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 of 1

左派制度設計

Posted: Fri Sep 09, 2022 2:49 am
by 左翼反共人士
作者 獨立工會 寫於不同歷史時期 整理於二零二二年

社會自由主義綱領

作者 王慶民 寫於 二零一九年


壹、前言



今年,距離偉大的、改變世界歷史進程的法國大革命的爆發已過了231年了,也迎來了“救亡啟蒙”的代表性事件“五四運動”壹百周年,距《世界人權宣言》公布已近72週年,中國經濟政治重要轉折--“改革開放”的啟動也已有41個年頭,還是中國民主化悲劇六四國殤31週年。

在經歷了長期的人權災難和艱難曲折的抗爭歷程之後,中國依舊處在專制統治之下;而大多數中國人民,因為專制政權對言論自由的鉗制、推行的洗腦教育,依舊缺乏自由、平等、人權、博愛等人類共同的普世價值觀;民主、共和、憲政等現代政治的基本制度架構仍未建立。抽離了這些普世價值和基本政制架構的經濟發展與國力膨脹,是剝奪人的權利、腐蝕人性、摧毀人的尊嚴、輸出邪惡模式並與國際保守頑固勢力勾結,荼毒中國和世界人民的災難過程。21世紀的中國將走向何方,是在中共統治集團駕馭下,繼續在強化專制統治、維持“低人權優勢”的同時推動經濟發展、鞏固以社會達爾文主義為內核的社會體系,還是在以知識分子為先導、人民為主體的革命運動勝利後,擁抱普世價值、融入現代文明、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共和國,並為對人民進行思想啟蒙、推動社會革命提供政治和制度基礎?這是決定中華民族重生還是繼續沈淪的生死抉擇。

19世紀中期,統治中國的滿清王朝,早已與世界文明脫節。它的統治危機,尤其對外戰爭的壹系列失敗,暴露了中國傳統專制制度的腐朽、科學技術與思想文化的落後,也揭開了中華大地上“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序幕。洋務運動以維護統治為目的的追求器物層面的改良,在甲午戰敗後再次暴露了體制的過時;戊戌變法觸及到制度層面的革新,終因頑固派的殘酷鎮壓而歸於失敗;辛亥革命在表面上埋葬了延續2000多年的封建皇權專制制度,建立了亞洲第壹個共和國。囿於當時內憂外患的特定歷史條件,共和政體只是曇花壹現且成了精英與軍閥的玩物,廣大人民沒有也不知不解民主自由,專制主義植根於基層和民心中從未衰敗。器物模仿和制度更新的失敗,推動國人中的有識之士深入到對保守落後的傳統文化病根的反思,遂有以“科學與民主”為旗幟的包括“新文化運動”在內的壹系列思想啟蒙運動,因內戰頻仍和外敵入侵,中國政治民主化歷程被迫中斷。抗日戰爭勝利後的中國再次開啟了對民主憲政的嘗試,然而國共內戰爆發讓制憲進程戛然而止。分治後的海峽兩岸,分別遭受了紅色恐怖和白色恐怖的荼毒。1949年建立的“新中國”,名義上是“人民共和國”,實質上是“黨天下”。中共統治集團以人民的名義壟斷了所有政治、經濟和社會資源,在混合了封建主義、斯大林主義、法西斯主義、民粹主義的“中國特色”暴政下,制造了反右、大躍進、文革、六四、超越限度對宗教實施打壓、鎮壓維權運動等壹系列人權災難,致使包括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在內的數千萬人失去生命,國民和國家都付出了極為慘重的代價。

二十世紀後期的“改革開放”,使中國擺脫了毛澤東時代造成的普遍貧困和高烈度政治暴力,民間財富和民眾生活水平在總體上有了大幅度提高,即所謂的“讓壹部分人先富起來”實現了;個人的經濟自由和社會權利得到部分恢覆,公民社會開始生長,民間對人權和政治自由的呼聲壹度高漲。執政者也在進行走向市場化和私有化的經濟改革的同時,曾有過從拒絕人權到逐漸承認人權的轉變。中國政府於1997年、1998年分別簽署了兩個重要的國際人權公約,全國人大於2004年通過修憲把“尊重和保障人權”寫進憲法,2008年又承諾制訂和推行《國家人權行動計劃》。但是,這些政治進步當時也大多停留在紙面上;有法律而無法治,有憲法而無憲政,仍然是有目共睹的政治現實。

自2013年起,以習近平為首的統治集團,撕下了中共開明的面具,對公民社會進行了密集而強橫的掃蕩。自南周新年獻詞事件始,以《炎黃春秋》雜志被“接管”為高潮,新聞自由日益萎縮,如今幾乎可以說蕩然無存;709大抓捕,象征著維權時代的結束,充分體現了中共政權下“法治”的脆弱與虛偽;而習近平修改憲法廢除任期限制,則令中共的封建主義色彩愈加濃厚,專制集權達到“改革開放”以來的最高點……執政集團繼續堅持並強化專制統治,明確拒絕政治改革,相反還在開歷史倒車,由此導致官員頑固民間保守,公檢法愈加黑暗,法治沒落人治覆興,人權被踐踏,貧富分化和階層固化空前加劇;經濟畸形發展、經濟成果分配不公,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遭到雙重破壞,公民的自由、財產和追求幸福的權利得不到制度化的保障,社會矛盾尖銳並不斷積壓,統治集團及依附體制的上層精英對中下層人民的剝削壓迫日益加劇,人民的抗爭橫遭鎮壓,平民大眾普遍處於沒有自由、公義的生活狀態下,弱勢群體更是毫無尊嚴的在殘酷社會中絕望掙紮。

伴隨著制度上的倒退和公民社會的急劇萎縮乃至消亡,道德淪喪與價值觀全面崩壞,人心的腐化墮落與公共意識的淡漠蔓延到各領域各階層。其中,以弱肉強食為核的社會達爾文主義、以冷漠自私為質的犬儒主義這兩大價值觀,危害尤重、泛濫成災,即人們普遍以權勢大小、金錢多少、人脈眾寡而非勞動強度與價值分配資源與利益,以實力強弱而不是對錯本身來評判是非曲直;面對不公與暴行,人們紛紛明哲保身,精英階層更是精致利己,外表衣冠楚楚,內心骯臟墮落,順從獨裁專制、參與分贓,對中下層人民的苦難與屈辱無動於衷。黑白在光天化日下被顛倒,善惡於大庭廣眾中異位。弱肉強食,就喪失了正義感,與平等、法治背道而馳,變成了強權即公理的叢林社會;冷漠自私,就意味著同情心同理心的缺失,沒有了公共意識和對社會共同體的責任心。在如此惡劣的社會生態中,人們不再相信公平正義,喪失了人類應有的正直與仁愛之心,現實社會及互聯網輿論處處展現著暴戾、殘酷,為利益不惜損人利己、顛倒是非、鉆營依附,中國社會已深陷於“繁榮的腐爛”且愈演愈烈。

總之,現行體制的反動和社會的全面腐爛已經到了必須全面、徹底改變的地步。







二、我們的基本理念



當此決定中國未來命運的歷史關頭,有必要反思中國百余年來的近現代化歷程,汲取發端自西歐、普適全人類的人文主義精神,重申如下基本理念:

平等:“人人生而平等”是現代文明第壹要義,是民主法治的目的,是啟蒙運動和大革命以來人類艱難而不懈的追求。每壹個個體的人,不論社會地位、職業、經濟狀況、性別與性取向及其他身心特質、政治信仰、種族、膚色、宗教等各方面有何種差異,其人格、尊嚴、自由都是平等的,應當用同壹邏輯、同壹基本原則對待。必須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落實於具體的法律實踐,落實公民的社會、經濟、文化、政治權利平等的原則,在法治和經濟層面采取積極有力的政策維護社會平等,對各種不平等現象,國家有責任和義務采取各種手段進行及時而有力的矯正。

自由:自由,尤其是政治自由,是普世價值的核心之所在。言論、出版、信仰、集會、結社、遷徙、罷工和遊行示威等權利都是自由的具體體現。自由不昌,則無現代文明可言;自由不能惠及全民,就是既得利益階層獨享的自由,對大多數人民來說是偽自由。在保障合法的自由前提下,也不能允許以“自由”為名侵害他人權利與自由、危害社會文明進步的言行逍遙法外。自由需要法治的規範,秩序與自由是壹體兩面。

人權:人權不是國家的賜予,而是每個人與生俱來就享有的權利。保障人權,既是政府的首要目標和公共權力合法性的基礎,也是人權至上的必然要求,是人性的彰顯,是人文主義與理性主義的基本追求。中國的歷次政治災難都與執政當局對人權的無視、對平民百姓的生命、尊嚴、權利的輕蔑與踐踏密切相關。人是國家的主體,國家服務於人民,政府為人民而存在。

法治:法治就是依照同樣適用於所有人和組織機構的法律條文,保護和規範人的權利、約束政府權力、懲治與改造違法犯罪分子的政治社會理念與實踐系統。法治是捍衛平等的基石,是對民主的規範與對自由的保障,是保護人權不可或缺的手段。與人治的等級性、依附性、隨意性與選擇性、野蠻性相反,法治有鮮明的平等性、獨立性、固定性與普適性、人道性。法治也是憲政的前提,憲政是通過法律規定和法治來保障憲法確定的公民基本自由和權利的原則,限制並劃定政府權力和行為的邊界,並提供相應的制度設施。法治既是人類文明的結晶,又是捍衛文明的利劍。

共和:共和就是“大家共治,和平共生”,就是分權制衡與利益均沾,就是多種利益成分、不同社會集團、多元文化與信仰追求的群體,在平等參與、公平競爭、共同議政的基礎上,以和平的方式處理公共事務。此外,共和也是王權與神權的反面,是“國權民授”而非“君權神授”,人民不是統治者的附屬品,而是國家的主人。因此,共和也有著明顯的反專制與平民政治色彩。

民主:最基本的涵義是主權在民和民選政府。民主具有如下基本特點:(1)政權的合法性來自人民,政治權力來源於人民;(2)政治統治經過人民選擇;(3)公民享有真正的選舉權,各級政府的主要政務官員和代議機構必須通過定期的競選產生。(4)尊重多數人符合情理與普世價值的決定,並保護少數人的基本人權。民主使國家機器成為“民有,民治,民享”的現代公器。當人民的民主權利被剝奪時,就有權通過革命的方式實現或恢覆民主。

在中國,覆興帝制或變相恢覆帝制的覆辟夢終究會被挫敗;在世界範圍內,專制體制也在人民的反抗下危機四伏;人民應該成為真正的國家主人。祛除依賴“明君”、“清官”的臣民意識,張揚權利為本、參與為責的公民意識,打倒專制與迷信、推動民主與科學,以建立公正社會為目標,發動變革,推動與捍衛平等、實踐自由,躬行民主,尊奉法治,才是中國的根本出路,才是中國人民應做的選擇。







三、我的基本主張



藉此,我以建設性的公民態度對未來的國家政制、公民權利、文化革新、社會進步諸方面提出如下具體主張:

1.主權在民:建立民主共和國,國家壹切權力屬於人民。堅持世俗主義的原則,實行半總統半議會制政體,頒布新憲法和建立國家機構,保障人民各項權利,約束和規範政府權力。

2.代議民主:建立三大代議機構,分別為代表全國各地區各民族各少數群體的聯合院、普選產生的代表人民意志的權力重心人民議會、代表專家學者等知識分子的社會自然科學院(專家院)。其中人民議會擁有立法修法、重大事項決策、人事任免、監督政府等權力;專家院擁有具體法律和政策的制定權、監督權、關鍵性和專業性事務的否決權、實行緊急狀態等權力;聯合院對涉及區域、民族、其他少數群體、弱勢群體的事務有適當的權力。

3.分權制衡:構建分權制衡的現代政府,保證立法、司法、行政三權分立。包括國家元首在內的政府應在法治框架內運作,權責統壹,防止行政權力過分擴張;政府應對納稅人負責;建立陽光透明的政府和政治運作機制,保障來自包括人民和輿論在內各方面的有效監督。堅持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結合,地方根據情況實行不同程度的自治。

4.依法治國:實現立法民主,各級立法機構成員以直選和從德才兼備的進步人士中選拔相結合的方式產生,立法秉持公平正義原則,實行立法民主。司法應超越黨派、不受任何非法幹預,實行司法獨立,保障司法公正;依憲治國,使憲法真正成為人權的保證書和公共權力的許可狀,為中國民主化奠定法權基礎。設立憲法法院,建立違憲審查制度。踐行“公民在法律面前壹律平等”的原則,嚴格執法,執法透明化,接受各方監督,讓法律真正成為人民的保護神。

5.公器公用:實現軍隊國家化,軍人應效忠於憲法,效忠於國家,不允許任何政黨組織、宗教勢力滲透於軍隊,提高軍人人文與科學素養。包括警察在內的所有公務員應保持政治、宗教中立。公務員錄用應不分黨派平等錄用。軍公警人員不享有任何特權、不得參與任何商業活動。

6.人權保障:切實保障人權,維護人的尊嚴。設立對三大代議機構和對人民負責的、相對獨立的人權委員會,糾察壹切嚴重侵犯人權的暴行,防止政府濫用公權侵犯人權,保障公民的人身自由與基本安全,伸張正義,保護處於相對弱勢地位者的權益,保障弱勢者話語權。

7.公職選舉:全面推行民主選舉制度,落實壹人壹票的平等選舉權。各級行政首長和代議機構的直接選舉應制度化地逐步推行。定期自由競爭選舉和公民參選法定公共職務是不可剝奪的基本人權。

8.地域平等:廢除戶籍制度在內的壹切不平等制度,結束城鄉二元體制,落實公民壹律平等的憲法權利,保障公民的自由遷徙權。以工業化促進城市化,以城市化促進地域平等和個人平等。

9.結社自由:保障公民的結社自由權,以憲法和法律規範政黨行為,確立政黨活動自由和公平競爭的原則,實現政黨政治正常化和法制化。打擊、取締反普世價值、制造社會仇恨、煽動和發起針對特定人群實施暴力的組織。

10.集會自由:和平集會、遊行、示威和表達自由,是憲法規定的公民基本自由,不應受到執政黨和政府的非法幹預與違憲限制。國家機器應該保護壹切合法的集會、遊行示威、表達訴求的行為,保障每壹個人都有平等的表達權利,保護參與者的安全與權利不受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威脅、阻撓。

11.言論自由:落實言論自由、出版自由和學術自由,保障公民的知情權和監督權。制訂《新聞法》和《出版法》。政府應積極配合新聞媒體的監督,為媒體調查報道提供壹切必要的便利;對揭黑批惡、為人民發聲、理性公允、新聞價值高的媒體,應提供經濟補助與安全保護;保證各領域各階層都有充分的話語權,避免相對弱勢者因社會地位低、相對貧困等種種障礙而話語權不足。也就是說,不僅要保障任何人都有權發聲,也要讓每個人的聲音都有機會被社會聽到,保障人與人、階層與階層之間話語權的不失衡,避免“聲高即有理”。對發生在現實與互聯網上的危害公民權利和社會安全的違法犯罪言論,應依法懲辦,保護遵紀守法公民的言論自由不受他人或組織幹擾和威脅。

12.宗教自由:在堅持世俗主義原則和政教分離的前提下,保障宗教自由與信仰自由,無排他性與危害性的宗教活動不受政府幹預。

13.專家治國:在中央和地方設立社會自然科學院(專家院),專家院應有來自教育、傳媒、科技、法律、經濟、外交、社會運動、宗教、環境保護、醫療、文學、社會學與哲學、心理學、歷史學、文化學等各界學者組成,負責涉及以上領域宏觀和微觀事務的政策制定、建設參與,全面推動和實現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的科學化、專業化、理性化。專家治國也是抗拒民粹主義和官僚主義必不可少的手段。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界的學者,是與反智反科學、歧視、暴力、短視、仇恨與偏見、對弱勢者的欺壓,以及根深蒂固的愚昧與不平等做鬥爭的中流砥柱。

14.教育改革:推廣以普世價值和公民權利為本的公民教育,堅持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並重的教育方針,推動教育確立公民意識,倡導服務社會的公民美德。改革教育的內容與形式,改革高考,要加強人文教育、法治教育,增強人文教育的實用性、批判性、多元性,提高公民分辨是非的能力,培養具有平等、自由、博愛、公正、法治理念的現代公民。改革大中小學校的教育制度,在大學推行去行政化和“教授治校”,保障學術自由。促進城鄉、不同區域、不同家庭條件下的教育公平,努力促進起點平等。在教育改革的基礎上提高人才選拔的公平性與優質性。在各行各業普遍推行文字與實踐結合的考試形式,在人才選拔上盡可能做到量才錄用,提高各行業工作人員基本素養、工作質量、工作效率。

15.文化政策:堅持“法無禁止即自由”的原則,“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廢除文藝政審,讓文學藝術創作擺脫政治束縛;對反映社會黑暗面作品的創作和發布不應有任何阻止,且應對優秀且有重大現實意義的此類作品創作者發放補貼和提供便利;對於反普世價值如鼓吹專制覆辟、挑動族群對立、鼓吹歧視與仇恨等類型的作品(不包括為反映歷史和現實真實,包含以上殘酷事實的作品),應依法懲處。

16.科技立國:把推動科學技術發展與科技實用化作為基本國策,以科學理念為綱、科技手段為目,推動經濟建設、社會治理的科學化、現代化、信息化。培養德才兼備的科技人才,建立以高新科技產業為軸的制造業、以智能化人性化公平化為特征的服務業;利用科學技術提高教育、醫療、養老、行政、司法、治安等各領域的發展水平、服務質量、透明度。

17.環境保護:保護生態環境,提倡可持續發展,為子孫後代和全人類負責;兼顧經濟發展與資源節約、環境保護,不極端和偏廢;明確落實國家、各級官員、企業和個人各自須承擔的相應責任,堅持誰破壞誰補償的原則;發揮民間組織在環境保護中的參與和監督作用;推動環境保護的法治化和系統化。

18.軍事改革:軍隊國家化,將軍隊由“人民解放軍”改名為共和國軍。軍人應忠於人民,遵從人民議會與專家院的決策與調遣,在日常保持中立。依托科技提高軍隊戰鬥力,提高裝備水平和質量以代替人海戰術,大幅裁軍的同時大幅增添武器裝備,擴充核武力量至適當水平,建成與國力及國際地位相匹配的軍事力量,逐步建設為第壹軍事強國。在裁軍基礎上極大提高軍人尤其各級軍官人文素養,加強軍內普世價值教育,改造軍人因特殊身份和環境而特有的醜惡習性,促使軍人樹立進步主義價值觀、養成文明友愛的言行方式。加強軍隊內部人權問題糾察,打擊個人忠誠行為,允許包括媒體在內的外部對非軍事機密領域進行全面監督,保護軍人權利和軍人之間的平等,打擊壹切形式的軍中暴力、欺淩和虐待行為。軍隊兩大核心任務:對內保衛共和國的國家安全與世俗主義,對外維護國家利益與世界人權、公正與自由,成為捍衛人類文明的燈塔,做好隨時向全球出擊的準備。

19.經濟運行:實行社會市場經濟政策,在保障市場自由的前提下,國家通過適當的幹預和調節,如打擊不正當競爭、遏制壟斷、保護勞工權利、扶植高新科技產業、提供經濟信息指導與危機預警等方式,使經濟運轉更加穩定、經濟發展過程中人與人的關系更為人道和諧、經濟收益更具普惠性。在產業結構上堅持以制造業為本的實業興國原則,通過政策引導和國家強制力遏制投機活動,尤其嚴控房地產業和金融業,防止產業畸形下泡沫經濟的泛濫。

20.分配政策:實行以創造價值與勞動強度為主標尺、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收入分配政策。堅持公平與效率兼顧的原則;以減少剝削、遏制貧富分化為重要目標;再分配更加重視公平,並與社會保障體制銜接起來。

21.財產保護:保護合法的私有財產不受侵犯,保障創業自由,打擊官商勾結、利益輸送行為;設立代議機構負責的國有資產管理委員會,合法有序地展開產權改革,明晰產權歸屬和責任者,保障資產公平合理的分配,提高使用效率;開展新土地運動,推進土地分配公平和集約使用,切實保障公民尤其農民的土地所有權。

22.財稅改革:確立民主財政和保障納稅人的權利。建立權責明確的公共財政制度架構和運行機制,建立各級政府合理有效的財政分權體系;對賦稅制度進行重大改革,使稅收征收和使用更具公平性、透明性、定向性;稅法修訂和稅的征收須經代議機構認可。增強稅收在促進收入分配公平中的作用;建立細密而完善的收入申報與稅收稽查系統。通過產權改革,引進多元市場主體和競爭機制,服務為主管理為輔,為發展民間金融創造條件,使金融體系充分發揮活力。

23.社會保障:建立覆蓋全體國民的社會保障體制,提高社會保障的水平和質量,向福利國家邁進,使國民在教育、醫療、養老和就業等方面得到充分的保障,讓每壹個國民都有條件選擇有尊嚴和自由的生活。廢除壹切不平等的福利制度,追繳原統治集團特權所得,推動社會保障的均等化。

24.勞工權利:以法律和制度保障廣義的工人階級的權利,覆蓋各性質各行業的工人、職員;支持工人組建獨立工會、推動工人自治和職工民主化、保障工人罷工權利;建立中立、高效、有實權的勞動仲裁機構,職權與法院相輔相成;設立細致的各行業最低工資標準;打擊各種各樣的職場歧視和欺淩行為;舊農民工、農業工人壹律與城市產業工人、第三產業職工享有同等權利和基本保障;在代議機構、輿論界,要保障工人有充分的話語權。

25.扶弱平權:國家對女性、LGBT群體、身心障礙者、少數族群、其他弱勢群體的權利應積極保護,尊重相應群體合法範圍內的平權運動,細致、認真傾聽弱勢者的訴求,為弱勢者提供必要的法律、物質、就業、教育、輿論、生活等方面的支持、援助、保護、救濟,保護弱勢者不因其相對弱勢而受剝削、歧視、虐待等不法侵害,能夠融入社會正常生活、安度人生。在對待弱勢群體時,要充分尊重弱勢者本人的意願與選擇。除人權外,動物保護也應納入公民運動議程。在推動平權政策時,應采用大眾易接受的溫和方式,如重視反歧視教育、慎用配額制。保護弱勢群體的措施,要和國家經濟政治發展水平相適應、與整體社會治理體系相融合、與文化教育和人權維護相承接。

26.社會革命:人類的發展史,就是不斷革命的歷史。社會革命既是政治革命的補充,更是走向偉大社會的必然要求。人民政權應該支持人民在政治革命勝利後,繼續與社會的黑暗與人性的醜惡做鬥爭,對行政、司法、家庭、社區、教育、青少年、醫療、養老、科技、互聯網、就業、環境、軍務、宗教、黑幫與私會等各領域、各群體、各社會單位存在的本質性、結構性、微觀性醜陋黑幕,進行調查、分析、批判、改造,破除各種精致利己甚至因私為惡的利益集團的帳幕,鏟除惡勢力,保護人民尤其處於相對弱勢壹方人民的權利、自由和尊嚴,最大限度減少人類受到的傷害和痛苦,使每個個人得到更實質的平等,實現和發展人民的幸福。

27.地方治理:采用單壹制的國家結構,實行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相結合的方針,根據各地域不同情況適當放權,在不同民族的聚居地區實行不同程度的自治,堅持各民族壹律平等的原則,以制度性和系統性措施反對和防範民族歧視、民族壓迫,同時有效和公平的處理各民族及民族間的歷史遺留問題。對於發生大規模騷亂、系統性侵犯人權、政治壟斷、壓迫、動蕩、腐敗的區域,中央可收回下放的權力,由中央直轄並派專員保護受害民眾、動員人民重建地區。將香港、澳門建設成遠比現在民主、平等、公正、法治的城市。以和平談判為主的方式解決台灣問題。致力於將中國全境置於民主憲政、文明進步的覆蓋之下。

28.國際責任:與世界各國壹道,構建公平合理的國際秩序;以“人權高於主權”的原則為基準,平等公正的態度,積極主動參與國際事務;以實際行動支援世界各國被壓迫人民的正義鬥爭,聯合各進步國家使用各種手段捍衛世界人權與文明;促進世界各國各區域協調發展,推動世界各國在合作與融合中邁向“世界聯邦(性質類似歐盟)”。

29.轉型正義:為歷次政治運動中遭受政治迫害的人士及其家屬恢覆名譽、授予榮譽,並給予充分合理的補償;釋放壹切在新政權法律下原行為不構成犯罪的政治犯;成立真相調查委員會,查清歷史事件的真相,厘清責任,壹方面,根據具體情況寬宥、赦免、輕罰願意改過自新者,讓舊體制中本質善良、沒有重大且或主動犯下大罪者參與新政權,重新服務人民,共同建設新國家;另壹方面,嚴懲舊政權中對人民和國家犯下重大罪行的領導人及爪牙,對惡貫滿盈的統治集團高層人物和直接執行者(尤其是黑惡勢力骨幹),處以極刑;沒收舊政權統治集團及爪牙的壹切非法所得,包括固定資產和無形資產;向全世界發布通緝名單和派遣特工人員,追緝對人民犯下不可饒恕罪行的罪犯。在此基礎上尋求社會和解。







四、結語



中國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肩負著十四億多人類文明開化的使命,也必須承擔國際責任、引領人類發展。但可悲的是,中國仍處在專制主義的政治生態中,國人大多為愚民、暴民、順民的結合體,而包括統治集團在內的既得利益階層精致利己、剝削和壓迫人民,並由此造成連綿不斷的人權災難和社會危機,中華民族陷入了持久而悶烈的內耗與互害之中,成為人類肌體上巨大的瘡疤,拖累了人類文明的進程——這種局面必須改變。為解救國人中良善卻更受苦難者、為解放、改造和重塑中國人民,政治革命、思想革命、社會革命的開啟迫在眉睫。因此,根據2008年以來中國政治社會的惡性倒退狀況,我個人以淺陋之見,將《零八憲章》改編為《人民憲章》。

早在七百多年前,文藝覆興運動已經讓人本主義覺醒,接踵而至的啟蒙運動更讓理性的光輝照亮了人類;開啟人類新紀元的法蘭西大革命也已過去了二百多年。但如今世界上竟依舊有如此廣大的專制之地、如此眾多的蒙昧野蠻之民,作為知識分子,作為有羞恥感的人類,我們怎能不感到羞愧、憤怒?

我希望所有具有同樣危機感、責任感和使命感的中國人民,不分階層,不論身份,在堅持底線前提下求同存異,積極參與到偉大的革命中來,共同推動中國社會的徹底變革,以期早日建成壹個自由、民主、平等、憲政的進步國家,實現啟蒙運動先哲和國人中有識之士數百年來鍥而不舍的追求與夢想,在懲惡揚善、激濁揚清中帶領中華兒女駛向文明的彼岸。

社會民主主義綱領

作者 徐水良 寫於 二零一三年

  人類是自然的產物,人以自然為本。但人類社會,由人組成,以人為本。

  然而,在人類歷史上,人類社會,人是根本,這個道理,卻並不是不言而喻的。相反,人類社會,經過了各種各樣的異化,包括氏族制度的生殖異化,封建制度的血統異化,戰爭制度的人性異化(野蠻化),奴隸制度的人身異化(異化為物),專制制度的權力異化,君主專制的皇權異化,思想和信仰專制的精神異化、信仰異化、神本異化。尤其是經過以經濟為本位的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經濟異化,包括全盤私有化、市場化,和全盤公有化、計劃化等各種經濟異化,發展到現在,是該拋棄強大壹時、風行壹時的二十世紀左傾大倒退潮流的主力——馬列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時候了;也是拋棄陳舊、平庸、落後、卻又冒充先進、冒充傑出偉大理論和新思潮的新自由主義,及其所代表的保守資本主義的時候了;是消除經濟異化、權力異化和其它各種異化,實現人性覆歸,走向超越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逐步進入以人為本,以人和人的發展為中心的人本主義社會的時候了。

  在當前,直接說來,就是要拋棄中共先以馬列主義為指導、後以鄧小平主義為指導,先搞公有化大搶劫、後搞私有化大搶劫而建立起來的壹黨極權專制的權貴資本主義社會,努力建立自由民主平等博愛、多黨多元、尊重人和人權、互相關愛的人性化的人本社會。

  幾十年來,中共始終走在錯誤和犯罪的道路上。毛左時代他們搞階級鬥爭,路線鬥爭,和公有化大搶劫,摧殘中國人的肉體、靈魂、人性和人際關系;鄧右時代他們又搞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圍著金錢轉,進行私有化大搶劫,犧牲或者破壞道德、教育、文化、環保,使中華民族的民族素質、道德風貌和生存環境,惡化到空前可怕的程度。中共對中華民族素質和環境的破壞,罄竹難書。

  中國未來的發展戰略,必須堅決拋棄中共以經濟發展為中心,和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基本路線,大力倡導以人和人的發展為中心,把提高人的素質放在首位。在社會各方面協調均衡和諧發展的基礎上,優先發展教育、文化、科技事業,尤其是發展教育事業。優先保護人的生存環境,生活素質重於經濟指標。

  我們必須根據人本理念(即“以人為本,以人和人的發展為中心”等),和公私法則(即“公共領域公有化、民主化,私人領域私有化、自由化”,“適合各個具體時期和各種具體社會情況實際需要的、各種各樣的公有制和各種各樣的私有制和諧結合”等)等基本原則,重建我們的國家和社會。

  在上述理念的指導下,我們制定本綱要。

  第壹章、總綱

  第壹條、21世紀中國的建國目標,是結束中共壹黨專制,建立自由民主平等、多黨多元、尊重人和人權、使用符合實際需要的公有制與私有制和諧結合、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生活、環境等各方面協調和諧發展、人和人之間互相關愛、以人和人的發展為中心的人性化的人本社會。

  第二條、從國際視野、全球視野看,中國的未來目標,就是站在自由民主的文明世界壹邊,努力消除全球領域的專制主義和恐怖主義,消除戰爭威脅,實現世界和平,建立自由民主平等博愛和平的新世界。

  第三條、為了實現上述國際國內總目標,我們要在國內和國際,努力爭取建立三個自由的共同體,壹個是自由民主平等團結的大中華聯邦,壹個是自由平等和平的東亞共同體,壹個是自由平等和平的中美日共同體,或泛太平洋共同體。

  第二章、國內政治

  第四條、我們要建立的未來國家大中華聯邦,其具體國名,不排除各種可能的合適選項。國名的確定,應經過海內外征詢意見、包括經過海峽兩岸各方面協商,最後通過未來議會等代議機構或公民投票方式來決定。

  第五條、未來大中華聯邦,政治上將是自由民主平等多黨多元的國家。在社會公共生活領域,這個國家將杜絕思想專制和政治專制等專制制度,尤其將杜絕壹種信仰和壹個政黨的壹元化獨裁專制制度。

  第六條、大中華聯邦國家實行主權在民制度,以中國國民及其民主權利和權力作為國家的立國基礎。國家主權屬於全體國民,杜絕任何獨裁個人或專制政黨獨霸國家主權和各種國家權力的行為和制度。

  第七條、大中華聯邦各邦的設立、加入和退出,各邦相互之間的關系,以及它們與中央政府的關系,壹般情況,由未來立法機構的法律來規定;特殊情況,如西藏、新疆、內蒙等少數民族地區,港澳地區,台灣地區,由邦與邦之間,邦與中央政府之間,以及海峽兩岸政府之間的平等協商和簽訂協議來解決。

  各邦名稱,可以采用省(自治省)、市(自治市)、區(特區)、邦(自治邦)、或其它商定的名稱。但國家以地域劃分,取消中共在地域名稱之外另外附加民族歧視色彩、有名無實的民族自治名稱。

  第八條、國家保護領土和主權完整,反對中共的賣國行為。對中共簽訂的各項賣國條約,未來民主政府將進行必要的審查和處理。

  第九條、大中華聯邦學習先進民主國家的經驗,實行立法、執法和司法三權分立、獨立,互相協調、互相制約、互相制衡的制度。

  第十條、國家的行政體制,實行總統制還是內閣制。應該由未來國家立法機構或全體公民來決定。但鑒於內閣制需要成熟的政黨制度、選舉制度和行政制度為前提,而民主轉型初期,不可能壹下子產生成熟的政黨制度、選舉制度、和行政制度,而轉型初期的國家,特別需要比較集中的權威來領導,我們建議民主制度建立的初期,國家應該實行總統制。

  第十壹條、國家和法律將維護所有中國人,尤其是中國廣大民眾的人權和其它壹切權利。這些權利,包括中國人的人身、思想、信仰、言論、經濟、政治、文化、教育、居住、遷徙、生活、娛樂、集會、結社、出版、新聞、遊行示威、罷工、免於恐懼和迫害、享受法制法治,人人平等、行使選舉權被選舉權和創制權覆決權、參與並管理公共領域等等各種各樣的自由和民主權利。

  第十二條、國家和法律將實行所有公民在法律上壹律平等、即人人平等的原則,包括公民個人、種族、民族、性別、年齡、思想、宗教、信仰、公民組織的政黨、社會團體等各種公民組織,公民主張的各種意識形態,在法律上壹律平等。國家法律既不得規定任何公民個人、組織、意識形態及信仰的特權地位,尤其不得規定獨霸的領導權,指導權等等重大的、影響全局的特權地位,更不得實行國教制度或單壹信仰制度;同時,也不得歧視和打擊公民的任何個人,任何組織,任何意識形態和信仰。

  第十三條、國家在實行民主制度,實行選舉、投票等多數決定原則(多數原則),和所有公民壹律平等的原則(平等原則)的同時,實行保護少數的原則(少數原則),以及保護弱勢群體的政策(弱勢政策),保護少數或弱勢群體的人權、各種形式的自由,及他們應該享有的壹切權益。

  第十四條、國家實行政教分離,國家政權與意識形態及信仰組織分離,國家政權和政黨分離(黨政分離)的原則。人的各種思想、信仰和意識形態,以及主張各種意識和信仰的組織,對於國家,屬於每個人每個團體的私人事務,學術界科學界可以開展互相批評互相幫助,但對於國家,這些具有不同的思想、宗教、信仰、意識形態的信仰組織和其它組織,在法律上具有平等地位,國家對他們和他們之間的自由爭論,保持中立,不介入它們之間純意識形態的爭論,並依法保護它們的自由討論。

  國家政權和法律保護公民和公民組織不涉及煽動教唆犯罪和其它犯罪行為,而單純主張和持有任何思想、信仰和意識形態的合法權利和自由,包括單純持有馬列主義共產主義意識和對它們進行學術研究的自由。

  第十五條、上條分離及保護原則,不妨礙執政黨和政府領導人持有壹定信仰和意識形態傾向,不妨礙他們按自己的意識和執政理念去執政,不妨礙他們作為個人,去提倡某種不煽動教唆犯罪的思想理論和意識形態;也不妨礙國家和國家法律禁止意識形態和信仰組織可能的違法犯罪行為,禁止信仰和意識形態的恐怖主義行為,禁止信仰和意識形態組織在社會公共生活中實行專制制度,禁止用信仰和意識形態進行欺詐、或進行危害他人人權和自由等等犯罪行為;也不妨礙懲罰任何公民、任何信仰組織和其它意識形態組織利用意識形態進行犯罪的行為。尤其在民主制度建立之初,非常需要禁止共產黨犯罪行為和犯罪標志,禁止繼續共產黨犯罪行為,或用共產黨和共產主義意識去宣傳煽動和教唆犯罪,去危害國家和社會的行為,或者實施其它犯罪的行為。

  第十六條、要反對宗教信仰和意識形態領域中的歧視和非法沖突行為,禁止用暴力和暴力威脅來解決意識形態和信仰沖突問題。禁止造謠誹謗、侵犯他人名譽和人格。

  第十七條、任何公民個人和公民組織,未經司法機關合法程序,判定違法犯罪,不得被剝奪行動自由,不受國家懲罰和取締。但違法犯罪的,則必須接受處罰,罪行特別嚴重的組織,除接受刑事處罰外,其組織還必須依法取締。對現行共產黨犯罪的追訴和處罰,由未來中國立法司法機構、代議機構或公民投票來決定。

  第十八條、國家公職人員的產生辦法,將參照西方國家的選舉制度和公務員制度來制定。但要努力避免目前美國等某些西方國家嚴重存在的官僚主義和文牘主義。國家、各邦和各級政府的主要領導人,由選舉產生;其內閣和助手,由主要領導人聘任,由代議機構經過適當程序批準;壹般辦事人員,由公務員制度產生。為了避免官僚主義、文牘主義、人浮於事效率低下的情況,應該避免美國等某些國家過分死板的公務員制度。

  第十九條、國家提倡廉潔政治,反對貪污腐敗。為了保證政府的清廉廉潔,必須吸取中國歷史和現實的大量教訓,必須學習和引進美國和西方民主國家反對貪污腐敗的先進經驗,建立先進的防貪反腐的各種制度和體制。

  第二十條、國家將建立公正和嚴密的憲政、法制和法治的體系和制度,樹立憲法、憲政、法制和法治在政治和社會生活中的最高權威。國家、政府和公民,都必須服從法律。但政府和公民,服從法律的含義有所不同。對於公民,法無規定即自由;政府則相反,政府必須依法行政,法無規定即非法。

  第二十壹條、國家的立法,法律的制定,在保證公正嚴密、符合實際需要、滿足執法必須的條件下,法律制度、法律條文和條理,必須簡潔明了、嚴格清晰、便於執行、便於全體國民了解。防止產生美國等壹些國家的教訓和弊病,即立法議員大多出身律師,法律由律師制定,律師們根據自己的陋習和私利,制定法律。他們所制定的法律條文繁瑣龐大,除了專業律師懂得他自己專業領域的法律以外,壹般人,誰也無法清楚了解和掌握龐大繁瑣的法律和法律制度,從而只能將法律事務交給特殊的律師職業階層去掌握,產生律師壟斷法律的壹系列弊端。

  律師壟斷法律,金融肥貓壟斷金融,提高醫生執照門檻使少數醫生壟斷國民的醫療和健保,是美國等壹些國家的嚴重弊端,是造成國際金融風暴,造成老百姓不懂法律、訴訟繁瑣,醫療開支龐大、嚴重浪費等等的根源。它們與國家機構、國營企業及大公司人浮於事,效能低下等情況壹起,嚴重威脅著美國等民主國家的生存和發展,我們必須預先避免。

  第二十二條、國家保護結社組黨自由、新聞自由,反對黨禁、報禁。國家行政機構、司法機構和武裝力量,對黨派活動應遵守中立原則。禁止在國家行政機構、司法機構和武裝力量中建立黨派組織。

  第二十三條、國家實行高度自治的地域自治制度。國家的多黨民主制度和聯邦制度,將建立在全國所有地區,所有居民區、所有行政區劃和所有各邦,都實行居民高度自治的基礎之上。各居民區、各地區、各行政區劃和各邦自己的事務,由居民區、地區、行政區劃和各邦自己決定、自己管理。聯邦政府管理全國性事務如外交國防等事務、邦與邦之間需要聯邦政府幫助或解決的事務、各邦和地方需要聯邦政府幫助的事務、應各邦和下級政府要求,幫助各邦和下級政府解決的事務,等等。

  特殊情況下,高度自治條件暫時不成熟的,上級政府應給予幫助或適當代管,並爭取自治條件快速成熟。

  第三章、國內經濟

  第二十四條、國家和社會根據各種實際情況,努力創造適合實際需要的各種公有制和各種私有制的和諧結合。既反對馬列主義的全盤公有化;又反對中國新自由主義的全盤私有化;更反對中共長期實行的私人領域公有化、禁錮化,公共領域私有化、專制化的政策。堅決反對搞單壹經濟的壹刀切,不搞國營、集體經濟壹刀切,也不搞股份制經濟或股份合作制經濟壹刀切,也不搞私營經濟或個體經濟壹刀切。而是讓各種各樣的私有的和公有的經濟形式,在全社會,在各經濟部門,甚至在某些公司,某些企業里,相互並存,相互合作,相互競爭。

  第二十五條、各種公有制和私有制形式,可以根據實際需要,相互進行轉化。沒有必要像馬列主義教條主義和新自由主義(或保守資本主義)教條主義那樣,搞得勢不兩立,非常死板。

  為了提高效能,公營企事業和機構,可以根據情況需要,在壹定範圍壹定程度上實行私營機構的某些運作機制。

  第二十六條、國家制定保護公、私財產的各種必要法律,並努力依法保護私有制及其私有財產,公有制及其公共財產。國家並將制定法律,規範公有制和私有制之間因實際需要而產生的相互轉化。無論征用土地或其它財產,還是私有財產在實際需要時的公有化,公有財產在實際需要時的私有化,都必須依法進行,財產所有者必須獲得與財產價值相稱的必要補償。堅決杜絕中共那樣的公有化大搶劫和私有化大搶劫,以及其它任何形式的搶劫掠奪。

  第二十七條、根據美國造成1929年和2008年兩次國際特大金融風暴的教訓,(其中1929年的風暴造成全球大蕭條,帶來二十世紀全球左傾倒退大潮),根據造成國際金融風暴的華爾街制度和某些大公司制度的教訓,國家必須根據公共領域公有化的原則,制定嚴格法律,嚴格監督牽涉全民利益、牽涉國計民生,牽涉重大公共利益的金融機構,大公司或其它重要企業,防止產生金融危機和其它弊病。必要時,必須依法介入,幹涉或制止其可能危害社會的行為,在必要情況下,依法采取壹定形式的國有化或公有化措施。

  第二十八條、無論是私有制,還是公有制,國家都將保護其中員工的合法權益,防止雇主的可能侵犯。員工的人身自由、工作、休息、報酬、健康、福利、組織和運作工會的權利、罷工權利,等等,必須嚴格置於國家法律保護之下。尤其是保護員工的人身、休息和合理報酬的權利,杜絕產生中共那樣的黑奴工和血汗工廠。

  在雇主嚴格遵守國家法律、不侵犯員工權益的條件下,國家也應該保護雇主的所有權、對企業的控制權、經營權、用人權、領導權、決定權(包括自主決策、甚至專斷決策)等各種權利和權力,防止企業內外任何人、任何組織可能的侵犯。

  第二十九條、國家維護社會正義和公正,反對搶劫掠奪,反對貧富懸殊,反對以強淩弱,反對侵犯弱勢群體的利益。國家將采取必要的稅收和其它政策,來調節社會財產的分配,國家保護弱勢群體,保護他們的合法權益、並給與必要的扶植。

  第三十條、堅決取消中共等共產國家特有的城鄉分割、工農分割等二元分割的落後制度和現代農奴制度,消除其影響。消除城鄉差別,工農差別。在政治、經濟、教育、文化、工作、居住、遷徙、選舉等壹切方面,農村居民與城市居民壹律平等,取消對農民和農村地區、對農民和農民工的壹切歧視。

  第三十壹條、國家堅持私有制和公有制,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國家和民間兩條腿走路、兩只手做事的方針。反對那種堅持用壹條腿走路,壹只手做事,壹定要砍掉另壹條腿,另壹只手的荒唐做法。私有制和公有制,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都只是人創造和使用的經濟手段。是人和人類社會決定這些手段,而不是相反,由這些手段決定人類社會。國家積極發展市場經濟,同時堅持必要的宏觀調控和計劃經濟。但其調控手段,應該學習美國等民主國家的經驗。

  第三十二條、在國際壹體化大趨勢下,必須進壹步加強國際國內的自由貿易和競爭。保護知識產權。提高科技、經濟和產業的創新能力。使中國經濟充滿活力和競爭力。建立國內和國際各種自由貿易和經濟的共同體,促進經濟的全球發展。

  第四章、教育、文化、醫療、科技和環保

  第三十三條、在社會各方面均衡和諧發展的基礎上,國家和社會優先保護人的生存環境,優先發展教育、文化、科技事業,強調人的生活質量重於經濟指標。

  第三十四條、在現代化的各個層次中,人的現代化是壹切現代化之本,是最深層次的現代化,只有實現人的現代化,才能推動並保證實現中層次的現代化,即社會制度和組織管理的現代化,其中包括政治現代化。只有實現上述兩個層次的現代化,才能推動淺層次的現代化,具體層面的現代化,包括教育、科技、文化、經濟、產業、國防等各方面的現代化。而現代化的人,又需要由教育、包括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來培養。要破除中共把現代化局限於具體層面,並且是局限於具體層面壹部分的“四個現代化”理論。也要破除在中共“四個現代化”基礎上產生的“五個現代化”理論。

  第三十五條、我們必須深刻檢討中國的傳統教育和當代教育,研究國際教育的先進經驗,結合國內外優秀的教育制度,建立適合中國實際的、最先進的、以人為本的人性化教育制度。目的在於根據人的本性和特點,發揮人的潛質,培養適合21世紀社會需要的高素質的人。

  第三十六條、21世紀教育體系的目標之壹,就是建立家庭教育和社會各類教育的合理的配套體系,包括家庭教育、普通教育,職業技能教育,成人教育,業余教育,在職教育,短期培訓,業余自學和考試認證等等各類教育的合理的配套體系。其中普通教育中包括幼兒、小學、中學、大學,研究生等各類普通教育。在普通教育領域,21世紀的方向之壹是要努力普及高中和大學教育。要充分利用現代科技產生的新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方法,充分利用互聯網、電視等現代化教學工具,開展網路教學、電視教學、視頻教學。要學習先進國家,尤其是美國辦教育的經驗。

  第三十七條、中共的壹黨專制和信仰專制,來自西方馬列文化垃圾。21世紀中國社會的文化政策,要堅持吸取中西文化的精華,排除中西文化垃圾,在繼承中國傳統文化精華的基礎上,融合自由民主平等博愛科學人權等西方文化的精華,創造新型的中國文化。

  第三十八條、在思想和文化領域,既要堅持壹切思想和文化,在法律上壹律平等,對於國家屬於私人事務,國家不得強制幹涉的原則;又要在思想文化領域本身,鼓勵和保護國民去開展自由的研究、討論和批評。

  第三十九條、21世紀,經過國民的自由研究、討論和批評,將會批判和驅逐外來的馬列主義和宗教專制等大搞壹元化信仰專制和壹元化政治專制的西方垃圾文化,尤其將清除中共享以建立思想和政治專制,指導公有化大搶劫大掠奪的馬列主義文化垃圾;此外,還將批判和清理中共享以制造私有化大搶劫大掠奪的陳舊平庸的新自由主義垃圾。馬列主義和自由主義中對人類思想有借鑒意義的部分,則應該區別對待,給予保護和利用。

  第四十條、要取消中共長期以來,強制進口西方垃圾馬列主義,用西方文化垃圾來毀滅中國傳統文化的壹系列錯誤政策和罪行,並消除其影響。在這同時,也要消除以國家力量,強行堅持中國傳統文化糟粕,拒絕西方自由民主人權等精華及普世價值的行為。

  第四十壹條、教育、文化、醫療、科學和技術,實質上都屬於生產和產業範疇,而不是中共和馬列教條斷定的那樣,屬於純粹消費的範疇。教育和醫療生產的是人類社會最最重要的東西——人類社會的根本——即精神的和肉體的人。文化、科學和技術,生產的是知識和意識形態產品,包括生產性科技知識和消費性娛樂產品等等。教育、文化、醫療、科學和技術,關系到每個人、整個國家和中華民族集合體的總體未來,是最重要的產業領域。社會、家庭和個人,在養育、撫育、教育等領域,在上述所有精神生產的產業領域,投入的時間和金錢,早已經遠超過在工農業等物質生產領域投入的時間和金錢。

  在這些從事人的生產和精神生產的產業領域,必須根據實際需要,采用符合實際的公有制和私有制相結合的各種形式,互相配合、互相幫助、互相競爭。采用公立教育和私立教育並舉,兩條腿走路的方針,反對以所謂的產業化為名,在這些領域搞全盤私有化、全盤商業化。

  第四十二條、國家應該大力支持教育事業和科技事業,21世紀的目標,要把支持教育事業的經費,在國民經濟和財經經費中的比例,不僅要提高到聯合國等國際機構制定的標準,而且要提高到國際最先進水平。要調動各級政府、各類公有制和私有制企業,以及全社會辦教育的熱情,調動各方面的辦學積極性。

  第四十三條、基礎教育,尤其是普及教育;科學研究,尤其是基礎科學研究,應該由國家和國家經費大力支持,而且要大大增加其投入,以國家投入為主。成人教育、在職教育、職業培訓,技術研究、應用和開發,則應該放手發動企業、私人和社會自主進行,國家則進行必要的資助、引導、管理和協調。

  第四十四條、中共的大搶劫大掠奪,中共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和發展是硬道理等等錯誤的路線和錯誤指導思想,吃祖宗飯,吃子孫飯,造成了中國環境極度惡化,自然環境、自然資源、自然景觀等自然財產,以及歷史和文化財產遭到空前大破壞。中國的環境,已經達到非常危險的地步。必須堅決取消中共的基本路線,消除其惡劣影響。必須把人的生命和人的生活品質、人的生存環境,放到經濟發展之前,經濟發展必須服從環境保護和人的生活品質的需要。必須把環境保護放到國家發展和經濟發展的最優先地位。堅決停止造成環境破壞的壹切經濟建設和經濟發展。

  第四十五條、中共以馬列主義和鄧小平主義指導進行的兩次大搶劫大掠奪,中共的貪污腐敗,中共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基本路線,不僅嚴重損害了教育、文化,和中國的環境,而且嚴重敗壞了社會風氣,造成道德崩潰等十分惡劣的後果。21世紀,中國人必須把道德的恢覆和重建,放到十分重要的地位。

  第四十六條、在保護、推廣和發展普通話的同時,保護和發展各民族語言和各地方言。像保護環境壹樣,保護中國的語言和文字財富。

  根據客觀條件和實際需要,開展本國語言和壹門外語的雙語教育,讓盡可能多的國民掌握兩種以上的語言和文字。

  第四十七條、漢字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也是中國漢語的文字表達。廢除漢字,就會產生中國文化的斷裂。我們要堅決糾正五四以來,尤其是共產黨統治下,攻擊和毀滅漢字,企圖廢除漢字的做法。要努力保護和發展漢字,同時又非常謹慎地對漢字進行必要的改革。完善拼音等輔助工具。

  在保護和發展漢字的同時,也要保護和發展各民族文字,尤其對瀕危文字和語言,要開展積極的搶救工作。

  第四十八條、人是社會之本、國家之本。人的健康生存,又是人的生活質量和做好壹切工作的根本。醫療保健事業和教育事業,作為負責肉體的人和精神的人的生產的產業部門,對人和人的社會、及其生存和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必須根據以人為本,以人和人的發展為中心的理念,積極學習國際先進經驗,尤其是北歐各國和台灣的先進經驗,逐步建立、發展和完善中國的醫療健保、和防疫預防的制度及體系。

  第四十九條、21世紀中國醫療和健保制度的目標,就是逐步建立和完善全民健保制度。要培養大批醫療保健專業人士,建立大批現代化的醫院和體育鍛煉場所,使全國人人有健保,人人都鍛煉,有病就能醫。特別要解決窮人和農村地區的醫療健保問題。積極做好疾病預防工作,防重於治。要積極解決中共造成的壹切向錢看、毀滅中國醫生和教師等“人類肉體和靈魂工程師”歷來的優秀傳統,造成醫德、師德淪喪和崩潰、腐敗盛行、弊端叢生的問題。

  第五十條、醫療和健保的發展,應該根據需要和可能,根據國力,量力而行,逐步發展。應該采用公有制私有制兩條腿走路的方針,調動各方面辦醫療健保的積極性。

  第五章、國防和軍隊

  第五十壹條、大中華聯邦應該擁有適當的,適合實際需要的現代化的國防力量。這個國防力量,主要由聯邦軍隊來承擔,但全體國民都是壹定層次的後備力量。

  第五十二條、軍隊是國防力量,屬於國家,為國家所有。軍隊必須服從國家和國家領導機構。與國家及國家政權壹樣,軍隊不得私有化。任何政黨、組織或個人擁有私家軍隊,均為非法。尤其是共產黨擁有和把持國家軍隊,拒絕交給國家的行為,對國內使用軍隊武力,屠殺人民,屬於叛逆違法殺人犯罪行為。國家民主化以後,必須予以追究。

  第五十三條、軍隊的武裝防衛職能,是對外職能。軍隊的救災等非武裝服務性職能,可以應政府或民眾要求,對內使用;但禁止軍隊對國內使用武力。國內維護社會秩序的職能,屬於警察,包括武裝警察(或美國州國民兵那樣的武裝)。

  第五十四條、國家保證國防和軍隊必須的經費開支,保證國防的現代化和國際領先地位。但中國努力促進世界和平,爭取在和平條件下、在不影響國家防衛能力的條件下,縮減軍費開支。

  第五十五條、中共與人民為敵,與人民尖銳對立,除了動用軍隊,武力對內,鎮壓民眾以外,還組建擴充了龐大的武裝警察部隊,國家民主化以後,將按實際情況進行縮減,並改編成類似美國州國民兵這樣的部隊。

  第六章、民族政策

  第五十六條、取消已經被實踐證明無效和失敗的、虛偽的中共馬列主義民族政策和對民族地區的專制統治,努力消除其後遺癥,努力消除它們造成的民族仇恨和矛盾。少數民族聚居區居民,將依靠高度的地方地域自治制度,實行民族聚居區居民的高度自治。情況需要的,可以實行特區政策。

  第五十七條、國家將在各民族壹律平等的基礎上,適當照顧,減少全國和地方因民族人數差別而造成的某些不平等現象,保護當地占居民少數的民族的人權和壹切權益。要尊重、保護各民族的風俗、習慣、宗教、文化、語言和文字。對某些特殊的違反人權和自由的陋習的改革,也應該采用慎重態度,爭取當事民族和居民的自願改革。

  第五十八條、民族地區的特殊問題,需要與其它地區、或與中央政府協商解決的,由相關民族地區政府及代表,與相關地區、或與中央政府談判協商解決。

  第五十九條、聯邦範圍之外的民族地區加入聯邦,聯邦範圍之內的民族地區退出聯邦,必須由相關地區與聯邦談判協商,簽訂協議後,由相關的民意代表機構或公民投票批準生效。

  第七章、外交政策

  第六十條、徹底改變中共建政以後長期執行的,糾集第三世界反動落後國家,與文明世界對抗的反動外交政策。采用站在文明世界壹邊,與自由民主國家結盟,反對專制主義和恐怖主義,維護世界和平的外交政策。

  第六十壹條、與全世界和平友好相處,積極進行政治、經濟、文化和科技交流,發展自由貿易,開展國民外交,使中國全體國民面對世界,了解世界,與全世界人民自由交流。

  第六十二條、中華聯邦將積極爭取籌備建立東亞共同體,中美日或泛太平洋共同體等國際組織。並積極參加全球性國際文明組織。

  第八章、策略:實現建國目標的道路、路線、方法

第六十三條、堅持從實際情況出發,激進和緩進兩條腿走路的方針;激進改革中,則堅持革命和改良兩條腿走路方針。既反對馬列毛鄧主義堅持只用革命和激進壹條腿走路,壹定要砍掉改良和緩進那壹條腿的做法;又反對哈耶克主義和告別革命派堅持只用改良和緩進壹條腿走路,壹定要砍掉革命和激進那壹條腿的荒唐主張。

  第六十四條、在中共頑固堅持壹黨專制,頑固堅持大搶劫大掠奪,頑固拒絕政治改革的情況下,要努力引導全國民眾采用全民維權、全民抗暴、全民起義、全民革命的辦法,來推翻中共統治,在中國建立自由民主多黨多元的憲政民主制度。

  中國政治反對派必須積極支持並投入中國民眾的反共抗暴民主民權運動,采取壹切可能的辦法和壹切可能的道路,從合法、溫和、和平非暴力的辦法,及到以全民抗暴、全民起義、全民革命的辦法,來結束壹黨專制,來實現自由民主。

  第六十五條、如果中共在形勢逼迫下,不得不接受政治改革的要求,而且其態度又是真誠的而不是欺騙的,是積極的而不是推諉拖延的,在這種情況下,反對派可以與中共協商,支持其改革,幫助其維護社會穩定,並經過壹定的談判協商和必須的法律途徑,赦免其部分罪惡,甚至允許共產黨繼續存在。但必須以恢覆社會公正、維護民主法治為原則、為條件。

  第六十六條、中共權貴搶劫集團的罪惡,必須得到懲罰和清算,以便恢覆社會正義,維護憲政、法制和法治的尊嚴。那些堅決與民主事業為敵的權貴,其非法所得,必須追繳。幡然悔悟,不再與民主事業為敵的,適當從寬處理。

  第六十七條、國家采用法律追繳、審計審核、稅收調節和其它壹切合適的方法,來解決和消除中共大搶劫大掠奪的後遺癥。

  第六十八條、中共的國家情治系統、外交系統和其它專業系統,未來民主政府應該接收和改革,而不是打碎和摧毀。但專業滲透反對派的特務線人,雖然只有區區數百上千人,因為影響重大,必須徹底清查,分別不同情況,采取不同方法處理。要爭取解救其中的大多數。

  第六十九條、中共海外派遣特務和招聘特務,數額龐大。未來民主政府同樣也應該接收,繼續支持其為國家利益而進行的工作。不願意繼續這種工作的,允許辦理適當手續,脫鉤離開,不再從事此種工作,但不得泄露國家機密。

  第七十條、中國的變革,主要寄希望於國內民眾,但海外支持和籌款,必不可少。尤其在理論、輿論和國際支持方面,海外工作非常重要。海內外都必須充分認識和理解目前在這方面出口轉內銷的特點,切切實實做好這些工作。必須改換思維,改變目前艱難狀況,海內外結合,走出困境。

  第七十壹條、國內工作,不僅要堅持激進和緩進、革命和改良兩條腿走路的方針,而且要采用公開和秘密、體制內和體制外,中共法律內和惡法外兩種形式並用,兩條腿走路的方針。要加強對中共軍隊,警察,壹般官員,普通黨員的工作。對普通黨員,要與其它民眾同等對待,普通黨員也是反對中共權貴的進步力量。尤其軍隊工作,亟待加強。要爭取軍隊的反抗,起義,兵變,爭取軍隊在未來民主變革中站到民主力量壹邊,或者保持中立。

  第七十二條、未來全國性突發事件或民主革命發生後,要迅速形成臨時性組織,迅速占領要害部門要害地點,迅速解決和防止專制主義權貴的反抗,迅速取代中共及其國家機構,擔負起維護社會秩序和組織領導社會、領導國家和政府的任務。然後把權力移交給以合法民主方式產生的領導人。

民主社會主義綱領

作者 景祥 寫於 二零一八年

  大多數人只是知道馬克思和恩格斯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開創者,但是很少有人知道,馬克思和恩格斯其實同時也是民主主義者。在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其實到處體現著他們對於政治民主的熱忱。晚年的恩格斯這樣說過:“馬克思和我在四十年間反覆不斷地說過,在我們看來,民主共和國是唯壹的這樣的政治形式,在這種政治形式下,工人階級和資本家階級之間的鬥爭能夠先具有普遍的性質,然後以無產階級的決定性勝利告終。” 盡管恩格斯在這個文獻中澄清過“我根本沒有說過什麽‘社會黨將取得多數,然後就將取得政權’ [ii]。相反,我強調過,十之八九我們的統治者早在這個時候到來以前,就會使用暴力來對付我們了;而這將使我們從議會鬥爭的舞台轉到革命的舞台”,但是他對未來社會應該采取民主制度無疑是充分肯定的。所以,我們可以這樣來理解恩格斯的這段表示:對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實踐的前提是民主主義,科學社會主義只有在民主共和國的體制下才能實現。本文將簡要介紹馬克思和恩格斯有關自由、民主和憲政以及個人自由的理論,以便於人們更加全面和正確地認識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論體系。

  壹、關於國家和社會的理論

  壹般說來,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來源被認為是聖西門、傅立葉和歐文等人的空想社會主義。不過除了上述來源,恩格斯也認為他們的理論來源是歐洲思想啟蒙運動和歐洲憲章運動的理論成果的發展。恩格斯對科學社會主義作這樣的曾經論述:“現代社會主義,就其內容來說,首先是對統治於現代社會中的有產者和無產者之間、資本家和雇傭工人之間的階級對立和統治於生產中的無政府狀態這兩個方面進行考察的結果。但是,就其理論形式來說,它起初表現為十八世紀法國偉大啟蒙學者所提出的各種原則的進壹步的、似乎更徹底的發展。” [iii]因此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會體現上述社會進步運動的理論和實踐成果是理所當然的事。而實際上,馬克思和恩格斯他們本人也是歐洲憲章運動的直接積極參與者。馬克思擔任《萊茵報》和《新萊茵報》編輯和主編期間,壹直利用這些報刊積極鼓吹民主憲政,支持憲章運動,反對普魯士和其他國家政府對思想、言論和新聞的控制和檢查。而恩格斯則投身於爭取國家民主的憲章派的武裝起義,成為起義軍的壹名軍官,親身參與戰鬥,以至於以後很多社會主義運動及工人運動的領袖以“將軍”來親切地稱呼他。所以馬克思和恩格斯都是壹個民主主義者。並且,民主主義的思想並不是如某些學者所稱只是馬克思和恩格斯早期的思想,這種思想實際上壹直貫穿於這兩位偉人的壹生。因此,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壹生既是堅定的共產主義者,也始終是民主主義者。馬克思和恩格斯甚而至於把民主提升到了與共產主義同等重要的地位,把共產主義看出是民主的必然結果,來強調民主對於無產階級的巨大意義。恩格斯在1845年就德國問題說過:“民主在今天就是共產主義” [iv]在此之前,恩格斯也曾經在討論德國問題時說過:“因為在我國對工人階級來說,民主主義和共產主義是壹個東西” [v]。

  在思想上,馬克思和恩格斯作為民主主義者,這首先體現在他們的“人民主權”思想,也體現在他們的憲政民主、消滅政治國家的政治主張上。

  1、人民主權和消滅政治國家的主張

  “人民主權”是民主這個概念的核心,所謂“主權”即是“最高權力”,人民主權的主張意味著人民才是國家的主宰。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的著作中,把“人民主權”看作未來國家的必然。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提出:普選權、直接立法權、人民權利、人民軍隊等等這壹切美麗的東西都只有“建立在承認所謂人民主權的基礎上,所以它們只有在民主共和國內才是適宜的。” [vi]恩格斯在《法蘭克福議會》壹文中指出:“國民議會的第壹個行動必須是,大聲而公開地宣布德國人民的這個主權。它的第二個行動必須是,在人民主權的基礎上制定德國的憲法,消除德國現存制度中壹切和人民主權的原則相抵觸的東西。” [vii]

  在人民主權思想下,馬克思把人民視為未來國家本身,強調人民在國家制度和法律上具有主體地位。馬克思說:“在民主制中,國家制度、法律、國家本身都只是人民的自我規定和特定內容,因為國家就是壹種政治制度。” [viii]所以,人民及其組成的社會永遠高於國家。他還說:“家庭和市民社會是國家的真正的構成部分,是意志所具有的現實的精神實在性,它們是國家存在的方式。家庭和市民社會本身把自己變成國家。它們才是原動力。” [ix]在他看來,國家就應該是人民意志的體現,他說:“在君主制中,整體即人民從屬於他們存在的壹種方式,即他們的政治制度。在民主制中,國家制度本身就是壹個規定,即人民的自我規定。在君主制中是國家制度的人民,在民主制中則是人民的國家制度。民主制是國家制度壹切形式的猜破了的啞謎。在這里,國家制度不僅就其本質說來是自在的,而且就其存在、就其現實性說來也日益趨向於自己的現實的基礎。現實的人、現實的人民,並確定為人民自己的事情。國家制度在這里表現出它的本來面目,即人的自由產物。也許有人會說,在壹定意義上,這對於君主立憲制也是正確的。然而民主制獨有的特點,就是國家制度無論如何只是人民存在的環節,政治制度本身在這里不能組成國家。”“黑格爾從國家出發,把人變成主體化的國家。民主制從人出發,把國家變成客體化的人。正如同不是宗教創造人,而是人創造宗教壹樣,不是國家制度創造人民,而是人民創造國家制度。”“在民主制中,不是人為法律而存在,而是法律為人而存在;在這里人的存在就是法律,而在國家制度的其他形式中,人卻是法律規定的存在。民主制的基本特點就是這樣。”“在民主制中,國家制度、法律、國家本身都只是人民的自我規定和特定內容,因為國家就是壹種政治制度。” [x]

  馬克思把人民主權跟國家憲法和法律的立法權緊密聯系在壹起,但是他所講的立法權,不是指在現有國家制度下的立法權,而是指人民重新創立壹個嶄新的國家制度的憲法和法律的創制權:“‘立法權本身是國家制度的壹部分’,而國家制度‘本身是不由立法權直接規定的’。但國家制度也畢竟不是由自己產生的。而那些‘需要進壹步規定’的法律,也應該壹開始就確立下來。在國家制度以前和國家制度以外,立法權就應該存在或者早就應該存在。所以立法權應該存在於現實的、經驗的、確立了的立法權之外。” [xi]

  馬克思更是在《1848年11月4日通過的法蘭西共和國憲法》中提出,國家要服從人民的意志,使人民的意志能夠在國家法律中得到體現,但是這需要先掌握國家權力:“人民!你們不僅對原則,而且對細節可以抱有自己的主張,但是你們得首先取得政權。” [xii]

  普選權和人民制定憲法的創制權是馬克思和恩格斯極其重視的。馬克思和恩格斯在論述人民主權時,是把人民主權與普遍選舉制度、人民創制憲法權緊密聯系在壹起的,認為普遍選舉制度是人民獲得制定憲法權利的前提:“憲法的基礎是普選權” [xiii],指出“它(無產階級)借助出版自由、集會和結社權可以為自己爭得普選權,而借助直接的普選權並與上面所說的鼓動手段相結合,就可以爭得其余的壹切。” [xiv]馬克思甚至直接把普選權看著是“社會主義的措施”:“普選權就等於英國工人階級的政治統治,因為在英國,無產階級占人口的絕大多數,在長期的、雖然是隱蔽的內戰過程中,無產階級已經清楚地意識到自己的階級地位,而且甚至在農業地區也不再有農民,而只有地主、資本主義企業主(農場主)和雇傭工人。因此,在英國,普選權的實行,和大陸上任何標有社會主義這壹光榮稱號的其他措施相比,都將在更大的程度上是社會主義的措施。在這里,實行普選權的必然結果就是工人階級的政治統治。” [xv]

  在馬克思看來,人類有史以來的國家都具有階級性,而社會主義追求人的解放,首先是要獲得人的“政治解放”,因此,消滅“政治國家”,即消滅國家的階級性,使國家不再是階級的國家,不再是階級壓迫的工具,而是成為社會的國家,是科學社會主義的首先目標。為此,馬克思指出:“現代的法國人對這壹點是這樣了解的:在真正的民主制中政治國家就消失了。這可以說是正確的,因為在民主制中,政治國家本身,作為壹個國家制度,已經不是壹個整體了。” [xvi]

  關於消滅政治國家的主張,馬克思早在1843年所著的《論猶太人問題》壹文中就提出來了: “像北美很多州所發生的情形那樣,壹旦國家取消了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的財產資格,國家作為國家就廢除了私有財產,人就宣布私有財產在政治上已被廢除。……財產資格是從政治上承認私有財產的最後壹個形式。”“當國家宣布出身、等級、文化程度、職業為非政治的差別的時候,當國家不管這些差別而宣布每個人都是人民主權的平等參加者的時候,當它從國家的觀點來觀察人民現實生活的壹切因素的時候,國家就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廢除了出身、等級、文化程度、職業的差別。盡管如此,國家還是任憑私有財產、文化程度、職業按其固有的方式發揮作用,作為私有財產、文化程度、職業來表現其特殊的本質。國家遠遠沒有廢除所有這些實際差別,相反地,只有在這些差別存在的條件下,它才能存在,只有同它這些因素處於對立的狀態,它才會感到自己是政治國家,才會實現自己的普遍性。” [xvii]

  以上這壹段關於消滅政治國家的論述,有以下幾個含義:第壹,消滅政治國家意味著消滅了政治私有制,實現了人民主權。馬克思和恩格斯都認為,人類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都是階級鬥爭的歷史,國家是階級鬥爭的產物,具有階級性。消滅國家的階級性就是消滅了政治國家,國家也就不再是某個階級的屬性,因此是從政治上消滅了國家的私有性質。第二,意味著實現了社會民主,也就是階級差別和階級的消滅。消滅了國家的階級屬性,也就是意味著階級在國家範圍內消亡,所以的社會成員在政治權利上都是平等的。第三,“當國家宣布出身、等級、文化程度、職業為非政治的差別的時候,當國家不管這些差別而宣布每個人都是人民主權的平等參加者的時候,當它從國家的觀點來觀察人民現實生活的壹切因素的時候,國家就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廢除了出身、等級、文化程度、職業的差別”,也就是實現了“消滅政治國家”。

  為了消滅政治國家,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消滅人的階級差別,從而廢除階級,包括廢除無產階級,才是實現消滅政治國家的唯壹路徑:“共產黨人認為,廢除國家的意思只能是廢除階級的必然結果,而隨著階級的廢除,自然就沒有必要用壹個階級的有組織的力量去統治其他階級了。” [xviii]“在發展進程中,當階級的差別已經消滅和全部生產集中在由各個成員組成的壹個團體手里的時候,公眾的權力就失去自己的政治性質。原來意義上的政治權力,是壹個階級用以鎮壓另壹個階級的有組織的暴力。如果說無產階級在反對資產階級的鬥爭中壹定要團結成為階級,如果說它通過革命使自己成為統治階級,並以統治階級的資格運用暴力消滅舊的生產關系,那末它在消滅這種生產關系的同時,就消滅階級對立存在的條件,就根本消滅壹切階級,從而也就壹並消滅它自己這個階級的統治。” [xix]馬克思強調,無產階級的社會主義革命,目的就是要建立壹個沒有階級統治的國家:“工人階級的解放應該由工人階級自己去爭取;工人階級的解放鬥爭不是要爭取階級特權和壟斷權,而是要爭取平等的權利和義務,並消滅任何階級統治”。 [xx]所以,那種把“無產階級專政”說成是“無產階級專制”或“無產階級獨裁”,並不符合馬克思和恩格斯關於無產階級專政的原意。在這里,我們應該對恩格斯曾經說過的“我根本沒有說過什麽‘社會黨將取得多數,然後就將取得政權’”這句話做壹些說明。這句話看起來像是否認社會黨在普選下通過獲得選民的多數取得政權,其實不然,這只是恩格斯壹方面指出在當時盡管議會道路為社會黨進行政治鬥爭提供了新途徑,但是從當前的政治環境看,還不能確定社會黨成為多數並不絕對代表壹定能夠獲得執政機會,因為社會黨還面臨資產階級背棄社會民主拒絕把政權交給多數的社會黨,所以社會黨為了獲得國家權力應該做議會和暴力革命兩手的準備;同時他也是在指出,社會黨取得政權並不是不管國家政體的性質,簡單接受舊的國家制度,而是應該有無產階級自己的民主國家形式和對經濟革命的要求,對國家進行改造。仔細品讀《答可尊敬的卓萬尼博維奧》的文義可以得到這樣正確的理解。

  為了達到消滅政治國家的目的,馬克思強調把社會置於國家的位置之上,使得國家服從於社會,而不是社會服從於國家。他說:“自由就在於把國家由壹個站在社會之上的機關變成完全服從這個社會的機關;而且就在今天,各種國家形式比較自由或比較不自由,也取決於這些國家形式把“國家的自由”限制到什麽程度。” [xxi]從這壹主張我們應該得出這種結論,馬克思在對待國家的態度上,主張以人民或者社會的權利去限制國家的權力,使得國家服從人民或者社會的意志。而主張限制國家權力同時也是馬克思所反對的資產階級的政治要求,這就是說,在對待國家權力上,馬克思和資產階級的態度是壹致的,這也是馬克思認為在無產階級在自己的解放鬥爭中,應該支持資產階級自由派的原因所在。這將在下文提到。

  盡管馬克思把政治自由看成自由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馬克思和恩格斯沒有把政治自由當作人類自由的全部,而只是人的自由的壹個組成部分和壹個民主發展階段,人的終極自由還有賴於消滅人對於資本的依附,從資本的支配和剝削下解放出來。所以馬克思說:“政治解放的限度首先就表現在:即使人還沒有真正擺脫某種限制,國家也可以擺脫這種限制,即使人還不是自由人,國家也可以成為共和國。” [xxii]“政治解放當然是壹大進步,盡管它不是壹般人類解放的最後形式,但在迄今為止的世界制度的範圍內,它是人類解放的最後形式。不言而喻,我們這里指的是實在的、實際的解放。” [xxiii]可見,馬克思在當時把政治自由視為人類當前先壹步爭取的解放目標,是人類爭取社會主義的第壹個階段性目標。從這個意義上說,沒有政治民主就無法實現人類的最終自由、無法實現社會主義。

  但是,對照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歷史,我們可以發現,長期以來世界許多社會主義政黨在爭取實現和建設社會主義的過程中,忽視了馬克思和恩格斯關於政治自由的理論,把階級鬥爭無限上升到從肉體到精神的對不同意識形態和利益要求的壓制,對基本人權造成侵害侵害,違背了馬克思和恩格斯學說中關於政治自由和消滅政治國家的原則,不僅使得民主被嚴重損害,也損害了馬克思和恩格斯所創立的科學社會主義的聲譽。這其實也正是蘇東國家的社會主義遭到失敗的根本原因所在。歷史的教訓說明:馬克思和恩格斯所創立的科學社會主義是不能跟政治民主和人的政治自由相割裂的。割裂和拋棄馬恩學說中的政治民主思想和政治自由原則,是不可能成功和穩定地建設社會主義的。在民主主義基礎上建設社會主義才符合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歷史唯物主義。

  無產階級專政理論是馬克思和恩格斯關於民主的壹個十分重要的概念。但是很多人並沒有正確認識馬克思和恩格斯的這個概念,無法理解馬克思和恩格斯既講“無產階級專政“,又講”民主”這樣的矛盾,這是因為他們把“無產階級專政”或者“無產階級的政治統治”僅僅從字面上解釋為“無產階級政治獨裁”,是要對其他階級特別是資產階級剝奪政治權利。實際上,這種認識是對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科學社會主義的誤讀。在馬克思和恩格斯那里,無產階級專政的含義就是在社會民主基礎的普選基礎上上,無產階級依靠選民優勢而單獨獲得領導社會的權力,也就是獲得獨立執政的機會: “無產階級專政”其實就是普遍選舉的結果。恩格斯曾經解說無產階級革命的進程時說:

  “首先無產階級革命將建立民主制度,從而直接或間接地建立無產階級的政治統治。在英國可以直接建立這種統治,因為那里的無產者現在已占人民的大多數,在法國和德國可以間接建立這種統治,因為這兩個國家的大多數人民不僅是無產者而且還有小農和城市小資產者,小農和小資產者正處在分化為無產階級的過渡階段,他們的壹切政治利益的實現都愈來愈依賴無產階級,因而他們壹定很快就會同意無產階級的要求。” [xxiv]

  前面提到過馬克思在他的《國際工人協會章程和條例》中所作的明確闡述:“工人階級的解放鬥爭不是要爭取階級特權和壟斷權,而是要爭取平等的權利和義務,並消滅任何階級統治” [xxv]。因此無產階級要成為未來社會的領導階級不是靠階級特權或者是因為它天生具有優越性,而是靠民主普選。通過普選獲得執政機會,從而可以通過壹系列的國家法令,逐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國家制度,最終導致社會主義或者共產主義的建立。但是無產階級即使獨立執政也並不意味著將要剝奪其他階級行使正常的公民權利,因為無產階級只剝奪資產階級利用資本剝削勞動的權力,但不會剝奪資產階級成為普通公民和行使正常公民權利的權利。這是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消滅政治國家”的主張所決定的。

  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民主思想性還體現在他們的關於國家軍隊的主張上。他們主張以武裝全體人民代替常備軍。“武裝全體人民。今後,軍隊同時也應當是勞動大軍,使部隊不再象以前那樣光是消費,並且還能生產,而所生產出來的東西要多於它的給養費用。” [xxvi]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人民有武裝自己的權利,“可是要知道,武器的確是屬於人民的,這首先是因為,它是全民的財產,其次,它是人民所爭得的有保證的武裝權利的不可分割的部分。” [xxvii]恩格斯明確主張讓“每個人家里都有槍械和裝備,象瑞士那樣”,讓每個公民掌握軍事。他公開主張:“如果每個公民家里都有壹支槍和五十發子彈,還會有哪壹個政府敢侵犯政治自由?” [xxviii]

  馬克思和恩格斯關於武裝全體人民的主張,從另壹方面印證了他們所主張的無產階級專政並非無產階級的政治專制,而恰恰是人民主權下的憲政的社會民主。

  2、憲政和共和制

  憲章運動是歐洲無產階級反對封建專制,爭取國家在憲法治理下的政治民主的運動,無產階級是這個運動的主力軍。恩格斯說道:“因為工人並不尊重法律,而只是在無力改變它的時候才屈服於它,所以,他們至少也要提出修改法律的建議,他們力求以無產階級的法律來代替資產階級的法律,這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無產階級所提出的這種法律就是人民憲章(People’s Charter)”,他對當時的憲章主義和憲章派作出這樣評價:“憲章主義是工人反抗資產階級的集中表現。在工會的活動和罷工中,這種反抗總是分散的;總是個別的工人或部分的工人同個別的資產者作鬥爭。即使鬥爭有時普遍化了,這多半也不是出於工人的自覺;當工人自覺地這樣做的時候,這種自覺的基礎就是憲章主義。在憲章主義旗幟下起來反對資產階級的是整個工人階級,他們首先向資產階級的政權進攻,向資產階級用來保護自己的這道法律圍墻進攻。憲章派是從民主黨中產生出來的。民主黨是在18世紀80年代和無產階級同時並在無產階級內部發展起來,在法國革命時期強大起來並且在締結和約後成為‘激進的’政黨。那時,它的主要中心在北明翰和曼徹斯特,以前是在倫敦。它曾經和自由資產階級聯合起來迫使舊議會的寡頭政客通過了改革法案,從那時起,它已是壹個愈來愈鞏固的和資產階級對立的工人政黨了。1835年以威廉·洛維特為首的倫敦工人協會(Working Men’s Associa-tion)委員會,草擬了人民憲章,里面包括下列“六條”:(1)精神正常並且沒有犯過罪的壹切成年男子都有普選權;(2)議會每年改選壹次;(3)議會議員支薪,使沒有財產的人也能夠當代表;(4)為了消除資產階級方面的賄買和恐嚇,選舉采用秘密投票的方式;(5)設立平等的選區以保證平等的代表權;(6)取消純屬形式的300英鎊地產的代表資格限制,使每個選民都同樣有被選舉權。這六條只涉及下院的組織,初看起來都是無可非議的,但是卻足以把英國的憲法連同女王和上院徹底毀掉。” [xxix]

  從恩格斯上面的評述可以看出,恩格斯對以爭取包括普通工人階級在內的公民普遍的選舉權為主要目的修改憲法,使憲法成為代表人民意志的國家制度的憲章主義和憲章運動,是完全讚同並且也是積極參與的。

  馬克思和恩格斯作為憲章運動的積極參與者,都利用了《萊茵報》和他們共同創辦的《新萊茵報》積極宣傳憲政思想、反對政治專制制度。馬克思和恩格斯不僅要求國家實行人民憲政,而且明確提出建立共和制國家的要求。前面談到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壹文中明確指出了“如普選權、直接立法權、人民權利、人民軍隊等等”“這壹切美麗的東西都建立在承認所謂人民主權的基礎上,所以它們只有在民主共和國內才是適宜的”的論斷,而且曾經指出1871年的“巴黎公社”就是人民主權性質的各個階級、階層共同享有政治權利的,同時也是壹個工人階級作為選民多數的共和制國家:

  “既然公社是法國社會的壹切健全成分的真正代表,也就是真正的國民政府,那末,由於它同時又是工人的政府,是爭取勞動解放的勇敢戰士,它就是十足國際性的。” [xxx]馬克思把巴黎公社這種共和制民主視為“人民群眾獲得社會解放的政治形式”,並且斷定“公社給共和國奠定了真正民主制度的基礎” [xxxi]。恩格斯也認為“巴黎公社已經不是原來意義上的國家了” [xxxii],而是壹個政治自由的共和制民主政權。晚年的恩格斯再次強調共和制民主國家對於社會主義的重要性,他說:“如果說有什麽是勿庸置疑的,那就是,我們的黨和工人階級只有在民主共和國這種政治形式下,才能取得統治。民主共和國甚至是無產階級專政的特殊形式,法國大革命已經證明了這壹點。” [xxxiii]

  應該注意的是,馬克思和恩格斯的這種政治的共和、民主理論,又是和他們關於“消滅政治國家”的主張是相得益彰的。馬克思和恩格斯對巴黎公社的系統論述,以及關於民主共和國是無產階級專政的特殊形式的論斷,代表著他們關於未來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則設想,也再次印證了馬克思和恩格斯所主張的“無產階級專政”,實際上是巴黎公社這種可以給予所有階級的公民以政治權利,而無產階級得以在普選制度下,以其絕對的選民優勢成為國家執政者的民主國家制度。

  3、在爭取民主的鬥爭中支持資產階級自由派

  有不少對馬克思和恩格斯所創立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缺乏了解的人,壹直錯誤地認為馬克思和恩格斯是對言論、結社和普選等政治自由持否定態度,認為那是資產階級的東西,社會主義不需要這些。真是大謬不然!

  的確,馬克思曾經抨擊過資產階級虛偽的形式上的民主,但是他認為無產階級不能因為資產階級搞虛假的民主因此就跟著拋棄那些民主的形式:“普選權在法國是老早就已存在的,但它在那里因受波拿巴政府濫用而獲得了壹種惡劣的名聲。公社之後,就沒有工人政黨能去利用它了。在西班牙,普選權也是自共和國成立時起就已施行了的,但在西班牙拒絕參加選舉早已成為壹切嚴肅的反對黨派的通例。瑞士試行普選權的結果,也根本不能鼓舞工人政黨。羅曼語各國的革命工人都慣於把選舉權看做陷阱,看做政府的欺騙工具。在德國,就不是這樣。‘共產黨宣言’早已宣布,爭取普選權、爭取民主,是戰鬥無產階級的首要任務之壹,而拉薩爾重又提出了這個要求。當俾斯麥不得不實施普選權作為使人民群眾對他的計劃發生興趣的唯壹手段時,我們的工人立刻就很認真地對待了這件事情,把奧古斯特倍倍爾選進了第壹屆制憲帝國國會。從此以後,他們就壹直這樣使用選舉權,以致使他們自己得到了巨大的利益,並成了世界各國工人效法的模範。如果用法國馬克思主義綱領中的話來說,選舉權已經被他們transformé de moyen deduperie qu’il a été jusqu’ici en instrument émancipation——由向來是欺騙的工具變為解放工具。” 馬克思曾經也在《1848年至1850年的法蘭西階級鬥爭》中說過:“憤恨資產階級專政,要求改造社會,要把民主共和機構保存起來作為實現這種改造的工具,團結在作為決定性革命力量的無產階級周圍,——這就是所謂社會民主黨即紅色共和國黨的壹般特征。” [ii]在《關於工人階級的政治行動》壹文中恩格斯說道:“政治自由、集會結社的權利和出版自由,就是我們的武器;如果有人想從我們手里奪走這個武器,難道我們能夠袖手旁觀和放棄政治嗎?有人說,進行任何政治行動都等於承認現存制度。但是,既然這個制度把反對它的手段交到我們手中,那末利用這些手段就不意味著承認現存制度。” [iii]

  馬克思和恩格斯是這樣清楚的了解政治自由對於實現社會主義的重大意義,所以他們不能不十分鮮明地指出,無產階級只有獲得言論、結社和普遍選舉等等的民主權利,才能實現無產階級的解放:“它借助出版自由、集會和結社權可以為自己爭得普選權,而借助直接的普選權並與上面所說的鼓動手段相結合,就可以爭得其余的壹切。” [iv] ,他們告誡社會主義者,在爭取政治民主上,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存在共同利益。恩格斯因此在《共產主義者和卡爾·海因岑》壹文中提出:

  “民主主義還末實現以前,共產主義者和民主主義者就要並肩戰鬥,民主主義者的利益也就是共產主義者的利益。” [v]

  因此恩格斯明確要求,社會主義者在爭取政治自由的鬥爭中,應該毫不猶豫地支持資產階級自由的爭取自由民主的鬥爭:“在自由派資產階級同政府鬥爭中,共產主義者始終應當支持自由派資產階級,但同時也應當提防不要跟著資產階級自欺欺人,不要去聽他們那壹套娓娓動聽的說什麽資產階級的勝利會給無產階級帶來良好結果的花言巧語。共產主義者從資產階級的勝利中得到的好處只能是以下這些:(1)得到各種讓步,使共產主義者易於捍衛、討論和傳播自己的原則,從而使無產階級易於聯合成壹個緊密團結的、準備戰鬥的和有組織的階級;(2)使他們確信,從專制政府垮台的那壹天起,就輪到資產者和無產者鬥爭了。從這壹天起,共產黨在這里所采取的政策,也將和在資產階級已占統治地位的那些國家里所采取的政策壹樣。” [vi]

  事實上,專制主義不僅限制了無產階級爭取政治自由和社會自由的權利,同樣也限制了資產階級的自由和資本主義的發展,因此,在爭取政治自由方面,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資產階級自由派與無產階級是“同路人”,資產階級所爭取的言論、結社和普遍選舉等民主要求,也是無產階級的要求,而且是比起資產階級,它們是更為重要的要求。資產階級在爭取自己的自由的同時,為了得到無產階級的支持,他們不得不口頭承諾給予無產階級同樣權利,盡管這些承諾在資產階級獲得國家權力以後不會輕易予以兌現:“如果不同時把武器交給無產階級,資產階級就不能爭得自己的政治統治,不能使這種政治統治在憲法和法律中表現出來。針對著按出身區分的各種舊的等級,它應當在自己的旗幟上寫上人權;針對著行會制度寫上貿易和工業自由;針對著官僚制度的監督寫上自由和自治。如果堅決徹底,資產階級就應當要求直接的普選權、出版、結社和集會自由,廢除反對居民中各個階級的壹切特別法令。然而這也就是無產階級應當向資產階級要求的壹切。” [vii]

  顯而易見,支持資產階級的這些民主要求,讓無產階級也爭取到的這些權利,對以後爭取無產階級從資產階級的壓迫下的解放,是至關重要的。為此恩格斯明確指出爭取出版、結社和集會自由、普選權、地方自治等等“盡管這壹切是資產階級性質的,但是怯懦的資產階級沒有它們也能過得去,而工人沒有它們卻永遠不能為自己爭得解放。” [viii] 他立場鮮明地要求無產階級應該支持資產階級的民主要求:

  恩格斯在指出無產階級跟資產階級有著利益對立的同時,支持資產階級要求民主的立場是如此鮮明,充分顯示了科學社會主義反對政治專制的鮮明態度。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無產階級和整個人類的自由的取得,最根本的靠的是政治權利的獲得,也就是民主權利的行使。馬克思和恩格斯當然沒有否定過暴力革命的在無產階級爭取鬥爭中的作用,但是,暴力革命對於這兩位科學社會主義創始人來說,實際上從來不是首選的也不是唯壹的變革社會的方式。(早在1845年2月,恩格斯就說過:“如果社會革命和共產主義的實現是我們的現存關系的必然結果,那末我們首先就得采取措施,使我們能夠在實現社會關系的變革的時候避免使用暴力和流血。要達到這個目的只有壹種辦法,就是和平實現共產主義,或者至少是和平準備共產主義。所以,如果我們不願意用流血的辦法解決社會問題,如果我們不願意使我們的無產者的智力水平和生活狀況之間的日益加深的矛盾尖銳到像我們對人性的理解所啟示的那樣,必須要用暴力來解決,要在絕望和強烈的覆仇心中來解決,那末,諸位先生,我們就應當認真地和公正地處理社會問題,就應當盡壹切努力使現代的奴隸得到與人相稱的地位。” [ix] 恩格斯晚年時,恩格斯看到了各國社會民主黨在普遍選舉和議會選舉中獲得的巨大成就,更加相信通過政治民主的途徑去實現社會主義。他說:“暴力起義在許多年內是不可能的了,至少是英國在國外重新陷入嚴重的窘境以前是不可能的了。因此,只剩下壹條開展合法運動的道路,這個運動已經在地方自治即“自己來治理自己的地方”的旗幟下開始了。” [x]當然,恩格斯並沒有絕對認為以後永遠不再可能再需要“暴力革命”,因為人類歷史的發展往往並不壹帆風順,在有些國家如果無產階級爭取民主的可能沒有希望,人民的暴力革命仍然具有正當性),而無論是通過暴力革命還是民主道路實現社會變革,要建立社會主義制度,都離不開國家的民主化。

  當然,恩格斯也明確指出,民主對於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是有著差別的。這種差別主要不是概念的差別,而是民主深度和廣度的差別,因為資產階級本身並不從概念上否認人的自由權利,但是在實際的政治和社會生活中,他們無意把普選等權利落實到無產階級,也不想改變在社會生產關系中無產階級被資本支配和占有的不平等地位。當資產階級為了對付無產階級的鬥爭時,他們或者轉而和專制主義勾結,或者當資產階級壹旦獲得政治權利以後而轉為保守,就會拒絕把民主徹底地推進到社會的所有層面和社會所有的階級、階層,以維護他們在國家和社會中的支配或者統治地位,並鎮壓無產階級的進壹步爭取平等權利的要求。這時,言論、結社和普選等民主要求,就不僅是無產階級反對專制主義的武器,也將是反對資本主義、把民主從資產階級民主階段,推進到社會民主階段的有效武器:

  “即使在最嚴重的情況下,當資產階級由於害怕工人而躲到反動派的背後,並且為了防禦工人而求救於它的敵對分子的時候,——即使在那樣的情況下,工人政黨也只有繼續進行資產階級背棄了的、違反資產階級心願的爭取資產階級自由、出版自由、集會和結社權的鼓動。沒有這些自由,工人政黨自己就不能獲得運動的自由;爭取這些自由,同時也就是爭取自己本身存在的條件,爭取自己呼吸所需的空氣。” [xi]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們的著作中經常批判資產階級和專制主義那種抗拒社會民主化的假民主、假憲政和假的政治自由。比如,馬克思揭露了當時資產階級的法蘭西共和國憲法中關於人民權利保障內容的虛偽性:

  “請注意,法蘭西憲法在這里也和在其他壹切地方壹樣都保障了自由,但是總是附帶著壹些法律已經規定的或者可能另行規定的例外情況!” [xii] “憲法壹再重覆著壹個原則:對人民的權利和自由(例如,結社權、選舉權、出版自由、教學自由等等)的調整和限制將由以後的組織法加以規定,——而這些“組織法”用取消自由的辦法來“規定”被允諾的自由。奧地利和普魯士資產階級從法國原版中抄襲來的這種花招就在於,賦予完全的自由,宣布冠冕堂皇的原則,把有關如何運用這些原則的問題即細節留待以後的法律來加以解決;在1830年的法蘭西憲法和在它以前通過的壹些憲法里就用過這種花招。” [xiii] “這個虛偽的憲法中常常出現的矛盾十分明顯地證明,資產階級口頭上標榜是民主階級,而實際上並不想成為民主階級,它承認原則的正確性,但是從來不在實踐中實現這種原則,法國真正的“憲法” 不應當在我們所敘述的文件中尋找,而應當在根據這個文件通過的我們已經向讀者簡要地介紹過的組織法中尋找。這個憲法里包含了原則,——細節留待將來再說,而在這些細節里重新恢覆了無恥的暴政!” [xiv]

  在《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壹文中,馬克思揭露了拿破侖三世壹方面在憲法中確立了公民權利,又通過其他具體的法律的限制條款而事實上剝奪了這些權利:“人身、出版、言論、結社、集會、教育和信教等等的自由(1848年各種自由權的必然總匯),都穿上憲法制服而成為不可侵犯的了。這些自由中的每壹種都被宣布為法國公民的絕對權利,然而總是加上壹個附帶條件,說明它只有在不受‘他人的同等權利和公共安全’或‘法律’限制時才是無限制的,而這些法律正是要使各種個人自由彼此之間以及同公共安全協調起來。”“憲法的每壹節本身都包含有自己的對立面,包含有自己的上院和下院:在壹般詞句中標榜自由,在附帶條件中廢除自由。所以,當自由這個名字還備受尊重,而只是對它的真正實現設下了——當然是根據合法的理由——種種障礙時,不管這種自由在日常的現實中的存在怎樣被徹底消滅,它在憲法上的存在仍然是完整無損、不可侵犯的。” [xv]馬克思揭露普魯士政府憲法上寫著公民權利,但實際上是極權政治:“如果你從這些寫在紙上的‘普魯士人的權利’轉過來看看它們體現在現實中的可憐樣子,那末你就會充分認識到——如果你過去從未有過絲毫認識的話——理想和現實之間、理論和實踐之間存在著何等驚人的矛盾。你每邁壹步,甚至只是走動壹下,都要受到萬能的官僚制度這個純粹普魯士土生土長的第二天神的幹涉,沒有《oberigkeitliche Erlaubnis》,即沒有當局的許可,你不能生、不能死、不能結婚、不能寫信、不能思想、不能出版、不能做買賣、不能教書、不能學習、不能集會、不能開工廠、不能遷徒,什麽都不能做。至於科學和宗教的自由、取消領主裁判權、廢除等級特權、消滅限嗣繼承制和長子繼承權,所有這壹切都純粹是瞎說。……原來普魯士憲章所恩準的這壹切自由受到壹個重大保留條件的限制。這些自由只是“在法律範圍內”被恩準。但現行的法律恰好是專制獨裁的法律,它是弗里德里希二世的時候制定下來的,而不是隨著普魯士憲法的誕生問世的。這樣,在憲法的法律和法律的內容之間就存在著壹個不可調和的矛盾,而事實上後者已使前者成為泡影。另壹方面,憲章在壹些最緊要的問題上要人去看構成法,它的含糊不清的原理應該由構成法加以詳細發揮。但這些構成法本身是在反動勢力的強大壓力下制定的。它們取消了甚至在君主專制政體最反動時期都有的那些保證,例如法官不受行政權力幹涉的獨立性。憲章還不滿足於這些攪混在壹起的溶解劑——舊有的和新造的法律,它還給國王保留了在他認為必要的任何時候使憲章在任何政治問題上停止生效的權力。 [xvi]“只要軍事長官‘為了防止騷動’宣布戒嚴,‘人身自由’馬上就不再有保障了,住宅就不再是不可侵犯的了,‘法定的’受審程序、出版自由、印刷廠主的保護、結社的權利都失效了,甚至庸夫俗子的‘目的不違反刑事法規’的‘社團’——娛樂場和跳舞廳,也只有得到衛戍司令先生的恩準才能存在,而決不是根據‘權利’存在。” [xvii]

  馬克思和恩格斯揭露這種假政治民主,目的在於提醒無產階級,在支持自由派資產階級爭取政治民主鬥爭的同時,也應當提防不要跟著資產階級自欺欺人,而是要去爭取真正的政治民主權利。

  4、經濟民主

  正如馬克思所說的,“工人階級的經濟解放是壹切政治運動都應該作為手段服從於它的偉大目標” [xviii] 。無產階級的政治解放,就是為了實現無產階級的經濟解放這個目標,因此,實現人民對經濟的權力,實現經濟民主是科學社會主義的必然之意。馬克思和恩格斯關於經濟解放的思想主要體現在消滅雇傭勞動制度,實現“自由人聯合的個人所有制”以及直接稅制、累進稅制等要求方面。

  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資本主義社會是壹個存在著兩種權力的社會:壹種權力是政治權力,即國家權力,壹種是財產權力,即資本的權力:“在我們面前有兩種權力:壹種是財產權力,也就是所有者的權力,另壹種是政治權力,即國家的權力。” [xix] 這兩種權力在資本主義制度下都對人民的自由構成侵害。對於國家的權力對人民自由的侵害,需要通過政治民主的方法去實現政治自由而加以解決;而資本因為它的雇傭勞動這種生產方式,它使工人階級事實上淪為奴隸壹樣的被支配和被占有勞動的社會地位,因而同樣侵害了人民自由,因此需要通過消除雇傭勞動制度的辦法去加以解決。“資本的生存條件是雇傭勞動制。” [xx] “工人應當摒棄‘做壹天公平的工作,得壹天公平的工資!’這種保守的格言,而要在自己的旗幟上寫上革命的口號:‘消滅雇傭勞動制度!’” [xxi]

  在主張消滅雇傭勞動制度同時,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壹些關於未來生產資料所有制的原則性的概念,包括“公有制”、“社會所有制”、“國家所有”和“自由人聯合的個人所有制”這樣壹些概念。長期以來,這些概念困擾著壹些學者,人們試圖理清這些概念的異同。實際上,馬克思和恩格斯的這些概念其實是同壹個概念,只是因為當時他們所要表達的概念是壹個新的事物,當時並沒有壹個固定而準確的概念來表達,所以當時馬克思和恩格斯只能暫且借用已有的近似概念表達。分析馬克思和恩格斯的這些概念可以發現,它們都是指未來國家的階級性或者說政治性已經不存在,在國家已經是社會本身的社會形態下的所有制,因此,馬克思和恩格斯所講的公有制就是社會所有制,國家所有也就是社會所有,所謂“自由人的聯合”也就是國家已經是社會本身的社會或者國家,自由人聯合的個人所有制也就是社會所有制罷了。

  那麽社會所有制,或者自由人聯合的個人所有制究竟是壹種什麽樣的所有制呢?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引用了馬克思的話解釋說“馬克思是說:‘這是否定的否定。這種否定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但這是以資本主義時代的成就,即以自由勞動者的協作以及他們對土地和靠勞動本身生產的生產資料的共同占有為基礎的。以自己勞動為基礎的分散的個人私有制轉變為資本主義私有制,同事實上已經以社會化生產為基礎的資本主義私有制轉變為公有制比較起來,自然是壹個長久得多、艱苦得多、困難得多的過程。’這就是壹切。可見,靠剝奪剝奪者而建立起來的狀態,被稱為以土地和靠勞動本身生產的生產資料的公有制為基礎的個人所有制的恢覆。對任何壹個懂德語的人來說,這就是,公有制包括土地和其他生產資料,個人所有制包括產品即消費品。為了使甚至六歲的兒童也能明白這壹點,馬克思在第56頁設想了壹個‘自由人聯合體,他們用公有的生產資料進行勞動,並且自覺地把他們的許多的個人勞動力當做壹個社會勞動力來使用’,也就是設想了壹個按社會主義原則組織起來的聯合體,並且說:‘這個聯合體的總產品是社會的產品。這些產品的壹部分重新用作生產資料。這壹部分依舊是社會的。而另壹部分則作為生活資料由聯合體成員消費。因此,這壹部分要在他們之間進行分配。’這些話甚至對杜林先生的黑格爾化的頭腦來說,也是足夠清楚的了。” [xxii]

  的確足夠清楚了,恩格斯認為社會主義的經濟就是這樣壹種制度:生產資料歸社會所有,任何自由的個體都可以自由地相互聯合,共同生產,也就是在國家已經是“社會的國家”狀況下生產資料的公有,而自由聯合起來的人民或者說勞動者,他們共同使用這些生產資料進行生產勞動;他們因為是自由人的聯合,所以他們的生產勞動管理是民主的管理,他們的分配是在補償了生產資料的損耗以後,勞動產品歸勞動者所有,由全部自由聯合的勞動者在“他們之間進行分配”。顯然,勞動者之間的分配是勞動者依照民主原則自行進行公平的分配,而不是由處於社會之上的“國家”對勞動者進行分配。

  在肯定公有制的同時,恩格斯批判了那種單純地把“公有制”當成社會主義的錯誤觀念,指出:

  “自從俾斯麥致力於國有化以來,出現了壹種冒牌的社會主義,它有時甚至墮落為壹種十足的奴才習氣,直截了當地把任何壹種國有化,甚至俾斯麥的國有化,都說成社會主義的。顯然,如果煙草國營是社會主義的,那末拿破侖和梅特涅就應該算是社會主義的創始人了。” [xxiii] 指出生產資料“無論轉化為股份公司和托拉斯,還是轉化為國家財產,都沒有消除生產力的資本屬性。在股份公司和托拉斯那里,這壹點是十分明顯的。而現代國家卻只是資產階級社會為了維護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共同的外部條件使之不受工人和個別資本家的侵犯而建立的組織。現代國家,不管它的形式如何,本質上都是資本主義的機器,資本家的國家,理想的總資本家。它愈是把更多的生產力據為己有,就愈是成為真正的總資本家,愈是剝削更多的公民。工人仍然是雇傭勞動者,無產者。資本關系並沒有被消滅,反而被推到了頂點。但是在頂點上是要發生變革的。生產力的國家所有不是沖突的解決,但是它包含著解決沖突的形式上的手段,解決沖突的線索。” [xxiv]

  恩格斯實際上是強調了工人階級如果不能把國家真正變為整個社會的代表,不能改變社會生產關系從而改變勞動者在生產勞動中的雇傭勞動者地位,國家所有就不可能真正成為社會所有,公有制也不能真正成為社會主義的所有制。

  恩格斯認為“公有制”本身並不代表社會主義的觀點應該引起社會主義者的重視。長期以來,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常常把公有制本身視為社會主義,這種觀點甚至在歐美國家的社會主義運動也有表現。事實證明,如果公有制沒有國家民主化作為基礎,不能成為反對雇傭勞動制度的積極手段,就未必是社會主義;它說明在缺乏政治民主的國家搞公有制,國家就會變味成為壹個特殊階級或者利益集團的“總資本家”,從而損害社會主義和公有制的聲譽。

  馬克思和恩格斯還主張實行累進稅高額遺產稅、直接稅、取消旁系親屬(兄弟、侄甥等)繼承權等抑制資本的經濟手段,促進社會分配公平。早在1847年,恩格斯就在《共產主義原理》中提出,“假如無產階級不能立即利用民主來實行直接侵犯私有制和保證無產階級生存的各種措施”,也可以通過實施累進稅、高額遺產稅、取消旁系親屬(兄弟、侄甥等)繼承權等措施 [xxv]。

  馬克思還提出廢除間接稅,以便於人民監督政府財政,他說:“如果需要在兩種征稅制度間進行選擇,我們則建議完全廢除間接稅而普遍代之以直接稅;因為,間接稅提高商品的價格,這是由於商人不僅把間接稅的總數,而且把為交納間接稅所預先墊支的資本的利息和利潤也加在這些價格上來了;因為,間接稅使每個個人都不知道他向國家究竟繳納了多少錢,而直接稅則什麽也隱瞞不了,它是公開征收的,甚至最無知的人也能壹目了然。所以,直接稅促使每個人監督政府,而間接稅則壓制人們對自治的任何企求。” [xxvi]

二、關於個人自由

  許多人認為,集體主義是社會主義的價值觀。其實,馬克思和恩格斯都不是集體主義者,而是理性的個人主義者。 集體主義 強調社會、集體的利益高於個人利益,但是理性個人主義是在強調個人的利益和權利應當和他人、也就是社會或者集體的利益相協調的同時,強調個人自由是社會整體自由的先決條件。理性個人主義的最先提出者是法國18世紀啟蒙思想家愛爾維修,後來的邊沁發展了愛爾維修的思想。馬克思和恩格斯曾經讚賞說:

  “邊沁根據愛爾維修的道德學建立了他那正確理解的利益的體系,而歐文則從邊沁的體系出發去論證英國的共產主義。” [1]馬克思和恩格斯還引用愛爾維修的話批判了把個人利益和公共利益對立起來的做法:“人並不邪惡,但卻是服從於自己的利益的。因此,應該抱怨的不是人的劣根性,而是那些總是把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對立起來的立法者的無知。” [2]他們讚成邊沁的反對以社會利益壓制個人利益的虛假道德,他們說:

  “我們只引證邊沁駁斥‘政治意義上的普遍利益’的壹段話。‘個人利益必須服從社會利益。但是……這是什麽意思呢?每個人不都是像其他壹切人壹樣,構成了社會的壹部分嗎?你們所人格化了的這種社會利益只是壹種抽象:它不過是個人利益的總和……如果承認為了增進他人的幸福而犧牲壹個人的幸福是壹件好事,那末,為此而犧牲第二個人、第三個人、以至於無數人的幸福,就更是好事了……個人利益是唯壹現實的利益。’” [3]

  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理想中的共產主義社會“將是這樣壹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壹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 [4]

  但馬克思和恩格斯也同時認為,個人的自由與個人的全面發展是相互聯系的,如果每個人缺乏發展他的自由發展的能力,那麽個人自由不可能實現;而恰恰只有處於集體之中,每個人才能獲得充分的自由發展的能力:“只有在集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說,只有在集體中才可能有個人自由”。所以馬克思和恩格斯壹方面強調個人的自由性,壹方面又強調人的聯合性。

  但是在另壹方面,在個人與社會、集體的利益的關系上,馬克思反對種種否定個人自由的“冒充的集體”桎拷個人的自由。他指出,在存在階級差別的社會里,個人自由只有當個人屬於統治階級時才存在,被統治階級是不存在個人自由的:“在過去的種種冒充的集體中,如在國家等等中,個人自由只是對那些在統治階級範圍內發展的個人來說是存在的,他們之所以有個人自由,只是因為他們是這壹階級的個人。從前各個個人所結成的那種虛構的集體,總是作為某種獨立的東西而使自己與各個個人對立起來;由於這種集體是壹個階級反對另壹個階級的聯合,因此對於被支配的階級說來,它不僅是完全虛幻的集體,而且是新的桎梏。在真實的集體的條件下,各個個人在自己的聯合中並通過這種聯合獲得自由” [5]。因此像國家、民族這樣的“集體”中,如果某些個人的自由不能得到保證,那麽國家和民族對這些人就會變成馬克思所稱的“冒充的集體”,而成為個人自由的桎拷。因此馬克思認為,集體應該成為個人自由發展的手段而不是桎拷個人自由的手段:“在這個集體中個人是作為個人參加的。它是個人的這樣壹種聯合(自然是以當時已經發達的生產力為基礎的),這種聯合把個人的自由發展和運動的條件置於他們的控制之下。” [6]

  在充分保障個人自由的前提下,馬克思認為每個人都同時對國家和社會擁有權利和義務:“壹個人有責任不僅為自己本人,而且為每壹個履行自己義務的人要求人權和公民權。沒有無義務的權利,也沒有無權利的義務。” [7] 馬克思也不認為認為共產主義運動是純粹出於人類的“博愛”情懷,或者出於“利己主義”,他認為共產主義“既不會是“愛的原則”或dévouement〔自我犧牲精神〕,也不會是利己主義”,它只是“個人自由發展的共同條件” [8] ,所以人們才會去追尋它。

  馬克思和恩格斯對專制政府那種常常以社會利益壓制個人自由的行徑予以強烈抨擊:

  “只要軍事長官‘為了防止騷動’宣布戒嚴,‘人身自由’馬上就不再有保障了,住宅就不再是不可侵犯的了,‘法定的’受審程序、出版自由、印刷廠主的保護、結社的權利都失效了,甚至庸夫俗子的‘目的不違反刑事法規’的‘社團’——娛樂場和跳舞廳,也只有得到衛戍司令先生的恩準才能存在,而決不是根據‘權利’存在。” [9]

  因此,他們在具體的個人自由權利方面,完全主張每個人應當享有思想、言論和出版、信仰、教育和學術、集會和結社等自由權利。

  首先,馬克思和恩格斯強烈主張思想自由、言論自由、學術自由、出版自由、教育自由。馬克思和恩格斯因為傳播憲章派思想和科學社會主義思想而不斷遭受各國專制政府的政治迫害,因此,馬克思和恩格斯壹生都在追求思想自由,他曾經責問普魯士當局:“你們讚美大自然愉悅人心的千變萬化和無窮無盡的豐富寶藏,你們為什麽不要求玫瑰花和紫羅蘭發出同樣的芳香,但你們卻要求世界上最豐富的東西——精神只能有壹種存在的形式呢?” [10]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指出統治階級在政治上壓迫人民的同時,也在對人民進行著思想的統治,指出壹個國家的統治思想,也就是統治階級的意志的表現,所以馬克思提出,反對統治階級的政治統治就要同時反對統治階級的思想統治:“我們要起來反抗這種思想的統治。” [11]

  面對普魯士當局嚴格的書報出版檢查制度和動輒查封書報的專制行徑,馬克思怒斥專制政府用法律禁錮人民思想:“懲罰思想方式的法律不是國家為它的公民頒布的法律,而是壹個黨派用來對付另壹個黨派的法律。追究傾向的法律取消了公民在法律面前的平等。這不是團結的法律,而是壹種破壞團結的法律,壹切破壞團結的法律都是反動的;這不是法律而是特權。” [12]

  思想自由是與言論、學術、教育、出版等自由分不開的。馬克思和恩格斯強烈要求言論自由、學術自由、出版自由、教育自由。針對法國資產階級政府為了控制人民的言論而實施的實名制、開征印花稅等措施,馬克思指出這是“資產階級要在陪審法庭上來消滅工人的報紙” [13] 。恩格斯嚴厲指責德國政府:

  “在德國要得到對任何問題的正確認識都是困難的。在這里,壹切知識的來源都在政府控制之下,從貧民學校、主日學以至報紙和大學,沒有官方的事先許可,什麽也不能說,不能教,不能印刷,不能發表。” [14] 他揭露:“出版自由,不同意見的自由鬥爭就意味著允許在出版方面進行階級鬥爭。但夢寐以求的秩序卻正好要壓制階級鬥爭,要堵塞被壓迫階級的言路。因此,那班要求安寧和秩序的人就必須消滅出版物中的不同意見的自由鬥爭,必須通過出版法、禁令等等來最大限度地保證自己對市場的壟斷,尤其是必須直接禁止像招貼和傳單這樣的免費文學。” [15]

  對於招貼(海報或大字報),馬克思認為那是工人出版自由的權利,馬克思竭力得捍衛工人階級的這種最廉價的言論表達方式和出版形式:

  “首先要談的問題不是壹般出版自由的限制,而主要是出版自由在招貼方面的限制。必須說明招貼的作用,捍衛‘街頭文學’,特別是捍衛工人享受免費文學的權利,而招貼則是免費文學的壹種。不應該對用招貼引起激憤情緒的權利含糊其詞,而應該公開地維護這種權利。” [16] “但是有什麽東西能比招貼更有助於在工人中保持革命毅力呢?招貼可以把每條街的拐角變為壹張大報紙,過路的工人能從中得悉當天的事件和這些事件的意義,了解各種不同的觀點及這些觀點的反對意見,他們能在這里同時遇到不同階級和不同見解的人,跟這些人討論招貼的內容;簡而言之,招貼對於工人來說同時既是報紙,又是俱樂部,並且這壹切都是不要花費分文的!但正好這壹點是右派先生們所不喜歡的。到底還是他們對。他們從無產階級方面受到即使不是唯壹的、也是最大的危險;那末大權在握的他們為什麽不力求用盡壹切手段來消除這種危險呢?” [17]

  馬克思反對通過國家實施國民教育,反對國家為人民的教育者,而是認為國家應該接受人民的教育。他說:

  “通過國家來實施國民教育”是完全要不得的。用壹般的法律來確定國民小學的經費、教員的資格、學習的科目等等,並且像美國那樣通過國家視察員來監督這些法律規定的實施,這和指定國家為人民的教育者完全是兩回事!相反地,應該使政府和教會壹樣地對學校不起任何影響。在普魯士德意志帝國內(他們會說,他們談的是“未來的國家”,但是這種空洞的遁辭在這里也無濟於事,——我們已經看到,在這方面是怎樣壹回事了),倒是國家需要從人民方面受到嚴格的教育。” [18]

  在針對資產階級的法蘭西共和國憲法中的“教學自由”權利規定,馬克思揭露道:

  ‘教學自由’,但是‘須依照法律規定的條件’,而這些條件恰恰是壹些完全消滅這種自由的條件。”“這個部門的主管機關是4名法國大主教所領導的最高人民教育委員會。這項法律規定,所有地方學校的教員,即使他們是市鎮委員會或老教區委員會推薦的,都必須服從recteurs,即督學的意志。教員必須接受與軍隊中的服從和紀律相類似的條件,服從督學、市長和牧師;可見,根據上述法律,教學自由歸結起來,就是沒有民政當局和教會當局的允許,誰也無權教學。” [19]

  在對待宗教方面,盡管馬克思和恩格斯都是無神論者,但是,他們都毫不遲疑地支持宗教信仰自由。馬克思在談論人權時說:

  “公民權利,如上所述,決不以無條件地徹底地廢除宗教為前提” [20] 。“‘信仰自由’!如果現在,在進行‘文化鬥爭’的時候,要想提醒自由主義者記住他們的舊口號,那末只有采用下面這樣的形式才能做到這壹點:每壹個人都應當有可能實現自己的宗教需要,就像實現自己的肉體需要壹樣,不受警察幹涉。” [21]

  馬克思對巴枯寧主義要求“以國家法令”禁止宗教的極端主張予以批判,同時他並指出,禁止宗教信仰只能收到相反的結果,他說:“取締手段是鞏固不良信念的最好手段!有壹點是毫無疑義的:在我們時代能給神的唯壹效勞,就是把無神論宣布為強制性的信仰象征,並以禁止壹切宗教來勝過俾斯麥的關於文化鬥爭的反教會法令。” [22]

  恩格斯在提出應該實行政教分離,主張把宗教從國家機構中分離把它變成私人的團體,並且停止國家對宗教團體的資助時,曾經明確提出應該允許宗教團體興辦學校: “但是不能禁止它們用自己的資金創辦自己的學校並在那里傳授他們的胡說。” [23]

  馬克思和恩格斯也強烈要求集會和結社自由。恩格斯針對德國政府強制關閉民間組織和禁止民間集會,指出:

  “結社自由權的基本條件是:警察機關不能解散或封閉任何壹個社團,任何壹個協會。這些措施只有在法庭判決某壹社團或它的活動和宗旨多非法的,從而要懲處有關過失人員的時候,才能采用。” [24]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資本主義就是建立在工人不團結基礎上的。恩格斯說:“資產階級的統治正是建築在工人彼此間的競爭上,即建築在無產階級的不團結上,建築在壹些工人和另壹些工人的對立上。” [25] 因此,馬克思和恩格斯十分強調工人的組織,認為“沒有出版自由、結社權和集會權,就不可能有工人運動。” [26] 指出“在階級反對階級的政治鬥爭中,組織是最重要的武器。” [27] 他們本身也壹輩子為爭取結社自由壹生進行著不懈的鬥爭。

  我們通過以上對馬克思和恩格斯關於政治自由、民主和憲政的理論的簡要回顧,已經能夠得出這樣結論,馬克思和恩格斯作為科學社會主義的創始人,他們其實同時壹生都是民主主義者。他們的理論成果,用恩格斯的話說就是淵源於歐洲思想啟蒙運動(空想社會主義本身也是歐洲思想啟蒙運動的結果),是對歐洲思想啟蒙運動的發展。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科學社會主義是不能與他們的民主主義思想分離的,政治自由和民主、憲政是社會主義的基礎和前提。無視、割裂和拋棄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民主主義思想,想跳過民主主義的歷史發展階段片面地實現社會主義,是違反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歷史唯物主義的歷史發展規律的,那樣做的唯壹結果就是將會招致蘇聯和東歐諸國那樣的潰敗。對於中國來說,完善憲政和法治,通過實現政治民主進而實現社會民主,那是刻不容緩的事情。

  哈耶克,這個名字幾乎成了當今自由主義的代名詞。在許多自由主義者心目中,哈耶克是其偶像。但我卻以為,哈耶克對於自由主義,對於中國的自由主義的前途,都是壹個危險的邊緣。我是壹個社會民主主義者(民主社會主義者),但社會民主主義者絕不是自由思想的局外人。在基本價值觀念上,自由思想與社會民主主義是重合的。許多自稱是自由主義者的人,其實都可以算作社會民主主義者,盡管他們可能自己並不這樣以為。這壹點在當今的中國的自由主義者中尤甚。是自由主義者還是社會民主主義者主要是看其具體的政治和經濟主張。壹般來說,但凡是傾向於同情和救助弱勢群體的觀念的,不說是社會民主主義者,至少也是有社會民主主義傾向的自由主義者。在外國,自由主義與社會民主主義的信奉與支持者常常都是互變的,許多人今天是自由黨或保守黨,明天又可能是社會黨、民主黨或工黨,後天說不定又變成自由黨或保守黨了。就本人來說,今天主張社會民主主義,是因為社會主義除了講“自由”的重要外,還強調“平等(或公正)”的重要性;是覺得中國人現階段除了“自由”必當追求外,而“平等”比“自由”更貼近民生,更容易喚起人們的變革要求。“自由”中的出版自由、思想自由等對於普通的民眾可能是可閒置的資源,而惟有“平等”是中國社會中最與每壹個人貼近的,最為每壹個人所關心的。下崗、賣國企、城鄉二元、腐敗、官僚主義、孫大午之類問題,等等等等,都與“平等”問題直接相關。而像哈耶克這樣的自由主義,他們所關心的除了“自由”,就是“競爭”,而於“平等”(特別是結果的“平等”)就不重視。而我恰恰以為,中國現在最先要解決的除了人的自由問題,還有就是要解決人們在如何的社會條件下競爭的“平等(公正)”問題,然後才能談得上“競爭”。也就是說要在社會競爭之前,先要解決人們起跑線盡可能壹致的問題。社會民主主義(民主社會主義)最注重“平等”(特別是結果的“平等”),所以我現在只會是社會民主主義者,而不是自由主義者。我曾多次說過:自由主義往往在“自由”問題上走得太遠,社會民主主義者則往往在“平等”問題上走得太遠。當社會民主主義者在“平等”問題上走得太遠時,我也可能變成壹名自由主義者。但是現在畢竟“平等(公正)”問題還沒有解決(自由問題更沒有解決),所以我還只能是壹名民主社會主義者。

  哈耶克的理論為什麽是壹種危險呢?因為他的理論不僅對於我們中國的民主進程無太多的益處,倒反而可能有不好的作用。

  壹、對理性的錯誤理解和認識

  盡管哈耶克聲稱他“並不反對正確運用理性”,然而就其實質來說,哈耶克是懷疑理性的價值的。他說:“所謂‘正確運用理性’,我是指那種承認自我局限性的理性,進行自我教育的理性,它要正視經濟學和生物學所揭示的令人驚奇的事實所包含的意義,即在未經設計的情況下生成的秩序,能夠大大超越人們自覺追求的計劃。……我也不想否認,若是抱著審慎謙恭的態度,采取點滴改進的方式,理性可以在評價、批判和摒棄傳統制度與道德原則上發揮指導作用。”他又說:“我們的理性就像我們的道德觀念壹樣,是壹個自然選擇的進化過程的產物。但是它並不是從另壹種分離的發展中產生的,因此絕不應當認為,我們的理性是處在壹個更高的檢驗者的位置上,只有那些得到理性認可的道德規則才是正確的。”這種對於理性模棱兩可的說法,正是表現了哈耶克對理性的懷疑。在其認識中,理性應當並不具有多少的積極意義,理性的意義是只能在“評價、批判和摒棄傳統制度與道德原則上發揮指導作用”,至於更為積極的作用,則僅限於“點滴”的“改進”。

  哈耶克既然認為理性的作用只限於作“點滴”的“改進”,那麽為什麽“點滴”的“改進”是“正確運用理性”,而設計壹個社會制度就不是“正確運用理性”呢?這“點滴”的具體尺度是什麽呢?哈耶克並沒有提出壹個具體尺度,我想他也不可能提得出壹個具體尺度。這種似是而非的理論,不能不說是學術上的缺陷。同時,人類的理性本來是認識的進化過程,是壹個試錯的過程。理性既然是壹個認識進化的試錯過程,就是說理性並不是個絕對的東西。它既檢驗我們的思維和行為,我們也在思維和行動中檢驗和校正理性,而理性更在這不斷的“檢驗”和自身“校正”過程中指導人類的壹切行為。哈耶克認為理性只能消極地用來檢驗和“點滴”的“改進”,而不能指導人類的行為,不能不說是哲學上的壹個重要錯誤。另外,哈耶克還有壹個理解上的錯誤,他把理性與智力行為混為壹談。智力行為可能是沒有在思維和行動中被檢驗和校正的東西,所以不是理性。而所謂的理性,不僅僅有智力的因素,它更是人類在長期的各種實踐過程中,不斷對認識進行檢驗和校正的結果。在我看來,蘇式“社會主義”只不過是少數思想人物和政治人物的智力行為,而恰恰不是理性的結果。

  蘇式社會主義的錯誤,絕不在於整個社會運用理性結果的所謂的“理性的自負”,而是恰恰在於這種智力行為違背了人類的理性!它,只是少數思想人物和政治人物智力的設計和對大多數人的蒙蔽、煽動和強制接受。

  二、在政治上和經濟上主張自然主義,其結果是無視結果的不平等遵循其哲學和對理性的理解,哈耶克提出了“自發秩序”觀點,認為秩序只能是“行為”的結果,而不是理性的結果。他說:“我們能夠讓未知事物有序化,惟壹的辦法就是誘導它自己產生秩序。對於我們的自然環境,我們為了達到自己的目標,有時當然可以依靠自然界自發的有序化力量,卻不能隨意地為各種因素安排我們希望它們采取的秩序。”因此,哈耶克極力主張經濟市場拒絕國家的幹預。他的看法就是國家所做的壹切只能是為了維護“自發秩序”。

  哈耶克的“自發秩序”對於以“強制”為特征的蘇式社會主義來說,是具有某些批判性的。然而,“自發秩序”也未必都是合理的秩序。封建制度和奴隸制度都是“自發秩序”;人類社會中的許多不平等的秩序,也未必都是完全由某個人人為設計出來的(比如說給雇工的工資由雇主決定)。同樣,人為設計出來的秩序也未必就不好(比例權力制衡)。所以,用“自發秩序”理論來批判蘇式社會主義,在邏輯上並不嚴密完整。

  在這里,哈耶克搞錯了秩序的產生過程。殊不知,任何社會行為本來都是受理性指導的。而任何秩序的形成,本來也都是社會力量均衡的結果。奴隸社會的秩序是以強大的奴隸主的暴力與弱小的奴隸反抗力的均衡中(奴隸的順從)而取得的,封建專制等社會是以強大的君主政權、官僚集團和農民、市民在力量鬥爭的均衡中取得的,而民主社會的秩序是在社會各階級、階層、社會分工之間力量的均衡中取得的。這些秩序的形成,看似未經人的刻意而為,其實無不浸透著各種社會力量的價值追求。只不過是各種社會力量的價值追求在秩序形成時,可能不再是某個社會力量的價值追求,而是各種社會力量的價值追求在妥協後的結果。而哈耶克只看到了“行動”,而看不到“行動”背後的理性。

  正因為哈耶克看不到所謂的“自發秩序”也是各種社會力量的價值追求的結果,看不到“行動”背後的理性,所以他認為只有“自發秩序”才是合理的。於是,哈耶克理論的第壹個危險出來了:如果我們循著他的觀念去進行政治實踐,這無疑是把政治重新引回自由放任的年代。自由放任的年代的自由是怎樣的呢?是長期以來壹直因為稀缺而處於強大地位的資本和長期以來壹直因為過剩而處於弱勢地位的勞動力的不平等的競爭;是以“自由”為借口的事實上的或結果上的不平等。這種“自由”已經經過20世紀三十年代的成功的國家幹預所否定。20世紀三十年代的成功的國家幹預告訴人們,自由必須是平等(公正)的自由,自由不可以妨害平等(公正)。它告訴人們,自由和平等都不是抽象的行為,而是具體的社會問題;作為自由和平等主體的人不是抽象的毫無差別的人,而是壹個個有著不同出生、不同能力、不同地域環境、不同社會環境、不同先天稟賦的人。如果國家不讓社會每個成員盡可能站在壹致的社會競爭起跑線上,這種自由下的競爭就是不平等的競爭,這種“自由”本質上只是少數強勢階層的“自由”和少數弱勢階級無力回天的“不自由”。公正的自由必須由國家立法,允許雇員組成工會,允許工會為勞方代表進行勞資分配談判、允許國家二次分配以補償分配的不平等、允許教育補貼、醫療補貼、食品補貼、住房補貼。沒有這些,社會的窮困階層就是在另壹條起跑上和富人競爭!

  對於中國來說,自由和平等還只是個追求,絕大多數中國人,他們壹無權力資本,二無經濟資本,而“改革開放”以來,各種官商、官僚已經蓄積了富可敵國的財富。未來的變革,無疑應當是先要讓十三、四億中國人盡可能站在壹致的社會競爭起跑線上,然後才能展開競爭。如果我們做不到這點,我們主張“自發秩序”的“自由主義”本質上就成了那些既得利益者和實力強大階層的“自由主義”,因為只有他們才會歡迎國家無所作為的“自發秩序”!要知道,所謂的國家幹預,限制的只是那些既得利益者和實力強大階層,他並不損害大多數民眾的利益。

  與哈耶克相反,當代另壹位偉大的自由主義者羅爾斯就很注意事實上的或結果上的平等(公正)。他的兩條正義原則中,“社會及經濟的不平等分配,必須滿足兩個條件:它必須對社會中最弱勢的人最為有利(差異原則);在公平的平等機會的條件下,職位與工作向所有人開放”的第二原則,就使得他的理論在價值上遠遠高出哈耶克。羅爾斯的理論對於今天和將來的中國社會來說,意義大於哈耶克很多。

  三、否認理性的作用,就是否定“積極自由”,最終陷入紙上清議的“自由主義”

  哈耶克輕視理性的作用,主張“自發秩序”,其實質就是否定了“積極自由”。因為他的“正確運用理性”和“點滴”的“改進”,是個任何人也無法具體把握的尺度。在“自發秩序”這個戒律下,人們除了無所作為,也只有無所作為。這種自由主義,無異於是紙上清談,它不能成為向專制主義開戰、向自由和民主邁進的動力。對於現實中反抗專制制度國家的人民來說,遵循這種“自發秩序”理論,無異於向專制主義妥協和退讓。這正是哈耶克理論的第二個危險所在。顯然,對於既存的專制制度,沒有積極鬥爭的心態、理論和行動,專制主義是不會自生廉恥而走向民主的。沒有壹個國家的民主自由體制,不是依靠社會公眾的“有所作為”取得的。這“有所作為”不僅僅是人民的流血、坐牢和獻出生命,更是偉大的自由、平等和民主的理念及社會契約理論、權力制衡理論、政黨理論、工會理論等等理論學說在起著主導、指引的作用。

  哈耶克之所受中國人的歡迎,主要是因為哈耶克的理論中有著對專制主義更多的批判內容,而羅爾斯理論則缺少這些批判。但是,我們不能忘記哈耶克的這種批判是在只是對專制制度的設防,而並不是對現實的專制制度的反抗。盡管羅爾斯沒有更多地批判專制制度,但是他創建的理論,無論是對於自由主義還是民主社會主義,都是反抗專制制度最強大的武庫,它可以裝備所有反專制爭自由的力量。而哈耶克的理論只是盾牌(而且這個盾牌並不堅實牢靠)。對於中國的自由民主運動來說,如果你要信奉自由主義,那麽,請不要選擇哈耶克,而應當選擇羅爾斯——壹位偉大的自由論者!他才是我們更應當取法和敬拜的。因為羅爾斯對於蘇式社會主義在內的壹切專制體制,不僅僅是盾牌,還是匕首、長矛和來福槍!

科學社會主義綱領

作者 獨立工會 寫於不同歷史時期 整理於二零二一年




社會轉型的制度設計




社會制度




生產方式、分配方式、生活方式




大型生產手段和交換手段的社會化創造了新的生產方式,這種新生產方式的基礎已經不是社會剩餘產品的私人佔有了。但是,在從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過渡時期裏,生產手段的社會化還是同必需品的私人佔有相聯繫的,這種私人佔有的形式是工資、交換、是出賣勞動力以換取貨幣工資。此外,部分社會剩餘產品還是以個人在消費上享有特權的形式被私人佔有了,而在過渡社會的官僚主義變形的制度下,這種特權的規模可能是很大的。因此,私人利益仍然是刺激個人在經濟上出力的基本因素。經濟也仍然是貨幣經濟。




從經濟的觀點看,以大型生產手段集體所有制及社會剩餘產品集體佔有為基礎的生產方式同繼續作為個人經濟活動主要動力的私人利益之間的矛盾,經常是計劃經濟中摩擦和矛盾的源泉。 [2] 但是,從而產生的社會矛盾則比經濟矛盾還更重要。作為個人一切能力的充分發揮,同時也作為個人自覺地為社會服務的"勞動",是一種概念,作為"謀生"手段,作為取得生活資料,或取得能滿足個人需要的一切商品和服務的手段的"勞動",又是一種概念,這兩種"勞動"的概念,從長遠來看,是互不相容的。




只要經濟基本上仍然是貨幣經濟,只要大部分需要之能否滿足決定於各人手裏貨幣量的多少,只要在物資相對缺乏的情況下,還是按照錢包裏錢的多少來決定分配東西多少,那麼,大家為了多取得些貨幣而互相鬥爭,這是不可避免的。只要擔任了某些社會公職就能更容易地取得相對稀少的商品和服務,那麼,向上爬、用人唯親、貪污、對"上級"卑躬屈膝、對"下級"專制橫行,這些現象仍然會大量流行,這也是不可避免的。沒有生產者、消費者和公民的真正民主,沒有這些人對行政官員和領袖的行為進行嚴格的、自由的監督,不能合法地、不遭到有組織的集體抗拒而撤換這些行政官員和領袖,所有這一切缺點只能加劇金錢在社會生活一切方面的腐蝕作用。貨幣經濟和商品經濟的殘餘本身就意味著必然會殘存著生活中一切都可用金錢購買的現象,而這種現象是貨幣經濟和商品經濟在村社自然經濟中出現時就已產生了的。如果在過渡經濟時期,能否得到生活享受是由制度規定的,而不是用錢直接買賣的,那麼,一切都可用金錢購買這種作用就變成間接的,而不是直接的。但這並不是說這種作用就不大了。關於這一點,蘇聯就千方百計鑽營當大學生而產生的流弊所進行的公開討論是很能說明問題的。 [3]




在蘇聯和別的地方,權威人士和有影響的作者都不斷地認為:首先應當"樹立新的思想",在未能消滅物質刺激、未能過渡到按需分配以前,勞動首先應當成為"個人真實感受到的一種必要"; [4] 他們這種看法真是一種"以主觀願望代替客觀現實的偏向",顛倒了本來很明顯的因果關係。事實上,在心理革命還未能完全顯露以前,新的社會主義覺悟還未能普遍提高,以代替舊的自私心理以前,首先應當用生產大量財富、提供大量服務的辦法來消滅貨幣經濟。在過渡社會時期,特別是在蘇聯,產生個人發財欲望的,不是"資本主義殘餘",而是按金錢多少來分配的日常的現實情況。想要在這種情況下,通過"對資本主義舊社會的殘餘進行鬥爭",來建立"共產主義覺悟",這真正是一件永遠徒勞的工作。




個人的佔有欲,作為個人經濟活動的主要動力,還未能消滅以前,必須讓這些個人得到下列這種體驗:社會,從一個虐待子女的後母,已變為一個慷慨的、體諒人的母親,她自動地滿足全體子女的一切基本需要。應當讓這些個人不知不覺地取得這種體驗,過去原始公社時期遺留下來的精神會回應這種體驗的,因為7000年來人剝削人的作用還未能完全埋葬這種精神。這種體驗的結果應當是覺悟,更好的結果應當是產生新的習慣,以便完成心理革命,以便舊的人死亡,讓位給未來的社會主義或共產主義的人。




馬克思主義者之所以認為物資豐富是建立充分發達的社會主義社會的必要條件,其意義在此,其理由也在於此。只有實現新的生產方式和新的分配方式,才能產生新的生活方式。問題不在於宣傳社會主義道德,而是要創造社會的和心理的物質條件,使大多數人自然而然地實行這種社會主義道德。




個人工資和社會工資




工資這個概念的定義是由許多特點來規定的。其中最重要的有兩種,一種是:以貨幣形式支付的錢(價格),換取一定量的勞動(一定時間的勞動);另一種是:嚴格地按勞動量、按確切地計算的耗費勞動力的時間而支付的錢。只要工資繼續存在,至少是作為勞動(向生產手段的個人所有者提供的勞動,或向國家、集體所有者提供的勞動)報酬的主要形式而繼續存在,那麼這些定義,同在資本主義社會和資本主義以前的社會裏一樣,在資本主義以後的社會(從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過渡時期)裏也仍然是有效的。




生產手段集體所有以後,就不再有工資勞動階級了,"因為一個勞動者不能把他的勞動力出賣給自己"。這種論斷是粗暴的詭辯。集體財產是歸集體所有的財產,而不是這個集體的每個成員的財產。一個合作社的社員很可能把他個人所有的一輛車子賣給他所屬的那個合作社。同樣,一個勞動者也可以把他個人所有的勞動力賣給他所屬的集體。必須出賣勞動力才能取得必要的生活資料,這證明工資勞動階級還是存在的,無論從交換形式(按一定的貨幣價格而出賣)的觀點看,還是從其內容(勞動者出售他所有的、並且他自己無法利用其使用價值的唯一商品,以便換取其他的商品;這些商品的使用價值對於他自己和他家庭的生存是必不可少的,而且不通過交換是不能得到的)的觀點看,都一樣。




但是,早從壟斷的資本主義時期起,從工業上先進的國家出現強大的工人運動那時候起,個人工資就已經不是個人勞動報酬的唯一形式了。與個人工資同時並存的還有社會分紅或社會工資。 [5] 這就是不管個人對社會有什麼貢獻,社會保證個人能夠享受的各種福利:免費的初級教育(以後是中等教育),免費的學校午餐,免費的醫療、住院、以至藥品,公園、博物館、體育場免費享用,免費的或幾乎免費的市政設施,如路燈等。




當然,關於"免費教育"或"免費醫療"這些詞的意義要取得一致。免費只是對個人來說的;社會當然要"支付"這些福利事業的費用,就是說要把一部分資源(一部分可以使用的勞動時間)用來滿足這些需要。因此,"社會工資",就是為滿足全體公民的某些需要而支付的費用的社會化。




這種"社會工資"預示著,至少是潛在地,未來的分配方式,即朝向滿足全體個人需要的經濟。以滿足需要為基礎的經濟是反對商品經濟的,因為它優先滿足這些需要,因為它不管個人所提供的確切計量過的等價品(交換!)而進行分配。 [6] 甚至在資本主義社會裏,也不管孩子們的父母付不付稅,不管他們的工作是不是對社會有益,不管他們是"好公民"還是常常違反普通法的罪犯,初級教育總是免費的。




但是,這種"社會工資"只是預示著按需分配方式;卻不是這種方式的確切的形象,甚至也不是從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過渡社會裏的分配方式的確切形象(假定最富裕的國家進行這種過渡,也許是例外)。事實上,放棄的只是工資的商品貨幣形式,而其斤斤計較的可憐的內容則始終存在。




既然我們的經濟始終是物資半缺乏的經濟,於是社會服務常常總是被當作窮親戚看待的。社會服務的分配不是在豐富的情況下進行,而是按某種標準配給的,有時候甚至還帶有強制性的(教育、預防注射、等等)。教室裏學生太擠;排隊看病或者診斷潦草;經常怠慢"免費的"顧客,而照顧"付錢的"顧客;所有這一切使"社會工資"這種初步形式更接近於產生這種形式的商品社會,同應當為富足開闢道路的社會主義社會,則相去較遠。 [7] 費用社會化的內容,無比地更為豐富,更為自由,更為多樣化,只有在某些特定的情況下,才能表現出來:免費的圖書館,要實際上能提供所需的一切方面的書(而且還要座位不是嚴格限制的!);免費的博物館和公園,使全體公民都能享受到過去只有少數富有階層和知識階層才能享受的愉快。




從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過渡時期裏,生產力的巨大發展產生了兩種情況,這兩種情況將徹底地改變分配方式:一方面,"社會工資"應當越來越接近其"理想的"水平,即物資充裕的水平;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物資和服務應當逐步地從通過交換(購買)而分配的資源類,轉到按需分配的資源類裏去。




決定分配方式這種改變的條件,仍然離不開物資半缺乏社會的一些要求。在未能擺脫經濟打算這種由來已久的沈重包袱以前,社會不得不比過去任何時候更加精打細算。因此可以首先實行新分配方式的物資和服務是那些:




1.性質很相似的;




2.無論價格下降,無論收入增加,其需求仍然不變的;3.很難用以代替其他按商品經濟交換辦法進行分配的物資或服務的。




簡而言之,社會可以首先把滿足需要的某些費用社會化,其條件是這樣的社會化不致於引起費用的大量增長。如果對某一產品的需求,並不因其價格降低或收入增加而有所變化,那麼把這一產品的生產費用社會化,對於社會就其整體來說,不會增加任何額外負擔。例如一切工業先進社會裏鹽的情況就是如此,鹽的消費量 - 在正常的時候 - 既不因鹽價而變化,也不因公民的收入而變化。 [8]




支配商品經濟消亡的經濟規律可以闡述如下:隨著社會的不斷富裕,隨著計劃經濟保證生產力巨大發展,社會就獲得必需的資源,以便把為了滿足全體公民越來越多的需要而支付的費用社會化。而且隨著公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物資和服務的需求量,比起價格下降和收入增加來,幾乎沒有變化,或者甚至減少了。換句話說,由於上述兩點理由,計劃經濟所取得的進步就能使越來越多的物資和服務轉入按需分配的類裏去!




在最富裕的國家裏,對於主食的需求 - 西方的麵包 - 比起收入的增加來,現在已經是減少了。滿足這種需要,只占社會資源極小的一部分。比利時國民收入大約5000億法郎,而每年用於麵包的開支在80億法郎左右,即不到2%。 [9] 美國各種形式的糧食消費,1937~1941年平均每人3.77蒲式耳,1948年降到3.28蒲式耳,而1959年則降到了2.8蒲式耳。 [10] 工業先進國家許多大城市的公共交通,情況也是如此。就這些事例來說,把這些物資(麵包或大米)和服務(城市公共交通)用費用社會化的辦法來進行分配、就是說按需分配的經濟條件,現在已經完全具備了。除了這類物資和服務外,還得加上另一些物資和服務,這些物資和服務能滿足卡塞爾所說的"集體需要":教育、醫療、等等。 [11]




基本需要和附加需要 - 自由消費和定量消費




許多作者同意這種部分改變分配方式的可能性。但是,一般地說,他們又立即否認有推廣的可能性。難道隨著"舊"需要之得到滿足,新需要不在那裏不斷的產生嗎? [12] 逐步地把一切產品都轉入按需分配之類裏面去,同時又不致引起社會資源的普遍浪費,因而又不致在其他方面重新發生物資不足的現象,這可不可能呢?用來滿足衣、食、住這樣一些基本需要的產品,其花色和品種是不是無窮無盡的呢?想在這些方面消滅交換和貨幣的努力,其結果會不會是令人失望的單調和沒有選擇自由呢?




先拿需要的種類問題來說吧。稍為嚴肅的研究一下人類學和歷史,就能證明:這些需要恰恰是異常穩定的。食物、衣著、住處(由於某些氣候條件的關係,還有取暖)、防止野獸侵襲和躲避風雨、裝飾和鍛煉筋骨的願望、傳種接代,這六種基本需要似乎從猿人到真人以來還未變過,現在也仍然占消費開支的絕大部分。 [13]




加上醫藥衛生方面的需要(不過是表現了某種自覺程度的保護自己的本能而已)和消遣的需要(不過是擴大了裝飾、鍛煉筋骨、求知等和人類同樣古老的需要而已),少數基本需要幾乎就占了甚至是最富裕國家的全部消費開支;這少數基本需要,與其說是特定歷史條件的產物,毋寧說是人類學上的特點。




既然這些需要從地球上出現人類以來基本上是不變的,既然連過去最富有的有產階級也沒有在消費開支上超出這種異常狹窄的需要範圍,那麼就沒有任何理由可以假定:建立社會主義社會、達到物資豐富、個人覺悟和社會覺悟都比過去成熟得多、這會在需要方面引起極大的變化。"效率遞減"規律,無論在哪一方面都比不上在需要的強度問題上那樣適用。 [14] 因此第一種反對論點就不能成立了。




其次讓我們來研究一下,滿足這些基本需要的手段,是否象表面上那樣種類無窮。首先,滿足這些需要的產品都有一個量的問題。關於這一點,根據現代有產階級的情況,歷史已經做了答覆。19世紀初葉,狼吞虎咽地大吃烤牛肉和紅葡萄酒的英國大地主,或者是每餐吃20道菜的"黃金時代"的大資產階級,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瀟灑的、愛好運動的、經常注意自己體重的現代富有資本家,這兩者之間的變化是無可辯駁的。隨著收入的增加,食物消費不是越來越多,而是越來越合理;健康方面的考慮超過了盲目享受或炫耀財富的考慮。這種變化並不完全由於道德進步,而更多的是由於個人保養身體的需要,甚至由於個人利益的需要。




衣著問題也是這樣。當然,在這個問題上,尤其是婦女,大量消耗衣服並無害於健康,所以浪費的可能性(新衣服只穿一兩次)要比食品大得多。但是,儘管健康的因素不能起抑制作用,舒適和愛好的因素卻起了作用。沒有了丫環小廝,老換衣服,甚至連衣服太多,都是不太方便的。事實上,除了"暴發戶"還在這個問題上做得過分以外,許多社會學家指出:英國美國最富裕的家庭裏,趨勢正好相反,更喜歡穿的是舊的、但舒適的衣服,或只是愛好穿的衣服,而不喜歡穿嶄新的衣服,也不喜歡經常換新衣服。 [15] 另一些社會學家甚至說這真是衣著上起了風格變化,他們認為這種變化的特點是:"首先,衣著總是逐漸趨向一致,收入少的人所穿的衣服,從樣式上和料子上,都接近收入高的人所穿的衣服;其次,衣服上的裝飾部分越來越少,這反映了向更樸素發展的趨勢。最後,近來還'著重'在衣服要有青年氣概。" [16]




住房和家具方面的情況也是如此。如果僕役和女傭都沒有了 - 在從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過渡社會裏,由於平均的工資水平,由於社會的不同意,雇傭僕役和女傭的情況是一定要消滅的! - 那麼住房所需(和所能得到)的房間數也就有限了。這種限制也正是個人舒適所規定的。現在,除了一小撮百萬富翁外,大多數資產階級都喜歡很舒適的公寓,而不喜歡19世紀式的宮殿。從前,房間裏堆滿了家具和小擺設,現在由於愛好和舒適的條件有了變化,家具的配備趨於雅潔,而且注意實用,因此家具的數量也就很有限了。現在的趨向是甚至有意限制小擺設的數量。 [17]




在資本主義社會的最後階段裏,儘管有顯著的社會不平等,儘管有產階級可以無限制地浪費,但是上述這些趨向還是產生了。所以,設想在從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過渡時期裏,或就在社會主義社會裏,會產生相反的趨向,這是沒有任何根據的。恰恰相反,更可能的情況是:社會主義社會裏,合理消費將越來越發展,而減少的是那些純屬異想天開的消費,是那些為了炫耀而產生的消費,是那些由於不知分寸、不識美醜而產生的消費;這些形式的消費,在資本主義社會裏,與其說是"消費者天生就喜歡的",毋寧說是由一般社會風尚及廣告宣傳所造成的。




還有一個問題需要研究的是?品的花色問題和質量問題。產品的數量問題雖然不存在了,但剩下花色和質量問題可能仍會使需求不因價格和收入而變化的時期遲遲不能來到。目前花色問題和質量問題主要是由時式、由社會等級及技術進步("新產品")來決定的;而肯定不是以個人的一時所好為轉移的。就是在資本主義社會裏,花色和質量也是社會現象,即使不是有意識規定的,那也是由社會所引導的。




時式是一種典型的社會現象,推動力來自生產者(創造者),而不是來自消費者。推行時式的是幾個巴黎的名裁縫,而不是"公眾"。對於極大多數的消費者來說,現在的情況已經是花色品種少得驚人,而不是無窮無盡。在一定的時期裏,沒有許許多多花色"同時並存";而是只有幾種花色。哪怕是高級的、個人定做的手工裁縫,今天也沒有"上千種"不同的樣式,樣式的數量要比人們所想象的少。而且,除了這種專門為某些有錢人定做的手工裁縫的樣式而外,還有少數樣式是大批生產出來賣給廣大群眾的。社會主義經濟不但不會減少現有的花色品種,大概還能使之更加多樣化,以便能過渡到按需分配。為此,社會主義經濟將根據多數人的要求,根據身體上的經常需要、根據"社會主義廣告"的教育作用、根據民意測驗、根據公開徵求意見、以及根據其他能幫助真正從消費者的愛好和願望出發的辦法,來確定生產些什麼花色品種。因此,奧斯卡爾·蘭格和迪金遜想要在社會主義經濟制度下、為貴重產品保持商品經濟的主張,我們是不能同意的。 [18]




至於新產品,新產品的大批生產和"投入"市場,也就是說大規模地在消費者間進行分配,現在就已經是由生產企業來確定、而不是由消費者的一時所好來確定的。因此,這簡直是很"有計劃的" - 不過,是由一小撮資本主義企業,純粹根據私利的標準,而不是根據集體及組成集體的個人的客觀需要和合理需要而計劃的。消費者連有沒有某種產品都不知道,怎麼說得上有"迫切需要"呢?生產者好像偶然似地把新產品投入市場以前,對這種產品的需要連一點跡象都沒有,怎麼說得上有"迫切需要"呢? [19]




社會主義社會當然不會把這種計劃權放棄給生產和"上市"的"主宰們"。它將防止重復和顯著的浪費。但是它將通過民意測驗、直接徵求意見及群眾集會等一切辦法,比現在更多地考慮消費者的真正願望。在這一方面,它也將比目前的情況更擴大選擇的範圍。而且由於確定耐用消費品的需要量是比較容易和精確得多,也由於浪費現象容易發現,因此,在社會主義社會裏,要確定產品的必要貯存量,以便使需求不致隨價格和收入而變動,也是較為容易的。




當然,某種程度的把握不準還是可能存在的。某些家務勞動的社會化同個人使用精良的機器從事家務勞動之間的矛盾,即使不是永遠存在,也可能會長期存在。即使有廣泛的和很方便的食堂網和洗衣房網免費為全體公民提供高質量的服務,洗衣機和洗碗碟機仍然會很受歡迎的。社會主義社會決不能命令其成員非得要利用集體服務,並且拒絕提供必要的手段,在個人基礎上自己解決這些服務問題。由於社會主義社會要滿足人們的一切合理需要,所以它會重視定期過獨處生活的需要。這種定期過獨處生活的需要是同人的集群性質辯證地、經常地聯繫在一起的。同樣,把私人汽車作為城市交通工具儘管顯然不合理,但仍不失為短距離和中距離休假旅行最靈活的交通工具。而且,即使飛機、火車、公共汽車旅行都免費了,人們仍然願意有一輛私人汽車,以便能夠按照自己的路線旅行,以便能在火車和公共汽車不停的地方停下來,或者乾脆就是為了獨自走動一番。社會主義社會是會尊重這些願望的,而且,非但不把這些願望作為"小資產階級的殘餘"來加以譴責,還將努力去滿足這些需要;這些需要的合理性質是任何誠意的人都能看得到的。




因此,逐步推廣新的分配方式,即按需分配,並沒有什麼重大的障礙。按需分配已經不必確切地計算等價的勞動量了。恰好相反,目前的發展情況,儘管受到以金錢、剝削、不平等、損人利已為主的社會環境的不良影響,但仍然已經清楚地勾劃出了未來消費情況的大概輪廓。豐盛而自由的消費,將不會無止境地向浪費和不合理的一時所好發展,而是將越來越具有合理消費的形式。要求身體健康,神經安寧和心情舒暢將越來越成為人類一切行為的主要動機。這方面的要求必將成為人們在基本要求滿足以後的主要追求。要達到這種結論,並不必把人"理想化"。正如現代資產階級飲食方面的例子所證明的那樣,那是符合人的本性的,是符合人類最明顯的物質利益的。




商品貨幣經濟的衰亡




當"社會工資"還只涉及總消費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時,它在心理上的、社會上的深刻的意義還是有限的,或者甚至是完全不明顯的。資本主義的社會環境對一切接觸到的東西都起腐蝕作用,就連在資本主義社會內部慢慢生長的未來社會的萌芽也難免:




"霍林海德發現,即使是金錢不起作用的醫院看病"問題,也是一個人的社會地位越高,他就越有機會由最好的醫生診治,受到更好的照顧。"一般說來,等級低的病人總是交給實習醫生診治的,中等病人交給住院醫師,而那些名醫則只看高等病人。人們發現,用於治療一個二等病人的錢,比用於一個五等病人的錢多八倍。高等病人有權享受個別的心理治療,而其他的病人則只能電療和服藥。"霍林海德把他的意見告訴醫院領導人後,這些領導人呆住了。當然這種歧視不是有意的。精神病院裏也有類似的情況,不管病人家庭的經濟條件如何,三等精神分裂癥病人比同時進院的四等或五等病人更有機會享受心理療法。一個四等或五等病人可能享受一套或兩套電療和藥物的療程;如果不見效,病人就只能聽天由命,在個人孤獨的處境中,日益沈淪下去。 [20]




但是,如果"社會工資"擴及個人消費的大部分時, [21] 其經濟、社會和心理上的意義就突然顯著了。在這以前,經濟增長和生活水平提高總是意味著商品貨幣經濟的擴張,從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過渡時期也不例外。 [22] 可是到了這時候,經濟發展和生活提高卻意味著計量交換和貨幣作用日益顯著地縮小。




首先是由於明顯的經濟上的原因。越來越多的需要既然無須消費者支出貨幣就能得到滿足,那麼與貨幣開支有關的經濟生活的範圍自然就日益縮小了。如果貨幣收入日益增長,而要用貨幣購買的商品和服務卻日益減少,那麼就會造成無益的緊張。這麼一來,或則這一部門的價格就要急劇上漲,或則就要人為地去推動不斷創造"新"產品,人為地去製造"新需要",或則還得用稅收的辦法,把貨幣收入中越來越大的一部分回收起來。貨幣流通就會越來越顯得無意義和沒有用處。實際上,生產者領的"工資"越來越高,但其中越來越大的一部分事前就被扣住了,其餘的部分則用於更偶然的、更次要的開支。因此,由於基本需要和正常需要都已滿足了,金錢在主要經濟周轉中的地位總是更加縮小,而退居到經濟生活的邊緣(虛榮性的開支、遊戲、奢侈性開支,對於這類開支,社會主義社會將從道義上加以取締或者用懲處性的課稅來施加壓力)。




今後最合邏輯的解決辦法,不是增加,而是減少個人貨幣工資和待遇的數額,並隨著按需分配這種新方式的推廣和普及,減少貨幣流通。"個人工資"逐漸變成一小筆補助性的獎金,以便分配最後一些"稀少的"物資和服務,社會不平等時期遺留下來的"身分"的最後一些殘餘。只要越來越多的物資和服務都達到十分充裕的程度,個人工資就逐漸喪失保衛消費者選擇自由的作用。"選擇"的範圍只限於到這個分配站去,還是到那個分配站去,採取這種還是那種消費形式,而不是用這種開支去代替那種開支。商品經濟、貨幣經濟、物資半匱乏的經濟,就要開始衰亡了。




必然引起商品生?衰亡的,不僅僅是新的分配方式。自動化在生產範圍內也引起同樣的邏輯必然性。確實,生產豐富的物資和服務,同時必然要在生產過程中越來越快地消滅直接的人力勞動,甚至分配過程中也是這樣(自動化的發電站、遠距離操縱的貨物列車、"自動服務"的分配點、機械化自動化的辦公室工作、等等)。但是,從生產中取消人力勞動,也就是從成本中取消工資! [23] 因此,構成成本的就逐漸只限於企業和企業之間買賣的"價錢"(購買原料及固定設備的折舊)。這些企業一旦社會化了,需要計算的,很少是真正的錢,更多的是計算單位(即"理想中的貨幣")。




由於服務事業在較長時期內還是非自動化的,貨幣經濟還可以在服務事業同服務職業之間的交換中、服務事業同消費者的交換中及國營企業間服務事業的交換中找到藏身之處。但是,隨著大型服務事業也自動化(如同:公用事業、飲料及標準化日用品的自動售貨機、洗衣房、等等),貨幣經濟就會逐漸只限於為"個人服務"的事業,而其中最重要的(醫藥和教育)將由於社會上需要迫切而首先徹底取消貨幣關係。總而言之,自動化將使貨幣經濟只存在於社會生活的邊緣:女傭人、僕從、遊戲、賣淫、等。但是社會主義社會保證每個公民都有很高的生活水平,都很安全,並且保證使"勞動"普遍地、逐漸地變為腦力勞動,變為創造性的勞動,在這樣的社會主義社會裏,誰還願意去於僕從、賣淫等工作呢?因此社會主義自動化將使商品經濟成為荒誕可笑而終於衰亡。




在分配範圍內開始的這種衰亡漸漸地向生產範圍發展。從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過渡時期裏,計劃化和大型生產手段社會化就已經意味著在生產手段的流通中,用賬面貨幣去代替信用貨幣日益普遍。 [24] 只有購買勞動力和從非國有的部門購買原料還需要信用貨幣。但是,如果隨著生活水平提高而來的是降低、而不是增加個人工資,那麼企業的周轉金也就開始衰亡了。由於"農業的工業化",隨著農業和分配中先是私營企業,然後是合作企業的衰亡,生產企業和這些部門之間的關係也隨之而衰亡。因此,貨幣逐漸地從企業和企業之間的關係中、從企業和消費者之間的關係中、從企業和勞動力所有者之間的關係中、從企業和原料供應者之間的關係中,先後撤退出來。貨幣的衰亡普遍了。只剩下"計算單位",以便在企業管理中、在經濟(就其整體來說)管理中,實行以勞動時數為計算基礎的經濟制度。



經濟革命和心理革命




我們還只研究了新分配方式在經濟上的影響,就是說其結果是商品經濟和貨幣的衰亡。現在要研究一下新分配方式在社會上、心理上的影響,即完全改變了人和人之間的關係,個人和社會之間的關係。這種關係是幾千年來階級矛盾和人剝削人的社會實踐的結果。




免費分配麵包、牛奶和一切主食,將會引起史無前例的心理革命。 [25] 所有的人今後都保證能得到他自己的及其子女的生活資料,就因為他是人類社會的成員。自從地球上出現人類以來,物質生活不穩定和無保障狀態,第一次消失了,恐懼和絕望的心情也隨之消失了。無保障狀態曾使一切個人,其中還間接地包括屬於統治階級的個人在內,產生這種恐懼和絕望。 [26]




自從資本主義社會建立以來,而且在某種程度上,自從商品經濟發展以來,自私自利和個人發財願望的根子,就在於對未來的這種無保障狀態,就在於不得不為了在激烈的相互鬥爭中求得生存而"確保自己"作為經濟活動動機的自私自利,其衰亡的物質條件和道義條件消失了(原文如此 - 譯者)。當然,消費資料個人所有制大概會空前發達。但是,由於物資豐富,而且又可以自由取得這些物資,人們熱衷於佔有的心情,也會衰亡的。為"新的人",社會主義的人創造基礎的,正是人對於這種新的生活條件的適應性。對於這些新人來說,團結合作將會同現在損人利己的那種努力,一樣地"自然"。人類博愛不再是虔誠的願望或虛偽的口頭禪,而成了日常的自然的現實。一切社會關係將日益以博愛為基礎。




這樣的發展是不是"違反人類本性"的呢?這是反對馬克思主義的、反對無階級社會前景的最後一個論點。經常提出這一論點的人根本不瞭解人類的本性,他們懷著粗暴的偏見和先入之見,把從一定的社會經濟條件中產生的風俗習慣,同人類的所謂"一成不變的"生理上和人類學上的特點混為一談。還有一些人也引用這種論點,不惜任何代價地力圖為他們對於人的觀點辯解,他們的觀點是建立在人性本惡、而且在世間無法"改造"這樣思想上的。




然而人類學的出發點是這樣的思想:人之本性,恰恰正是其適應能力,通過訓練而創造第二本性的能力;正如阿諾爾·蓋倫教授所說,人只有通過訓練才能生存。 [27]




適應和學習幾乎有無限的可能性,這是人類學上的根本特徵。 [28] 人的"本性"使人能夠不斷地超過純粹的生理因素,不斷地超過他本身的力量。




而且,人類互相競爭互相鬥爭的傾向,打擊別人確保自己的傾向,並不是天生的。這種傾向也是"習慣"的產物,是社會遺留下來而不是生理上遺傳的產物,是特定的社會條件的產物。競爭這種傾向不是"天生的",而是從社會上承受過來的, [29] 同樣,只要社會環境徹底改變了,團結、合作是能夠有計劃地辦到的,是可以作為基本社會遺傳而世代相傳的。




況且,合作、團結、博愛這種性情,比之競爭、鬥爭、壓迫別人這種傾向,更符合特定的生理需要,更符合人類學上的基本特點。人是集群動物,不僅在社會經濟意義上如此,而且在生物意義上也如此。所有高等哺乳動物中,人出生時最弱、最沒有保護、最不能自衛。人類生物學認為人是早產的胚胎,從而具有一種生理組織,能夠更長久地學習,並有幾乎無限的適應能力 - 這是有賴於作為母體外胚胎而生存一年的過程中的積極性和社會化。這裏,系統發生學證實了胎生學,因為現在胎生學界已普遍同意人類起源時期就有同樣的積極性(有意識訓練的產生)和社會化。 [30]




許多調查證明:兒童發展的速度及和諧性是直接以他同大人(母親!)和同年齡兒童建立社會關係的多少和密切程度為轉移的。上述觀點對於學習語言 - 思想發展的主要交流手段 - 來說,固然顯而易見,可是,從一般生理觀點來說,這一觀點就更加突出,而且同樣正確。經常不斷的身體上的接觸,是嬰兒正常發育的關鍵性因素之一。缺乏這種接觸,可能引起許多疾病。在美國的兩個機構裏進行了一次調查,兩個機構的物質條件(食物)和衛生條件都一樣;但是,一個機構裏,每個嬰兒都由其母親經常照看,另一個機構裏,一個工作繁重的護士照看8~12個嬰孩。調查結果令人吃驚。調查開始時,第二個機構裏的平均"發展指數"比第一個機構高24點。一年後,第二個機構裏的平均數從124降到72,而在第一個機構裏卻從101.5升到了105。兩年後,托兒所(第二個機構)的平均數降到了40,而第一個機構裏卻仍然維持在100以上。五年後,第一個機構裏沒有一個兒童死亡,而托兒所裏則有37%的兒童死亡。 [31]




把生活在氣氛和制度都鼓勵合作和團結的社會裏的兒童,同我們資本主義社會裏的兒童,比一比他們在身體上、精神上和心理上的狀況,那也是很有教育意義的。詹姆斯·克拉克·莫洛納博士關於沖繩島兒童的研究,勞拉·湯姆遜和阿利斯·約瑟夫關於豪比兒童的研究,以及多羅塞·雷登和克萊德·克盧克洪關於納瓦霍兒童的研究,都得出了同樣的結論。 [32] 美國偉人的人類學家阿斯列·蒙塔古把他對於"人類本性"的分析歸納如下:




人身機能是這樣組織起來的,歸根結底,它只要求一種滿足,這種滿足只要一句話就能加以說明,那便是:保障 - 在別人對自己的情誼和自己對別人的情誼中得到保障……人要能夠在社會範圍內滿意地進行活動,最基本的社會需要必須恰當地予以心情上的滿足,以便使每個人都得到保障,而且保證(其人格的)平衡。 [33]




只有社會主義社會才能滿足這種需要。因為只有社會主義社會才能把經濟生活和日常生活組織得同人們對於保障和情誼的需要不致於經常發生沖突,而恰恰相反,經常而自然地滿足這種需要。




有這樣一種思想:"侵略本能"或"破壞本能"控制著所有的人 - 更不用說所有的動物;現代生物學完全不能證實這種思想。心理學也越來越反對這種思想。[34] 勞列塔·邦德證明了:兒童的敵意和侵略意識遠不是"天生的",只是由於某些缺點而發展起來的。而這些缺點終究是產生於兒童同他發育時期周圍環境的關係。 [35] 蘇桑·依沙克斯發現:"在一群兒童中,平等是所有這些矛盾的願望和恐懼最起碼的增殖因素"。皮阿惹指出:兒童指責顯著的不平等為不正當,這是自發的反應。 [36] 比格列豪爾研究了關於這個問題極豐富、多樣、而又矛盾的一切實驗材料以後,得出結論說:人的"佔有本能"並不是天生的,至多兒童有抓東西的自然傾向,這種傾向,由於社會環境和教育,可能走上、也可能不走上佔有的道路。 [37] 這類材料是舉不勝舉的。結論是令人信服的:沒有理由懷疑,在物資豐盛的氣氛中實行按需要的分配方式,結果會使社會環境和日常的社會現實生活發生徹底的改變,而這種改變將很快產生合作和團結的習慣,將消滅作為人類關係基本特徵的競爭和沖突。 [38]




而且,還要指出,即使在動物界,通過條件反射,徹底改變環境也可以完全消滅所謂"不變的""侵略傾向"。經驗證明,使貓和鼠和平合作是有可能的,只要儘早開始訓練,只要這兩種動物只有合作才能取得食物。 [39] 在各類脊椎動物 - 包括魚類 - 身上所做的同樣試驗,也都是成功的(主要參閱朗格羅瓦博士用鱸魚所做的試驗,這些所謂吞吃同類的鱸魚是可以經過"訓練"而不再吞吃同類的)。而阿斯列·蒙塔古教授得出結論說:




只要周圍環境稍有改變,就可以使動物吞吃同類(錯誤地被認為是本能)的行為變為基於合作的合群行為。 [40]




老鼠和貓都有這種適應能力和養成新習慣的能力,誰敢說人反而沒有?




但是,這樣的適應,這樣的"合作習慣",會不會使人類衰退呢?許多哲學家和社會學家都擔心這一點。他們說,這樣大家都差不多了,成了一片灰色,精神上肉體上的特質也就喪失了,因為這種特質只有在競爭和緊張的氣氛中才能發展。阿列克斯·加萊博士寫了一本暢銷書討論這個問題,然而這本書的每一個章節裏,都反映出邏輯上的貧困和厭世的、非人道的偏見。 [41]




事實上,這種擔心是由於把個人主義和個性發展加以混淆而產生的。個人主義是同別的個人進行鬥爭以追求物質成就的這種實踐活動的總和。在社會主義社會裏,個性的和諧發展並不一定要同別人進行鬥爭,正好象物資豐富並不一定要鄰居沒飯吃。




自古以來就認為"剛強的性格"只能經過戰爭或從軍才能發展。在核武器時代裏,誰還敢為這種論點進行辯護呢?體育活動、汽車駕駛、航空飛行、爬山、洞窟探險、以及將來宇宙探險和到別的星球旅行,在這些方面,不是比古代戰場上能千百倍更自由地、更廣泛地發展剛強和勇敢的性格嗎?上述這些活動,凡是願意參加的人,都可以參加,而不是只有一小部分人可以參加,進行上述活動不再意味著多數人壓迫少數人,甚至殺害對手,而是所有的人都能同時進行;豈不是同古代戰場有很大的不同嗎?




事實上,由於社會劃分為階級,才使人類令人束手無策地都淪於貧困。資本主義社會,因大量生產而使這種趨向引起最壞的後果。正是資本主義社會使千百萬的人遭到同樣暗淡的命運,因為拿同樣的工資而只能有同樣狹窄的前途,穿同樣是成批生產的衣服,看同樣聳人聽聞的報紙,在同樣的運動場上、或在同樣的電視節目前消遣。 [42]




社會主義社會,在消滅商品生產和開創物資豐盛的時代以後,一定會使人類個性大大發展。目前泯沒在渾沌群氓中的億萬個個人,他們的個性一定要蘇醒、發展,而且在迄今還無人過問的、想象不到的無數方面洋溢奔放。人類的才力,一旦從搶飯吃的苦役中解放出來,就會投入藝術和科學,投入教育和身心雙方的醫學。個人同個人之間為生活資料而進行的競爭,將變為追求美、追求真理而進行競賽。人的悍氣一定會變成崇高的創造力。




奇怪的是,社會主義的目的似乎是充分發展人和人之間的差別,他們的願望和能力上的差別,個性的差別。但是,這種差別不再意味著經濟力量的差別,也不會因而產生權利不平等或物質方面的特權。這種差別只能在經濟平等和社會地位平等的氣氛中發展。




階級和國家的衰亡




但是,商品貨幣經濟的衰亡只不過是消滅社會不平等、消滅階級和國家的杠桿之一而已。另一杠桿是大大地擴展並創造性地把業餘時間價值化。




社會的統治階級或統治階層一向享有閒暇的特權。統治階級或統治階層,擺脫了不得不生產生活資料的負擔,擺脫了勞累的,機械勞動的負擔,就能夠或多或少地致力於積累知識,致力於管理經濟和管理社會事務。空閒時間多了就能使越來越多的公民掌握並執行這些管理的職務。對於國家逐步消亡來說,這是技術上的解決辦法。




大約100年以來,正如卡爾·馬克思在實行10小時工作日時就己指出的那樣,縮短勞動時間是創造文明的重要因素。 [43] 現代資產階級民主中,凡是稍有價值的東西,都是以縮短勞動時間為基礎的。然而這是一個矛盾的現象。縮短勞動時間的好處大部分都被下列情況抵消掉了:從事生產勞動的年代延長了,從住處到勞動地點的往返路程更遠了,起初是工人的勞動強度提高了,以後辦公室工作人員的勞動強度也提高了,以及連業餘時間也都商業化了。




此外,從12小時或10小時工作日過渡到八小時工作日,基本上這是一大進步。1920年前後,八小時工作日就已經在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的現代工業中普遍推廣了。從那時候以來,工人的勞動日時間只有很少的縮短,只有幾個國家裏才有每周40小時工作制,而且同時並存的還有每周五天工作制,每周工作五天共45小時、44小時或42小時的制度,而且這樣一來,一天工作的時間反而延長了。




如果要把現代工人在體力上、精神上和神經上的疲勞程度同50年前的工人相比,那麼必須考慮到1918年以來大大提高了的勞動強度,考慮到在使用越來越貴的、(常常也是)越來越危險的設備時所引起的神經緊張,考慮到上工路上往往比工作還更緊張的情況,而如果用機動車輛代步,那就尤其緊張;還必須考慮到空氣污濁和住房不夠安靜。根據醫生們的許多證明,可以得出結論說:儘管有空閒的周末及兩周或三周休假,工人的疲勞非但沒有減少,反而增加了。




對在各地度假的漢堡工人進行了仔細的檢查,得出的結論是:只有在休假的第四周,才是顯著的、穩定的休息(恢復體力)。這之前,環境的變化和原來的疲勞都會引起反應(其中有些反應是事後才會出現),這些反應使真正恢復體力成為不可能。從事這種研究工作的醫生,要從第四周起,才能觀察到下列各方面的"正常化"現象:呼吸次數,脈搏,通過心臟的血量,動脈收縮,直立時血液迴圈的調整,休息時和工作時的血壓,以及體重(如果體重過高,就要減輕;如果體重太輕,就要增加)。 [44]




因此,大部分"業餘時間"並不是真正的"閒暇時間",而是"在體力上、神經上消除疲勞的時間"。德國醫生區別"消除疲勞"(Entmudung),"消除緊張"(Entspannung)和真正的"休息和獲取新力量"(Erholung)。休假的作用大部分被抵消掉了,因為工人休假的時候,正是他身體疲勞得無法真正散心的時候。




閒暇時間的商業化也是適應這種情況而產生的。它的根據是:現代無產者,正常地一天勞動以後,無論腦力上或體力上,都已無法再使勁了。但是藉口讓無產者"散散心",或"娛樂"一下,實際上或則是使他們的批判能力萎縮,或則經常是不健康的刺激,終於使他們人格敗壞,並部分地破壞了他們的個性。所有一切對"閒暇文明"的指責都是隔靴搔癢:空閒時間之所以沒有很好利用,其根本原因在於勞動和社會的性質敗壞了。 [45]




因此,要達到社會主義的主要目的,即生產者和全體公民的自我管理,必須進一步徹底減少勞動時間。考慮到目前生產工作的緊張程度,要使生產者確實能夠"習以為常地"經常關心企業和國家的管理工作,看來至少要實行半天勞動制,即按照每周勞動五天或六天而定為每周勞動20或24小時。這一目標,根據目前勞動生產率提高的速度(高度工業化的國家裏,平均每年5%),如果經濟計劃得合理,能擺脫一切軍事負擔或寄生性的負擔,而且有意識地向節約人力勞動這一主要目的勢力,那就大概能在20世紀結束之前達到。即使在美國資本主義的情況下,每周勞動時數也從1850年的70小時,躍到1900年的60小時,1940年44小時,1950年40小時,1960年37.5小時,即半個世紀內減少了約40%,或者說每10年減少四小時不到一點。 [46] 按照同樣的速度,社會主義社會裏到1990~2000年左右就能達到每周勞動24小時。美國經濟學家喬治·索爾也在資本主義制度範圍內得出同樣的結論 - 然而他沒有看到因此而引起的一切矛盾。 [47]




充分發展的社會主義社會裏,更快地縮短勞動日時間大概是可能的,但是會碰到兩種障礙:首先是就學時間延長(從中等教育到普及義務高等教育),其次是退休年齡降低。這就意味著:減少一生的勞動時間比縮短勞動日更為合理 - 但是生產生涯還是從16歲起到65歲止,幾乎是半個世紀。




徹底縮短勞動日時間後,閒暇問題在整個社會問題中的地位就完全不同了。當然,"閒暇的價值化"問題歸根結底是同滿足人類需要的費用社會化問題和新的分配方式密切聯繫著的。用統一的電視節目、大批生產的影片、或印行幾百萬份的報紙去滿足2000萬勞動人民的需要,比之用高水準的戲劇演出、多種多樣的書籍、換言之,用創造文化的手段而不用消費文化的手段,自然要"便宜"得多。讓100萬電影愛好者拍電影,比攝製一部影片供100萬觀眾觀看,花的錢要多得多。加爾布雷思認為社會繁榮時期青少年犯罪增加的原因是私人用於商業性娛樂的消費太多,而國家在這方面的開支卻很不夠。 [48] 但是,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隨著社會財富的普遍發展,閒暇的價值化就越來越使人民從被動的物件變為各種文化活動(運動、藝術、科學、文學、技術、教育、探險、等等)的有意識的參加者。勞動群眾目前用於參加經濟管理和社會生活領導工作的時間,除開工人組織的幹部以外,只占其閒暇時間的極小一部分,將來,用於這些活動的時間占其"業餘時間"的比重,將越來越大。參加經濟管理和社會生活的領導工作也將變成積極的、有創造性的,而不再是消極的了(由於責任感,由於對別人應承擔的義務,或由於常常是很微薄的一點個人利益,而不得不"參加會議")。




有人常常提出反對意見,說是勞動者"並不願意管理企業"。 [49] 一般說來,這種意見或則是就資本主義經濟制度下的"工人參加管理"而言的,或則是就東歐國家的某些"邊緣"嘗試而言的;也就是說,無論在哪一種情況下,企業的勞動者深深地感覺到,真正的決定權不在企業裏而在別的地方,而且,就整個社會經濟環境來說,勞動力的疲乏和為人作嫁狀態,並未減輕。工人不願意把他們寶貴的休息時間消耗於參加會議,而這種會議又不能決定任何有關其命運的事情,對於這種情況,我們就沒有什麼可以奇怪的了。但是,南斯拉夫企業自治的經驗,給企業人員的感覺是管理工作確實 - 而且積極地 - 影響其生活水平,因而越來越多的勞動群眾積極地參加工人委員會的工作。目前掌握在工人委員會手裏的企業資金,約占1/3左右。 [50]




自動化對於工人參加企業管理是有很大幫助的。自動化的必然結果是消滅生產過程中的體力勞動,甚至消滅專業工人的體力勞動。自動化使生產前和生產後所需的勞動力增加(研究和設計工作,行政管理和分配),但是,如果自動化是在社會化的、或已經是社會主義的經濟制度下進行的,那麼,它就取消簡單勞動,而只是要求越來越專業的勞動,越來越"腦力的"勞動。因此它就像是消滅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差別的偉大力量,使得只有腦力勞動繼續存在。




農業的工業化 - 目前在美國已經是很先進了,西歐也正在發展中 - 是與階級消亡和國家消亡同時而來的最後一種經濟發展的趨勢,它使從事"田間勞動和農場勞動"的"農村居民"減少到極少數,而仍然留在農村裏的人也日益變成農學家、畜牧專家、自動化或半自動化的農業機械的技術員和技術工人。大城市將分散成為類似的、自給自足的"衛星城市","城鄉"差別,甚至連外表也會消失掉,並將建立綠化區、耕作區、居民、文娛和社會活動區以及工業生產區等完整的中心。 [51]




這些區域的規模徹底縮小以後,就能逐漸消滅代行權力,但在階級消亡和國家消亡的最初階段,代行權力仍然是普遍的。城市規模徹底縮小以後,生產者和消費者自由結合的公社實行自治,就可以代替公民通過特設的社會機構而實行的自治。在這種自由結合的公社裏,所有的人都可以輪流擔任公職,"領導人"和"被領導者"之間的區別就會消失,全世界終將成為這類公社的一個大聯合。




這是烏托邦嗎?主要的是應該看到這種可能性全都來自生產率的提高,同時有一種經濟制度保證高生產率充分發揮效用。這種經濟制度的基礎,一方面是使生產資料社會化並且創造豐富的物資和服務,另一方面是以從人類生活中消滅金錢和個人發財致富欲望的分配方式去代替商品經濟。




經濟增長不是永久的目標




非貨幣經濟制度下的投資問題,還從來沒有考慮過。但是只要經濟情況真正達到物資豐富的程度,那麼解決這個問題是毫無困難的。仍然在第一部類(生產生產資料的)企業裏工作的生產者,雖然他們的勞動不是直接地、而只是間接地增加公民們掌握的大量財富,但也同第二部類(生產消費資料的)企業裏工作的生產者完全一樣,有權從社會總財富中提取物資。他們勞動的產品,不是在"市場"上"出售",而是用於更新機器、原料、輔助產品等的貯存,第一部類和第二部類的日常生產是必須要有這種貯存的。




除了這種總投資和簡單再生產以外, [52] 有沒有"淨"投資呢?有沒有社會主義類型的、而不是貨幣經濟的擴大再生產呢?換句話說,社會主義社會裏生產力會不會繼續無止境地增長呢?只有社會主義社會的公民才能回答這個問題,就是說,答案真正是根據自由選擇,而不是根據某一"經濟必然性"而定的。在資本上義制度下,甚至在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過渡時期裏,"淨投資的限界效用"和"增加閒暇的限界效用"之間,說什麼可以有所"選擇",那是完全荒謬的。生產者的日常消費,即使有所提高,也總是不能滿足需要的。一天的勞動時間,即使是在縮短,也只是由於體力上、神經上的疲勞程度而有所限制,因為超過這種程度,勞動效率就要直線下降。




反之,在社會上義社會裏,公民有了豐富的物資和服務,才破天荒第一次真正有可能在多一點財富還是多一點閒暇之間進行選擇。因為這種選擇再不象從前那樣為了滿足迫切的需要而受經濟必然性的支配,所以這種選擇才是真正的選擇。經濟上剩下來的要求,只不過是機器設備的更新(淨投資、折舊)以及保證社會產品能同人口一樣快的增長。但由於社會主義的人類社會裏,同實行計劃經濟一樣,人口增長也將是有計劃的,所以人民就完全有了選擇的自由。




無論如何,經濟增長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滿足社會的需要,滿足消費者的需要,以便最合理地發展人類的一切才能。而且,最合適的消費一點也不意味著消費要無限制地增長;滿足人類需要也並不意味著生產力要繼續不斷地無限制發展。如果社會上已經有了大量的自動化機器,足以滿足社會的一切需要,如果社會上已經儲備了相當數量的萬能車床,以應付不時之需,那麼,"經濟增長"大概就會緩慢下來,甚至一個時候會停頓下來。 [53] 這樣人就可以完全擺脫物質上的、經濟上的顧慮了。政治經濟學就要過時了,因為再沒有什麼經濟打算了。"效益率"的問題,或者是"節約勞動時間"的問題,已經不是財富的準則了,取而代之的唯一準則,是閒暇,是最合適地利用閒暇。馬克思曾經天才地預言說:




現有財富的基礎是侵佔別人的勞動時間,但是同大工業本身所創造的財富的新基礎比較起來,那就顯得是微不足道的基礎了。直接形式的勞動一旦不再是財富的主要源泉,那麼,勞動時間就不再是、也不應當再是衡量財富的尺度了,從而也就不再是使用價值的交換價值〔衡量使用價值的尺度〕了。群眾的剩餘勞動不再是發展總財富的條件了,同樣,少數人的閒暇也不再是人類思維〔腦力〕能力發展的條件了。以交換價值為基礎的生產就此垮臺,而物質生產的過程也就沒有那種卑鄙和矛盾的形式了。〔生產的目的,變成了〕個人的自由發展,而不是縮短必要勞動時間以便產生剩餘勞動。所以,問題在於儘量縮短全社會的必要勞動,這樣,依靠因此而產生的閒暇和辦法,個人在藝術上、科學上的培養,才有可能…………如果工人群眾自己佔有他們自己的剩餘勞動 - 如果空閒時間因此而不再具有矛盾性 - 那麼,一方面,必要勞動時間將根據社會個人的需要而縮短〔衡量〕,另一方面,社會生產力將迅速發展增長,迅速得儘管生產發展的方向要求發揮每個人的力量,而每個人的閒暇時間仍然增加。因為真正的財富是在於發展每個人的生產力。於是計算財富的本位就不再是勞動時間,而是閒暇了。 [54]




或者更確切些說:財富的準則變成了人們合理地、創造性地利用空閒時間,以便使自己平衡地發展成為全面的人才。




被迫勞動和自由勞動




我們所說的被迫勞動,意思是生產者首先喪失對其勞動產品的控制,然後是喪失對其勞動條件的控制,因此,意思就是"為了別人的"、受別人控制的、聽別人指揮的勞動。這種被迫性並不因大型生產資料的社會化而自動消失。只有個人自覺地、而且自然地感覺到是勞動產品的所有者,自己能夠對勞動條件作主的時候,這種被迫性才會消失。因此,這就要求生產者實行真正的自治,要求物資和服務真正豐富,能滿足一切主要的需要和一切需要的絕大部分。被迫勞動是和工資階層同時消失的(工資階層的消失有雙重意思:為別人而勞動的無產者的消失,為吝嗇地、精確地計算的工資而勞動的無產者的消失)。




但是,在"為了別人的"勞動以前,就已經有了被迫勞動,那就是人不得不屈從勞動分工的壓力,人不得不出讓各種潛力;這些潛力是在各人身上沈睡著,只要人"有了自己的行業","做自己的職業","找一個職位",這些潛力就無法發揮。




沒有任何人生下來就是清道夫,就是氣焊工人,或三級技術工人。物資和服務的生產和分配過程中,極大部分"職業"同真正的"稟性"是毫無共同之處的。職業指導最多也不過是利用某些稟性,使人盡可能合理地去適應生產的要求,遠不是使經濟生活遷就個人天生的需要。




它〔資本主義工業〕撲滅、窒息、粉碎、歪曲勞動者的某些愛好,某些才能,另一方面,卻創造了某些與職業有關的特定的適應性。而且,它竭力趁兒童還在幼年的時候就儘早開始這種適應過程,例如它主張提早學手藝,反對延長就學時間〔或者是在中學共同課時期提早實行專業化〕。這就是現代勞動者所以能"適應"的實在的、真正的、實際上查考得出的條件。我們有權重申:勞動力如何分配,勞動力在各式各樣的行業和具體職業中如何散播,仍然是由社會決定的,是由特定的經濟制度規定的。勞動者既是這種經濟制度的主體,又是它的客體,既是它的動力,又是它的受害者。這種經濟制度在青少年身上引起、塑造並產生必需具備的"適應能力",必要時,就根本不考慮對人的關心。另一方面,這種經濟制度還因此而扼殺人們多方面的才能,並根據新的社會標準,為培養更密切的適應能力而創造基礎和前提 - 而這恰恰就是職業指導範圍內的事。 [55]




廣泛流行業餘做雜務是人們自發地反抗勞動分工最有力的證據。這種業餘做雜務的風氣,隨著勞動時間相對縮短,以各種各樣的方式,在西方國家傳播著。19世紀時 - 甚至在20世紀的戰爭年代裏 - 工人是抱著"圖利"的目的去種菜園的。但是西方電氣公司成千上萬工人種花、造摩托車、成為業餘電影工作者、造家具和木質玩具、熱衷於難以想象的各式各樣的活動,從鳥類學到舉重〔戴維·裏斯曼的引證〕, [56] 這些工人活生生地證明了他們有自發的願望,想用自由的、無私的、各式各樣的活動來抵消職業活動的單調性, [57] 他們本能地想恢復他們自己的個性,而基於勞動分工的經濟生活卻必然要破壞他們的個性。




現代大工廠、大辦公室裏的極大部分勞動者之所以認為他們的勞動是一種強迫勞動,不僅由於工資低微,不僅由於體力上和神經上的勞累,不僅由於這種勞動是單調的,由別人指揮的。也由於這種勞動只發展人類適應能力的一個方面,因而從長期來看它是不能引起興趣的。雖然最近想使"機器適應人",想發展"流動小組",在企業裏經常改變活動,想用多面手的工人去操縱萬能機器而"恢復"需要高度技術的操作, [58] 但是也未能把個人從勞動分工的暴政下解放出來。




勞動分工本身是既違反人類本性,又不利於個人全面發展的。納德爾教授指出:如果說個人平均在30~35歲之間就感到智力衰退,那麼,"對於那些老做一種職業、從未更換過環境的個人,比對於那些旅行得很多、而又經常換工作的個人", [59] 這種衰退就要顯著得多。




但是,那些進行極端機械和極端老一套的勞動的工人和職員,同那些做真正能符合其天賦的職業的人,如藝術家、科學家、研究員、工程師發明家、機器製造者、建築師,以及一般地說一切進行創造活動的人,一切分享人類創造的歡樂的人,這兩類人對於勞動分工的暴政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請看加爾布雷思是如何分析那些已經沒有進行強迫勞動感覺的人的好處:"擺脫了體力勞動,不得不局限於老一套、屈服於老一套的厭煩情緒消失了,有可能在舒適的,相宜的環境中生活,而且也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日常勞動結合起來的某種可能性"。 [60] 當然,上述這些分析中還未出現創造者這個詞,這是由於加爾布雷思古怪地把清醒的見解同護短的濫調夾雜在一起。被他歸在這類人裏的,不僅有上述那些職業的人,而且還有……教員、大公司的董事長(!)、廣告專家、等等,這些人雖然收入較高,但也象工人一樣,是勞動分工的奴隸,也完全受到勞動分工的強制性的影響。 [61]




當然,現代的"知識份子",即使他能夠按他的天賦去工作,即使他擺脫了那些歪曲和壓迫他的思想和意識的物質上的桎梏(這種情況在資本主義社會裏,以致在官僚化的過渡社會裏,是很少有的),也還遠不是一個全面發展的、幸福的人。他還遭受日益加劇的專業化的折磨。 [62] 一般來說,他的生活方式是不平衡的,按照這種生活方式,不是有意識地去進行體育鍛煉和追求精神上的寧靜,而本來卻應該是這樣做的。現代知識份子常常脫離實際生活,脫離生產或脫離社會生活,他們還受到另一種性質的強迫,習慣和社會性方面的強迫。"可能和現實之間的矛盾,這種歷史性的社會矛盾反映……在天賦最好的個人的'內心'裏,這種矛盾成為理論和實際之間、夢想和現實之間或多或少自覺的沖突。而這種沖突,象一切尚未解決的或似乎不能解決的矛盾一樣,正是造成憂慮和不安的原因。" [63]




然而,現代這些"天賦最好的人",要是他們能夠把一生獻給基本上符合他們內心需要的創造活動,他們就最接近未來社會主義的人,擺脫了勞動分工和消滅了體力勞動同腦力勞動差別的人。




大學教育普及化 - 略為樂觀的觀察家預計20世紀末就能實現(喬治·索爾,多伊徹), [64] 消滅一切老一套的勞動,研究工作和思想工作擺脫了一切物質桎梏,人們積極參預管理經濟和社會,消滅理論和實際之間的隔閡,社會主義的人道主義,它使人類團結和對別人的愛成為人類活動的主要動機:社會勞動分工消亡的這一切因素,是對於新人類的誕生不可缺少的貢獻。就新人類的誕生來說,物資豐富和社會主義這種經濟條件,只為它創造了一般的可能性而已,而人們自覺的教育活動、治病救人的活動 - 就這個詞的崇高意義來說 - 則是它的必不可少的接生婆。 [65]




人類有極限嗎?




人類的這種創造活動,使理論和實際結合起來,讓機器去做一切機械的老一套的勞動,從研究而進行生產,從畫家的畫室走向工地,工地上一座新城正在萬木叢中興起,這樣的活動還是"勞動"嗎?馬克思主義社會學和經濟學的這類基礎,也應當加以批判性的分析。




勞動是人類的基本特徵。正是依靠勞動,人類才取得了必要的生活資料;勞動既是社會關係的主要存在原因,也是社會關係的產物和鉸鏈。只有經過了從出生到成年(且不說到體力上智力上的成熟)這樣一個"積極社會化"的階段,人才成為人類學意義上的一個社會動物,才獲得正常的生理上的發展。




但是,如果由於機器代做了生產生活資料的勞動,因而這種勞動的必要性已經消失的時候,那麼作為人類基本特徵的勞動,還剩下些什麼呢?人類學說明了勞動的概念。事實上,人的本性,就是習慣,就是行動:"人由於身體構造的原因,是一個不活動就不能生存的動物。" [66]




不得不辛勤勞累、受苦受難而難獲溫飽的人類至今所進行的那種勞動,就勞動這個詞的歷史意義來說,僅僅是人類習慣中最痛苦的、最"不人道的"、最"獸性的"形式而已。正象恩格斯說劃分為社會階級的人類的整個歷史只不過是人類的史前期一樣,傳統形式的勞動也只不過是人類普遍創造習慣的史前期形式而已。人類將不再生產東西,而將生產全面發展的個性。當商品、價值、貨幣、階級、國家和社會勞動分工都消亡了以後,充分發展的社會主義社會將引起勞動(按這個詞的傳統意義來說)的消亡。 [67]




社會主義的目標不能是勞動的人道化,也不能是提高工資和改善雇傭階級的狀況;這些不過是過渡階段、下策和權宜之計。一座現代工廠,不管勞動時間怎樣減少,也不管廠房和機器如何適應人的需要,對於人來說,它總不能成為"正常的"或"人道的"生活環境。只有勞動已經消亡,勞動已經讓位給創造習慣 - 這種習慣的方向只能是創造全面發展的人 - 只有這樣,人類才能完全人道化的過程。 [68]




手藝人,生產勞動工具的人,長久以來被認為是文明和人類文化的真正創造者。最近,有些作者試圖證明:科學和哲學本身都是由於不斷地從事生產勞動實踐而從生產勞動中逐漸地產生出來的。 [69] 然而荷蘭歷史家海辛加卻激烈反對這種傳統說法,恰恰相反,他認為玩耍的人才是文化的真正創造者。 [70]




由整個現代人類學和在很大程度上由精神分析學所輝煌地證明了的馬克思主義,能夠把上述兩種思潮統一起來,因為這兩種思潮都反映了人類歷史的一個基本方面。人類在起源時期是既生產勞動工具而又玩耍的。 [71] 科學技術和藝術是逐步脫離生產技術的;但是,隨著生產技術的專業化,社會勞動分工就成為以後要取得初步的進步所不可缺少的條件了。手藝人,表面上是愚昧無知的,既沒有足夠的物質資料,也沒有閒暇去玩耍,去自由創造,去自發地、毫無私心地發揮自己的才能,而發揮自己的才能卻是人類習慣的特色。 [72] 特權階級的人,就是說有產階級及為有產階級所豢養的階級的人,越來越成為玩耍的人。




但因為,玩耍的人也遭到一種特殊的強迫;他的遊戲日益成為憂鬱的遊戲,即使在那些社會樂觀的偉大世紀裏(例如16世紀和19世紀),也仍然是憂鬱的。社會主義的人,擺脫了老一套勞動的束縛,重新回到集體的大家庭裏,又成為既搞手藝而又玩耍的人,玩耍越來越多,而同時卻又搞手藝。現在,已經在某些勞動中帶有更多的"遊戲",在遊戲中也有更多的"嚴肅勞動"。 [73] 取消傳統意義上的勞動,同時也就要求人類的創造力這一主要生產力進一步發展。物質上無憂無慮的結果是自發的創造性,這種自發的創造性使人永遠年青,同時兼有兒童的遊樂,藝術家的激情和科學家的eureka。 [74]




對資產階級來說,財產就是自由。在一個由商品所有者這些"原子所組成的"社會裏,財產就是自由這一定義是很正確的;只有有了(足夠的)財產才能免於出賣勞動力以換取生活資料,才能免於做強迫勞動。因此資產階級慈善家們以及譁眾取寵者之流,不倦地散佈這種幻想:用"擴散財產"來"非無產階級化"。




有些庸俗的馬克思主義者斷章取義地理解恩格斯曾經引用過黑格爾的一句名言:自由只不過是"對於必然的認識"。 [75] 他們把這句話理解維:社會主義社會的人同資本主義社會的人一樣,都要受"工資不能超過最低生活費這一經濟規律"制約,唯一的差別就在於社會主義社會的人認識了這一律規以後,能夠"運用這一規律來為他服務"。




馬克思主義的這種實證主義變種,同馬克思、恩格斯真正人道主義的傳統是毫無共同之處的,同他們的大膽的分析、同他們對於未來的深刻的展望,也是毫無共同之處的。馬克思、恩格斯都不止一次地說過:過了必然王國才有自由王國。 [76] 即使在社會主義社會裏,工廠勞動也仍然使人感到是一種令人不快的必然。真正的自由是在閒暇時間裏發展的。傳統意義上的勞動越衰微,它就越維全面發展和結合社會的個性的創造習慣所代替。人類越是因為滿足了需要而擺脫了需要,"必然王國"就越"讓位給自由王國"。




人類自由既不是"自願接受的"約束,也不是貶低個人的雜亂而本能的活動的總和。人類自由是人的自我實現,而人的自我實現,那就是永恒的進化和超越,就是一切人性的不斷豐富,就是人的一切方面全面發展。人類自由既不是完全休息,也不是"完善的幸福",而是經過了自古以來人類本來不應有的種種沖突以後,真正的:"人類戲劇"的開始。人類自由是意識到自己的能力有限、並從中汲取超越自己能力的勇氣的人們所唱的對人類的頌歌。對於今天的人來說,似乎不可能同時又是醫生,又是建築師,也不可能同時又是機器製造者,又是原子分裂者。但是,人已經把手臂伸向星球,已經快要在試管中創造生命,將來要以普遍博愛的態度對待全人類,在這種情況下,誰敢說還有人類所永遠不能超越的限制? 對社會主義對共產主義大家要有信心!




經濟制度




積極主動改變必然好過被動改變!私企民企轉化為集體經濟模式我國經濟只會更好絕不會變差!




按資分配的業主們,你們該聽聽勞動大眾的心聲了!




——積極主動改變必然好過被動改變!私企民企轉化為集體經濟模式我國經濟只會更好絕不會變差!




一個最簡單的道理——在都有幹勁的前提下,一個人的幹勁顯然不如一群人的幹勁以前總有人拿和尚擔水擡水、三個和尚沒水說事;殊不知,這個故事是有前提的:




——那就是:是否人人都有勞動積極性;而一個人是否能具備勞動積極性就在於其勞動價值及勞動增值是否能有效匹配其付出,能否有效貨幣兌現。說白了,就是三個和尚是否都有各自的水缸。。。三個和尚三口水缸,那麽,與三個和尚只有資本這一口水缸相比,怎麽樣對國家經濟提振大就不言自明了。




——這就是集體經濟與個人或幾個股東的私有經濟的總體社會價值及經濟價值比較的結果。




——三個和尚都為一個資本擡水,自己勞動價值無法有效兌現,不能按勞分配,被資本掠奪食利,當然結果只能是【躺平】




至於如何保證一群人都有幹勁,當然有跟進辦法以下就來詳細說道說道。。。




第一、轉化標的




私有民企向集體經濟模式轉化的關鍵點:【所有製形式及財富獲取方式】兩項——一、所有製形式的轉化




所有權包括以下三項(6小項)




1、自然資源及其自然增值




2、非勞動類生產資料價值及其勞動增值(包括自然資源的勞動增值)3、勞動成本價值及勞動增值




二、按資分配向按勞分配的轉化




勞動權益也包括以下三項




1、勞動成本價值(職責義務及能力評估價值)2、勞動付出價值(勞動時間對應價值)




3、勞動增值(勞動效能價值)




三、社會福利




1、基礎民生之民權與是否勞動無關、是否繳納投入社保無關;以全民公民卡按年齡段對等平均統籌,取代以投入保險資金為先決的是否予以保障的社保形式,真正實現人權的基本生存保障(相關事項包括基本溫飽、基本教育、基本醫療、基本住房)2、普通復製性勞動改善生活




3、創造性勞動獲得更多收益(有差異卻不會形成兩極分化的較高收益)第二、為什麽個人或少數幾個人擁有企業的私有經濟轉化成集體經濟模式無論對勞動者個人還是對整體國民經濟只會更好一、1949年至1978年前的集體經濟模式問題




1、對勞動價值只有20幾級工資模式的勞動成本價值及勞動付出時間的匹配對應;2、對勞動產出效能缺乏足夠評估認定和價值兌現匹配;缺乏足夠的結果價值評估及價值變現結果認定及給予對應勞動者的價值兌現匹配(精神價值有充分考量,而實物價值未充分給予、也缺乏價值兌現體系)3、對此,只需以按勞分配模式進行計量技術手段的完善即可;在計量技術手段落後與缺乏民主計劃經濟的情況下容易形成按權分配二、1978年至今私有經濟資本食利模式的末路




1、這一階段顯然不是計量的技術問題;而是資本剝削的繁衍,是勞動者失去了勞動大部分價值給自己兌現的本質逆轉2、隨同而來的是勞動者人格及整體公平公正的失陷。




3、這不僅使勞動積極性下挫,也使整個社會的穩定安定遭受到了鏤空。




4、人類逆反產生的根本在於人格的不平等




其實人與人之間資產的適度差異並不會形成不滿,反而會促進人的向上進取;但如果暴利者資產源於對他人的資本食利或資本霸權剝削掠奪,就必然會引發反抗。




人們的逆反與否顯然旨在人格尊嚴的平等實現




5、資本食利在我國的末路




1)公平公正是民眾的熱望




2)社會主義對集體經濟的促進




3)百富榜千富榜也只是極少數人,




小資本也深知大資本壟斷霸權將小資本者淪為了財富搬運工,這些小資本也會成為按勞分配的積極響應者。




資本食利、資本剝削在我神州大地走向滅亡已是必然!




三、如何讓集體經濟之路走得更好?




一種經濟模式如果能達到——既能公平公正、又能充分激發勞動積極性就必然是最佳選擇為此,筆者設計了【按勞分配集體經濟全員崗位股份製模式】的基本構架,再次發布於此,供大家參考:




【集體經濟按勞分配全員崗位股份製】模式




——簡稱:《崗位股份製》模式




其一、所有製形式構建




1、央企國企由全民所有製轉集體經濟模式




2、民企私企包括原有各類股份製轉集體經濟模式3、其中:




1)自然資源價值及其增值全民所有,使用權集體所有;2)轉化過程的租用費用收益用於全面公共服務及基礎民生保障3)生產資料成本價值集體所有,而、生產資料及自然資源的勞動增值劃歸勞動者所有4)勞動成本價值及其增值勞動者個人所有




5)稅收(企業所得稅)用途包括兩個方面(其一、財政收入用於公共設施及公共服務;其二、用於全民基礎民生保障,取締社保卡改用公民卡——打破保險業資本食利、改變不投入不保障、落實基本人權保障體系)——真正的納稅人是全體勞動者,而不是企業法人或投資人。




員工出資釋義:




——(按勞分配之崗位股份製模式下)員工按股比出資購買的是集體經濟模式下的企業資產使用權而非所有權,其額度按使用或租用對應資產使用權應付費用計算;員工離退則是放棄使用權而退回相應付息資金投入即可。




其二、分配機製構建




1、自然資源及其自然增值全民所有




2、非勞動類生產資料集體所有




3、勞動成本價值勞動者所有




4、包括自然資源及生產資料在內的勞動增值歸勞動者所有5、所得稅來源應更名為勞動所得稅,而非企業所得稅以上述5大方面進行按勞分配測算,完全排除按資分配計算;資金只是當作生產資料元素之一進行還本付息操作。




其三、與現有各類股份製的根本差異




現有股份製其根本是一個按資分配體系,是對勞動的剝削和掠奪;應予全面取締,徹底改變!




其四、《全員按勞分配崗位股份製》概要:




自然資源及其自然增值全民所有;生產資料成本價值國家代持所有權,生產資料增值集體所有;自然資源及生產資料所有權與使用權分離,對應企業使用時支付對應租用費用。自然資源、生產資料勞動性增值、和勞動價值及其增值歸勞動者所有,企業所得稅可更名為勞動所得稅(納稅人與勞動者對等更加名副其實),該稅收及其他稅收與自然資源及生產資料收入一起用於國家公共事業(包括基礎民生保障在內的公共設施、公共服務)財政收支。




企業對國家層面的集體私有製,對個人層面的集體公有製;(破產無人接手的特例情況下所有權歸國家所有,再重組進入再生產循環)集體經濟按勞分配模式下之《全員崗位股份製》的核心關鍵是——對按資分配的斬斷!




1、真正按勞分配:




公平公正的同時還能更好地有效提升勞動積極性,最大限度地提高企業活力及社會經濟飛躍1) 投資不對等企業股權,也不享有企業利潤、同時也不承擔企業風險。




2) 企業股權按崗位職責和勞動付出及勞動成效劃分;對等於企業對應崗位及勞動之無形物,而不對等於勞動者之有形物;人在其位得其股,離退時股權對價收回不帶走股份;股份無私人財產繼承權。




3) 企業利潤和風險按股權由企業全員分享分擔;4)與現有各類按資分配股份製有本質差異;




之所以在股份前有【崗位】二字作為定語,就在於股權真正對等的是崗位及勞動這兩個無形物;並且還不是對等於在對應崗位的人員工離退帶不走對應股權、只能得到對應投入的保本付息(養老不在此兌價計算之列);股權永遠留存於對應集體企業之中。崗位股權對具體勞動者也沒有類似於私人財產的繼承權。




5)可以接受過渡期




——過渡期允許29%以下純資金股權繼續在約定的3至5年內按股比獲利;但到期兌換收回股份時,僅按股份資金余額的保本付息結算——即完全按投資轉信貸結算。之所以定額為29%,就在於集體經濟之《企業崗位股份製》的章程機製及相關重大事項能保持集體的絕對控股保障。(當然、如果日後整個國家之公司法有調整後自當另議)——國有銀行資金是全民性資源,應逐步減少直至完全斬斷對私有經濟模式企業信貸、初期果斷調整為大比例傾向集體經濟模式企業信貸。




2、保全原有資產,實現平穩過渡




個人資產自實施日起劃斷,過往資產保全




3、投資轉信貸、保本保息,保障資金安全、金融穩定投資者享有投資保本及利息收益;投資轉信貸模式進行4、破產償付構建合理,責任明確、風險共擔




企業運作保持市場導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正常運轉;企業間正當競爭有序進行;引導科技創新為主要手段的比趕超。




1) 企業破產債務企業全員按股權比例分擔




2) 償還額度為每月債務人對應收入扣除當地最低收益標準額度後,其超額部分的50%逐月償還,直至付清3) 建立國家破產投資保護基金,若債權人出現影響生存的重大危機時,投資保護基金先行酌情墊付適當額度款項,再從債務人手中逐漸收回。




5、資產調劑稅促進資金再生產投入




1) 按個人資產總額實行資產調節稅征收




2) 征收比例按資產額度同比梯級進行,額度越高比例越大3)征收款項部分進入破產投資保護基金池




4)防止資金外逃防控手段加強




5)按金融服務實際勞動附加增值重新測算存款及信貸利息;(若月息為0.4%,年息應以遠低於12倍的計算方式計量);促進個人資產和資金進入再生產投入和消費投入。




6、個人三梯級收益模式




1)基本生存全民按年齡段對應實行統籌保障、《崗位股份製》模式之下企業直接稅費繳納;改社保卡為公民卡,打破保險業資本食利,打破企業偷漏民生保障基本義務。




2)以普通(復製性)勞動收益改善生活;多勞多得、少勞少得3)以創造性勞動獲得“致富”,真正實現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同時促成科技興邦的創造性勞動價值兌現有效實現。




三個檔次的收益方式;按勞分配、實現全民不再為金錢左右的人格平等7、破——金融衍生、股市炒作、資本增值,打破以錢生錢1) 打破貨幣的偽增值效應




2) 讓貨幣回歸流通本質,有效歸位中介職能




3)股市轉換職能——成為資金供需的信息流轉金融服務中心4)金融對內徹底成為產業服務而非增值手段




5)轉變重商輕實業輕科技的金融服務方向




8、國際合作:內外有別、無需閉關鎖脖




1) 取締國內A股交易,股市轉為投資轉信貸信息中介中心2) 對外投資遵行國際慣例,以股市羅賓漢手段進行對外股市操作;但嚴控實體資產外逃3) 逐步實施EB國際貨幣的物物對價國際貿易結算模式、脫離美元控製。




4)國際合作更改為招商引技、不再招商引資;5)人民幣貨幣發行充分計量自然資源、生產資料、特別是人力勞動和該三項的增值測算後的賦值貨幣補充發行,保證貨幣量的有效流通及中介服務職能。




綜上所述:




集體經濟模式當然與現今的按資分配民企私有經濟模式有本質不同,而且當然更好;並且可以毫不避諱地說,要好過千倍萬倍!




按資分配的業主們,看清時代大潮,逆勢而為顯然於國於民於己皆不利!




捫心自問、你們該聽聽勞動大眾的心聲了!




順應民心、順應大勢、積極主動改變必然好過被動改變!



政治制度




1.資本主義和資源主義。 (1)資本主義。通過資本的運動。在生產和再生產過程中實現資本增值的社會制度。




它的政治特征是:確立資本主義的雇傭勞動生產關系。資本屬於資本家私人所有權。由資本家或由資本家授權的經理人員主張分配權。剝削職工剩余價值的社會制度。 (2)資源主義。通過資源的運動。在生產和再生產過程中實現資源增值的社會制度。它的政治特征是:確立資源主義的資源(股東)人頭權制度。和企業(公司,單位)公民直接議會制度。由企業,單位,公民直接議會依循多數原則和正義原則主張分配權。並決定企業統治者(經營者)薪酬。等事項的社會制度。 資源主義是建立在資源(股東)人頭權,和公民直接議會,之上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的系統理論和主張。 2.人的能力差距有限 富人窮人財產差距相應有限。人是有限動物。網友(魏武揮




鞭)寫了兩段精彩帖子“人類歷史上經常出現官僚 地主 商人世家。但是為什麽沒有出現科學,數學,藝術世家呢?在真正靠個人能力的時候,人的差距沒有那麽大”“愛因斯坦那麽牛逼,怎麽他後代就不行了?後代可以輕易繼承財產,爵位,但是很難繼承智商和知識”。他說出了壹個真理:人是有限動物。人的能力差距有限。而資本主義社會自由市場經濟。或共產主義專制社會特權經濟。主張的占有,所有是無限的。兩兩不對應。嚴重違背自然法則。於是出現今天20個最富有美國人凈資產總額為7320億美元。超過1.52億底層美國人財產總和,的奇異現象。人的差距不大。而且這不大的差距,還是後天獲得了良好的,有利的,比能力更重要的機遇。才有可能形成。愛迪生說,天才(成功)等於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加上百分之壹的靈感,但是往往這百分之壹的靈感更加重要。這裏說的是靈感,機遇。是告訴人們。人的頭腦和身軀,要時刻準備好接受好的靈感和機遇的空間,和能力。抓住它。不松手。成為天才,和成功者。歷史上,有人抓住了好的機遇。




如傑斐遜,麥迪遜,愛迪生,林肯,瓦特等。抓住了為人類自然權利和追求幸福權服務機遇。有人抓住了壞的機遇。抓住投機贏利擅權獨裁危害社會機遇。 以資本主義,專制主義裏出現的富人而言。坐吃祖宗基業的富人的貢獻可能達不到平均壹位公民的貢獻。富人可能是因為分工不同近水樓臺先得月。外帶投機致富。今天的巨富者多是靠投機。用二十倍,三十倍,金融杠桿撬別人兜裏錢財。侵吞其他公民資源財富致富。壹黨專政貪官腐敗致富。靠黨權變金錢,無本萬利。靠獨裁權勒索人民。榨取國有資產致富。投機獲得的金錢,和當事人的才能不相應。不符合“人的能力差距有限。富人窮人財產差距相應有限”的自然法則。傑斐遜“終其壹生,他從未參加任何投機活動,並且認為參加這類活動是壹種恥辱”。從別人兜裏靠投機賭博。靠侵吞別人的資源權和分配權獲得金錢,是恥辱。 3.投機正在變成宗教。 近百年間,富蘭克林·羅斯福搞投機。以新政欺騙國人。控制公民輿論。挖空心思蓄意制造珍珠港事件。發動二戰以來。人類日趨渲染投機,欺詐,投機倒把,的不良知識。把投機變成精英們孜孜不倦追逐的信念。投機得不到應有的譴責。反而成為社會上受人青睞的榮耀。香餑餑。




金融,股票投機在美國,在中國盛行。從金融,股市撈取了百億,上千億美元的財閥,金融寡頭。被社會傳媒吹捧為偉人,英雄。全球有42個國家的財富總和,不抵索羅斯壹個人財富。靠投機孕育出來的世界富豪正在吸吮全人類的鮮血。成為披著‘英雄’‘偉人’蒙皮的嗜血教主。他們用壹張慈善家蒙皮。來維系投機教傳宗接代。 投機構成投機教。有門徒們創造的投機文化作教義。有金融資本,財政資本,的存在。有獨裁統治者作教主。有眾多投機信徒。投機包括共產主義的領袖專政投機和腐敗。 投機二字本身的邪性,不壹定超過其他邪教。但是,投機教在毀滅人類文明的作用上。會超過現有的邪教。(1)投機毀滅文明 投機是壹種恥辱。人類數千,萬年好不容易創造的政治文明,德性文明。在投機教教徒猛烈攻擊下。壹天天在失去光華。今天出現20個最富有美國人凈資產總額為7320億美元。超過1.52億底層美國人財產總和,的奇異現象。於是,投機者發明了‘壹個富人的貢獻能夠達到760萬位公民貢獻總和’的謬論。成為天大笑話。無稽之談。投機造成不可理喻的貧富差距。嚴重侵犯了人類自然權利。二百年前傑斐遜提出“參加投機類活動是壹種恥辱”“終其壹生,他(傑斐遜)從未參加任何投機活動...”。他還說,“如果我們在任何時候被引誘去參加可恥的賭博娛樂的話,那便是我們自己的過失”。二百年來人們卻在頌揚投機,享受恥辱。(2)投機在數百年前孕育了吸血的資本。所謂市場經濟。已經被投機倒把,金融股市寡頭壟斷,權力控制市場經濟,權力腐敗。破壞得體無完膚。自由市場經濟壹天天在失去自由和公平正義。經濟領域統治者。利用資本占有權。分配絕大多數平民創造的財富的制度。是資本投機。是富人盜竊底層窮人財富的剝削制度。用馬克思的話“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臟的東西”。用傑斐遜的話“財產法過分擴張,侵犯了自然權利”。1941.12.7日的二戰前,人們陣線分明。美國人不要戰爭。美國財團要戰爭。金融寡頭操縱選舉的結果。羅斯福就連任四屆總統。發動了二戰。今天,全人類事實上變成了財團,寡頭,大亨們可以隨意擺布的奴隸。(3)投機正在變成宗教。投機和人類與生俱來的弱點結合。成為投機教。投機教不必履行入教儀式。只需奉獨裁統治者,產業大亨,金融寡頭,為偉人,英雄。只要信仰投機。就是信徒。今日投機教信徒和潛在信徒無量。(4)尊重自然回歸自然的權利 拒絕投機。 在投機橫行天下的嚴酷事實面前。人們唯有從制度入手。重建資源權和分配權兩項自然權利。防治統治者享有絕對的權力。防治特權對公民大眾文化的侵蝕。才是規範人類,拒絕投機,追求幸福的辦法。 4.西方國家政府三次分配的弊病 政府向著建設福利社會。 (1)三次分配。通過市場實現的收入分配為第壹次分配(資本權利);通過政府調節而進行的收入分配為第二次分配(政府調節,福利社會分配);而民間自願、在道德的影響下把可支配收入的壹部分捐贈出去,被稱為第三次收入分配(嗟來之食,富人施舍分配)。 (2)三次分配的弊病。西方國家試圖通過三次分配維護政權穩定。但因三次分配包含統治者創造自由的邪惡內涵。美國推行三次分配的結果。是貧富差距壹直在增大。其弊端至少有: a.第壹次分配靠資本權,由富豪行使分配權。資本家(經營者)剝奪了職工享有分配權這項自然權利。




已經竊取了職工創造的壹大塊剩余價值。這時,政府聲稱還有調節分配等著妳來拿。就掩蓋了資本家剝削壓迫勞工的罪行。“助長大財產所有者的氣焰,使他們利用這種分配理論為自己的巧取豪奪、大發不義之財做辯護”。 b.政府創造自由就是剝奪妳的個人自由。 第壹次分配裏,政府夥同資本家,以雇傭勞動制度。攫取勞工壹大塊剩余價值財富。二次分配是政府創造自由。分給勞工壹小塊財富。既掩蓋資本家剝削壓迫勞工罪行。又騙勞工去感恩資本家。達到維護資本主義社會長治久安目的。 c.三次分配和部分二次分配,具有嗟來之食味道。




被統治者喪失了人格尊嚴。低人壹等。使他們的生存權,自由權,追求幸福權都打了折扣。他們本應理直氣壯享有的自然權利。人為地變成接受富人施舍的低人壹擋。不公平。人類文明受阻。 (3)取締政府創造自由的二次分配 政府向著建設福利社會。人類追求自然權利。縮小社會貧富差距。的基本辦法。是主張公民享有資源人頭權和財富分配權。史實表明,凡是鼓吹以二次分配取代公民享有分配權的政府。是剝奪公民自由的專制政府。因為自由是自然權利。作為民主社會,要求公民從統治者,特權階級,資本家手中。收回資源權和分配權。




改變所有權主體。改變分配權主體。建立合乎自然權利的分配制度。造就支持民主,支持選舉的經濟基礎。二次分配及捐贈等只能是在分配權主體之外的壹種補充。政府創造自由,表現政府搞陰謀耍權術。是助長人類劣根性。因為劣根性源於個人自由出軌。解決辦法是“正當的自由為,在其他人據相同權利劃定之範圍內,依我等之意願暢行無礙(傑斐遜)”。是提倡自然權利。政府職責是建設福利社會調節人性。




復興古代人群居,熱鬧,友愛,互助,救難解危,的自然屬性。開創現代人的政治動物德性動物的網絡天地。 (4)分配權向著追求合群追求享有自由權和幸福權。傑斐遜說“私有財產的目的在於使每個人都有基本的經濟保障,從而使每個人能夠不依附於他人,獨立而平等地參與公共事務”。 說的是“私有財產是社會的創造,從屬於社會的需要(富蘭克林)”。有獨立享有,自主支配,的私有財產權。為的是保障人格尊嚴和個人自由。私有財產要感恩社會。夠用就知足,富裕點更好。人是在社會中活著。不是為財產活著。人生的價值在於能享受合群的幸福生活(孤獨就缺少幸福)。在於為社會追求自由和幸福。 傑斐遜的幸福觀念。是能載入史冊的個人自由幸福觀念。




5.分配權回歸自然權利。(1)傑斐遜有關財產法的自然權利學說。 二百年前傑斐遜提出“人類自然權利”價值觀。創造性地發展了自然權利學說。這裏有四句相關話語:“財產法已經過分擴張。損害了人類的自然權利”“將財產的政治意義淡化了。這是為政府通過再分配手段實現民主目標提供了理論上的支持”。筆者認為最後壹句話“這是為政府通過再分配手段實現民主目標提供了理論上的支持”。不是傑斐遜說的。也不是他意思。並試圖就這四句話提供來自傑斐遜意思的證明: a.將有限財產歸入無限的幸福裏去 財產的政治意義就淡化了。




幸福,精神享受是無限的自然權利,財產是有限的法律權利。人的大腦,飲食量,才能差距,都有限。人是有限動物。人之間財產差距就應有限。但是幸福,精神享受是無限的。例如傑斐遜將“...不依附於他人,獨立而平等地參與公共事務”。作為幸福和精神享受。而人類謀求“參與公共事務”幸福。也是無限地追求著的。財產以有限名分歸納於無限的幸福之內。財產的政治意義就淡化了。“從屬於社會的需要(富蘭克林)”了。 b.政府過分擴張財產法 損害了人類的自然權利。傑斐遜主張‘政府不能創造自由權利’。來遏制個人自由。來侵犯個人權利。傑斐遜實現民主目標著眼於體現自然權利的第壹次分配。而不是再分配。“傑斐遜相信,人皆擁有‘某種不可轉讓之權利’。也就是說,無論政府是否存在,人所擁有,不可創造、奪取、或轉讓的基本權利永存。傑斐遜對於自由的解釋最受重視,他將之定義為‘正當的自由為,在其他人據相同權利劃定之範圍內,依我等之意願暢行無礙。我並未加述‘合法範圍內’,因律法通常不過是專制獨裁者之意圖,而律法的確就是這樣侵犯個人權利’。因而,對傑斐遜來說,政府不僅不能‘創造’自由權利,反而有可能侵犯個人自由。而適切自由的範圍並非由法律所規定,而是止於他人有相同權利之處”。 這裏,傑斐遜表明。無論政府是否存在。分配權屬於自然權利的平等,自由和生存權。分配權建立在民主權的多數原則及正義原則之上。若還要通過政府律法來再分配。就侵犯了個人權利。就是政府“創造”了自由權利。 說明兩個問題:壹是政府剝奪財富創造者應享有的財富分配權。是財產法過分擴張,或者說是犯罪,越軌。損害了人類的自然權利。




二是作為政府剝奪公民第壹次分配自然權利後。繼而采用專制獨裁者需要的再分配彌補。就是政府創造這種反自由的權利。目的就不是為民主。而是加強獨裁專制主義。 c.私有財產是社會的創造 靠投機侵占社會財富者是社會敗類和蠹蟲。私有財產是社會的創造(富蘭克林)。沒有社會就不存在今日的私有財產。離開社會則金錢失去價值。人類享有私有財產要感恩社會。人生意義在實踐:真、善、美、自由、平等、博愛,六大觀念(胡適)。依靠投機,侵占他人創造的財富。背離了人生意義。背離了人的社會價值。是恩將仇報。忘恩負義。產業大亨,金融寡頭。是社會的敗類和蠹蟲。他們損害了人類。為社會所不容。 d.解決財產法擴張損害人類自然權利的辦法 是由財富創造者享有財富分配權。傑斐遜主張公民皆享有對勞動果實民主決策分配權。財產法已經過分擴張。損害了人類的自然權利。指財產私有權超越了自然權利,成為宗教式崇拜對象。傑斐遜認為,“財產權是人的社會權利,而追求幸福權是人的自然的天賦權利,土地是人類共有的財產,私有土地只是個歷史範疇。傑斐遜賦予了自然權利以民主色彩。是包括試圖開辟壹條分配權民主,分配權回歸自然權利的光明大道。在給麥迪遜的信中,他說‘不管在任何國家,只要有未經耕種的土地(為了狩獵而聽其空閒)和失業的窮人,顯然違反了自然法則’。人的不可剝奪的權利中包括追求幸福的權利,意指謀求任何合法的事業或職業...增加財產,激發潛能,以獲得最大的精神享受”。傑斐遜看到“(壹位辛勤勞動)貧婦...沒有面包吃。他認為主要的原因是“財產分配上的不平等”,但他同時意識到“平均分配財產是行不通的”。他在給麥迪遜的信中提出了兩項切實可行的措施,壹是“各種遺產平均分配給壹切子女,或者其他親屬(傑斐遜經由成功廢止維吉尼亞的長子繼承權實現他對平等的承諾)”;二是“豁免所有財產在壹個數量以下的人的捐稅,而對於財產在這個數量以上的人們,按幾何數據征稅”。 傑斐遜憂慮平等與財產所導致的不平等之間的矛盾。是“財產分配上的不平等”。傑斐遜意識到,分配不平等的原因是占人口極少數統治者,經營者,掌控了分配權。不按貢獻,不由有貢獻者們,民主決策分配財富。而是按資本,由資本家獨裁分配財產權。




給自己多分。給職工少分。下面是傑斐遜希望做到的:壹切人生來都是平等的,他們均“...享有自己的勞動果實的權利...”。很明顯,傑斐遜的意思是,實現“享有自己的勞動果實的權利”的辦法。絕不是違反自然權利法則,靠資本家恩賜。而是由壹切人-被統治者和統治者共同完成。這就可以理解為由企業(公司,單位)公民直接議會民主決策完成。職工全都享有參入分配自己創造的勞動果實的權利。遵循多數原則和正義原則。享有對勞動果實民主決策的分配權利。 e.通過再分配手段實現民主目標 是統治者制造的謊言騙術。傑斐遜惋惜的是:上天賦予人類分配權。人類卻未能珍惜。在二百年前,行會,向機器工業轉化時,“行會師傅”不經意地輕易地丟失了“享有全權的會員”的資格。公民失去分配權後,議會不能代表聯邦公民意誌。不去追求回來。進而謊言惑眾。幫助統治者侵權營私。眾所周知,民主的基礎是自由。自由的保障是法治。美國財產法侵奪職工分配權。公民個人自由失去保障。這時,靠大財產者的施舍。得到的不是自由和民主。




而是專制和壓迫。是統治者對治下奴隸群體的欺騙性馴服。因為,資本家通過分配權剝削了職工之後。再施舍零星半點(通過再分配)給職工。是否定了自然法。顛倒了權利關系。 對此,傑斐遜和麥迪遜在 18 世紀90年代與漢密爾頓的財政政策作了堅決的,議會裏的鬥爭。雖未能成功。但寫下了“主張...聯邦政府無權行使憲法無明文規定之事項,而各州對聯邦政府各項僭權之舉可視為無效”的提案。此提案為美國史上首次對州權論之陳述,該論述開日後拒行聯邦法規與介入論之先河。 f.再分配是罪惡分配 是從古希臘羅馬民主政治的倒退。再分配主要是表現了富人對窮人的施舍性分配。它的問題有: 壹是,政府二次分配加強了專制手段。是加強經濟領域統治者獨裁權,奴化職工的主要手段。再分配給奴化職工找到了理由。 二是,政府二次分配背叛自然權利學說。導致社會內部對立。效率降低。戾氣增加。




社會資源財富無形損失增大。 筆者認為,作為壹個國家,壹個社會。再分配,捐贈,都不可沒有。例如對被社會遺忘的赤貧者等等。都存在再分配,捐贈問題。但以再分配作為實現國家民主的目標。作為降低社會貧富差距主要手段。則是適得其反的大罪惡,也是人類二百多年來從古希臘羅馬民主政治的倒退。 (2)傑斐遜關心人民幸福 不是富人財產。“傑斐遜在《獨立宣言》中有意將財產從自然權利中忽略(筆者註:這裏,傑斐遜不是有意忽略財產。他是確定財產不是自然權利。原因在於,財產的多寡和其人在社會中的變遷相關。或者說和統治者占有絕對的權力相關。或者說和投機賭博贏輸相關。或者說和戰爭勝負相關。包括在公平競爭中成功的程度相關,等等。無論從哪壹個角度看。財產都屬於社會權利和法律權利。而非自然權利。壹黨專政政府今日抓壹串,明日抓壹串,後天又從專制制度中生長出來壹堆腐敗分子。妳能說他們的財產是自然權利嗎!顯然不是。是槍桿子裏出政權,出絕對領導權,出特供制,出特權,出腐敗。人類普遍固有的,天賦的,不可轉讓,不可剝奪的。不是財產。而是資源。人人生而平等,享有天賦人權。所有天賦人權項目的物質基礎。無壹例外,都是人人生而平等享有資源權。以及開發資源生成財富後,平等享有建立在民主原則和正義原則上。參入分配財富的權利。沒有資源權就沒有生命權。




沒有分配權就沒有獨立的,自由的,生命權。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等均屬於資源。生命權,資源權,自由權,分配權,追求幸福權,是自然權利。財產只是社會權利)。這表明‘傑斐遜將財產權看成是社會權利而非自然權利’。使得財產和個人先天身份之間聯系的紐帶松弛了,財產的政治意義淡化了...”。傑斐遜用“追求幸福權取代”。“把追求幸福的權利看作是自然權利,而把財產權利排除在自然權利之外,這說明傑斐遜所維護的不是中產階級的財產權 , 而是包括沒有財產的窮人在內的壹切人追求幸福的權利。這就突破了洛克自然權利學說的局限性,而把人民的要求和渴望反映到自然權利學說中來,從而賦予了自然權利學說以濃厚的民主色彩,創造性地發展了自然權利學說。正如帕靈頓所認為的,它意味著傑斐遜“與洛克遺留給英國中等階級的輝格主義財產理論徹底決裂”。在傑斐遜看來,私有財產的目的在於使每個人都有基本的經濟保障,從而使每個人能夠不依附於他人,獨立而平等地參與公共事務。也就是說,它為壹個平等參與的良序社會而設立。在傑斐遜看來,如果把財產權提高到自然權利的地位,就會助長大財產所有者的氣焰,使他們利用這個理論為自己的巧取豪奪,大發不義之財做辯護。例如漢密爾頓的政治哲學就是增進有產者利益與國家利益的壹致性。傑斐遜認為,在壹個自由的國家,雖然人們可以享受充分的自由,但是個人自由的無限膨脹必然導致社會經濟上的不平等,最後必然出現貧富懸殊,壹方面富人腰纏萬貫,另壹方面窮人身無壹文。他深深感到,如果事情發展到這種田地,所謂民主也就失去了意義。有鑒於此,傑斐遜認為壹個民主共和國必須用經濟基礎來支持政治民主。因此,他用‘追求幸福的權利’來取代‘財產權’,說明他最關心的是廣大人民的幸福,而不是富人的財產。傑斐遜在 18 世紀90年代之所以與漢密爾頓的財政政策作堅決的鬥爭,就是為了打擊大投機商人和銀行家掠奪人民的行為”(上面兩大段內容摘自:《百度百科》




《平等權與財產權的矛盾-鄭




詩成》)。 (3)傑斐遜的‘非資本主義’。傑斐遜的‘非資本主義’傾向。是資源主義取代資本主義,資源主義生產資料取代資本主義生產資料傾向。有人說,“他(傑斐遜)的思想帶有明顯的‘非資本主義’傾向”。他認為“人民是‘所有壹個國家中所有權威的來源’”。他的民主主義是人文主義的民主主義。他反對壹切壓迫。仇視特權。最反對暴政。表明傑斐遜早已看透資本的剝削壓迫性質。資本代表了資本家獨裁分配權的理由。資本和資本家獨裁分配權。造成富人腰纏萬貫,窮人壹無所有。勤勞婦女沒面包吃,是因為她創造了財富卻無分配權。無分配權的原因是資本家打著資本旗號,侵占了屬於人頭權的資源。違背自然權利法則。傑斐遜在敘述“土地是人類共有的財產,私有土地只是個歷史範疇”裏。告訴人們,歷史範疇是會消失的。這就宣告:資本只是壹種歷史過程。上天創造智慧人類標準是政治動物和德性動物。形成社會的基礎在於每壹個體或家族有自己覓食領地。這個過程長達數百萬年。而不是資本主義的數百年。人類享有大自然賦予的平等的資源人頭權和分配權。是自然權利。是天賦的,不可轉讓,不可剝奪的,權利。自然權利是人所共有的,任何個體都可對蒂屬對象或社會所要求的重要利益。傑斐遜的思想站在自然權利壹邊。站在人的幸福的壹邊。站在否定資本傾向上。向著平等的資源人頭權。和壹切創造財富者依循民主的多數原則和正義原則,皆有權參入決策財富的分配。維護平等的生命權。資源是生命泉源。




傑斐遜的‘非資本主義’傾向。意味資源主義取代資本主義傾向。意味資源主義生產資料取代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的傾向。 (4)分配權回歸自然權利。 a.理順權利關系。排斥壹切由政府制造的權利關系,如“政府創造自由權利”。人類自當崇尚自然權利。公民應當收回屬於自己的分配權。文化應當定義經營者投機這類活動是壹種恥辱。國家應當收回,富翁投機所獲資本,特權階級利用權力盜竊全民所有制財富。資源權和分配權必須回歸自然權利。 現代社會,科技發達不是政治倒退的理由。文化提高更不是人類向奴隸社會演化的理由。再分配手段。以喪失尊嚴的付出。把壹個明朗的事物。搗鬼成兩次包含罪惡的陰謀。以浪費資源的付出。兜了個大圈子。人類資源財富總量反而減少了。基於自然權利的道德標準反而敗壞了。為人類所不取。 b.回歸自然權利 制止統治者侵占分配權。統治者占有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是被統治者要馴服統治者的理由。馴服統治者的核心 是被統治者享有資源人頭權和財富分配權。手段是全體公民皆享有企業公民直接議會的議員權。 小布什總統說“人類千萬年的歷史,最為珍貴的不是令人炫目的科技,不是浩瀚的大師們的經典著作,不是政客們天花亂墜的演講,而是實現了對統治者的馴服,實現了把他們關在籠子裏的夢想,因為只有馴服了他們,把他們關起來,才不會害人”! 這裏面的統治者包括政治,經濟,文化,宗教,藝術,精神,企業,公司,單位,社區,等領域統治者。所有的統治者,沒有例外。都需依循同被統治者的雙方契約關系。獲得被統治者的授權,監督,制衡。制衡統治者權力。使不產生絕對的權力。 對於被統治者而言。所有權不可侵犯,即私有財產不可侵犯,是社會法律權利。“私有財產是社會的創造,從屬於社會的需要(富蘭克林)”。而資源人頭權不可侵犯。




公民分配權不可侵犯。則是不可剝奪的自然權利。分配權決定依循自然權利妳應該獲得多少私有財產。分配權是關聯民主權,選舉權,生命權,自由權,平等權,追求幸福權,的綜合性基礎權利。任壹公民皆不可強迫社會或集體,給自己分配若幹財富。但任壹公民皆有權參入財富分配權的主人行列。分配權不僅是分配財富權。通過物質基礎的輻射作用。它就分配了妳的自由權。分配了妳的平等權。分配了妳的人格尊嚴(該是妳的,卻被侵占。就降低妳的身份)。分配了妳的選票權的含金量。實現馴服統治者的要害,是被統治者享有資源人頭權和享有建立在多數原則和正義原則上的分配權。有如壹只老虎有30平方公裏領地。這是虎權。是上天分配給他領地的食物權。妳要剝奪他的權利。他就以命來搏。除非妳滅虎種。讓虎完成地球生命歷程。 6.資源主義取代資本主義。(1)資本主義背離自然權利 資源主義合符自然法。 資本的價值在投機。投機既是資本主義發展的動力。但投機更是毀滅資本主義社會,甚至毀滅人類社會的精神元素。壹個民族社會政治思想沈迷於追求投機謀私利。這個民族沒出息。壹個心地真率誠摯腳踏實地的民族。方能聚成力量。戰勝強敵和自然災害。享有自由。合符自然權利的資源主義能培育優秀的民族。(2)雇傭勞動以資本家私人占有資本生產資料 剝削傭工。 雇傭勞動只承認資本家對資本的占有權。不承認資本家的資本,是侵占的自然資源與社會資源,和職工已創造的社會資源之和。資源是自然權利。而被認為是資本家私有財產的資本。事實上是屬於自然權利的兩部分資源權:包含在整個環節和過程中的原有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包括職工勞動過程現創的社會資源部分。雇傭勞動就是資本家占有資本生產資料剝削傭工。(3)資源主義凈化私有制和私有財產。由公民直接議會根據聯邦法律,用民主,選舉方法決定經濟領域統治者和其他統治者的收入。和確立按勞動質和量決定收入的相關制度。使私人財產和其付出的勞動的質和量相符。將使,用資本剝削職工勞動創造物的私有制。變成光明磊落私有制。讓私有制和獲得的私有財產,公平正義,幹凈,和光榮。(4)從資本主義生命歷程看它必被資源主義取代的理由。起先,資本主義經營者靠開初自己的努力集聚的壹點本錢。變為掌握在手的生產資料和雇傭勞工需要的貨幣。資本家以資本主人身份。只將雇工創造價值的壹小部分充作雇傭費。大部分新創財富被資本家分配給自己享用。以及用於擴充資本。更多地侵占資源。如此幾百年滾雪球。靠侵吞公民的資源人頭權和勞工血汗。出現了個人財產數千萬,數億,數十億,數百億,上千億美元的特權階級,資本家,財政資本,金融寡頭。他們操縱國家經濟命脈和政權。例如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和第四次中東戰爭。的財政資本。的軍火商們。他們貪婪的攆財趨利行為。正在摧毀資本主義的自由,平等,博愛的社會政治思想。正在蠶食三權分立相互制約的資本主義優秀制度。產生此壞現象原因,在於資本主義經濟基礎背離自然權利。在自然法裏,背離人類理性的東西。就沒有繼續存在的理由。而資源主義主張人人生而平等。天賦資源權。資源主義以符合自然法為其存在的理由。人類社會就到了資源主義取代資本主義的時候。這裏,資源主義指,資源回歸自然權利的主張。停止資源被壹黨專政領袖專政,被特權階級,被資本家霸占現狀。以拒絕投機名分。通過公民直接議會。收回資本家的資本。收回特權階級的特供制享受,特權占有。建立以公民直接議會為基礎的基層議會民主制度。建立資源人頭權制度。將分配權轉移給企業,公司,單位的公民直接議會。和轉移給聯邦產業集團代議制議會的宏觀調控。分配權民主化,選舉化。取締特權。以國家多級議會(聯邦議會,州省縣鎮產業集團議會,企業或單位公民直接議會)民主制度。創立新的激勵機制。鼓勵創新功能。




實現資源良性運動。資源主義運動自始至終認同和貫徹資源權和分配權是自然權利。用民主,選舉手段實現壹切財富創造者,壹切對社會貢獻者,壹切公民,都享有參與分配財富的民主決策的權利。資源主義來自自然權利。自然法是其生命力的源泉。(5)資源生產資料取代資本生產資料。 a.資源所有權與分配權的交換登上歷史舞臺。在機器工業時代裏。新創產品是由許多人共同完成。每位職工都享有資源人頭權。它是壹份民主權,平等權,選舉權。雖然資源人頭權不是直接的財富。但它代表壹份人人生而平等享有的資源財富權利。是壹份至關重要的壹世權利。它代表人格尊嚴,人權,公民權,和幸福權。資源人頭權決定了分配權的自然屬性。它是以民主形式分配財富的權利。隨著機器生產出臺。人類在創造財富中的關系,也發生變化。主體部分不僅是勞動力付出創造的新品,與獲得金錢的交換。更加是權利與權利的交換。資源主義取代資本主義後。資本生產資料被資源生產資料替代。資本家所有的資本。變成了職工按人頭享有的資源。職工是作為資源人頭權的所有人。來參與創造新品權。交換到的就不再是別人恩賜給他多少報酬。而是他具有參與民主決策如何分配各自應得的報酬的權利。交換關系,變為資源所有權與分配權的交換。以分配權民主化,體現公平正義,人格尊嚴。擺脫雇傭勞動者被剝削被壓迫地位。 b.社會分工不為統治者剝削被統治者服務 而為全體成員追求幸福服務。人是政治動物,善於組織社會。社會分工是追求社會成員幸福,為創造文明,自然出現的事物。不是少數人利用社會分工,投機撈取資本,剝削和奴役其他社會成員的理由。近水樓臺先得月。利用金融杠桿,買空賣空,強取豪奪。都是恥辱的投機和犯罪。資源主義可以使社會分工擺脫統治者對被統治者的奴役和剝削。使社會分工成為自由選擇,自由創造,相互融合,追求幸福,實現文明,的權利和義務。 c. 使用資源要付費。市場經濟裏,市場等資源是人類千百年創造的社會資源。



隨著科技進步,它的份量越來越重。它屬於人類共有,共享。在資源主義社會政治制度裏。妳使用了過量市場資源和其他資源要付出相應費用。並按幾何級數增長。社會鼓勵創新。社會需要而又不能進入市場者,則由政府補貼。體現公平正義。 d.資源生產資料取代資本生產資料 分配權歸屬於公民納稅人。資源生產資料拒絕投機。為了實現富人窮人財產差距和人的能力差距相對應。需要社會收回金融寡頭,資本家的資本。把資本生產資料,變為公民享有分配權,的資源生產資料。取締統治者集權,獨裁,享有絕對權力的制度。以企業公民直接議會取代董事會制度。取代最高執行長制度。通過資源主義政治制度。在將資本改為資源同時。收回經營者侵占的分配權。把分配權歸還創造財富的納稅人,公民。 7.資源主義領導世界。(1)資本主義返回資源主義。回顧分配權歷史淵源。今天的資本主義。出自中世紀行會。行會師傅是享有全權的會員。行會是反壓迫剝削同業團體。以美國為例,二百年前就應該給工業社會制度裝入壹個自由,平等,博愛的政治思想靈魂。實行企業公司的公民直接議會。采用民主競爭選擇制。職工掌管分配權。的制度。建成資源主義國家。但由於工業社會資本家出自貴族社會市民階層。他們舉起自由,平等,博愛旗幟。戰勝和取代貴族社會的同時。由於暴發戶先天劣根性作祟。沈積了厚重的人性弱點。如素質和涵養差,崇拜權力和金錢,乖舛暴戾,得魚忘筌。缺乏貴族階層誠信,自我克制,道義,奉獻,服務,使命感精神。他們無限地追求財富,追求特權,追求統治全世界。二百年前在美國。漢密爾頓主張“銀行家最高執行長集權(CEO)制度”。和主張自然權利學說的傑斐遜總統針鋒相對。在議會激烈鬥爭中,漢密爾頓的財政政策取得多數。於是,他們把資本家雇用制。經營者壟斷分配權。剝削壓迫勞工。這個醜惡靈魂裝進工業社會心臟裏。建立了資本主義國家。由於資本意味剝削,和侵犯人權。人們主張人權,主張公民權,就要革除資本主義。革除壹黨專政。建立資源主義國家。要找回美國第三任總統傑斐遜的“人類自然權利學說”。應用於社會。(2)資源主義取代資本主義。從現實看。資本已被馬克思主義剩余價值學說批倒。資本和雇傭剝削分不開。而淌著血污。資本是投機的本錢。牟取私利的憑借。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都是剝奪公民大眾剩余價值。病況都是心臟癌。醫治辦法就是消滅它取代它。人類到了資源主義取代資本主義時代。




(3)資源主義領導世界。 近百年來資本主義和馬克思共產主義都有接近毀滅人類的壞品質表現。人類進入危機時代。例如1941.12.8日至1949.10.1日,第二次世界大戰。是資本主義的美國總統羅斯福發動起來的。二戰幫助共產主義獲得了近半個世界。使人類受到嚴重傷害。




留下了許多遺恨。至今不能恢復元氣。尤其中國人和北朝鮮人等至今還是壹黨專政。受害嚴重。又例如1973.10.6日至10.26日,第四次中東戰爭。是埃,敘等十五國企圖消滅以色列的戰爭。是蘇聯共產主義專政獨裁領袖勃列日涅夫搞的。戰爭由蘇聯,美國武器對戰。蘇聯充當戰爭販子。供應武器給埃,敘等十五國。埃,敘等十五國發動的。是謀求伊斯蘭十五國壹統中東利益。統治阿拉伯世界。和共產主義蘇聯平分世界的侵吞戰爭。是企圖滅絕以色列民族的戰爭。也說明馬克思主義只會把資本主義批倒。不說自己更該首先被批倒。第四次中東戰爭是以色列保衛本民族生存權獲勝。發動戰爭者罪惡意念不亞於希特勒德國屠殺600萬猶太人。20天戰爭使蘇聯,美國,的軍火商發大財。而美國經濟危機持續了18個月。通貨膨脹率連續兩年超過11%。上述說明,近二百多年來。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因對人權的剝削而成為特權階級統治權。他們繼承和加強了中世紀貴族階層對被統治者的剝奪。更因為他們是暴發戶。資本家和壹黨專政領袖集團對財富的貪婪無度。特權階級,產業大亨,金融寡頭,壹天比壹天地更向著控制全人類政治,經濟命脈走。使各國政權從屬於壟斷組織。拖著社會向他們統治世界走。暴發戶不具備貴族的榮譽,責任,勇氣,自律的騎士精神。隨著時日遷移。貧富差距擴大。資本主義對人類權利的侵犯超過了中世紀貴族社會。共產主義侵犯人權和公民權超過了古代專制主義。資本主義社會雖然還有議會制憲政民主和三權分立相互制約。也因為金錢對選票的收買。高薪精英階層對統治者候選人提名的操縱。金錢對輿論的滲透。投機文化對人性的侵蝕,越來越嚴重。社會不穩定。而馬克思壹黨專政國則連人權和公民權都公然否定。個人權利無切實保障和分權未確立。沒有新聞言論結社出版等自由。人們感到困惑。人類不允許金融寡頭,和社會主義特權階級統治世界,踐踏文明。社會陷入危機。唯壹走出危機辦法是用自然權利學說。回歸人權和公民權。是,廢除資本主義。廢除壹黨專政。由人類自己統治自己。人人都是統治者。人人都是被統治者。通過民主的多數原則和正義原則。達成意見壹致。把資本家和壹黨專政統治者侵占的資源權和分配權歸還公民。實行資源主義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制度。走向資源主義世界。是人類必由之路。有如曾經的“城邦民主制,使雅典獲得了空前繁榮”。未來的“資源主義公民直接議會,會使人類獲得空前繁榮”。 8.資源主義主張直接民主以及產業集團代議民主。 人類如何依循自然法管理部落,城邦,小國寡民,國大民多,的問題。從公元前11世荷馬時代古希臘推行了近八百年之久的公民大會直接民主。經中世紀後期等級代議。都在尋求解決辦法。二百年前,美國第三任總統傑斐遜創造了與當時美國財政界主張的財政,金融,土地政策相悖的自然權利學說。經過激烈奮鬥。傑斐遜卻未能取得主導地位。漢密爾頓主張統治者集權的財產政策,金融政策,和土地政策,取得了勝利。這個結果使法國歷史學家政治社會學奠基人托克維爾和美國第三任總統傑斐遜憤憤不平。托克維爾在《論美國的民主》中寫下“我還不曉得有哪個國家像美國壹樣,人民是如此的熱愛財富,而維持財富平等的理論則被人民所強烈藐視”




“大眾中蘊藏著壹種危險的文化傾向,直接威脅個人自由。正是他(托克維爾)發明了‘多數暴政’這個被後世保守自由主義者所念念不忘的字眼...他甚至說:今後剝奪個人自由的將不是專制君主,而是民眾”。傑斐遜在當時資本主義的早期階段就看到了其嚴重的弊端:金錢支配了人,人失去了獨立存在的價值。 從那時開始,直接民主主張的公民資源權,公民分配權理念,被涼在壹邊。間接民主的欺騙伎倆。和專制成分。得到包裝。變得厚重。 客觀上,由於人類是有限動物。不可能有絕對的直接民主。故在任何歷史時刻,都同時存在直接民主和間接民主。只是在不同時期兩者份量不壹樣。但,鐵定無疑的自然規則是。自然權利學說命令人類追求直接民主。命令人類最大限度壓縮間接民主。因為,直接民主是民主魂和本義。體現個人自由。體現民主的自由,平等,追求幸福的自然屬性。體現了民主的多數原則和正義原則。體現了“民主意味公民擁有超越立法者和政府的最高主權”。 間接民主。是在民主的主體和受體之間多了個間接人。磨損了民主元氣。還夾進金錢,特權,獨裁,等因素。民主就會變味,變腐敗味。采用間接民主,先是群體擴大。人的聲音體力達不到時。被迫把民主打折扣。代議制是直接民主難以實現的情景下的壹種無可奈何選擇,也是這時的唯壹選擇。今日人類進入信息時代。互聯網和智能手機出現。人的眼耳手腿腦功能擴大。給人類創造民主文明提供了物質基礎。好比流水有了新的源頭。感恩社會。不辜負時代。就把目光瞄準社會的弊端。例如,美國人口代議制把貧富差距帶大了,阻礙政治文明。例如,中國的人代會。沒有公民自由選舉。黨書記選人民代表。代表黨的特供制,特權腐敗。為時代不容。面對挑戰。需要勇氣。突破禁錮。將互聯網智能手機數字技術應用於和公民直接議會相關的選舉和公決等方面(在手機裏點妳選定候選人名字。數日後從手機裏獲得當選者。及選舉過程全部情況)。用來改造專制主義。改造資本主義。否定共產主義。改造專制主義生產關系。建立資源主義企業單位公民直接議會的生產關系。用資源主義的公民直接民主,和產業集團代議民主。取代專制主義。取代資本主義人口代議。取代共產主義人代會。是維護人類自然權利。回報社會的辦法。 (1)民主和專制 直接民主和間接民主。民主和專制對應表達統治者和被統治者之間的契約關系和對抗關系。民主建立在多數原則和正義原則之上。它可分為直接民主。




和假手於人的間接民主,即代議民主。代議民主又可分為:等級代議(含產業集團代議)。和人口代議。等級代議服務於自己所屬等級。各等級的價值觀都明明白白。都放在太陽下曬。就可作為輔助手段推進人類文明。人口代議服務對象不明確。議員不知道代表誰的利益。末了,他就“貨與帝王家”。代表有錢有勢者利益。不可避免地會讓社會政治文明逐漸退化。向腐敗,向專制,獨裁退化。 (2)等級代議。西方中世紀後期出現由國王教士,貴族,市民,三方各為自身利益討價還價的政治平臺。是人類走向文明的重大成果。後因這種等級代議,背離了資本投機利益。而被後來出現的資本家統治階級扼殺。 a.等級代議以討論和商量 取代暴力和戰爭。統治者和被統治者在議會平臺上激烈爭鬥。甚至出現壹些武鬥。都有利於為雙方訂立契約關系找到恰當的切入口和基本原則。以避免大規模暴力,血腥和戰爭。 b.等級代議揭露專制主義的謊言欺騙。將統治者,和被統治者,之間的特權剝奪關系公開。放在陽光下曬。就有了真相。暴露了有如中國的“真龍天子恩賜惠及臣民如雨澤潤物”的欺騙。暴露了專政政府“為人民服務”的欺騙。 c.等級代議是扈從直接民主的優秀代議方式。等級代議陣線分明,各為其主。市民議員為市民謀求資源權和分配權上的平等權利。其目的,方向和直接民主追求目標壹致。 d.等級代議減弱統治者特權 縮小它和被統治者距離。社會出現等級代議。它的裁判員和裁判標準傾向人類自然權利學說。其目標就傾向消減和限制統治者對被統治者的特權剝奪。市民議員借助三級代議制平臺。可以咨詢,質詢或檢查統治者的財政和分配。防治腐敗。從而可能縮小貧富差距。縮小統治者和被統治者距離。 (3)人口代議。 a.人口代議是資本主義制度從中世紀的倒退。美國各州約數十萬公民選出壹位國會議員。競選時,候選人聲色俱厲。誇誇其談。場面熱烈。過程中無人能夠,或者只有極少數人敢於略微舉起傑斐遜的自然權利學說旗幟。來渲染人民主權。美國人口代議取代西方中世紀後期的等級代議。間接民主奪取直接民主的地盤。是資本主義取得統治權後,社會政治思想的大倒退。




其雇傭勞動制度。取代了行會師傅是享有全權的會員的制度。資本家侵占權利。繼承了專制主義的衣缽。背離自然權利法則。就要掩蓋資本壓迫剝削職工的真相。其經濟領域必然專制,獨裁。資本家就需要否定能夠走向自由平等,走向階級和解的等級代議。資本家采用人口代議誆騙被統治者。使資本主義沒有真相。就沒有資本家階級和勞工階級的和解。資本主義在整個歷史階段都是惶惶不可終日的社會制度。




b.人口代議表面上是和階級稀泥 實際是為資產階級利益服務。人口代議表面上是誰都不得罪。和階級稀泥。這和中國鄧小平說的“不搞爭論,是我的壹個發明”。以及2012.11.29日,習近平強調的:“實幹興邦,空談誤國”。壹樣本質。大家都依法。不準依自然法則。只準依資本主義財產法辦事。只準依四項基本原則辦事。為資產階級服務,為特權階級服務。是依循傳統,而不需要創造。不需要依自然權利學說去追求真理。造成美國總統自傑斐遜,麥迪遜,林肯,西奧多·羅斯福,之後。在價值觀上沒有應有的進步。不進則退。就出現小羅斯福,尼克松...等總統在價值觀上的失落。人類普世價值遭受傷害。美國自立國至今,在經濟領域是依循漢密爾頓時期財產法。維護資本主義的雇傭勞動生產關系。縱容統治者集權,侵權。資本家獨占資源權。獨吞創造權。獨裁分配權。造成大亨寡頭經濟領域統治者的私有財產惡性增長。自小羅斯福搞新政欺騙美國人,發動二戰以來。美國貧富差距壹直在擴大。人口代議制使被統治者,窮人,沒有自己的專職代言人。




傳媒在相當程度上被寡頭金錢操縱。財產法縱容資本家侵犯勞動者的自然權利。人口代議的議員在權利法案方面被制度所迫而禁聲。三權分立相互制約,就成了壹紙空文。壹句空話。或者說大打了折扣。這種生產關系。是對窮人的欺騙。維護資本主義雇傭勞動制度的美國財產法。就如同維護中國壹黨專政四項基本原則。表面上各階級都被迫像僵屍壹樣挺著。實質上特權階級,寡頭大亨,壹刻不停地在吸吮被統治者的血液。財富轉移。貧富差距擴大。 c.人口代議 腐敗升級無極限。議員代表人口利益。人口裏的利益五花八門,不專壹。法律過分保護大財產者私有財產。到了侵犯普通公民基本人權地步。財產法和美國其他較好的價值理念相矛盾。迫使議員代表大財產者利益。原本主張正義的議員也會變成墻頭草。那邊權強往那邊倒。面對邪惡而禁聲。暗著,甚至明著和特權階級結成共同體。破壞權力制衡原則。 (4)人口代議導致政府三權勾結 共同侵犯公民自由案例。2014年,美國聯邦參議員裏德家族引進外國的暴力拆遷機制。要強行侵占公民邦迪的農場。想開發地產。竟然動用權力和金錢,唆使政府,買通法院。派出200名武裝警察部隊,6架直升機,圍捕了邦迪四百多頭牛。警察部隊擊傷邦迪家人,電擊抗議者。要強奪農場。於是人民舉起傑斐遜“人民革命權”大旗。反抗暴政侵犯人民的自由(註2)。美國“誓言守護者”、“白山民兵”、“禁衛軍”3個民兵組織立即響應邦迪“公民主權運動”號召。為自由呼天號地。“這次起兵造反不是為了搶牛,而是為了我們的自由”。他們全副武裝開著房車進入戰場。迫使美國聯邦奧巴馬政府宣布:撤回全部警察,取消行動,歸還邦迪的牛。警察在“滾回華盛頓,滾回中國”高喊聲中低頭禁聲撤退。這是極難出現的,由公民主權運動。戰勝美國政府武力侵犯公民主權的案例。預示革除美國資本主義雇傭勞動制度的變革無法回避。(註:美國憲法第二修正案:壹支受規範的武力乃確保自由國家之安全所必需,人民持有及攜帶武器之權利不可受侵犯。保了邦迪不當上訪的苦訪民)。 (5)資源主義主張直接民主 以及產業集團代議間接民主。資源主義創造的“企業,單位,公民直接議會”。是國家的最高權力機關。實現全體公民是統治者。它切實保障個人權利,和確立分權。是古代公民大會的復興。是古代直接民主的新形式。 a.否定人口代議。 它不采用人口代議,采用直接民主的企業單位公民直接議會,和產業集團代議。




b.實行經濟領域參議院,政治領域眾議院的分權和避免過激沖動的緩沖辦法。總統及聯邦議員均由企業單位公民直接議會選票產生。但參議員由眾選產生的產業集團代議議會計票和公告。總統和眾議員由政府系統計票和公告。 c.總統和參議員,眾議員都是由單位公民直接議會選舉產生。都是由美國公民議會派到聯邦政府裏為作貢獻的使者,是服務員。 d.經濟領域三權壹統,統歸公民直接議會權。 它和政治領域三權分立相互制約的關系。是壹體同胞關系。如沒有經濟領域所有權,創造權,分配權三權統歸公民直接議會。聯邦政府立法權,行政權,司法權,三權分立相互制約。就會因受資本侵犯而失去人類理性和自然法靈魂。失去服務對象。政府三權非但不能相互制約。必然傾向腐敗。政府(包括:立法權,行政權,司法權)反而會去“創造自由權利”。侵犯公民個人自由。 如若政府缺失三權分立相互制約機制。說明國家選舉制度存在問題。企業單位公民直接議會制度的設計和運行不完善。說明公民參與政治不踴躍。公民還沒有形成統壹的集體。沒有掌握國家最高權力。公民還不是統治者。 e.改造美國三權分立相互制約。 從法律上,企業單位公民直接議會行使制約政治領域三權的最高法治權。其中,聯邦大法官及法官。經法律集團公民直接議會選舉和提名後。法律集團代議制議會再行選舉確定後。需交由公民直接議會選舉組織的相應級別“公民議會自然法法庭”,依循多數原則和正義原則批準生效。該法庭並具有撤銷其職位的權力。取消聯邦法官終身制。體現“民主意味公民擁有超越立法者和政府的最高主權”。 從權利關系上。政府三權分立相互制約。要為權利主義張目(註1)。為企業單位公民直接議會服務。為公民資源(股東)人頭權,和公民直接議會享有分配權。並決定企業統治者(經營者)薪酬權。等壹系列權利服務。政府為資源主義生產關系服務。 f.采用現代互聯網信息技術 復興古代直接民主。資源主義主張企業單位公民直接議會民主。直接管理自己的事務。直接選舉和全民公決。包括直選總統,州長,省長等。實現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身份的重合。是運用現代互聯網和智能手機信息技術。創造相關網站和軟件。復興古代雅典公民大會(註3)。對於高層產業集團某些具體事務采用產業集團代議民主。它是聽命於企業單位公民直接議會直接民主的等級代議。(註1)張維迎:權利主義是說,作為壹個人,我們有壹些基本的權利,這些基本的權利,是不可以以任何的理由剝奪的。(註2)傑斐遜最反對暴政 侵犯人民的自由。傑斐遜始終高舉人民革命權這面大旗。他熱情歌頌法國大革命。在聯邦黨人對謝司起義的壹片叫罵聲中,他公開表達了對起義者的同情,他寫道:“讓他們拿起武器吧!在壹兩個世紀內喪失少數生命有什麽關系呢?自由之樹必須時常用愛國者和暴君的血來澆灌。它是自由之樹的天然肥料……但願每隔二十年發生這樣壹次暴動。”他認為,這樣可以使統治者有所顧忌,不敢為非作歹,不敢繼續侵犯人民的自由。(註3)雅典城邦民主制。實行直接民主。由全體公民組成的公民大會議直接民主表決的方式決定城邦的重大事務。雅典人認為,“人人輪番當統治者和被統治者。這才合乎正義”。每個公民可以通過抽簽,擔任壹定的官職。人人皆可從政,統壹的公民集體形成了。集體掌握國家最高權力。實行多數原則和正義原則(大多數人的意誌就是正義-亞裏斯多德)。實行輪番執政原則。雅典城邦歷任執政官都要諂媚平民。實行法治,絕禁人治。雅典政治和法院都向全體公民開放。亞裏斯多德說,“人是壹個政治動物”“誰說應該讓壹個個人來統治?這就在政治中混入了獸性的因素”。在雅典人看來,在平等人民組成的城邦中,以壹人高高淩駕於全邦人民之上,是不合乎自然的。如果某執政官權勢太大,就可能危害國家,公民就以在每年舉行壹次的秘密投票中,采用《貝殼放逐法》,把他驅逐出境。雅典民主,歷時約七至八百年。它起源於公元前11世荷馬時代。由王或議事會召集全體成年男子(戰時全體戰士)參加的古希臘公民大會(當時稱人民大會)。止於公元前338年。希臘被馬其頓占領。



分配制度




一、資本主義理論已經過時了,無法適用於現代文明,中國可以成為世界的楷模在2004年的時候,中國的前任國家領導人準備以“國企管理層收購”的方式把全部國有企業全面私有化。我以公開信的方式向政府和許多同誌發送了郵件,提出了我的建議,然後中國的改革方向就放棄了國企全盤私有化,按照我提出的方案進行了改革。一直沿用到現在。




也可以說現在中國的社會管理模式和國有企業運作模式是按照我的建議建立起來的,被外國人稱為“中國模式”。簡單地說我建議的中國模式就是國有企業與私有企業如何各自發揮特長,相輔相成的一種社會管理和經濟運行模式。




現在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逐漸進入了互聯網和機器人時代。




而這兩項事物的發展會極大地改變社會財富的分配流向。會產生極大的社會貧富差距和財富分配問題。因為互聯網和機器人的普及已經極大地改變了資本主義的理論基礎。當然也包括中國模式中的部分理論基礎。




所以說無論是中國還是西方國家的法律,道德,理論基礎,社會規則,財富分配方式都需要相應改變,否則會產生巨大的社會問題和社會沖突。




在中國和全世界現在實行的財富分配方式和經濟運行模式都是按照資本家雇傭工人,支付勞動報酬的模式在運行。




這種模式在資本主義初期是有一定合理性的,因為在資本主義初期,人雇傭人的生產模式,資本家雇傭工人支付勞動報酬,資本家如果想賺更多的錢,就需要雇傭更多的工人,就需要按比例支付更多的工人工資。所以說全社會的生產總值和勞動者工資的總和是有一定比例的。而且在資本主義初期,自動化程度不高的情況下,這個比例還是比較合理的。所以當時工人只要努力工作就可以得到相應的滿意的收入。




而現在這種財富分配方式被互聯網和機器人完全打破了。




現在無論農業還是工業都已經實現了機器人化,比如說我們的手機,裏面所有的零件全部都是機器人生產的,工人所起到的作用就是把它們裝配起來。甚至以後連裝配手機都是由機器人完成。




那麽我們5000元的手機支付給工人的勞動工資有多少呢?你算上設計人員,估計只有幾十元吧。那麽剩下的利潤到哪裏去了呢?資本家拿走了。




而互聯網經濟也就是相當於機器人在為資本家賺錢。相比以前靠人力推銷的經濟模式,互聯網經濟雇傭的工人在大幅度的降低,資本家支付給工人的工資總和與企業所創造的利潤相比,也在大幅度的降低。




這就是為什麽我們現在的人們感覺到生活壓力越來越大,因為工人的工資總額占GDP的比例在大幅下降。社會財富的流向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以往的社會道德、法律、社會規則已經完全不能適應互聯網和機器人對社會財富流向的改變。所以普通勞動者的相對收入越來越少,失業率越來越高。因為勞動者的收入總和占GDP比例在大幅度的降低。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資本主義所有的一整套理論都已經完全失效了。資本主義的那些法律、道德、社會財富分配方式都已經完全的過時了。需要徹底地修正。




而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某些理論是可以完美解決這個社會財富分配問題的。




所以說我們身為中國人,應該感到慶幸,我們的社會製度是共產主義。而共產主義可以完美的解決這個越來越嚴重的世界性的危機。中國如果能合理的調整,完全可以成為全世界的楷模和榜樣。




當我們知道問題出現在哪裏的時候,如何去解決問題是很簡單的。




我們可以把這個問題擺在桌面上,然後全民討論出一個合理的解決辦法。




二、如何用高科技運作的共產主義中國




中國現在的問題不僅僅是一個財富分配的問題,更嚴重的是腐敗問題。




我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出生的人,我從小接受的是黨的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




我當時認為中國共產黨的理想真的是非常崇高,非常正確。而且我從小就認為共產主義是先進的優秀的社會製度。




我從小接受的教育以及共產主義製度和核心原理是:“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人民是國家的主人,中國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我至今還是對此堅信不疑,並一直在為此奮鬥。




我認為中國現今社會出現任何的侵害人民利益的問題都是腐敗分子的問題,我要讓共產黨真正落實和兌現:“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人民是國家的主人,中國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




人民如何成為國家的主人?人民如何獲得一切的權力?如何保障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




這一切在以前屬於理論階段,因為人民要想成為國家真正的主人,那麽人民就必須知道這個國家的所有的事情,然後通過某種形式對國家所有的事情進行投票決策和審查。




在互聯網和機器人沒有發展起來以前,人民不可能實時的知道這個國家發生的所有的事情,因為國家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許許多多的事情,而這些事情從發生到讓人民知道需要傳輸大量的信息。通過傳統的廣播,電視,新聞,通訊都無法即時的傳輸一個國家隨時隨地發生的大量的事情。只能事後做一下通報的工作所以在以前,人民成為國家的主人,當家作主這只是理論上的事情。人民在以前不可能隨時隨地了解國家發生的所有的事情。也不可能對國家所有的事情做出現場投票的行為。




但是我想說的是互聯網和機器人的廣泛使用使得這一切成為了可能。




互聯網和機器人不僅僅是奪走了我們的工作機會,它還給人民帶來了管理國家的機會和權力,使得人民直接管理國家的所有事物成為了完全的可能。




我的建議是:




1、設立國庫賬號




2、國庫賬戶收支兩條線




3、國庫賬戶收支全網直播,實時可查




4、涉經濟類案件從立案到執行完畢全網直播




5、設立國家信訪網站,全國公開,全民監督,全民陪審,實名舉報案件未完成司法程序以前不允許刪除。




6、每年按照國有資產的運作情況,如有較大盈利,不影響國家事物運作的情況下,按照一定的比例、計算方法和一定程序向全體中國人民分紅。




如果中國能按照我的要求做到以上幾點,我們就能把中國建設成全世界最民主,最公平,最正義,最理想的國家。中華民族能成為世界的楷模和榜樣,令萬國尊敬,萬民敬仰。




這也是共產黨為整個人類做出的最大貢獻,受萬民愛戴。




在中國所謂的腐敗就是腐敗分子把國有資產轉變為私有財產。




腐敗分子為什麽能把國有資產轉變為私有資產呢?




因為國有資產的資金運作總是需要一些具體的人去執行,如果某些人他既有國有資產的所有權,又有國有資產的經營權,他既能收錢,又能花錢,則其中很有可能產生腐敗。




我以前提出的解決方案是國有企業的經營權和所有權分離。企業的財務人員的任命權代表企業的所有權,企業的財務人員由國資委任命,而不是由企業的廠長經理任命。這樣企業的經營者,就不能隨便花企業的錢,只能在財務製度的監督下運作企業的經營活動。使得國有企業經營權和所有權的分離。現在的國有企業大都是在以這種方式運作。




這樣做能在一定的範圍之內起到遏製腐敗的作用。




但是當某些腐敗分子的權力足夠大的時候,他們還是可以有足夠的空間侵占國有資本,化公為私。




我在2007年的時候,就在網上聽說國有企業改革遇到了深水區就無法推進。




什麽叫國企改革的深水區?




就是國家與腐敗家族,利益集團的國有資產和私有資產之間的關系問題。




什麽叫國有資產?什麽叫腐敗家族,利益集團?什麽叫共產主義?




特朗普說了:“中國的權貴自稱為共產主義,但是他們卻把上萬億美元的資產轉移到國外,他們在欺騙中國人民,中國根本就不是共產主義”。




特朗普這個大資本家最懂得什麽叫資產,也最懂得什麽叫國有資產,那些把上萬億美元轉移到國外去的就是腐敗家族,利益集團。




因為共產主義就是國有資產全民所有的的一種主義。把全民所有的資產轉化為個人所有的私有資產就叫腐敗家族,利益集團。




2007年所謂的改革的深水區就是腐敗家族和利益集團利用權力把國有資產轉化為私有資產,當需要兩權分離,明確什麽是國有資產,什麽是私有資產的時候,遇到了腐敗家族、利益集團的阻撓。




我當時想,共產黨內部的事情,也許他們自己會解決,可是十幾年過去了,領導人換了好幾批,這個問題不但沒有解決,反而愈演愈烈。今天到了不得不解決的時候。那我來告訴中國人民怎麽解決這個問題。




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很簡單,就是我提出的以上五點。




想分清楚什麽是國有資產,什麽是私有資產在以前技術不發達,資訊不發達,科技不發達,手段不發達的時代確實有很多漏洞。




因為以前什麽事情都是人在操作,雖然有時候也稱為法治,但是法也是由人在操作的,所以人治的成分比較大,漏洞比較多,很難彌補人性的缺陷。




貪財好色是人性,人如果完全不貪財好色,也就不稱為人了。在人治的社會有適當的貪財好色行為也是正常的行為。




我提出的觀點既不是人治,也不是法治,而是用互聯網和機器人,用設置的程序來治理國家。程序正義,程序治國,信息化治國,高科技治國。




現在網絡和機器人時代這是很簡單的事情。




我提出的方法就是利用互聯網和高科技使得每一筆國有資產運作都在網上向全國人民公示,讓全國人民隨時隨地可以查詢到每一筆國有資產的資金流向。




無論是收錢入國庫還是從國庫中花錢都需要做到隨時隨地在網上直播公示,人民可以隨時隨地查詢到任何一筆國有資產地流向。




我的專業就是電子技術與科技,所以我非常清楚現在中國的科技水平達到什麽程度,中國的科學家能做到什麽,不能做到什麽。




以現在中國能達到地科技水平來看,從技術角度講,這一切都是完全可以實現的,沒有任何難度。問題是高科技是用來監控人民的還是用來監控政府一切行為,尤其是資金流向的問題。。




國有資產全都是人民的錢,不是腐敗分子的錢,人民當然需要也有權知道自己的錢從哪裏來,到哪裏去了。這是人民的最基本權利,也是人民當家作主的最基本權利。




如果能做到這一點,國有的資金,每一分錢都會在全國人民的監控之下,腐敗分子和利益集團完全沒有絲毫的可能性侵占人民的資產。




並且全體國民還可以在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情況下得到大筆的分紅。




這就是人民所需要的,整個國有資本就是一個公司,人民就是需要通過這個公司賺錢,分紅。




當然,人民在得到公平正義,在得到財富滿足的情況下,需要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不要做傷天害理的事情,不要做損害他人的事情,不要做損害國家的事情,不要做損害全體人類的事情,不要做傷害地球的事情。




這就是信息化,高科技能為我們帶來的利益、文明以及靈魂和道德修養的提升。




三、具體做法和詳細說明如下建議:




1、成立國庫賬號,所有國有的財富必須進唯一的國庫賬戶國有財富指的是全民所有的財富,國家所有的財富,在中國除了私有的財富,其余的財富全部都是國有的財富。我們保護私有的財富,更加需要保護國有的財富,所有以國家的名義收錢的行為全部都需要進入國庫賬戶。




比如說:納稅人交的稅,土地轉讓收益,警察罰款,法院沒收的財產,收繳的任何貪官財產,所有的國有資本分紅,國有資產處置,一切以國家名義的罰款,一切以國家名義的充公,一切以國家名義的捐助。




當然我知道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是有一定的規則的,按照以往的規則。比如說,地方警察的罰款,一般會歸地方政府使用。我的辦法是,任何規則都可以不變,但是賬目要清晰。地方警察可以罰款,這個款項也可以全部歸地方政府使用,但是要有一個流程,就是這筆錢必須先進入國庫賬戶,然後再按照程序,由國庫賬戶打入地方政府的賬戶,所有的以國家名義的收錢行為必須有記錄,必須上網公開直播,交款人和其他人必須隨時可以查詢到這筆錢的去向和使用情況。




其他所有的情況都是如此,凡是以國家名義的收錢行為,無論是地方政府還是中央政府,所有的收到的錢必須進入全國唯一的國庫賬戶。然後按照規則進行分配,所有的資金流動全部上網直播,隨時可查。




因為現在中國已經完全是數字交易,無論買任何東西,只需要掃一下支付碼,幾秒鐘之內錢就能轉賬成功,並且把付款憑證發送到雙方的手機上。所以把錢支付到國庫賬戶,只需要幾秒鐘,並且會把憑證發送到手機上。




中國人需要有意識,任何以國家名義收錢的行為,只要不是打到國庫賬戶就是犯罪。只要打到了國庫賬戶,並且任何人都隨時可以查詢和監督,這就是完全徹底的公平正義,完全徹底的杜絕腐敗。




任何公民都應該把錢打到國庫賬戶,因為那那錢是人民的錢,那賬戶是人民的賬戶,國家的賬戶,而不是任何腐敗分子的錢和賬戶。




這才叫共產主義,這才叫公平正義,這才叫人民當家作主。




2、國庫的錢使用需要有合理的流程




國庫的錢使用需要有提出議案,討論,投票決策,放款使用等標準流程。




我覺得美國的預算國會審批流程是比較合理的,我們因該借鑒。




比如說,由國務院總理提出議案,由一些能代表企業的人,經濟學家,各方選舉的代表組成一個議事機構,來討論,投票這些議案和預算。形成決議後再國庫撥款,由國務院去執行。




中國由無數的巨大的爛尾工程,政績工程,重復投資工程,豆腐渣工程,因為他們沒有一套完整的合理的花錢的議事、論證、投票過程。我不希望以後再浪費人民的錢。我希望人民的錢,每一分錢花出去都會有回報,然後再給人民分紅。




所有國庫的錢的使用情況都需要網上直播,隨時接受人民的監督審查。




3、收支兩條線




腐敗的原因就是某些人官位達到一定的程度以後,他能代表國家收錢,然後又代表國家花錢。




他們能左手收錢,右手花錢,人民永遠無法知道他們拿中國人民的錢,代表國家到底幹了些什麽事情。




我建議國家軍委主席或者總統負責軍隊,警察,司法,監獄,審判,等工作,主要工作負責收錢,把應該交到國庫的錢收歸國庫。




總理負責花錢,把全國各地各種事情匯總,列出預算和計劃交由國會或者資金使用的審查機構討論,投票,形成決議。然後去使用國庫的錢。




總而言之,總統或者軍委主席只負責收錢而不負責花錢,總理只負責花錢而不負責收錢。這樣避免絕對的權力造成絕對的腐敗。




而軍委主席負責軍隊、警察、司法去幹一些俠肝義膽,除暴安良的事情比較合適,所以他們適合於收錢;國有資本花錢的事情是非常專業的,有巨大投資風險的事情,讓懂得理財投資的總理等專業的人去幹比較合適。各司其職,各守其道,這就是收支兩條線。




4、國庫賬戶收支全網直播,實時可查




無論是把錢收歸國庫還是把錢按照流程花到該花的地方去,都需要實時直播,每一筆收支都能在網上隨時查到。




因為現在網絡時代,機器人時代,數字化交易時代,任何一筆交易都是清清楚楚的有跡可查。從技術角度完全沒有任何困難。所以人民的錢,國庫的錢,無論收支都應該清清楚楚的,明明白白的網絡直播,隨時可查,給人民以交代。




這是全體人民的錢,人民必須知道我們的錢,從哪裏來的,到哪裏去了,該不該花,有沒有問題。這才是共產主義的真正真諦。




軍隊和警察所做的工作應該是保證國庫的收支信息實時的網絡直播,向全民公開,由全民監督,審查。但是不得參與財物分配和投資,不得幹涉財物正常運作。




5、涉經濟類案件從立案到執行完畢全網直播




中國的腐敗分子搞腐敗第一個方法就是侵占國有資產,化公為私。第二個方法就是通過不公正的司法系統保護他們的侵占行為。




所以如果人民想成為主人,必須能實時監督和參與司法的全過程。因為司法牽涉到很多有爭議的事情,我們可以先從沒有爭議的簡單的,但是極其重要的經濟案件開始, 從報案、立案到執行完畢全網直播、全民監督。




因為刑事案件需要秘密調查,防止情報泄露,罪犯毀滅證據和逃跑。我們可以在調查結束以後再全網直播審判過程。




而經濟案件就是很簡單的合同和契約履行過程中的糾紛。而且跟全國人民的利益直接相關,所以可以從報案、立案到執行完畢全網直播,接受人民的實時監督和參與。




人民在監督和審查案件的整個報案、立案、調查、審理、執行過程中可以發表意見,甚至作為陪審參與投票,影響整個案件的進程。




在國外,陪審製度是一個很重要的人民當家作主的形式。而通過發達的互聯網,我們也可以做到全民參與陪審。有罪還是無罪,是否需要判死刑,人民有一定的發言權和投票權,這不叫民主,還有什麽叫民主?




重要的不是人民參與陪審熱鬧的過程,更重要的是人民參與審判的過程中能提高自身的修養和守法精神,一心向善,絕不為惡。前事不忘,後世之師。最終達到天下無賊的目的。




而腐敗分子通過司法腐敗掠奪人民財富的可能行,在曝光一切的網絡審判製度下,將消失得無影無蹤,無處遁形。




如果中國所有的經濟案件可以曝光在全世界人類面前,接受全民的陪審,中國將成為投資環境最好的國家,沒有任何的商人包括國內和國外的商人,在中國的投資會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中國將建成投資最安全的國家,中國可以吸引大量的海內外投資解決我們一切的問題。




軍隊和警察所做的工作應該是根據根據網絡報案情況,在網上立案偵察,並把詳細情況在網上直播,並且控辯雙方可以在網上發言為自己的經濟行為辯護,並作為證詞。如果在網上通過軍隊,警察、法官、律師和民眾的協調,雙方能達成和解,則可以結案。




否則可以根據情況對某些人實時抓捕,審訊,審判,強製執行。但是所有的過程需要在網上直播,讓當事人和所有的人都能監督,並提出意見。




警察和軍隊起到的作用是強製性的把事實搞清楚,並把事實公布到網上以後,受到法官的審判和人民的陪審,監督。按照流程,形成決議後強製的執行。




簡單地說警察和軍隊起到的作用是查清事實,公布事實,並在法院和人們陪審形成決議後強製執行,維護公平、正義、真相和向全體人民實時公布信息,讓一切審判都對得起天地良心。




在這種機製下,本身就有極為強大的輿論和道德監督作用,我相信大多數經濟案件會雙方和解。並且有極大的教育民眾,改變社會風氣的作用。




6、設立國家信訪網站,全國公開,全民監督,全民陪審,實名舉報案件未完成司法程序以前不允許刪除。




古語雲“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在中國好人的標準就是“無愧於天地良心,上對得起天,下對得起地,中間對得起自己的良心”。




在中國很多人做的事情為什麽這麽害怕被其他人知道呢?有什麽不能讓其他人知道的事情嗎?




人無論做過什麽事情,無論對錯,如果他所做所為能夠坦坦蕩蕩的向天下人公布,並勇於承擔責任,那就完全達到了中國好人的標準——“無愧於天地良心”




在中國的官員凡是有不能向天下公布的事情,那就一定不是好人,一定不是好官,一定不是好事,一定有見不得人的事,一定有不公平,不正義的事情。




所以我建議:設立國家信訪網站,全國公開,全民監督,全民陪審,實名舉報案件未完成司法程序以前不允許刪除。




中國需要好人當官,絕不允許由幹了見不得人的事情的人來管理這個國家。




而網絡化和信息化完全可以做到這一點。中國完全可以做到讓完全沒有幹過任何壞事的好人來管理這個國家。




我建議的好人標準是很低的:如果某個人任何牽涉到公共利益的事情可以全網公開,接受全民監督,全民陪審,那麽這個人就可以被稱為“無愧於天地良心”,就可以被認定為好人。




實名舉報的案件必須全部進行調查,並公布到網上,接受全民監督公審,如果被懷疑是虛假的報案,也需要調查以後再給出結論和不繼續審理的理由。




軍隊和警察不能夠專門調查某些案子,而又專門無視某些案子,這不叫公平正義,這叫政治迫害。




所以實名舉報的案子在沒有調查和出結論以前不能刪除和銷案。




軍隊和警察對於網上信訪所做的工作是調查清楚事實,並把它們公布到網上,讓一切大白於天下,在法官和全民陪審按照一定規則達成決議後,執行決議,除暴安良,維護公平和正義。




7、每年按照國有資產的運作情況,如有較大盈利,不影響國家事物運作的情況下,按照一定的比例、計算方法和一定程序向全體中國人民分紅。




前幾年美國有人指控中國政府就是一個巨大的公司,中國政府支持本國的企業與其他國家進行競爭,產生所謂的不公平貿易。我對此予以了反駁。




任何一個國家的政府都需要保護本國的企業,使得本國人民的利益最大化。美國政府說美國優先,中國政府說中國優先,澳大利亞政府說澳大利亞優先。這句話沒毛病。




我想說的是,中國公司不但要保護中國企業,還要給全中國人民把國有資產賬目網上直播,並且在年終給全體中國人民分紅。




我的要求不是很高,如果全中國的國有資產有良好的盈余,我希望能把盈利部分的5%或者更少一點也行,按照人頭給全體中國人年終分紅。




中國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國有資本屬於全體中國人民所有,中國人民運作了國有資本,中國人民需要現金分紅這是很合理的。這是國家主人權利的體現。而且我也沒有要求很多,只是5%或者更少一點,根據具體的國有資本盈利情況來定。




以上是我對中國的一些建議,我希望我的祖國能繁榮昌盛,並且能夠成為一個受到各國尊敬的民族,我覺得現在中國已經到了十分危險的危急時刻,我希望各位能認真思考一下我的建議。