘情願的;我的為我性如果是被動的,那責任就是壓抑的,是無可奈何的。在男權突出的社會裏,之所以說家庭制度是壓在婦女頭上的壹坐大山,就是因為婦女在這個制度下,經濟被奴役,感情被奴役,連性也被奴役了的原故。



  



家庭的契約給家人確定了權利和責任。家庭就像馬車壹樣,拉著權利和責任,走向光明或者黑暗的前方。本來,權利和責任,平衡了家庭內部的利益關系,可是,人性和自由被分割了以後,利益關系就無法完全平衡了,因為總有人嫌權利少,總有人嫌責任多。壹對夫婦,在外人眼中,或許令人羨慕,但回到家裏,可能會因為誰做飯誰洗碗的問題嘮刀個不休。







權利和責任的不相等,是家庭內部矛盾的直接根源。我沒有享受那麽多,為什麽叫我去做?妳沒有做那麽多,憑什麽去享受?這兩個問題,在家人內心,爆發出來就是家庭的吵吵鬧鬧。不論是凡人和聖人,都有這種吵吵鬧鬧的經歷。







家庭契約,往往是家庭中的強者單方面來制定的。開始時的女權社會,因為財富掌握在女性手裏,女性是家中的強者,所以契約就由女性寫好,叫男性來簽;後來進入男權社會,財富又跑到男性手裏,男性又成了家庭的強者,所以,家庭契約就由男性寫好,叫女性來簽;現在婦女能頂半邊天,於是,就有了男權家庭、女權家庭或男女平權的家庭。可是,不管是什麽家庭,家庭契約,大多是由強者來制定的,例如父親制定,母親制定或父母共同制定,反正,沒有聽說過由三歲小孩和老保姆壹起制定的。







所謂家庭民主,就是家庭裏的強者和弱者壹起制定家庭契約。可是,和國家的民主壹樣,最後被體現的,大多都是強者的利益。弱者在這樣的民主裏,只能起到裝飾的作用。家庭契約,本來就是產生於已有的家庭經濟關系、感情關系和性關系上,所以,它必然地要維護已有的家庭經濟關系、感情關系和性關系。家庭契約,就是要把權利和責任的不相等固化在家庭關系中,讓每壹個家人享有契約給予的權利,以及要求的責任。惟,這必然和家人的個人利益產生沖突,這時,「家長權威」就應運而生了。







男權家庭中,丈夫做家長;女權家庭中,妻子做家長;平權家庭中,夫妻壹起做家長。家長就是號令、壓制和協調家庭糾紛的人,誰有這個能力,誰就是家長。公公有本事,公公說了算;婆婆有本事,婆婆說了算。無論是民主家庭還是專制的家庭,都是家長的家庭,都意味著個人自由的被分割、意味著責任和權利在家庭內部的轉讓,並且,這種轉讓,是依靠著民主或者專制或者權利而來的。







  有了家長,家庭的秩序就在不同的程度上得到了維護,家庭沖突,就得到了緩解或壓制,而從每個家人身上抽出來的共同的家庭利益,就得到發展。



 



中國傳統上,有所謂「在國盡忠,在家全孝」的思想,這也是對每個人的普遍要求。然而,何謂忠孝?說出來容易,執行起來,卻不見得是易事。宋朝著名詩人陸遊與妻子唐琬之間,就是因為唐琬不為陸母所容,因而被迫離婚。這件事,在陸遊心中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傷痕。這傷痕,在他與唐琬遊沈園留下的兩首《釵頭鳳》:







  釵頭鳳——陸遊



  紅酥手,黃藤酒,滿城春色宮墻柳。東風惡,歡情薄,壹杯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



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悒鮫綃透。桃花落,閑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托。莫,莫,莫!







  釵頭鳳——唐婉



  世情薄,人情惡,雨送黃昏花易落。曉風幹,淚痕殘,欲箋心事,獨語斜闌。難!難!難!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聲寒,夜闌珊,怕人尋問,咽淚裝歡。瞞,瞞,瞞!







  陸遊多年後再次遊沈園,留下了同樣哀嘆的詩篇:



  城上斜陽畫角哀,沈園非復舊池臺。



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







這件事反映的,是自身利益和家庭利益的對抗。它表現為家人和家長的對抗、表現為家人和家庭秩序的對抗。在家庭的對抗中,如果屈服,犧牲掉人性中的為我性(個人意願),成全人性中的為他性(家庭意願),家庭依然不失為壹個家庭,依然不失為壹個家長權威依舊的家庭;反過來,要是不屈服,選擇反抗,寧願犧牲家庭意願,也要成全個人意願,那就和家長的權威反目了,同時也和家長的同夥們成仇人了,這時,就面臨著家庭的分裂或者家長的置換。







人非聖賢,必會犯錯,如何調解各種人際關系呢?儒家提出了「仁、忠、孝、親」等主張作為規範,以化解人際矛盾。然而,又提出「中庸」,作為處理壹切事情的依據。其原則要求:在處理問題時,要了解事實,切中要害,不偏不倚。這實在是壹種創舉,是千百年來中國傳統社會得以維系、延綿的核心。







然而,傳延到漢儒以後,「中庸」的理念受到了破壞,於是,家庭關系從「尊尊親親」,慢慢轉變為片面強調家長的權威上來。在很多問題上,人們開始不問道理之,凡是不聽家長之言,便是「忤逆」、「不孝」,好像每壹個家長都成了聖人似的,這就走上了極端,使「中庸」之道,漸行漸遠了。







陸遊雖然詩傳千古,名播天下,但在家裏,他不是家長,家長是他老媽。因為他老媽代表著封建的家庭秩序,代表著虛偽的家庭利益,因而,陸遊必須在愛情上選擇屈服,還是選擇反抗母親。最終,他屈從了母親和母親的家庭。問題是,如果這樣的結局不能讓陸遊快樂,他的母親能快樂嗎?他母親旗下的其他的家人能快樂嗎?如果只有母親及家族快樂,而陸遊不快樂,這樣的家庭,就不符合陸遊的人性,陸遊就應該逃離和背叛它。







家庭關系有三項內容:經濟利益關系、感情利益關系和性利益關系。這三項內容中的任意壹項,若不能和諧運轉,以致嚴重傷害到個人的體驗,並威脅到家庭關系的維持時,人們都應該去沖擊原有的家庭關系,甚至解除原有的家庭關系。







虛偽的家庭利益,培養了這樣壹批家人:這些人以自己的懦弱來換取家庭公共利益的繼承權;虛偽的家庭利益,同時也培養了另壹批;,他們以自己的堅強,來打造個人利益的突破權。







若家庭不能給人帶來愉悅的體驗,那還能算是家庭嗎?有的人遭受著家庭裏經濟方面的蹂躪;有的人遭受著家庭裏感情方面的蹂躪;有些人遭受著家庭裏性方面的蹂躪,卻還要掩飾著傷痛,背負著虛偽的利益到處招搖。讓我們把虛偽的利益拋棄好了。有所失,就會有所得,就看妳有沒有拋棄的勇氣和果敢。







  壹個符合人性的家庭,是家長權利分散的家庭,是契約關系均衡的家庭,可是,這種契約不是建立在單方面的基礎之上,而是建立在多方面的利益之上。壹個符合人性的家庭,是每壹個家人的「為他性」具有了更多的主動成分,是壹些人能夠自覺自願地顧及他人利益的家庭,而不是壹味地強調責任,最後什麽權利都沒有的家庭。壹個符合人性的家庭,是能夠促進「家庭霸權」逐漸消亡的家庭。只有「家庭霸權」的消亡.,才能帶來人性的解放。



  



家長制是家庭的必然產物,也必然隨著家庭制度的消亡而銷聲匿跡。家庭制度不是生來就有的,它是在人類漫長的歷史中逐漸形成並不斷發展的。人類誕生初期,並不存在家庭。人類先民同吃、同住、同勞作,雜亂性交,共同哺育後代;直至出現了對偶婚姻(至少兩個不同性別的成年人居住在壹起),勞動分工,經濟合作,共同撫養子女,才產生了真正意義上的家庭。而後,家庭先後發展出許多不同的結構:復合家庭,也即以多個夫妻組成的家庭,包括祖輩的、父輩的,同輩的及其子女;後復合家庭,也既復合家庭的簡化版本,包括壹對夫妻和他們的老人小孩;反復合家庭,也既壹對夫妻,其他的都推向社會。現代社會中,更出現壹種思潮,認為家庭束縛了個人,於是,出現了替換家庭的後現代生活方式:同居、同性夫妻、群居、獨身等。雖然這種思潮現在並不占主導地位,但它確實反映了家庭發展的壹種趨勢,即: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家庭將逐漸縮小、解體,然後消亡。生產和消費的社會化,必然帶動家庭功能的社會化,從而導致家庭結構的松懈。私有制的極端化發展,將孕育著公有制,使其反過來摧毀「家庭」存在的基礎。共同的私有財產,相互間的責任和穩定的性關系,若對男女成為不必要的累贅,家庭就會被有情人拋棄。「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這麽美妙的話語,在久遠的未來,將變成少男少女的笑柄。







在性方面,人們的性觀念發生了變化。性自由和性解放的思想,對傳統的家庭性關系造成了強烈的沖擊。性生活不再局限在家庭之內。現在,婚前的性關系日益普遍,婚後的性關系也比以前有更大的自由,社會對於同居采取了更為包容的態度。從另壹個角度來看,性關系也不再局限在異性之間。同性戀自古就有,但在現代社會中,它越來越公開、擴大,在某些社會,同性戀還取得了法律地位。而通過通過藥物、電流等直接刺激神經而得到的性滿足,現在也已經司空見慣了。因而,家庭只是性的保障,而不是性的前提,脫離了家庭,性仍然可以存在。性與生育的分離、與婚姻的分離、甚至與愛情的分離將漸漸剝去家庭的軀殼。我們不難設想,在未來的社會,性將從家庭中脫離出來,獨立存在,即:家庭消亡,性仍存在。







生育、教育方面,家庭是教育下壹代的重要場所。但我們必須承認,教育功能也越來越社會化。在正常的教育制度下,孩子6、7歲就開始進入學校,有些孩子甚至在3、4歲便已接受學前教育,學校成了教育的主要場所。隨著社會化不斷提高,家庭的教育功能也不斷被削弱、取代。在以色列的集體農莊裏,孩子由集體撫養,父母並不承擔任何教育責任。雖然這只是現代人類社會中的個別現象,但也表明了,不需要家庭的教育方式是完全可以存在的。我們可以大膽推測,在高度社會化的未來,孩子不生活在家庭中,而是由社會,或進壹步說,由社會指派的、相當於「教師」的社會成員來教育孩子的工作。教育孩子,完全成了壹種社會工作,脫離家庭而存在。







在勞動分工、經濟合作方面,由於男女之間生理學、解剖學上的差異,傳統家庭是實行性別分工,有利於個人及社會的發展。但現代社會裏,男女獨立的經濟地位開始凸現,在工作上的界限已趨於模糊,經濟合作漸漸變得無從談起。







  人類最初以個人為單位生活,後來以家庭為單位生活。但隨著家庭在結構、功能、關系各方面的崩塌,家庭制式也將消失,個人又將凸顯出來,成為社會的細胞。



  



壹個家庭裏有壹個家長;兩個家庭,就有兩個家長;多個家庭,就有多個家長。當家庭和家庭之間相互觸摸對方的利益的時候,在這麽家長裏,就存在誰來當話事人的問題。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就是依靠家長思考問題和處理問題的慣性,即模仿家庭內部家長制的樣子,再確定壹個大家共同的家長,就是政府。







起初,是血緣相近的家庭在壹起,構成氏族,並選出了氏族首領(或叫氏族家長、政府);然後相鄰的氏族構成了部落,氏族首領們就選出了酋長(或叫氏族家長、政府);再然後,相鄰的部落構成了部落聯盟,酋長們就選出壹個人,或者由壹些人組成的大酋長(或叫部落聯盟的家長或者政府);再然後,相鄰的部落聯盟構成了地域意義上的國家,大酋長們就選出了壹個天子和朝廷,現在人們叫為它政府。現在的村、鄉、縣、省、最高政府,就是氏族、部落、部落聯盟和朝廷經過千百年的演化和改進才變成現在的的框架。







  壹般地,百姓認為「政治」乃在廟堂之上。是那些穿著紅袍坐著官轎的「肉食者」謀劃的事,與平常百姓的柴米油鹽無關。因為政府是在上頭的,所以是「形而上的事」。所謂「政治學」,乃仕人的事,政治中的微言大義,自然也出自仕人之手。然而,沒有江湖之遠,何來廟堂之高?所以,廟堂乃為江湖而設,廟堂也來自江湖。正如西方諺語所說:壹切政治都是鄉土的。壹切政治,也是事關柴米油鹽的。高高在上、不食人間煙火的廟堂政治,只是政治自我制造的傳奇。



 



如果壹個家庭裏的家長是小家長的話,那麽政府,說白了,就是壹個大家長。政府的出現,是由於原有的社會化生產和消費模式,因剩余財富的出現,已變得不符合人們利益之故。人的利益性,已經果斷地把舊有的生產及消費模式拋棄,而去尋求壹種新的社會化生產形式。原始的社會,雖然是共產社會,但是當共產社會不符合人的利益時,人們還是會逃之夭夭的。從馬克思到現在,共產主義是很多人的社會理想,為了這個理想,很多人流了血,斷了頭。如果設想,共產主義就是貧窮,就是落後,就是吃不飽穿不暖,那麽,還會不會去流血?斷頭?肯定不會。







政府的出現,是由於在家庭化生產和消費來臨之即,新生的社會化生產和消費的身影也在逐步趨近,這樣個人和和家庭與社會的交往方式必須進行深刻的變革。新生的社會化生產和消費催生了人性之中的為我性和為他性的被動分裂,為他性的生活內容成了悲傷,成了眼淚,也成了社會進步的沈重的推力,成了社會化生產和消費的動力,而為我性成了社會化生產和消費的殘羹剩飯,成了社會化生產和消費的必要條件和工具。至此,個人和家庭必須把他的為他性當做社會大廈的壹塊磚或者壹個構件,個人和家庭必須把自己利益性所賦予自己的自由進行必要的分割,分割成權利和義務,最後,利益成了權利和責任傾紮的產物。







政府的出現,不是因為它有光環,不是因為它令人趨之若騖,而是因為社會鬥爭和社會平衡的需要。因而,我們不得不接受它。可是,政府卻成了壹把利刃,高高地掛在我們的頭上,對所有的不按照他的規範去做事的人進行恫嚇,從而對所有人的利益構成威脅。其中,被恫嚇少的人和利益損失少的人成了社會的主人,而政府似乎又成了這些「主人」的代言人。







政府的作用,是保護的生產的社會化和消費的社會化,並把個人利益規範在此框架中,同時努力調節生產和消費的社會化和私人占有以及家庭占有之間的矛盾。政府的作用,在奴隸主社會裏,主要是維護和調節奴隸主占有奴隸和社會化生產、消費的矛盾;在地主社會裏,主要是維護、調節地主占有土地和社會化生產、消費的矛盾,在資本家社會裏,主要是調節資本家占有資本和社會化生產、消費的矛盾。現在,有人說後資本家社會是「知識社會」,那我們可以叫做「知」本家社會。要是人類註定要步入這個社會,那政府的作用,就是調節知本家占有知識和社會化生產、消費的矛盾。







在社會漸進的過程中,政府如果能夠理性地調節社會生產和社會消費,使它們發生的過程中不至於無序地擴大社會差別和引發社會矛盾、並能在社會變革應該發生時引導它,那麽,這個政府就是壹個合理的政府,是壹個不應該被推翻的政府。反過來,政府如果在調節社會生產和消費的過程中盲目、失去智慧,導致社會差別的擴大,激發社會矛盾,並且在社會變革應該發生的時候墨守成規,使社會漸進的過程變成了社會聚變,那麽,這個政府就是壹個不合理的政府,就是壹個應該被換掉的政府。







  從古到今,從中到外,有多少政變、起義、革命,不都是要使政府改頭換面嗎?這政府改頭換面的背景,就是社會鬥爭、社會差別,就是社會在生產環節和在消費環節都存在嚴重內耗,從而使社會漸進的過程被嚴重打亂。不過,也有壹部分的政府,是有良心、有理性,也對社會的有控制能力的。它們能夠調和社會鬥爭,使社會差別局限在人們可以忍受的限度內,使社會把生產和消費環節按照社會可以接受的方式進行,並能夠避免社會漸進的過程轉化為社會聚變。例如秦始皇,如他能,他就上,秦二世不行,他就下,這就是歷史。



  



社會化的生產和消費,與其個人占有和家庭占有的矛盾,不是天經地義的,不是從來都有的,也不是從來都必須有的。它是隨著財富的有限剩余的產生和私有制的誕生而出現的,因而它們也必會隨著財富無限剩余的產生和公有制的誕生而消亡。







社會財富的無限剩余,使個人占有和家庭占有變得不必要了。因而,社會化的生產和消費,其與個人占有和家庭占有的矛盾也就沒有了依托,也就不需要任何東西來調節它了。







政府,作為保護生產及消費的社會化的工具、作為調節生產的社會化與私人占有及家庭占之間的矛盾的工具,有被擁上歷史舞臺的壹天,也有被推下歷史舞臺的壹天。



洛克說:「在我看來,國家是由人們組成的壹個社會。人們組成這個社會,僅僅是為了謀求、維護和增進公民自己的利益。」







霍布斯說:「建立這種公共權力的唯壹方法,就是把他們所有的權力與力量交付給壹個人或者由壹些人組成的會議,根據多數贊成,把他們大家的意誌變為壹個意誌。這就等於說,指定壹個人或者由壹些人組成的會議擔當起他們的人格。這個擔當起他們的人格的人,在公共、和平與安全的事務方面所作的或指使人作的事,每個人都是有份的,都承認自己是它們的主人。這就使他們各自的意誌服從他(擔當者)的意誌,使他們各自的判斷服從他的判斷。這種情況超過了同意或和諧。這是他們全體真正統壹於同壹個人格之中。這種統壹的形成,是由於人與人之間所訂立的契約,好象每壹個人要對每壹個人說:我放棄管理自己的權利,把它授予這個人或這些人的會議,只要妳也同樣把妳的權利授予他,並且認可他的壹切行動,這樣作了之後,如此聯合在壹個人格裏的人群,就叫做『國家』。」







赫爾岑說:「國家是人類具有壹定規模的共同生活都必定經歷的壹種形式。它經常隨著情勢而改變,以適應需要。國家總是從對人的完全奴役開始,又總是力求經過壹定的發展而達到人的完全解放。階層的劃分,象動物界的分門別類壹樣,象勞動分工壹樣,是向前跨進了壹大步。消滅階層的區別,則是更大的進步。歷史生活中的每壹種新興的和正在實行的原則都曾是那個時代的最高真理,因而使許多優秀人物心向往之,使多少人為之浴血戰鬥。過些時,它又成了虛妄之說,最後則成為過眼雲煙.....。」







恩格斯說:「國家是整個社會的正式代表,是社會在壹個有形的組織中的集中體現,但是,說國家是這樣的,僅僅是說,它是當時獨自代表整個社會的那個階級的國家;在古代是占有奴隸的公民的國家,在中世紀是封建貴族的國家,在我們的時代,是資產階級的國家。在國家終於真正成為整個社會的代表時,它就使自己成為多余的了。當不再加以鎮壓的社會階級的時候,當階級統治和根源於至今的生產無政府狀態的生存鬥爭已被消除,而由此二者產生的沖突和極端行動也隨之被消除了的時候,就不再有什麽需要鎮壓了,也就不再需要國家這種特殊的鎮壓力量了。國家真正作為整個社會的代表,(其)所采取的第壹個行動,即以社會的名義只有生產資料,同時也是它作為國家所采取的最後壹個獨立行動。那時,國家政權對社會關系的幹預將先後在各個領域中成為多余的事而自行停止下來。那時,對人的統治將由對物的管理和對生產過程的領導所代替。國家不是『被廢除』的,它是自行消亡的。」







英語中「國家」這個詞的含義,要比漢語中準確得多。「Country」是指土地、山河這種自然意義上的國家;「 Nation」則指居住其上的人口意義上的國家;「 State」是指統治這片土地與人民的政治體制。「State」意義上的國家包括法律、政治制度和政府。







  地域意義上的國家,就是地球上那麽壹塊地方。這塊地方有好多的人和好多的家庭,並且由壹個中央政府來管轄,人們就叫它「國家」。



  



在壹個家庭中,家長把家庭的利益無限擡高,假借家庭之名,對家人的利益進行約束,規定妳該做這個,不該做那個。在壹個國家中,情況是壹樣的。政府把國家的利益吹的天花亂墜,假借國家對公民的利益進行限制,訂出種種限制。它不但訂出憲法、法律,還要訂出實施的細則,叫公民鉆到壹個套裏,順著這個套牽引的方向,走完人生的道路。







使國家走上神壇的,是把國家居為己有的統治者。在任何壹個社會中,真正的統治者,都是極少數的。他們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遂借國家之名,用暴力和說教的手段來壓制人民。又為了保證這些手段湊效,他們還將國家神化。最早期,統治者把自己視作神的代表,以「天子」自居,代表上天統治壹方。因此,農民起義的領袖,也要裝神弄鬼壹番,說什麽「青天已死,黃天當立」的謊言。及後,「神」這壹套吃不開了,於是,就以人民或社會的代表自居,就以某某主義的代言人自居。似乎,以國家名義所幹的壹切暴行,都是為了人民利益。這時,便用「State」這個概念替代「Motherland」(祖國)。愛統治者、無限忠於統治者,成為愛國的同義語。在統治者的偽裝之下,國家既神聖又神秘,真正「神起來了」。







當國家強烈幹預經濟時,國家不僅神聖,而且還像神壹樣萬能。恨不能壹切資源都為國家所有,壹切經濟決策,都由國家作出;恨不能所有的人,從出生到死亡,從穿什麽衣服到在哪裏工作,都由國家有計劃、決定。國家主宰了每壹個人的命運,人們只有絕對服從,像工具聽主人的話壹樣。誰敢對神壇上的國家有異議,那就讓妳戴壹頂「不愛國」的帽子或者「叛國」的帽子。







代表國家的統治者難免犯錯誤,也難免假借國家之名來實現私利。這些人並非如他們自我標榜的那樣無私無畏,他們和大家壹樣,都是有人的本性的。只要有人的本性,利益就會主導他的壹切。當沒有神的能力的人有了神的權威時,他會往往會沿著錯誤的道路走下去。







當國家走下神壇,不再「神聖」時,統治者就可以被批評和攻擊了,甚至可以通過合法的政治程序予以推翻。神的外衣被剝掉了,魔的軀體暴露了。如果國家堅持不走下神壇,那麽,它的公民只好逃離這個國家。家不愛我,我有理由離家出走;國不愛我,我也壹樣有理由棄國而去。什麽高尚的愛國情操,算了吧!要叫我愛國,國也必須能關照我。誰聽說過奴隸愛國?馬克思說:「工人無祖國」,他處的那個時代,工人的地位和從前的奴隸差不多,國家不是幫助工人,而是幫助資本家壓迫和剝削工人,這,妳叫馬克思去哪裏找「工人的祖國」?







但是,叫國家走下神壇不是件容易的事,有些人就喜歡給國家戴上神聖的花環,而自己坐在花環中間,像神婆、神漢壹樣招搖。世界上,總是有人借國家之名魚肉公民、借國家之權威謀取壹己私利。這表明,有些人還是不願意國家從神壇上走下來。當然,因為在神壇上的國家,是他們為非作歹的保護罩。



  



公民及其家庭的利益,分出壹部分來交給所謂的公眾,就形成了國家的權力。國家的權力,把家庭和個人的為他性收歸到壹起,美其名曰:「公共利益」,人的為他性和為我性只好痛苦地分離。為了這個公共利益,個人和家庭利益,最後都成了公共利益的剩余。「為人民服務」是壹個很好的口號,但是人若是感覺不到政府是在為我服務,只感覺到我在為它服務,那有什麽意思?







其實,國家是怎樣在「為人民服務」的呢?壹方面,它調節社會的生產,規定誰應該幹活多壹些,誰少壹些,另壹方面,它還規定社會消費,規定誰應該享受多壹點,誰應該享受少壹點。更重要的是,國家還對那些不按照它的規定進行生產和消費的人加以處罰。







如果把「人民」比喻為舊社會家庭中的媳婦,那麽「國家」就像壹個管事的霸道婆婆。之所以說這婆婆霸道,不僅是因為她管的事情多,還因為她對不聽話的媳婦進行勸阻,還可能使用暴力。







於是,在國家高喊「為人民服務」的時候,我們同時知道了什麽是「人民」,「人民」就是聽話的媳婦。她們做磚做瓦,勤勤懇懇,任勞任怨,不計報酬,在有人危害國家的時候,還會響應號召,挺身而出,誓死捍衛。







於是,我們也知道了「人民」的對立面就是那些應該被清除掉的、與國家專權不相容的壹切「擋道者」,壹切階級仇和民族恨,壹切資產階級封建余孳、以及無處不在的「人民公敵」,逐被大量揪出並押往屠場。殺氣騰騰、除惡務盡、掃蕩壹切封資修,凡是敵人反對的,我們就要擁護;凡是敵人擁護的,我們就要反對,橫掃壹切牛鬼蛇神,砸爛壹切舊世界,再踏上壹只腳讓其永世不得翻身。







曾經,我對人民民主和人民專政的提法百思不得其解,後來,我弄懂了什麽是人民、什麽是人民的敵人,就對人民民主專政就恍然大悟了。今天妳上臺,我擁護妳,我就是「人民」壹份子;明天他上臺,我不擁護他,我就被開除到「人民」之外了。人民,人民是誰?這麽壹種不確定的概念,被廣泛張揚,就難怪人民的國家被捉弄來捉弄去,卻仍被稱為人民的國家了。







  人民的國家,總是裹挾著新的造神狂潮,將「人民」綁定在「國家」的光榮與夢想之中。各種顛覆性的「異數」被層出不窮地制造出來,充做「人民」的敵人,然後予以殘酷打擊和無情迫害。原有社會結構中,大到國家形態、經濟形式和文化信仰,小至血緣親疏、男歡女愛,甚至人的趣味、言談舉止、著裝樣態等,都必須符合新權威體例的胃口和偏好。至此,離亂而治平的幸存者,簇擁著得勝還朝的贏家,榮耀登場;至此,天下事了猶未了,歷史的乖謬,被時間洗去現場的血痕。力量崇拜所衍生的文治煌煌、武功烈烈的權力虛驕,又壹次讓凱旋加冕的光彩褪去作惡者心中的罪孽感。因而,太平天國、納粹主義、斯大林主義,以及紅色高棉和文化大革命,在歷次清洗和整肅後,仍難以激起主導者和參與者直逼良心的拷問和懺悔。



  



壹個國家,它是什麽樣,具有什麽性質,就看它是誰的國家,是那些人的國家。註意,不是看它「自我標榜」的是那些人的國家,因為幾乎所有的國家,都會自我標榜是人民的國家。美國標榜是美國人民的國家,蘇聯標榜是蘇聯人民的國家,中國標榜是中國人民的國家,還有壹部分國家,不是標榜為人民的國家,而是自豪地標榜為某個神靈的國家,而這神靈也是護佑人民的,結果,殊途同歸,在門牌上都寫上了「人民國家」的大字。國家不是統治者自我標榜就可以的。







要看透壹個國家是哪些人的國家,首先要看透它的經濟結構。奴隸主和奴隸生活在壹個國家,奴隸主是自由身,什麽都有,奴隸帶著枷鎖,什麽都沒有,因而,我們不能說國家是奴隸的,因為奴隸的國家在枷鎖中;地主和農奴也生活在壹個國家,可地主擁有土地和耕牛,地主「朱門酒肉臭」,農奴只有壹身力氣和鋤頭,農奴是「路有凍死骨」,那我們不能說這國家是農奴的,農奴的國家在寒冷的路邊;資本家和工人也生活在壹個國家,資本家擁有豪宅洋車,工人只有壹身臭汗,那我們也不能說這國家是工人的,工人的國家就是他那壹身臭汗。壹句話,這個國家的財富,主要由什麽人所有,這個國家就為那些人所有。國家永遠是財富所有者的國家。







「妳」,是這個國家中最有錢的人,那這個國家主要就是妳的嗎?不是,「他們幾個人」,是這個國家最有錢的人,那麽,這個國家就是他們的嗎?也不是。那,這個國家到底是誰的?這個國家是這麽壹部分人的:這壹部分人在社會化的生產、消費過程中,由於占有生產和消費資料的控制權,使他們在社會化的生產、消費過程中占有主導地位。這部分人,馬克思分析為「階級」。







從經濟結構分析,從哪些人有錢來看,國家是屬於掌握社會命脈的階級的;從政治結構分析,從哪些人有愛國心來看,國家是屬於擁護這個國家的人民的。所以,資產階級的國家說自己是人民的國家;無產階級的國家,也說自己是人民的國家。政治上,人民的國家,保護的,就是經濟意義上的階級的國家。







「人民」就這麽奇妙,變化萬端;人民的國家,也是這麽奇妙,變化萬端。昨天妳還是人民的壹分子,今天妳就可能受到人民法庭的審判,被人民的國家就地正法。







壹個國家,在維護生產和消費的秩序的時,若能夠顧及經濟文化上強者及弱者的利益,使強者的利益繼續加強,弱者的利益進壹步提高,那擁護這個國家的人就會增多,人們就會爭先恐後地加入到「人民」的行列,成了這個國家人口的大多數,這個國家就會經濟繁榮,政通人和,文明就會穩步前進。反過來,壹個國家,如果經濟文化被豪強控制,它在維護生產和消費的秩序時,成了豪強們巧取豪奪的幫兇,壹味地壓榨弱者的血汗,使弱者的利益和處境不斷惡化,這時,這個國家就失去了理智,而擁護這個國家的人就會逐漸減少,這個國家所認可的「人民」,也就成了人口的少數,階級分化就會完全暴露出來。若大多數人都反抗國家,那國家就會動蕩不安、支離破碎,造成社會文明的停滯和倒退。







「為人民服務」的國家,如果能讓富者更富,強者更強,而同時也能讓貧者變富,弱者變強,那這個國家就永遠是長壽的國家,反之,它就是短命的國家。







壹個不為大多數貧者服務的國家,它雖然有富裕的極少數,但極少數的富裕掩蓋不住民生的雕敝和破敗不堪。此時,這國家第壹個可能出現的結果,就會被社會鬥爭所推翻;第二個可能,就是在閉鎖中歌頌自己的繁榮和偉大。可是,它壹旦打開國門,就會驚訝自己與世界的差距,只好主動地或者被動地接受外部的兼並。在歷史上,暴政的國家被從內部推翻是合理的,被從外部兼並也是合理的,因為文明戰勝野蠻,永遠都是有其理由的。







  自古以來,立國無數,此起彼落,到現在,天下只剩下壹百多個國家。那些消失了的國家,都消失到哪去了呢?它們都被從內部顛覆了,都被外部的世界拋棄了,都被開除地球會籍了。



  



妳,妳的父母、妻子、孩子們,構成了家庭;妳的家庭、他的家庭、形形色色的家庭,構成了國家;這個國家、那個國家、光怪陸離的國家,構成了天下。個人的自由被家庭剝奪,個人對家庭承擔責任;家庭的自由被國家剝奪,家庭要對國家承擔責任;國家的自由還要被天下剝奪,國家要對天下承擔責任。







在私有制條件占主導地位的社會裏,物質財富是有限剩余的,精神財富也是有限剩余的。財富的有限剩余,引發出財富的交換和流通,造就了市場。這樣,人的利益性也隨著財富的交換和流通,在這個市場上壹並進入壹個「買賣的程序」,即權利和責任的轉化。







家庭是壹種以婚姻為核心的契約形式,國家是壹種以政府為核心的契約形式,天下是壹種以國際關系為核心的契約形式。每壹種契約形式,都是對權利和責任的劃分,都是對利益的分配。家庭契約劃分了人與人之間的壹層權利和責任,分配了人與人之間的壹層利益;國家契約又劃分了人與人之間的壹層權利和責任,分配了人與人之間的壹層利益;國際契約還要劃分人與人之間的壹層權利和責任,還要分配人與人之間的壹層利益。







西方的壹棵草動了,或許激發東方的壹次海嘯。世界就是這樣,妳只要生活在人和人的相互關系中,不管妳情願與否,妳就要在不同的程度上和他人劃分權利和責任、和他人分配利益。妳可以足不出戶,妳的責任、權利和利益,依然關乎家庭、國家和天下。







天下可能對妳來說是微不足道,妳對天下也可能是微不足道,但妳還是天下間的妳,天下還是妳的天下。家庭傷害妳,妳逃離家庭;國家傷害妳,妳逃離國家;天下傷害妳,妳將逃無可逃。







國際間的條約,平等的和不平等的、成文的和不成文的、有道理的和沒有道理的,都是天下契約。當然,人們平常叫它國際慣例和國際法。國際慣例和國際法這些玩意,從有國家開始就有了,只是沒有現在這麽成熟、美觀和堂皇。這種成熟、美麗和堂皇,證明了國際關系比從前更為緊密和繁雜。







生產和消費的社會化不斷發展,到了現在,大家都天天叫嚷的「全球化」。從事經濟的,要搞全球化,巴不得地球上的人都用他的產品;從事文化的,要搞全球化,巴不得地球上的人都讀他的文章;從事政治的,要搞全球化,巴不得地球上的人都受他的管轄。







反對經濟全球化的,其實是經濟上的弱者;反對文化全球化的,其實是文化上的弱者;反對政治全球化的,其實是政治上的弱者。自古至今,反對壹體化的,都是小國寡民的恐懼心理所至,他們害怕被兼並、被拋棄、被邊緣化。即使在今天,仍然有人壹方面鼓吹經濟全球化,壹方面在拼命抵禦外來文化的入侵,並且極力反對政治的全球化。這些都是弱者想吃狗肉又怕狗咬的困惑心態。







生產和消費的社會化,是壹股阻擋不住的潮流,全球化也是壹股浩蕩潮流,誰也當不住。「生產和消費社會化」發展到壹定程度後,它與國家對財富的占有之間的不和諧,必然成為壹個不得不解開的「結」,因為這個「結」束縛了生產和消費的社會化,影響了生產和消費的發展,損害了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利益,亦損害了人的利益。這時,國家主權成了歷史前進的絆腳石,國家的獨立,就必須給天下的統壹慢慢地讓開壹條道路。







搞經濟的要統壹,搞文化的要統壹,搞政治的要統壹,妳說,不統壹行嗎?當社會的文明發展到壹定程度時候後,進壹步的統壹是符合人的利益的。統壹是有它人性的必然道理的,因而必然被人性所推動。適宜社會化生產和消費的統壹,永遠是大勢所趨。傾壹人之力不足以舉家,傾壹家之力不足以舉國,傾壹國之力不足以舉天下。社會化生產和消費的有限剩余,使得個人要依靠家庭,家庭要依靠國家,國家要依靠天下。







兩千年前的中國,天下是七國的天下,七國不知道四海之外還有更偉大的文明。即便如此,秦和其他六國還是形成了壹種緊湊的「國際關系」,最終「秦王掃六合」,順應時代要求,依靠自己的強盛,兼並了其他六國。兩千年以後的地球,天下是壹百多個國家的天下,文明是眼花繚亂的文明。即便如此,這壹百多個國家還是在全球化的進程中,逐步地、自覺地或不自覺地走到了壹起,先是有了國際聯盟,後來有了聯合國,再加上世界貿易組織、教科文組織、體育組織等等名堂,就形成了世界的政府的雛形。







面對這個還不成熟、還不豐滿的「世界政府」,妳可以說它羽翼未豐,但妳不能否定它已經展翅待飛。每壹個國家,都要對它出讓自己的壹部分權利;每壹個國家都要對它承擔壹部分責任;每壹個國家都要在它的羽翼下分得壹些利益。在它面前,所謂的國家主權,將逐漸顏面掃地,所謂的不幹涉內政的口號,將隨著國家主權的衰落而消亡。就國家主權本身而言,它重要嗎?也許它是壹個嚴肅的話題,可是,如果脫離了它的國民的利益,它有什麽用?老百姓關心的是油鹽醬醋,誰來統治,其實壹點也不重要。妳給我油鹽醬醋,妳來統治好了;他給我油鹽醬醋,他來統治好了。所謂的不幹涉內政的理念,到底有沒有那麽重要?必須死抱著它不放?也不是的,妳的內政壹塌糊塗,人家來幹涉壹下沒有什麽大不了,不見得是壞事,不見得壹定要指責。







  先進的經濟,兼並落後的經濟,先進的文化,兼並落後的文化,先進的政治,兼並落後的政治,總之壹句話,先進的文明,要兼並落後的文明,不同的,只是兼並的方式。近百年來的國際形勢,資本主義文明以為能兼並社會主義文明;社會主義文明以為能兼並資本主義文明,究竟鹿死誰手,就看誰能代表社會的經濟進程和社會的文化進程,看誰能代表這地球上這幾十億人的利益進程。



  



中國已經落後了,不再是漢唐時的強國。落後原因,眾說紛紜,但天下的是非恩怨,不是由嘴巴說了算的。弱了就該挨打,就該被滅;滅不了,又強盛起來。這不是因為命大,而是它有其不死的原因。世界就是如此,國家弱了被兼並,人不爭氣就要吃不飽肚子。







壹個缺乏有效治理、混亂不堪並民不聊生的國家,憑什麽可以好好地存在?壹個不思進取、壹無是處的人,憑什麽可以幸福地生活?國家的汙垢不清洗、垃圾不掃除,社會怎麽能進步?這個天下,是強國的天下。







強國之強大,自有它的正氣和民心;弱國之弱小,自有它積貧積弱的原因。那些註重民生的國家,國內社會矛盾和緩,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少有所教,壯有所為,老有所養,壹派歌舞升平的景象。這個國家的政府和國民,對外壹定是自豪和自信的。壹個不註重民生的國家,必然有內憂,怕這個造反,怕那個上訪,還怕國民說話,正所謂憂慮重重。壹個有內憂的國家,必然就有外患,怕別人幹涉,怕別人顛覆,也怕別人宣傳,這個國家的政府和國民,於是就毫無自豪和自信。面對如此局面,其結果就是政府要對國民加以限制,限制他們的思想,限制他們的行動,限制他們的選擇,而國民像籠子裏的鳥壹樣,做夢都想飛出國門去呼吸自由的空氣。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句話的始創者是明末清初的顧炎武。他的原意,與今人鼓吹的、對國家興亡的理解大相徑庭。顧炎武在《日知錄》中說:「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後知保其國,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在這裏,國家與天下不是同壹個概念。天下與國家相比,天下是壹個崇高的信念,而國家卻比較淡化。亡國是改朝換代,這是君主和當官們謀劃的事。古人就是這樣,春秋時代,人們朝秦暮楚,不以為叛國,蘇秦做了六國宰相,更被視為能人。







  壹個家庭對妳不好,讓妳沒有絲毫的笑容和歡愉,妳可以逃離它;壹個國家不好,讓妳生活在困苦和迫害之中,妳也可以逃離它,離家出走是對的,投奔他國也是對的。反過來看,這個不好的家庭,我們為什麽不能解散他?這個不好的國家,我們為什麽不能叫他消失?



對老百姓來說,他國是來侵略還是來拯救,並不需要辯論。需要辯論的是,外來的文化進攻和武裝進攻,到底是來幫助我們還是來危害我們?正義和非正義的區分,原本很簡單:幫助老百姓的,就是正義;危害老百姓,的就是非正義。







1840年鴉片戰爭中,英國軍隊在廣州遇到的事情正是這樣:當時,英國艦隊突破虎門要塞,沿著珠江北上的時候,江的兩岸聚集了數以萬計的當地居民。他們以冷漠的、十分平靜的神情觀看朝廷與外夷的戰事,好似在觀看壹場與自己毫不相幹的爭鬥。今天,我們在伊拉克看到的情景,有過之而無不及。美軍壹路猛進,如入無人之境。沿途路不破,橋不炸,雷不埋,有些地方老百姓甚至搖旗吶喊,像迎接救星到來壹樣迎接美軍。







「人民戰爭」固然好聽,但它的前提是人民願意為戰爭出犧牲。現在很難說,有幾個伊拉克人願意為保衛薩達姆政權而戰、而死。人民戰爭,首先要有壹個人心背向的問題,更多的是壹個政治概念。得民心者才能得人民戰爭;失民心者,只能進行個人戰爭。壹句話,國不知有民,民就不知有國。







先進的文明,改造、並取代落後的文明,這合乎人類的需要。人類都生活在先進的文明中的要求和趨勢,是順應歷史前進的道理。經濟的全球化,對文化和政治的全球化,進行了有力的推動。壹個無為的、也是能力非凡的「世界政府」,壹片完整的、沒有邊境也沒有邊緣的土地,壹抹不限種族、不限人群的、發自大家內心的微笑,就是今後地球上所有人都要生活在其中的天下。







誰將得到未來的天下?「禮樂征伐自天子出」,擁有權威的,將得到天下,但不是完整的天下;「率土之濱,莫非王土」,擁有土地的,將得到天下,但也不是完整的天下;「得民心者得天下」,擁有人心的,將得到天下,這才是真正的擁有天下。







我的心,應該是我的人心;妳的心,應該是妳的人心;大家的心,應該是大家的人心。能得到別人的人心者,並不能得到天下,只有大家都得到自己的人心,大家才壹起得到天下。霸道的天下,是霸主的天下;王道的天下,是明君的天下;將來的,是民道的天下。







  民道的天下,是人性不被分裂的天下,是每個人都有尊嚴地做人的天下,是每個人都不背叛自己也不背叛別人的天下,是壹個沒有「人比人」的天下、沒有「人坑人」的天下,也沒有「人鬥人」的天下、沒有「人治人」的天下,它是壹個「人」恢復為人的天下。



  



我們的世界,從個人的靈魂和肉體,到家庭,到國家,到天下,壹層比壹層高遠。世界的我們,從天下,到國家,到家庭,到個人的靈魂和肉體,壹層比壹層貼近。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種做人做事的道理,走啊走啊,走得太遠了,從個人的感受出發,到「平天下」,這個目標多麽遙不可及,使「平天下」往往成了最後的目標。這就鋪就了個人的歧途,也鋪就了天下的歧途。從個人的肉體和靈魂,到家庭,到國家,再到天下,這是人性出走的路線。其實,人間的正道,還是人性的回歸,而從天下,國家,家庭,到個人的肉體和靈魂的路線,正是人性回歸的路線。沒有了人,再如何努力裝扮空洞的天下,也是水中望月,鏡中探花而已。







人的本性,是人的利益性。人生活在多層次的世界中,人性的出走和人性的回歸,都是人和世界交往的內容。人性出自人,也必須回歸人,這才是人性,天下出自人,也必須回歸到人,這才是天下,這樣的人,生活在這樣的天下,就是天人合壹。天人合壹,不僅是壹個認識論的命題,也是人性論和世界論的命題。







天人合壹的天下,是人們需要的天下。那是壹個沒有家庭約束和國家約束的天下,那是壹個「平天下」以後的天下,也是壹個沒有被平定的「天下」約束的天下。生活在這樣的天下,擺脫了「家庭」的大山,我們再也不用想著去「齊家」了;生活在這樣的天下,擺脫了「國家」的大山,我們再也不用想著去「治國」了;生活在這樣的天下,擺脫了沒有平定的「天下」的大山,我們再也不用想著去「平天下」了。







生活在這樣的天下,呼吸的,是自由舒暢的空氣。生活在這樣的天下,人才具有人應該有的生活意味,再也不必去做壹個「家庭的人」、「國家的人」或「天下的人」。生活在這樣的天下,離開了「齊家」的責任、「治國」的責任,「平天下」的責任,妳依然是壹個人,沒有人會把妳不當作人看待。







生活在這樣的天下,人的本性得到了徹底的解放,隨之而來的,是人的四大共性和其他所有的共性都得到了最後解放。人們可以自由地去思考、自由地勞動,也可以自由地去交往,更可以自由地去創造。



雖然有許多社會預言受到人們崇敬,也有許多預言被捧為圭臬,但是,預言家和他們的預言,更多地是受到置疑和抨擊的。任何人都不可能對未來世界作出精確的預言、都不能給未來陳列出公式來供人推演,甚至連給出框架性的推測亦非易事。事實上,自然科學家要推演氣候、地球,太陽系和宇宙的變化和走向,反而容易壹點。社會科學家要推演出十年以後的世界,聽起來妙語連珠,看起來頭頭是道,但到了十年以後看實際情況,卻往往發現是錯誤不堪的。







當妳看見壹個人手上有傷,帶他去看了醫生,吃了點藥,妳就會知道傷口會好得快或慢;壹樣的,當妳熟知了社會矛盾的壹方面,又洞悉了這個矛盾帶給未來社會的後果,那妳對社會的這方面發展趨勢,就有了常人所不具備的眼光。反過來,妳要是不帶那個有傷口的人去看醫生,就無法知道傷口的醫理,也就無法知道傷口是無所謂的還是致命的。若妳對世界的矛盾的發生的原因和消亡過程不了解,那妳對世界的理解也只是不甚了了。







要了解壹個人已不是易事,何況整個世界?世界是由千千萬萬的不同人、不同的需要和不同的利益所構成,想要看透它,當然更是困難。







世界不斷地創生可以預測和不可預測的事物,而未來即由這些事物共同決定。人類世界是壹個龐雜、開放式系統的演化。整個人類世界的必然性,不是由偶然性集合而來,而是其內在的主要矛盾,借助了偶然性事件來展開罷了。因而,歷史壹方面具有可預言性,另壹方面又不可預言。好比壹個人的病,這裏的病妳知道是怎麽回事,妳就可以預言這裏的治療效果,但那裏的病妳還不知道是怎麽回事,當然不能預言它的治療效果。







所以,分析人類世界、人類的社會現象、人類的歷史變化,首先要分析世界的矛盾構成,要知道它有哪些貫穿始終的矛盾,有哪些主要的矛盾,有哪些次要的矛盾,還要知道,這些矛盾對社會發展的影響。







人的「無限需要」和「需要只能有限地被滿足」的矛盾,是人類社會最基本和最主要的矛盾,亦是其他壹切矛盾的母體。其他壹切的矛盾,都因應它而生、因它而亡。它貫穿了人類社會的歷史,也貫穿了其他壹切矛盾的發展。它被人類世界的各種矛盾所掩蓋,也經常被某些怪異的人,為了掩蓋它的存在而人為地把他「遺忘」。







當戰爭迫在眉睫時,我們需要說戰爭是我們的主要矛盾;當階級鬥爭來臨的時候,我們需要說階級鬥爭是我們的主要矛盾;當宗教受到威脅的時候,我們說對神的景仰,成了我們面臨的大事;當信仰受到攻擊時,我們說宣傳主義是當前最大的任務。人類總是在關鍵的時刻遺忘自身,最後卻要受到自身的懲罰。不管有多大的事情,也不管有多大的任務,我們最終也不能超越人的利益的事情和任務。







人與利益的相關性,是人的本性。人的本性,是人的利益性。這是永遠不變的。人對利益的需要,其實就是人的全部需要;人的其它需要,都是人對利益的需要的具體化。







民族矛盾,不過是被劃分了的民族之間在財富占有上的矛盾;階級矛盾,不過是被劃分了階級的人之間占有財富的矛盾;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也不過是人們為了發展生產力的需要而提出了改變生產關系的要求。人類世界的主體,既然是在壹定的社會關系中活動著的人,那,對人類世界演進的說明,就不能不以人為出發點,也不能不以人為終結點。







我們要以人為出發點和歸結點來分析、化解世界的壹切矛盾。當有天大的問題出現時,妳不能借口問題太大而放棄人的訴求,也不能不考慮人將從中得到什麽和失去什麽,因為,沒有比人的問題更大的問題。而事實上,人類總是托言什麽生產問題、階級問題、國家問題、戰爭問題、領導問題等等而放棄了人的問題。妳壹定聽見過總有人說:「今天要把這個任務放到第壹」,「明天要把那個任務放到第壹」之類的話;天天都有應該放到第壹的問題,最後,「人」,辛苦勞作,卻不知道放到哪裏去了。







從前,隋煬帝下令將許多絲綢披懸在樹木上作裝飾,以向來朝進貢的外國人顯示大隋朝的富足。當外國人在洛陽贊美隋朝的強大時,為饑餓所迫的百姓已經準備揭竿而起了。同樣,現在人們所謂的「形象工程」,和隋煬帝用絲綢來裝飾樹木的舉動有多大分別呢?







當「人」被重視或被忽視的時候,人對社會歷史的推動和破壞都會顯露出來。人的需要如能被適時、有限地被滿足,人就會激發出新的需要,從而推動歷史。反之,人的需要如不能適時、有限地被滿足,人就要抗拒那種阻礙本性發展的力量,從而破壞社會。







時勢造英雄,時勢在哪?時勢在很多人的需求中、在人的本性中。英雄是什麽?英雄就是從很多人中脫穎而出、代表很多人願望的、並因為他付出了壹定的工作而受人尊崇的人。倘若,毛澤東生在貞觀之年,也許只是壹個生活在小康家庭的聰明農民;李世民若生活在今天,也許只是太原市長的紈絝公子哥。







人類世界是壹個運動的世界,其本質就是改造世界。事實上,人類是通過改造世界的過程,不斷地肯定自我,然後又否定自我,再然後又對自己進行否定之否定。人在改造世界的時候,首先發現自己在壹定程度上擁有了新的世界,這樣,人就肯定了世界,也就肯定了自己;其次,人還發現自己在壹定程度上不能擁有新的世界,因而,人又否定了世界,也就否定了自己;當人對曾經否定了的世界繼續進行改造,直到擁有了更新的世界後,人又對世界進行了否定之否定,也就在新的高度上肯定了自我。比如,壹個作家,寫了壹本書,寫得還不錯,有人看,就肯定了自己;但有壹些人,嫌它印刷質量不好,不想看,那作家就又否定了自己;最後,再出的時候,改了,看的人比以前多了,作家就又在更高的基礎上肯定了自己。再比如,壹些公民,選了壹個總統,這個總統給他們帶來了壹點實惠,那他們就否定了自己;然後,這個總統又欺騙和傷害了他們,那他們就又否定了自己;最後,重新選舉,不要這個總統了,換壹個好壹點的,能夠給他們帶來壹點實惠,又更少地欺騙他們的,那他們就又在更高的基礎上肯定了自己。







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這不僅是渺渺宇宙的運動方式,也是人的世界中、壹切矛盾的運動方式。在人的世界裏,矛盾的兩個方面就是——人的「無限需要」和「這種需要的有限滿足」,其它萬事萬物都因此而生。人類在改造世界的同時,體現了自己的存在。人類要體現自己的存在,只有在改造世界的時候才能實現。







人類為滿足自己的需要而改造世界的同時,也在不斷地發展自己的需要。惟「無限需要」與「需要的有限滿足」的矛盾,這時又反過來推動著人類對世界的改造,推動著社會歷史的進程。







社會歷史的持續進步,是壹個不爭的事實。回望歷史,我們不難發現,很多變化都體現著進步。同時我們也應該註意:構成人類世界的個人和社會群體,在人的本性方面,具有恒久不變的因素,由此帶來的社會歷史現象,也必然具有永恒性。這種永恒性,就是人類世界的第壹對矛盾——「無限需要」和「有限滿足」的矛盾。這對「矛盾」,就是生活在人的世界中的人、自身必然的矛盾,揮之不去。人們的福與禍、喜與憂、悲壯與柔情,以及其他,都在這對「矛盾」的傾紮之中誕生或者消亡。







任何壹個國家,不管是什麽意識形態的國家,它面臨的、最基本的社會矛盾,永遠是國民不斷要求的物質需要、文化需要和這種需要不能被充分滿足的矛盾。其它壹切,什麽階級鬥爭、邊界摩擦、法規和條約、輿論等等,都只是在它的後面罷了。







「把國民不斷擴大的物質需要、文化需要和這種需要不能被充分滿足的矛盾擺在第壹位這舉動,不應該是什麽權益之計,也不應該是什麽階段性的口號,而應該是政府和社會公共部門貫穿始終的命脈。







世界在變,潮流也在變,社會的統治者和管理者,只有因應這些變化才能掌好歷史前進的大舵。世界的潮流是什麽?世界的潮流就是大多數人的利益和社會的整體利益。忘記了大多數人的需要和社會的整體需要,就算天天都有新的時髦口號出臺,也不能使社會沿著它最合理的軌跡運行。社會的合理性,首先必須是社會的大多數人的無限需要被合理滿足。千年歷史的所謂盛世,其合理性也都要從這裏說起,然後才有豐衣足食的說法、才有社會安定的說法;千年歷史的所謂亂世,其不合理性也都是從這裏說起,才有民生雕敝的說法、才有時局不穩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